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很惱怒兒婿(外甥)給自己親兒子戴綠帽,殺心頓起。梁氏慌忙通知諒祚,這位少年皇帝搶先一步,殺掉沒藏訛龐一家(連同他自己的沒藏皇后),終於親政,立梁

  氏為皇后。諒祚執政後,一面大力推行漢化(改用李唐賜姓"李"),一面整頓軍務,對宋朝和吐蕃進行軍事侵擾,但兩方面他都沒得大便宜,還失去綏州(今陝西綏德

  )之地。於是,小伙子又與吐蕃盟好,向宋朝"謝罪".公元1067年(北宋治平四年),諒祚病死,時年僅二十一,廟號毅宗。這小伙一歲即位,親政也沒幾年,但對西夏國

  內的文治建樹甚多。

  諒祚死後,其子秉常繼位,年方七歲,自然又是其生母梁太后掌權。梁太后的弟弟梁乙埋為國相,梁氏宗族氣焰熏天。梁太后雖為漢人,但她卻廢漢儀,開歷史倒車

  ,改回元昊時的蕃儀。為建樹威權,梁太后又親自發動對宋戰爭,攻打秦州、環州、慶州等地。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宋將種諤率宋軍深入橫山要衝囉兀,大敗夏

  兵,並築起囉兀城(在無定河邊)。見宋人如此深入國境,梁太后與其弟梁乙埋傾盡全國之力,經過血戰,奪回了囉兀城。雖然取勝,西夏國內經濟凋敝,梁太后只得又

  與宋廷議和。

  公元1076年,小皇帝秉常已十六歲,理應親政,但其母梁太后仍不放權。秉常喜歡漢文化,一度下令取消蕃禮改漢儀,卻因梁氏的反對而作罷。公元1081年,梁太后

  又幽禁了想向宋朝歸河南地的兒子秉常。皇帝被困,西夏內部一時紛擾,不少部落擁兵自固。正是在此情況下,宋神宗五路伐夏,準備收復靈武。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為藉口,興師問罪,發五路大軍伐夏,其中,熙河經制李憲任主師,他統領熙秦七軍加上吐蕃的僱傭兵共三萬

  出熙河;王中正領兵六萬出麟州(陝西神木);種諤率九萬多軍隊出綏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帶近九萬兵出環慶;劉昌祚率五萬出涇原。但是,只要知道主師李

  憲與另一方面大將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監,是人就能夠知道此仗不可能打贏。而且,"熙河開邊"的主要人物王韶聞知朝廷興兵,力勸不要無事生非,神宗惱怒,該幫忙的

  人不幫,把王韶降職,不久,這位功臣即病死。

  宋朝打西夏,總逃不出歷史的怪圈,即開始時肯定是捷報頻傳,往後就會有一巨坑在那裡等著。李憲公公也不孬,帶大軍攻克蘭州;王中正公公龔取宥州;種諤

  克米脂;高遵裕攻取清遠軍;劉昌祚在磨齊隘大敗梁乙埋主力夏軍。至此,宋軍五路捷報飛奏入京,宋神宗大喜,要諸路兵馬即刻向興州、靈州發起總攻。

  劉昌祚一部宋軍很能戰,率先殺入西夏國境,一路斬將奪旗,首先殺至靈州城下,但是,高遵裕暗急劉昌祚得靈州首功,嚴命他不要攻城,待雙方合軍再一起進攻。

  由此,黃金機會喪失,靈州夏軍做足了防禦準備,又掘黃河七級渠水猛灌宋軍,切斷宋軍補給線。水淹、缺糧、凍餓交加,攻城又死傷慘重,十萬宋軍,狼狽撤退時只剩

  一萬出頭。宋將種諤的九萬多人馬,也因夏人的堅壁清野戰術減員嚴重,最後只剩三萬多。王中正部宋軍死亡兩萬多。只有李憲公公所部軍很小心,全軍而還。至此,宋

  軍五路攻夏以大敗告終。

  此次大敗,如果宋朝君臣靜心思過,休養生息,還可以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但是,宋神宗急火攻心,第二年又發動了大規模攻夏戰爭,結果,永樂大敗,宋朝再次損

