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意料的考古發現,出土器物上也明白地刻有標誌墓主人身份的字銘,但專家可識讀的很少,整個句子能串通下來的幾乎就沒成功過。

  即便在當時,公元930年前後,契丹使臣帶著兩份以契丹文字書寫的書信上呈給當時的五代君主後唐皇帝李嗣源,老哥們東瞧西看,翻來覆去,和滿朝文武蕃漢大

  臣研究半天也不知上面寫了什麼。所以,電視上看見那麼多中外學者圍著一塊棺材板兒或一塊石碑片,撅著屁股皺著眉,也暗中為他們叫苦,不怪他們,只怪契丹文字

  太難懂了。至今,契丹大字一千多發音符號中,能識讀只有不到兩百個;契丹小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可識讀的也只有一百六十多。與之相比,西夏文化幾乎被蒙古人

  完全滅絕,但存世有不少西夏文與漢文雙文的石碑和銘刻,甚至敦煌藏書中還有西夏文、漢文雙解字典(現存俄國)。至於契丹文,則根本找不到任何成文成制的依

  據。據2004年8月統計數字,現在全世界研究契丹文字的專家只有十個人,可見其文字之難,流源之稀。

  宋朝建立後,和遼國又文又武地廣泛交往。遼國當時的漢化也很迅速,市里鄉間也有不少人開班授課,講習漢語"托福".宋使訪遼,回來對當時的所見所聞很感好

  笑,並賦打油詩一首:"此老方捫虱,眾雌爭附火;想當訓誨間,都都平丈我。"可以想見,一契丹或契丹化的漢人老儒搖頭晃腦,在火爐邊上摘虱子邊烤火,一旁也有幾

  個契丹女人擠在火邊取暖,外圍不少契丹子弟手捧《論語》跟著老師誦讀,也搖頭晃腦,也十分陶醉,只是把《論語》中的"鬱郁乎文哉"誤讀成"都都平丈我".呵呵,

  雖然錯字連篇,可見漢化確實是遼人擋不住的趨勢。宋朝大文豪洪邁在其巨著《夷堅志》中,記載契丹兒童是這樣朗誦賈島詩的: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

  鴉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多像倭人對我中華的呀呀學語啊。

  其實,遼代皇族和上層貴族一直就很"漢化".遼國奠基者耶律阿保機自己就會說漢語,其長子東丹王耶律倍和遼太宗耶律德光兄弟兩人在漢語方面更是能詩能

  文。當然,這兄弟倆漢語水平還處於中級階段。耶律倍因為太后偏心的原因不能繼位為契丹主,逃往中原,並做詩一首以示心境:"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

  人,從此投外國。"言雖淺白,意何深遠!(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機長子,常從父征伐。征服渤海後,耶律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封耶律倍為人皇王,名其城曰天福,命其

  專統一方。耶律倍襲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置百官,仿依漢制建立王國。耶律阿保機死後,耶律倍深知太后母親意在皇弟耶律德光,趕忙讓出皇位。耶律德光襲位後,很

  不放心這位皇兄,把耶律倍遷於東平軟禁,廣置衛士偵伺其一舉一動。為了韜光養晦,耶律倍在西宮起書樓,作《樂田園詩》以避禍。但耶律德光不斷施壓,中原的後

  唐明宗李嗣源又數次派人帶信給耶律倍讓他去"作客",權衡再三,耶律倍寫下那首著名的"小山壓大山"漢詩後,"攜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後唐明宗以天子禮儀歡

  迎耶律倍,又把後唐莊宗的皇后夏氏下嫁給他,先賜其姓曰東丹(因其曾為東丹王),後敗賜為國姓李,又賜其名為"慕華",並拜其為懷化軍節度使。後來,耶律倍移

  鎮滑州,遙領虔州節度使。"倍雖在異國,常思其親,問安之使不絕。"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子後唐閔帝李從厚和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發生內鬨,結果李從珂殺掉李

  從厚,繼位為帝,是為後唐末帝。後唐末帝李從珂猜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逼反了這位沙陀哥們。為了能得帝位,石敬瑭以割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向耶律德光哀求兵

  馬來扶持自己。耶律倍此間也派密使要皇弟派兵討伐"篡弒"其君的李從珂。耶律德光契丹軍隊加上石敬瑭軍隊一攻,後唐末帝李從珂"心膽墮地",在舉族自焚之前,

  不知搭錯哪根筋,下詔召耶律倍一起做陪葬。從來只有聽過請人喝酒吃飯觀舞聽歌,沒見過請人一起火化活人升天的。耶律倍當然不從。雖然馬上就玩完,但李從珂在

  禁宮內還是皇帝,就派壯士一刀結果了耶律倍,其死年三十八。遼國後諡其為讓國皇帝,廟號義宗。耶律倍確實是個"漢迷",藏漢書萬卷,築望海樓貯之,"通陰陽,知音

  律,精醫藥、針灸之術".他又工遼漢文章,善畫本國人物。宋代禁宮秘府里藏有他不少畫作,宋徽宗就常常把他的畫當成學習的樣本。但這個人性情"刻急好殺",婢妾

  微有小過,他都會親自用刀割刮,或以烙鐵燒灼,此種變態心理,估計也和他以太子之尊常受弟弟和母后欺壓有關。)

  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因開壽年間喜得傳國玉璽,他已可用很規整的漢語作詩如下:"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來當永

  昌。"此人通漢詩,曉音律,又喜丹青,十歲時就能出口成章,有御製歌詩五百多首,只可惜流傳下來的很少。

  遼興宗耶律宗真漢語水平也不差,重熙二十四年,宋使來賀節,為了讓遼朝的司空郎思 孝賦詩在宋使前炫耀,遼興宗自己先賦詩挑之:"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

  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臣子怕在宋人前露拙,皇帝自己反而興致盎然,即興賦詩一首。

  遼朝皇帝之中,漢詩意境臻至上乘的當屬遼道宗耶律洪基。遼朝漢臣李儼(曾被賜國姓,又稱耶律儼)秋日作《黃jú賦》上呈道宗,道宗覽之大喜,文思翩翩,揮

  筆寫下《題李儼黃jú賦》:

  昨日得卿黃jú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此詩格高調遠,意境高妙。正所謂帝王"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儼原詩早已散佚不聞,而遼道宗此詩至淡至真,揮灑自若,餘韻悠長,香生幽間。不

  僅當時宋人推為佳作,即使到了元代,文人張肯也對此膾炙人口的佳詩不能自己,敷衍成詞,冠以《蝶戀花》,吟唱不已:

  昨日得卿《黃jú賦》,細剪金英,題作多情句。冷落西風吹不去,袖中猶有餘香度。滄海塵生秋日暮,玉砌雕闌,木葉鳴疏雨。江總白頭心更苦,素瑟猶寫幽蘭語。

  遼代詩歌作品,大多見於《全遼文》、《遼詩活》以及一些分散的宋、元筆記中,貫讀下來,愈覺其佳文不少,且越往後越呈高水準。即使是以契丹文寫的詩,也

  是意旨深遠,頗具玄言五味、佛義奧理。諸如由耶律楚材用漢語翻譯的寺公大師《醉義歌》,旨趣高遠,比起以禪詩出名的蘇東坡、黃庭堅,也難分高下,現摘選如下

  :

  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芥納須彌亦閒事,誰知大海吞鴻毛?夢裡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虛,馬喻馬兮馬非馬。天地猶一馬,萬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