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勣多次拒戰,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李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啊。”李密聽計,派李勣帶五千人自願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一年多後,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於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將軍,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從城中嚮往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大敗宇文化及,解圍而去。

  講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為人,身先士卒,躬服儉素,號令嚴整,每戰所得金寶都賜與手下將士,因此非常受人愛戴。在與隋軍的交戰過程中,威信日隆,號為魏公,他讓祖君彥所作的《討隋煬帝檄文》千古流傳,辭采壯烈。後來李密與翟讓之間產生矛盾,兩人手下都勸他們先下手為強,其間原委,皆是由爭權奪利而起,不是簡單的“地主階級陰謀家殺害農民起義軍領神”那麼簡單,而且翟讓為人簡單粗暴,其兄翟寬與屬下又數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漸結怨。李密最後在眾人勸說下決定除去翟讓,趁宴請機會斬殺翟氏兄弟。由於李勣當時是翟讓屬下,也被亂兵刀砍劍劈,遭受重創,李密見到後馬上制止士兵的殺戮,李勣免於一死。翟讓另外的大將單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釋而不殺。李密後來又多次打敗隋軍,最盛時有眾三十餘萬,各地割據的首領都派使請他為稱帝,李連淵也不得不上書推戴,肉麻地稱“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余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屢戰屢勝之際,李密軍士有糧而無餉銀,軍士漸怨,幾次反敗於王世充。其間李密手下有人謀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將計就計,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時出兵一舉擊滅。豈料天意弄人,王世充發軍時,李密的偵察兵都沒有發覺,等整軍將戰時,王世充軍隊已經全軍渡河上岸。李密見大事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馬逃遁。本來李密想去黎陽李勣處,有人勸他:“殺翟讓之時,李勣被亂兵砍傷差點死掉,他能不記仇嗎?現在投奔他,靠得住嗎?”最後,不得已之下,李密與王伯當投靠李淵。

  當時李勣全統李密舊境,東至於大海,南至於長江,西至汝州,東至魏郡,一時間未有所屬。不過李勣是真義士,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敗績,還是把土地人口軍人數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於是派使臣上表。唐高祖李淵聽說李勣有使人來忙召見,一見只有給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詳細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認為李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馬上下詔封李勣黎陽總管、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賜姓李氏,並封其父李蓋為王,為李蓋固辭,於是封為舒國公。下詔遣李勣部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歸唐後,從前在信中對自己親熱過份的“老哥”李淵相待甚薄,只拜光祿卿的散官。不久,唐朝聽說李密降於王世充的舊將紛紛離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陽招降舊部。心懷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陽,高祖李淵又派人召還他,疑懼之下,李密決定反唐。王伯當一直勸他不要反唐,但見李密意決,就橫下心,說:“義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聽我勸告,我肯定會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結果也不會好啊。”隋唐之際,英雄輩出,男兒義氣相應,很是感人,誠為我中國人作人的樣板。唐將史萬寶、盛彥師早有準備,伏兵山谷,橫擊李密及王伯當等人,眾人皆被殺。李密時年才三十七歲。雖然《舊唐書》稱他“狂哉李密,始亂終逆”,但字裡行間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儻奇才和愛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勣聽說李密被誅,上表請唐朝容許他收葬故主,唐庭詔許。李密服重孝,與從前僚屬舊臣將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朝野聞訊都讚嘆他的忠義。

  不久,竇建德軍擒斬弒隋煬帝的宇文化及,乘勝又大敗李勣,並以其父李蓋為人質,令李勣仍守黎陽。轉年,李密趁機又歸唐,有人勸竇建德殺掉李蓋,可建德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說“李密忠臣,各為其主”,派人送李蓋歸唐。後來就一帆風順。李密協同李世民連平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輔公袥等人,功勳赫赫。其間,還有一個插曲可述。單雄信投王世充後,極受寵遇,也很賣命。李世民攻洛陽時,有一次與單雄信相遇,雄信號為“飛將”,藝高膽大,援槍直刺李世民,好幾次差點追及把這位秦王捅落馬下。(此事可見尉遲敬德傳。有逸史記載李勣當時在旁,對單雄信這位老哥們說“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這肯定是小說家語,絕不可信,以單雄信性格,他肯定會槍挑李世民向王世充報功。王世充投降後,李世民把與唐軍苦戰的十幾名大將列入處決名單,李勣泣請,以自己家財爵位換這位老哥們一命,由於先前差點被單雄信殺掉,李世民堅執不允。李勣無奈,與單雄信訣於大獄。單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辦事”。李勣大哭,用刀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單雄信吃掉,說“本來想隨仁兄一起死,但誰來照顧你的家人呢。此肉隨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單雄信死後,李密如家人般照顧他的妻子兒女,確是千古義氣的典範。

  貞觀十五年,拜李勣為兵部尚書,還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又侵擾李思摩部落。李勣獲唐廷委任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薛延陀於青山,大敗敵師,斬名王一人,俘五萬多人。(薛延陀部為匈奴別種,為鐵勒族,對唐朝時叛時附)。回朝後,李勣遇暴疾,藥方上講治此病鬍鬚灰可以做藥引。唐太宗聽說後,自剪鬍鬚,為李勣和藥。儒家禮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會輕易損傷,何況九五天子,親剪“龍鬚”為臣子做藥引,誠為千古美談。(明太祖朱元璋把大便曬乾後也分賜臣下,還得讓臣下謝恩大讚這種烘乾的“黃龍湯”,顯然就是暴虐王八蛋所為,是朱家天子的一貫作風,同唐太宗此舉相去十萬八千里)。李勣叩首見血以謝,感動得一塌糊塗。太宗說:“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不久,君臣宴飲,太宗醺然對李勣 講:“朕將以太子託付於您。您往年不負李密,今日必不會負朕。”李勣雪涕,誓以必死。俄而沉醉,太宗親解御衣為這位勛臣蓋上以免著涼,如此寵遇,古今罕有。

  貞觀十八年,李勣跟從太宗伐高麗,攻破遼東、白崖等數城。貞觀二十年,又率軍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磧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