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開國猛將 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其父劉升,是隋河中刺史。劉弘基少時為幹部子弟,落拓不羈,好俠仗義,不事家產。隋煬帝大業末年,已經淪落到一貧如洗,連隨軍征遼東的盤纏都湊不夠,只能裝瘋賣傻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後來趁亂盜馬,一路邊賣邊吃,竟撞巧來到太原,因其豪壯,結交了當時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淵父子。大概此輩哥們義氣相投,劉弘基與李世民有一陣竟親熱到“出則連騎,入同臥起”的地步。李淵起事,劉弘基又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隨。而後他又跟從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別是霍邑一戰,劉弘基神威大振,親斬隋朝名將宋老生,功拜右光祿大夫。

  而後,劉弘基又率千餘人下馮翔,西略扶風,南渡渭水,大敗隋將衛文升,攻破京城之功,劉弘基實為第一。後來在討伐薛舉的戰鬥中,劉弘基苦戰至矢盡,兵敗被俘。李淵深嘉其不屈之志,賞賜其家裡粟帛無數。後來來薛舉之子薛仁杲被俘斬,劉弘基得以放歸,復還原官。不久,又跟隨李世民破宋金剛,大敗劉黑闥,累封為任國公。

  太宗繼位,親遇甚隆。貞觀九年,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剌史。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遣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對朋友說:“諸子如果有本事,本來就不用多財物;如果沒本事,守此田產足可以免於凍餓。”其餘家產都散施給親朋鄉里。由此,仍可見其青年時代的豪慡之氣。

  隋室貴臣 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雍州長安人。其父屈突長卿為北周邛州剌史。屈突通稟性忠毅,好武略,善騎she。隋文帝開皇年間,為親衛大都督,屬於御林軍高官,深得文帝喜愛。有次文帝派屈突通去隴西檢校軍馬,得知有隱瞞未報的馬匹兩萬多頭,楊堅大怒,要把太僕卿慕容悉達和一千五百多監官都殺掉。屈突通跪地極諫:“人命至重,陛下豈能以馬匹之故殺掉千人?”文帝大睜雙眼叱責。屈突通表示以己一命換那將要斬殺的一千五百多人的命。楊堅畢竟不是昏君,不久轉過神來,說:“朕之不明,以至於此。”由此更加委信屈突通,升為右武侯車騎將軍。

  屈突通正直無私,即使自己親戚犯法也無所寬貸。當時他弟弟屈突蓋當長安令,也以清正嚴肅知名。當時人有順口溜:“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可見兄弟倆的肅然為官之氣。隋煬帝初即位,他只身前往造反的漢王楊諒軍中徵招其回京,事後竟得以安全返京。大業年間,任關內討捕大使,為隋朝剿滅了不少反叛。

  隋煬帝巡幸江都,命屈突通鎮守長安。當時天下紛起,屈突通聽說永豐倉為義軍所破,大懼奔還,想自武關趨藍田返長安,在潼關與唐軍劉文靜相遇,其大將軍桑顯和與文靜軍大戰,在馬上要獲勝時,桑顯和因為隋兵飢疲命令炊事兵送飯上陣地,就一頓飯的功夫讓劉文靜復整旗鼓,唐軍大奮夾擊,隋兵大敗。屈突通常有必死之心,撫勉將士,他常常自撫其脖頸說:“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慷慨流涕,當時人對他非常敬重。不久唐軍攻克長安,大將桑顯和投降,並與唐將段志玄帶著俘獲的屈突通兒子屈突子壽一起追擊屈突通。雙方結陣相持,唐軍讓屈突子壽勸父投降,屈突通大叫:“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敵!”命左右軍士朝兒子she箭。桑顯和在對面勸說隋兵:“京師已陷,你們都是關西人,能跑到哪裡去呢?”隋兵聞言都放下兵仗準備投降。屈突通自知不免於敗,下馬向南再拜號泣道:“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陛下當指隋煬孫楊侗“皇泰主”)眾軍湧上,擒送長安。

