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永曆帝跑到全州,何騰蛟屬下的定蠻伯劉永胤迎駕。此人貌似精忠,實際上是個挾主自重、驕橫跋扈的武將。見到永曆帝,他馬上肆口大罵太監王坤誤國jian逆,逼得永曆把王坤貶放。王坤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可這手中握兵的劉永胤更壞,他和永曆身邊佞臣馬吉翔等人一拍即合,獲封安國公,由伯爵成公爵,立刻躥升一級。
桂林方面,自永曆帝一行離開,上至總督侍部朱盛濃,下至桂林知府王惠卿,個個“三十六計走為上”,大小官員一轉眼都逃個精光,惟有瞿式耜和縣丞李世榮等幾個當地下級官員連同兵民一起困守孤城。
李成棟部下清兵猛烈進攻,桂林軍民拼死抵抗。清軍倚恃兵精器良,一時間竟登上西門城牆。危急時刻,剛剛護駕永曆帝至全州又急忙趕回的平蠻將軍焦璉從陽朔急急殺回,他率軍入文昌門,與沖入城的清兵竭死巷戰,苦鬥兩日,殺敵數百,終使進攻清兵落敗而逃。此戰,明軍繳獲了戰馬、甲冑以及許多武器,取得了振奮軍心的“桂林大捷”。
艱難困境之中,取得如此殊功,永曆帝竟發旨:“俟平、梧克復,即與伯爵”,只給焦將軍一支紅蘿蔔,告知他日後取下平州、梧州,再賜伯爵。與此同時,永曆對身邊無尺寸之功的馬文翔等三人卻立賞伯爵,藉口是他們有“扈駕之功”,其實是“一起逃跑之功”。
此種做法,真正混帳。如說扈駕之功,焦璉鞍馬勞累,從桂林一直護送永曆帝至全州。焦將軍未解征衣,馬上星夜兼程趕往桂林浴血死戰,獲得大捷,兼有扈駕戰勝之功,而馬吉翔等人不過是跟從永曆左右,也就像幾個隨行太監跟身跟著,竟能輕易獲此高爵,不能不讓南明臣下失望。
馬吉翔等人的封爵,完全是劉承胤的意思,他藉以籠絡這幾個近臣和他站在一條船上。果然,幾個人一齊勸諫,讓永曆帝移蹕武岡——劉承胤的老根據地。如此,劉承胤就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武岡位於群山之間,地勢仄狹,根本就是不什麼戰略要地。劉承胤、馬吉翔等人硬是挾迫永曆帝下旨,與眾臣一起轉移到武岡。這樣,永曆帝完全落入劉、馬的掌握之中。
劉承胤進入自家地盤後,為所欲為,接連殺害了幾個與他意見相左的大臣,又隨意斬殺南明其他友軍的來使,並想廢掉永曆帝,另立岷王為帝。
“屋漏偏逢連夜雨”。湖南各地的南明軍紛紛落敗。孔有德清軍直向武岡殺來。
劉承胤一面騙永曆帝他已大敗清軍,一面向孔有德暗中約降,準備獻上永曆帝為“見面禮”。從近處逃回的一個明朝宗室慌忙拜見永曆帝,告訴他清軍已在三十里開外的地方。此話晴天霹靂一樣,嚇得永曆帝驚駭不知所為。
幸虧孔有德怕劉承胤詐降,使得這個賣國賊不得不又再次返回武岡城剃掉頭髮“表決心”——恰恰這一來一往,給了永曆帝及其左右群臣一個機會。劉承胤的老母和兄弟還算有良心,他們交出城門鑰匙,永曆帝才得逃出生天。
清軍與劉承胤忙隨後追殺。明朝參將謝復榮等五百多明兵拼死斷後,最後全部戰死,才保得永曆帝一行未被清軍追及。
逃到半路,永曆帝遇到總兵侯性帶領的五千多明軍,一行人踅回廣西,到達柳州。
桂林方面,由於劉承胤派出的軍士與焦璉軍士發生內訌,使得李成棟派出的平樂和陽朔清兵對他們發動突然進攻時,這些人還沒有醒過味來。
瞿式耜等人指揮有方,準備充分,他冒大雨率軍與清兵殊死拼鬥,又一次大敗清兵,取得第二次“桂林大捷”。
