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必然大亂。眼見本來說好要"投降"的宋軍紅著眼掄刀挺槍殺過來,遼軍士卒將領大眼瞪小眼,小眼瞪韓四眼(老韓雖未帶眼鏡,應該是個紙上談兵的"知識分子"),

  心理一輸,全軍就亂,被宋軍殺得人仰馬翻,大潰迸逃,逃跑途中掉入山坑懸崖摔死的就有數千人之多。宋軍獲得"滿城大捷"斬首一萬多,獲馬千匹,生擒遼軍大將三

  人。韓匡嗣"棄旗鼓遁回,餘眾走易州,"惟獨耶律休哥所統部伍不亂,邊打邊退,損失不多。遼景宗看見老韓狼狽而返,大怒,面數其罪,喚衛士推出斬首。幸虧景宗的皇

  後蕭氏多方解勸,老韓才得保一命。蕭皇后之所以力保老韓,估計百分之九十七也是看在老韓兒子韓德讓面上,老韓窩囊,小韓玉樹臨風,又多文武才略,讓人一見就

  喜。

  轉年四月,宋將楊業和潘美合兵,又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大敗遼軍。這位楊業,就是評書《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繼業。其父是北漢的麟州刺史,他自己青少

  年時代就以勇武聞名,頗立戰功,當時有"楊無敵"之稱。北漢劉鈞在位,曾以楊業為"義子",所以他與北漢主劉繼元一樣同是"繼"字輩。宋太宗滅北漢,楊業一直力戰。

  宋太宗喜其驍勇,讓已經投降的北漢"皇帝"劉繼元親自寫信招降,楊業才"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宋太宗)。"忠臣良將誰都喜歡,宋太宗立授其為領軍衛大將軍

  ,複姓為楊氏,去中間的"繼"字,還原為楊業。後來,深知楊業久習邊事,宋太宗任楊業為代州一帶的全權方面大將,以抵禦契丹。當時,宋將潘美為三交都部署,實際上

  他還算楊業的上級。這位潘美,即評書《楊家將》中被醜化為大jian大惡的"潘仁美".其實,潘美乃有宋一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德兼備的良將,自年青時代就倜儻不群。宋

  太祖建國後,潘美受命,單人獨騎入陝,說服一向以兇悍著稱的後周節度使入朝覲見,當時傳為美談。而後,討李重進、征劉鋹、平江南、滅北漢,潘美皆有大功。北漢

  被滅後,潘美潛師奇襲宋遼邊境戰略要地固軍,"積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邊以寧".潘美第八女嫁與宋太祖之子宋真宗(當時宋真宗還是王爺),是宋真宗的元配夫

