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臣也勸諫:"李筠舉事輕易,事必無成。陛下掃境內赴之,臣未見其可也。"劉鈞不聽。

  待到兩方"友軍"相會於太平驛,劉鈞馬上封李筠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衛融之上。吵吵半天真見面,李筠暗悔――北漢"皇帝"太名不符實,不僅僅"儀衛寡弱

  ",舉止言談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樣子。李筠不慡,劉鈞也不高興。宴談期間,李筠一口一個"不忍辜負周朝舊恩",講個不停。後周郭威"黃袍加身",纂的就是劉鈞

  堂兄的"後漢",漢與周是"世仇",劉筠如此丑表功言"忠心",簡直是不給自己面子。雖如此,覆水難收,雙方不得不聯軍,劉鈞留宣徽使盧贊作"監軍",李筠心中惱怒,

  很討厭這個友軍派來的"政委".聽聞李筠與盧贊不和,劉鈞又儘快派宰相衛融作和事佬前往調解。眼見北漢軍派不上什麼用場,李筠悒悒之下,留下其長子李守節據

  守上黨。自率三萬軍馬悒悒南出,與宋朝爭鋒。

  宋軍大將石守信百戰良將,又欲在新朝立大功,勇謀兼施,兩軍在長平一照面,就大敗李筠,斬首三千級。而後,石守信又在澤州城外大破李筠三萬餘眾,殺掉李筠

  手下大將范守圖以及北漢的"監軍"盧贊。北漢援軍數千人急匆匆趕到澤州,正趕上李筠兵大敗,這些人全尿,不發一矢,均放仗投降。石守信圖省事,索性下令,把這幾

  千降軍全部殺個乾乾淨淨,既立威,又警示北漢不要沒事派人來找死。

  李筠大敗之後,只能逃入澤州城內,憑城固守。不久,御駕親征的趙匡胤趕至城下,很想親眼觀看他當皇帝後的第一功。皇帝親自督戰,宋軍士氣倍增,肉薄登城,

  終於攻陷澤州。李筠長嘆一聲,投火而死。宋軍入城後,順便還生俘了北漢的"宰相"衛融。澤州已下,守衛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節馬上投降,其父不為宋朝"忠臣",

  其子卻甘為新朝"順子".趙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殺,委任李守節為單州團練使(小伙子沒過幾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僅三十出頭,應該不是什麼善終)。 攻殺李筠,

  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後周朝原先占據一方的節度使們,如成德節度使郭崇、保義節度使袁彥、建雄節度使楊延璋、安國節度使李繼勛等人,紛紛單騎

  來朝,無論真心還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稱臣。

  收拾完李筠,趙匡胤的目光馬上轉向下一個目標: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從血統上講,他實際比起後周世宗柴榮(郭榮)更接近"帝系",因為柴榮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與老郭沒有直接的血統關係。

  後周世宗柴榮在世時,李重進就與柴榮的姐夫張永德爭權,二人明爭暗鬥,搞得不亦樂乎。"點檢做天子"那塊木牌,當時大多數人都懷疑是李重進派人故意放置以陷

  害張永德。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張永德被削奪禁軍職權,李重進也沒撈到大便宜,後周小皇帝剛上台,大臣范質等人就一紙詔書把他打發到了京城以外的揚州做節度

  使。李重進折騰半天,與張永德爭權奪利,反而最終讓"趙點檢"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當然,到底是老李還是老趙落井下石鼓搗那塊"點檢做天子"的木牌

  ,也是千古之謎,誣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誰都不會主動承認。

  趙匡胤稱帝後,馬上下詔,準備讓老戰友韓令坤取代李重進的位置。"(李)重進請入朝,帝(趙匡胤)賜詔止之",老李愈加心中犯疑。李筠起兵,李重進派帳下

  親吏翟守珣懷密信前往交結。翟守珣沒去見李筠,反而拿著密信到汴梁見趙匡胤。當時,趙匡胤惟恐"二凶並發",二條戰線上打仗,任誰都心中無底。於是,趙匡胤便厚

  賜翟守珣,讓他回去勸說李重進"未可輕發".猶疑之間,李筠已被平滅。

  平李筠之後,趙匡胤就不再客氣,正式下詔徙李重進為平盧節度使,並派中使陳思誨"賚鐵券往賜,以慰安之。"李重進這才醒過味來,軟禁陳思誨,扯旗舉兵。同時

  ,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榮打怕了,從心理上畏懼中原政權,"不敢納",李重進只得單軍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勝利,趙匡胤膽氣倍增,再一次御駕親征。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發京師,百官六軍並乘舟東下"."十一月,丁未,次揚州城

  下,即日拔之".勝利之師,百戰兵將,揚州如此牢固堅城,一天竟然就被攻下,可見李重進起兵是多麼的荒唐。城陷後,有人勸李重進殺掉中使陳思誨,老李也不失厚道

  ,"吾今舉族將赴火死,殺此何益!"言畢,闔家自焚。陳思誨旋為亂兵所殺。趙匡胤君臨揚州,人主之氣頓濃,露出猙獰面目,"戳(李重進)同謀者數百人",把沒有自焚

  死的李重進兄弟和兒子皆送鬧市砍頭。

  殺了李重進之後,宋太祖當時還真想一鼓作氣,平滅南唐。南唐主李璟確實害怕,忙遣其重臣嚴續、馮延魯等人分數批來"犒師"、"買宴",大獻殷勤。趙匡胤在揚

  州接見南唐使臣馮延魯,雞蛋裡挑骨頭,找碴尋釁,厲聲責問:"汝國主(李璟)何故與叛臣(李重進)交通?"

  馮延魯不卑不亢,回答說:"李重進當時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們國主派人對他說:‘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應視地利天時。當初中朝皇帝(趙匡胤)受

  禪之際,人心未定。上黨亂起(指李筠起兵),您應該彼時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卻想以數千烏合之眾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韓信、白起復生,也無成功之理。因此,唐國

  有兵有糧,不敢相資。’正因為我們國主不出援兵,李重進才這麼快就兵敗。"

  趙匡胤碰了個軟釘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蠻橫言道:"雖如此,諸將皆勸吾乘勝渡江,你以為如何?"

  馮延魯躬身又是一禮,朗言道:"李重進自謂天下雄傑,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戰即滅;南唐小國,確實難敵天威神軍。但是,本國侍衛數萬,皆先主(李昇)親兵,誓

  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數萬將士性命與之血戰,可能會成功。此外,大江天塹,風濤不測,假如大宋天兵進不能克城,退又缺軍資,想必事情不是特別好辦。"一席話,貌似

  謙恭,實則勃勃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趙別太得勢不饒人,你有天時我有地利,萬眾一心,勝負還真說不定。

  趙匡胤也笑。"聊戲卿耳,豈聽卿遊說耶!"審時度勢,國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沒有把握,宋太祖暫時息滅一鼓作氣的殺心。雖如此,憂懼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

  世時被迫"蹙國降號",南唐中主李璟過了半年多就"憂悔而殂",其子李從嘉襲位,改名李煜,是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後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