數月之間,永曆帝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在廣西和湖南之間來回竄逃,主要是因為李成棟大軍在廣東遇到了大麻煩,一時間脫不開身。
陳子壯、陳邦彥和先前在道滘大敗李成棟的張家玉一直糾集當地民眾,襲擾李成棟軍隊。義軍與清軍多次在廣州附近周旋、戰鬥,極大地牽制了李成棟軍隊的主力。特別是陳邦彥,他率兩三萬民軍由海路入珠江,聲言攻打廣州城,使得當時的清廣東巡撫佟養甲連發急書,命李成棟回援。這樣,在廣西四處竄逃的永曆帝才有機會擺脫李成棟部下的窮追不捨。張家玉方面,率民軍攻陷順德縣城,與回援的李成棟清軍打起了游擊戰。
陳子壯在南海起兵,本來已經約定花山義軍一起裡應外合攻入廣州,不料消息外泄,佟養甲和李成棟兩人聯兵,把三千多花山義軍全部活埋,並大敗陳子壯水軍。
李成棟趁勢引軍猛攻陳邦彥,一路追擊,一直打到清遠,最終俘獲了這位對明朝耿耿忠心的書生,並把他凌遲處死。臨刑前,這位順德義士賦絕命詩:“厓山多忠魂,前後照千古。”
數天之後,李成棟在增城大敗張家玉義軍。身中九箭的張家玉見勢不可挽,放棄了逃跑的機會,慷慨言道:“大丈夫立身天下,事已至此,焉用徘徊!”言畢,遍拜共同作戰的義軍將領,轉身投水而死。
又隔數日,陳子壯在南海被俘,拒不投降,也被清軍於廣州凌遲殺害。
在廣東剿殺“三忠”(陳子壯、陳邦彥、張家玉)的過程中,雖然最終殺掉這三人以及數萬明朝義軍,但李成棟內心深處想必也不會不為所動:同是漢族血脈,同受昔日明朝食祿,二陳一張能夠以書生殘弱之軀作絕望無援之斗,屢戰屢北,屢北屢戰,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視死如歸。反觀自己,堂堂七尺武將,手握重兵,甘為滿人鷹犬,屠戮殘殺同胞。面對數位血肉同胞,在自己眼前慷慨壯烈而死。同為人子,同為漢人,不能不令李成棟心中有所感念。
天良發現立意反正
——李成棟廣州宣布歸明
1647年,趁著李成棟軍在廣東平滅陳子壯等人,瞿式耜把永曆帝從柳州迎回桂林。
1648年二月(永曆二年),在全州駐防的郝永忠忽然率軍跑回桂林,報說清軍正一路追逼,勸永曆帝馬上逃往柳州躲避。
由於郝永忠是李自成“大順軍”出身,他與明朝諸將之間關係一直不睦,故而無人信其所言。此次回桂林,郝永忠部的糧食一直欠乏供應,這位流賊出身的武夫氣惱之下,忽然縱兵大掠。亂兵沖入皇宮府堂,不僅百官被搶劫得一乾二淨,永曆帝本人自己連龍袍也被搶走。這位帝王慌亂中,光著屁股逃出城外。幸虧當時郝永忠部只是憤恨搶劫,沒有別的念頭。
三月間,完全沒有帝王尊嚴的永曆帝逃至南寧避難。
清軍殺到桂林時,瞿式耜倉皇應戰。恰巧南明滇、楚兩鎮兵將趕到,焦璉聚集本部人馬奮力,於是諸路明兵殊死戰鬥,竟又獲桂林第三次大捷。
喘息絕望之機,南明君臣竟忽然得到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好消息——江西總兵金聲桓、副將王得仁以及廣東提督李成棟三人,陸續宣布反正。他們重奉明朝正朔,宣布反擊滿清。