  唐高祖李淵親見屈突通,問:“怎麼這麼晚我們才見面啊!”屈突通泣道:“我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高祖由此更加敬重,說:“真是隋朝忠臣啊!”立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而後,從秦王李世民攻伐薛舉,又參與討伐王世充的戰爭。當時屈突通有兩個兒子在洛陽沒跑出來,為王世充所羈押,李淵就問:“您有二子在洛陽,您又參與攻伐,這怎麼辦呢?”屈突通回答道:“至尊您對老朽我親加恩禮,粉身難報,此命終歸國家所有。為臣我做前驅攻伐王世充,兩兒若死,自是其命,我絕不會以私害義!”高祖聞言嘆息不已。平定王世充後,屈突通功居第一,拜陝右大行台右仆she。貞觀二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贈尚書右仆she,諡曰忠。後與房玄齡配饗太宗廟庭。

  對屈突通,《舊唐書》的作都有如下評價:“或問屈突通盡忠於隋而功立於唐,事兩國而名愈彰,何也?”答雲“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於兩國爾!”

  參預謀略 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殷嶠,字開山,雍州人。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後,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並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後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仆she,諡曰節。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駙馬英雄 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人。其祖父和父親都為北周、隋的大官。柴紹自少年時代起就“超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李淵未發跡時,把女兒(平陽公主)嫁給柴紹。

  李淵太原起義,柴紹馬上從長安往太原趕去,道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共赴太原成事。在與隋將宋老生的交戰中,柴紹出謀劃策,力戰有功。隨後他帶兵下臨汾,平絳郡,衝鋒陷陣,獲授右光祿大夫。唐軍入長安,柴紹也有功於其中。其後,他跟隨李世民平薛舉、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人,封霍國公,轉右驍衛大將軍。吐谷渾與党項寇邊時,唐廷派柴紹率軍征討。唐軍處於一盆地中間,四周的吐谷渾等兵馬居高臨下,用箭齊she唐軍,矢如雨下。唐紹並不驚懼,反而讓人高彈琵琶,又讓兩個奇美女子相對歡舞盤旋。敵兵一輩子也沒見過這種場面,詫異非常,一時間放下弓箭三五成群交頭結耳起來。柴紹見敵軍行陣不整,暗地裡派精騎兵悄出其後發起攻擊,吐谷渾大敗,斬首五百餘。貞觀元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七年,改封譙公。貞觀十二年病重,太宗親自臨問。死後贈荊州都督,諡曰襄。

  柴紹夫妻英雄。其妻平陽公主是李淵第三個女兒。李淵將在太原起兵,柴紹和公主當時都在長安,當時柴詔非常為難:“我倆一同離去怕事發泄露,留下你一個人又怕起事後被隋廷捉住,這可如何是好?”公主果如丈夫,她說:“你馬上就去。我一個婦人,容易臨時藏身,自可隨機應變。”柴紹去太原後,平陽公主回到鄉下,散掉家財,招引潛逃於山中的亡命之徒,共得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當時有伙賊寇勢大,平陽公主派馬夫勸說這幫沒有首領的賊人和自己一起攻克鄂縣。此事成功後,附近幾股起義隊伍都前來聽平陽公主號令,隊伍一下子擴大到千人。在平陽公主指揮下,攻克武功、始平等好幾座城池,而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最後兵數達七萬人。高祖李淵聽說後“大悅”,唐軍過黃河後,馬上派柴紹直趨華陰與公主會師。而後,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親帥萬餘精兵共圍京城,其營號為“娘子軍”。(兵士都是男卒,只是以公主名義才這樣稱呼)。攻克長安後,李淵封賜這位軍功赫赫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逢年過節的賞賜也數倍於其他女兒。武德六年,平陽公主病逝。高祖命以大輅、麾幢、虎賁等儀仗恭行喪禮,並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宮廷太常回奏說:“依禮,婦人喪葬無鼓吹。”高祖說:“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非一般婦人能比。何得無鼓吹!”按“明德有功”的諡法,諡之曰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