  兵折將,鎩羽而歸。

  這次對夏戰爭的敗事之人總共有三人,徐僖、種諤以及沈括(《夢溪筆談》作者。) 本來,種諤和沈括(當時任延州知州)都主張在橫山地區經營,種諤建議

  在銀州築城,然後依次規劃夏州、鹽州、會州、蘭州。沈括建議在夏州以西八十里築城,此議得到宋神宗同意,派給事中徐禧等人前往指揮。

  徐禧到西北,與沈括相談甚歡,二人最終決定先築永樂城。這兩個文人無軍謀,永樂距銀州故城不遠,三面絕崖而無水泉,地雖險卻欠缺最致命的水源。種諤表示

  反對,徐禧官大,不聽。並把種諤調往延州。元豐五年(公元14082年)九月,徐禧發兵民二十多萬人,用十四天就築好了永樂城,宋神宗賜名"銀川寨".然後,徐禧、沈

  括等人還米脂,只留800多人守衛。

  西夏聞報,深知永樂城乃咽喉要地,即刻集結二十多萬步騎前來爭奪。

  徐禧聞訊,留沈括守米脂,自領萬餘大軍前往永樂城,並於城前列陣。徐禧此人,"少有氣度,博覽週遊",熙寧初年作《治策》二十四篇呈王安石,得以躋身朝廷。

  其實,徐禧是個志大才疏之人。聞夏人傾國而來,他還不信,大言道:"如敵寇多來,正是我立功名取富貴的大好機會。"飛蛾撲火一般,徐禧豬顛風一樣直奔永樂城。

  夏軍渡永定河,大將高永能建議乘其半渡發起進攻,徐禧竟有宋襄公之仁,回答道:"你知道什麼,王師不鼓不成列。"說著話,徐學士竟然"執刀自率士卒拒戰",親

  臨最前線。想當年元昊病死,宋朝邊將就曾建議要趁其國內動盪興兵征討,宋臣程琳也是食古不化的書生,表示"幸人之喪,非所以懷柔遠人",喪失了攻敗西夏的絕好

  機會。

  不久,後繼的夏兵越來越多,無邊無沿,"將士皆有懼色".宋將曲珍建議收兵入城以避兵鋒,徐禧不聽。很快,雙方接戰,宋軍的先頭部隊"最為驍銳,皆一當百,錦

  槍錦襖,光彩耀日",但是,遇見這麼多似狼一樣的夏軍,心中又怯,接戰不久就失敗,"奔入城,蹂(宋軍自己)後陣".混亂之下,"夏人乘之,(宋)師大潰,死及棄甲

  南奔者幾半。"徐禧這才慌忙入城,被夏兵團團包圍。

  眾多宋兵,困守愁城,食水很快用盡,"掘井不及泉",此城險是很險,平地凸起,但要鑽出水來比登天還難,"士卒渴死者大半".宋軍確實英勇,仍舊"扶劍拒斗".曲

  珍勸徐禧趁還有些實力突圍,徐禧不聽;高永能勸他盡出金帛招募敢死隊血拼,又不聽。

  結果,一夜大雨,多處城潰,永樂城失陷,徐禧、高永能皆死於亂兵,宋軍只有四將逃免。

  "(徐)禧疏曠有膽略,好談兵,每雲西北可唾手取,恨將師怯耳……素以邊事自任,狂謀輕敵,猝與強虜遇,至於覆沒。"此次大敗,宋朝損失將校二百三十人,精

  兵萬餘,最可憐的是十多萬築城後未及回去的役夫,也皆成夏兵刀下之鬼。

  永樂之圍,種諤觀望不及救,"帝(神宗)冀其後效,置不問,且虞(憂)賊至,就命知延州",不久,種諤疽發背而卒,時年五十七。他是名將種士衡之子,勇敢善謀

  ,永樂城之敗,他早已有所預見。但是,此人也是急功近利之輩,為人"詐誕",去歲宋朝五路攻夏,正是他竄掇神宗皇帝,表示"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