金聲桓是陝西榆林人,王得仁是陝西米脂人。這兩人皆是明末農民軍出身,金聲桓號“一斗粟”,王得仁號“王雜毛”,皆是萬人敵的猛將。金聲桓在明末降左良玉,是左良玉四十八營中最精銳的部隊。左良玉死,其子左夢庚降清,反擊明軍。金、王兩人一起同劉良佐和高進庫進攻江西,並長期駐兵於南昌。這兩人雖是“賊”出身,但常“邑邑思本朝(明朝)”,平時宴飲之間,言及明朝覆亡,兩位前明將軍竟常常泣下沾襟。
桂林方面,自永曆帝一行離開,上至總督侍部朱盛濃,下至桂林知府王惠卿,個個“三十六計走為上”,大小官員一轉眼都逃個精光,惟有瞿式耜和縣丞李世榮等幾個當地下級官員連同兵民一起困守孤城。
李成棟部下清兵猛烈進攻,桂林軍民拼死抵抗。清軍倚恃兵精器良,一時間竟登上西門城牆。危急時刻,剛剛護駕永曆帝至全州又急忙趕回的平蠻將軍焦璉從陽朔急急殺回,他率軍入文昌門,與沖入城的清兵竭死巷戰,苦鬥兩日,殺敵數百,終使進攻清兵落敗而逃。此戰,明軍繳獲了戰馬、甲冑以及許多武器,取得了振奮軍心的“桂林大捷”。
艱難困境之中,取得如此殊功,永曆帝竟發旨:“俟平、梧克復,即與伯爵”,只給焦將軍一支紅蘿蔔,告知他日後取下平州、梧州,再賜伯爵。與此同時,永曆對身邊無尺寸之功的馬文翔等三人卻立賞伯爵,藉口是他們有“扈駕之功”,其實是“一起逃跑之功”。
此種做法,真正混帳。如說扈駕之功,焦璉鞍馬勞累,從桂林一直護送永曆帝至全州。焦將軍未解征衣,馬上星夜兼程趕往桂林浴血死戰,獲得大捷,兼有扈駕戰勝之功,而馬吉翔等人不過是跟從永曆左右,也就像幾個隨行太監跟身跟著,竟能輕易獲此高爵,不能不讓南明臣下失望。
馬吉翔等人的封爵,完全是劉承胤的意思,他藉以籠絡這幾個近臣和他站在一條船上。果然,幾個人一齊勸諫,讓永曆帝移蹕武岡——劉承胤的老根據地。如此,劉承胤就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武岡位於群山之間,地勢仄狹,根本就是不什麼戰略要地。劉承胤、馬吉翔等人硬是挾迫永曆帝下旨,與眾臣一起轉移到武岡。這樣,永曆帝完全落入劉、馬的掌握之中。
劉承胤進入自家地盤後,為所欲為,接連殺害了幾個與他意見相左的大臣,又隨意斬殺南明其他友軍的來使,並想廢掉永曆帝,另立岷王為帝。
“屋漏偏逢連夜雨”。湖南各地的南明軍紛紛落敗。孔有德清軍直向武岡殺來。
劉承胤一面騙永曆帝他已大敗清軍,一面向孔有德暗中約降,準備獻上永曆帝為“見面禮”。從近處逃回的一個明朝宗室慌忙拜見永曆帝,告訴他清軍已在三十里開外的地方。此話晴天霹靂一樣,嚇得永曆帝驚駭不知所為。
幸虧孔有德怕劉承胤詐降,使得這個賣國賊不得不又再次返回武岡城剃掉頭髮“表決心”——恰恰這一來一往,給了永曆帝及其左右群臣一個機會。劉承胤的老母和兄弟還算有良心,他們交出城門鑰匙,永曆帝才得逃出生天。
清軍與劉承胤忙隨後追殺。明朝參將謝復榮等五百多明兵拼死斷後,最後全部戰死,才保得永曆帝一行未被清軍追及。
逃到半路,永曆帝遇到總兵侯性帶領的五千多明軍,一行人踅回廣西,到達柳州。
桂林方面,由於劉承胤派出的軍士與焦璉軍士發生內訌,使得李成棟派出的平樂和陽朔清兵對他們發動突然進攻時,這些人還沒有醒過味來。
瞿式耜等人指揮有方,準備充分,他冒大雨率軍與清兵殊死拼鬥,又一次大敗清兵,取得第二次“桂林大捷”。
數月之間,永曆帝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在廣西和湖南之間來回竄逃,主要是因為李成棟大軍在廣東遇到了大麻煩,一時間脫不開身。
