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子,"與反覆數四",徐鉉"聲氣愈厲",最終惹得宋太祖大怒,按劍而起,言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話糙理不糙,帝王氣

  度渾然,徐鉉再有口辯也使不出,"惶恐而退".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陰曆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納降".李大才子本來於宮中積薪想全族自殺,經宋將曹彬一"安慰",就不想死了。於是,李後

  主連同宗族、群臣,一起為宋軍押送汴京。至此,南唐十九州,近七十萬戶,盡入宋朝版圖。宋太祖坐明德門,有司上奏李煜應以南漢那樣的獻俘禮入見,太祖不許,表

  示:"李煜一直奉大宋正朔,非劉鋹可比",不讓有司張貼書寫南唐"罪惡"以及宋軍大勝的"露布"(宣勝榜),算是給了李煜一點面子。納降之後,宋太祖下詔封李煜為

  光祿大夫,"仍封違命侯",以懲示李後主最後抵抗的"不識抬舉".後來之事眾所周知,李煜亡國之主,仍寫詞弄曲不忘故國,被心地十分不厚道的宋太宗一杯"牽機藥"

  送入黃泉,終年四十二。文人君主,難逃悲慘下場。

  宋太祖平定江南,吳越主錢俶一直恭順無比,又有宋朝賜予的"天下兵馬大元師"這頂帽子,出錢出物出兵,鞍前馬後,最為孝順,常常派遣兒子帶大量金銀異寶向

  汴京入貢。宋軍攻打江南,錢俶助攻,李煜還親筆寫信勸他:"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勛,王(指錢俶)亦大梁一布衣耳!"錢俶不為所動,馬上把信

  轉呈宋太祖,以示"無私無畏".南唐平後,宋太祖召錢俶入京。錢俶不敢有違,馬上與其妻孫氏、其子錢惟濬等人入朝,總共上貢白銀二十一萬兩、絹十三萬匹、綿一

  百八十萬兩、茶八萬斤、辱香七萬斤,其它金銀寶物無數。宋太祖高興,待以殊禮,劍履上殿,書詔不名,並賜號錢俶之妻為"吳越國王妃".宋朝官員認為異姓諸候王

  之妻沒有封妃的先例,太祖表示:"行自我朝,表異恩也".不顧群臣諫阻,宋太祖不食前言,放錢俶還國。臨行前,太祖賜錢俶一個黃錦匣,讓他途中密觀。打開一看,"皆

  群臣請留(錢)俶章疏也。"又驚又嚇又慶幸,錢俶"益感懼".回國後,錢俶貢獻頻繁,"每修貢,必列(貢品)於庭,焚香而後遣之",可以說是對宋朝恭敬得無以復加。

  宋太宗即位,錢俶又來入朝,上貢銀寶金物無數。眼看割據軍閥陳洪進納土,北漢劉繼元被俘,憂懼之下,錢俶上表,表示要入獻吳越十三州。假意推託一番,宋太宗照

  單全收,錢俶一大家子均被搬到汴京。雖曾貴為一方國主,錢俶戰戰兢兢,"每晨趨行闕,人未有至者,(錢)俶必先至,假寐以待旦",小心到了極點,並數次上表推辭"

  國王"的稱號。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錢俶"暴卒",估計也是被不厚道的宋太宗派人毒死。宋廷追封其為"秦國王",諡忠懿。錢氏一族,割據一方多年,對中原政權一直恭敬有

  加,似乎聽上去很厚道,實際上,八十多年以來,錢氏"外厚貢獻,內奢侈僭,地狹民眾,賦斂苛暴,雞魚卵菜,纖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少者數十,多者五百餘,殆

  於國除,民苦其政",所以,錢家為宋朝所吞,對當地百姓倒是件好事。趙宋官員一到,馬上免除了多項苛捐雜稅。自後周時候起,吳越雖然自為一"國",其實與中原政權

  的州郡差不了哪裡去。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人國家,乏善可陳;其後,他逐漸消平諸割據政權,一統南方,經營弘遠,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政治遺產,由此觀

  之,這個老趙不可不謂是一代開國明君。"宋(太)祖受非常之命,而終以一統天下,底於大定,垂及百年,世稱盛治者,何也?唯其懼也。懼者,惻悱不容自寧之心,勃然

  而猝興,怵然而不昧",兢兢業業,朝乾夕惕,終於成就大功。更為後世之所稱道者,還在於他對孟昶、劉鋹、李煜等敗亡降王家族的寬厚。大儒王夫之曾發慨嘆,認為

  這幾個降王,非能比西晉初期的劉禪和孫皓,劉備和孫氏家族保土奉宗,雅有政聲,雖有孫皓之虐,劉禪之庸,晉室也不能不容其存活於世。而南唐、後蜀、後漢等國

  的開創者,皆是亂世"偷以自王",廣竭民力,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被俘後成為百姓白丁,也不算過份。"而優渥之禮加乎其身",亡國後個個享受大官之封,又被朝廷待

  以賓恪之禮,"宋之(仁)厚也".可見,趙匡胤其人的品質,可以說是五代軍人中罕有的寬厚,不得不讓人佩服。

  "仁者之愚"致大惑――

  宋太祖平定南唐後,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興致不錯,他又擺駕去洛陽巡視一番,再返汴京,籌劃攻戰北漢的軍事部署。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吃嘛嘛香

  ,心情又好,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但是,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陰曆),"帝不豫",似乎一下子就不行了,"壬子,命內侍

  王繼恩就建降觀設黃篆醮 .是夕,帝召晉王(趙光義)入對,夜分乃退。癸丑,帝崩於萬歲殿".

  史書對於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數筆,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描述和解釋。所謂"斧光燭影"之謎,乃與蘇軾大約同時代的一個文學和尚文瑩書中所載,此人著有《

  湘山野錄(續編)》一書,有如下記載:"……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太祖)移杖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晉王(宋太宗趙光義)…延入大寢,酌酒

  對飲。宦官、官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趙光義)曰:‘好

  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宦官)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記載雖生動,太似小說家言,尤其

  是"斧"字,總讓一般人聯想起殺人用的大斧子,附會者總會想到是趙光義用此"兇器"把老哥劈死什麼的。其時,文瑩所記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種手中掌玩的文

  具類用品,樣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時用來以此在圖上比比劃劃用,肯定既不銳利又不沉,殺人是萬萬不能。昆明大觀樓孫髯所撰的著名長聯中"想漢習樓船、唐標

  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揮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記:"王全斌平蜀,以圖來上。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趙匡胤)以玉斧畫圖曰:‘此外吾不有

  也’。"――所以,大斧殺人,純是後人因字誤猜。而且,睡前宋太祖還活蹦亂跳,睡後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過去"了,殊不可理喻。"太宗受遣詔於柩前即位",也大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