  人,年僅二十二歲即病死,真宗當皇帝後追諡為章懷皇后,可以想見,這位潘皇后一定是個賢淑貌美的好女子。在後來的評書演義中,潘氏倒成了"西宮娘娘",陰險毒

  辣,完全是藝人胡編濫造。

  遼軍入雁門,潘美一方面派出楊業率數千騎下井陘繞至雁門之北,他自己"秣馬蓐食,""誓眾銜枚奮擊",大破入塞遼兵。楊業方面,率奇兵也"南向背擊之",臨陣

  殺掉遼朝駙馬一人,並生擒上將一名。遼軍大敗,宋軍取得雁門大捷。此戰之後,宋太宗封潘美為代國公,升楊業為雲州觀察使。自此一戰,契丹兵十分懼怕楊業,遠遠

  看見楊業的軍旗就慌忙遁走。所以,雁門之戰,楊業、潘美二人同心協會,配合融洽,打了一個十分漂亮的戰役。

  太平興國五年年底,遼景宗御駕親征,親至南京(幽州),祭旗祠天,發動新一輪南侵。瓦橋之戰(今河北雄縣),耶律休哥在遼景宗面前露足了大臉,躍馬出陣,

  大刀揮處,宋朝守將張師的人頭登時落地。遼景宗親賜耶律休哥玄甲白馬,誇讚鼓勵。"(耶律)休哥遂率精騎渡水奮進,南師(宋軍)大敗,追至莫州,橫屍遍野,生

  擒數將以歸。"大喜之下,遼景宗又親賜御馬金杯,說:"愛卿你勇過於名,若人人如卿,攻天下如摧柘拉朽耳!"不久,遼景宗拜耶律休哥為"于越","于越"是契丹最高的

  榮譽勛銜,位在南、北院大王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

  聽聞瓦橋之敗,宋太宗又怒又驚,下詔北巡。"關南言大破契丹萬餘眾,斬首三千餘級",北宋史書把虛報戰功的貓膩委婉寫出,一個"言"字活靈活現。估計是小規

  模遭遇戰,小敗遼兵而已。不知是何種原因,宋太宗自將而來,先前主動御駕親征的遼景宗打起退堂,引兵而返。宋太宗稍感自己面上有光,作詩一首,其中有"一箭未

  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之語,想必也是自我安慰。當然,宋太宗也有過趁遼軍退師的機會再進攻幽州的意思,朝廷文臣多諫勸,認為應廣積儲,緩用兵,太宗心知

  幽州難克,便下詔返軍。 回京後,又有文臣武將議論說宋軍不應回師,應該速取幽燕,太宗聞言又有悔意。左拾遺張齊賢上疏,力諫宋太宗不宜於太急用兵:

  "聖人舉事,動在萬全,百戰百勝,不若不戰而勝。自古疆場之難,非盡由戎翟,亦多邊吏擾而致之。若緣邊諸寨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以逸自處,如是

  則邊鄙寧,輦運減,河北之民獲休息矣。然後務農積穀以實邊用,敵人之心,固亦擇利避害,安肯投諸死地而為寇哉!臣聞家六合者以天下為心,豈止爭尺寸之土,角強

  弱之勢而已!是故聖人先本而後末,安內以養外;內安本固,則遠人斂衽而至。伏望審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偽命日賦斂苛重者

  ,改而正之;諸州有不便於民者,委長吏聞奏,使天下皆知陛下之仁,戴陛下之惠,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也!"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3年)五月,遼景宗又親征,率大軍南侵。此次遼軍又在滿城遇敗,守太尉希達里也在戰中亂箭被she死,多虧耶律斜軫率部兵左突右馳,才

  避免了遼軍更大的損失。未得便宜又喪師,遼景宗鬱郁回軍。同年秋,遼景宗在六州遊獵途中忽得崩疾,不治而亡,年三十五。

  聞知景宗皇帝崩逝,時任遼朝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不俟召,率其親屬赴行帳",蕭皇后見到韓德讓,心中頓安。很快,耶律斜軫也奔召,二人幫助蕭皇后易置大臣,

  擁立遼景宗長子梁王耶律降緒繼位,是為遼聖宗。耶律降緒當時才十二歲,凡事皆由蕭太后(兒子稱帝,蕭皇后自然升一級成為太后)與韓德讓、耶律斜軫做主。

  蕭太后初秉國權,也七上八下心不寧,向大臣泣言:"母寡子弱,族屬雄壯(指契丹皇族勢力),遼防未靖(宋軍威脅),我可怎麼辦呢!"韓德讓、耶律斜軫忙跪

  前表忠心,"信任臣等,何慮之有!"於是,蕭太后命韓德讓統掌御府禁衛軍,"總宿衛事".韓德讓不僅掌領皇家宿衛大事,很快就和蕭太后睡在一起,成為名符其時的"

  宿衛".據野史記載,蕭太后小時曾為蕭家允諾長成後許配給韓德讓,可能屬小說家言。但是,遼景宗死後,韓德讓與蕭太后出雙入對,這倒是鐵一般的事實。不過,在《

  遼史》中如果按查索"韓德讓"三個字,根本找不著,此人載於《列傳第十二》,名字是耶律隆運,比大名鼎鼎的耶律休哥還排前一位,"耶律隆運"是蕭太后後來賜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