陳子壯、陳邦彥和先前在道滘大敗李成棟的張家玉一直糾集當地民眾,襲擾李成棟軍隊。義軍與清軍多次在廣州附近周旋、戰鬥,極大地牽制了李成棟軍隊的主力。特別是陳邦彥,他率兩三萬民軍由海路入珠江,聲言攻打廣州城,使得當時的清廣東巡撫佟養甲連發急書,命李成棟回援。這樣,在廣西四處竄逃的永曆帝才有機會擺脫李成棟部下的窮追不捨。張家玉方面,率民軍攻陷順德縣城,與回援的李成棟清軍打起了游擊戰。
陳子壯在南海起兵,本來已經約定花山義軍一起裡應外合攻入廣州,不料消息外泄,佟養甲和李成棟兩人聯兵,把三千多花山義軍全部活埋,並大敗陳子壯水軍。
李成棟趁勢引軍猛攻陳邦彥,一路追擊,一直打到清遠,最終俘獲了這位對明朝耿耿忠心的書生,並把他凌遲處死。臨刑前,這位順德義士賦絕命詩:“厓山多忠魂,前後照千古。”
數天之後,李成棟在增城大敗張家玉義軍。身中九箭的張家玉見勢不可挽,放棄了逃跑的機會,慷慨言道:“大丈夫立身天下,事已至此,焉用徘徊!”言畢,遍拜共同作戰的義軍將領,轉身投水而死。
又隔數日,陳子壯在南海被俘,拒不投降,也被清軍於廣州凌遲殺害。
在廣東剿殺“三忠”(陳子壯、陳邦彥、張家玉)的過程中,雖然最終殺掉這三人以及數萬明朝義軍,但李成棟內心深處想必也不會不為所動:同是漢族血脈,同受昔日明朝食祿,二陳一張能夠以書生殘弱之軀作絕望無援之斗,屢戰屢北,屢北屢戰,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視死如歸。反觀自己,堂堂七尺武將,手握重兵,甘為滿人鷹犬,屠戮殘殺同胞。面對數位血肉同胞,在自己眼前慷慨壯烈而死。同為人子,同為漢人,不能不令李成棟心中有所感念。
天良發現立意反正
——李成棟廣州宣布歸明
1647年,趁著李成棟軍在廣東平滅陳子壯等人,瞿式耜把永曆帝從柳州迎回桂林。
1648年二月(永曆二年),在全州駐防的郝永忠忽然率軍跑回桂林,報說清軍正一路追逼,勸永曆帝馬上逃往柳州躲避。
由於郝永忠是李自成“大順軍”出身,他與明朝諸將之間關係一直不睦,故而無人信其所言。此次回桂林,郝永忠部的糧食一直欠乏供應,這位流賊出身的武夫氣惱之下,忽然縱兵大掠。亂兵沖入皇宮府堂,不僅百官被搶劫得一乾二淨,永曆帝本人自己連龍袍也被搶走。這位帝王慌亂中,光著屁股逃出城外。幸虧當時郝永忠部只是憤恨搶劫,沒有別的念頭。
三月間,完全沒有帝王尊嚴的永曆帝逃至南寧避難。
清軍殺到桂林時,瞿式耜倉皇應戰。恰巧南明滇、楚兩鎮兵將趕到,焦璉聚集本部人馬奮力,於是諸路明兵殊死戰鬥,竟又獲桂林第三次大捷。
喘息絕望之機,南明君臣竟忽然得到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好消息——江西總兵金聲桓、副將王得仁以及廣東提督李成棟三人,陸續宣布反正。他們重奉明朝正朔,宣布反擊滿清。
金聲桓是陝西榆林人,王得仁是陝西米脂人。這兩人皆是明末農民軍出身,金聲桓號“一斗粟”,王得仁號“王雜毛”,皆是萬人敵的猛將。金聲桓在明末降左良玉,是左良玉四十八營中最精銳的部隊。左良玉死,其子左夢庚降清,反擊明軍。金、王兩人一起同劉良佐和高進庫進攻江西,並長期駐兵於南昌。這兩人雖是“賊”出身,但常“邑邑思本朝(明朝)”,平時宴飲之間,言及明朝覆亡,兩位前明將軍竟常常泣下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