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真正能享受“現在”的關鍵在於相互的心靈和超人一等的智慧,以及面對“向死而生”這一重大人生哲學例題的無比勇氣。“浪花有意千堆雪,桃李無言萬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詞人李煜欣羨的漁父就是能真正享受“現在”的寥寥者之一。素樸的生活和恬然的人生境界使“現在”變得如此生意盎然。此外,歷史上還有兩個出身知識分子的偉人在生死之際最能表現出他們對“現在”的真正洞悉。一位是明末抗清義士張煌言,在慷慨赴死之際,遙望杭州四周景致,暢然嘆曰:“好山色!”另一位是瞿秋白烈士,這位偉大的詩人臨刑前飲酒自若,漫步瀟灑,至一佳處,從容對劊子手說:此地很好。謝謝。——這生死之際的豁達,如果不是洞悉“現在”的本真,根本無法做到。
生活在“現在”,把握人生的樂趣,並非是及時行樂式的膚淺思想。“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明月幾當頭。”南明的弘光帝就是這種淺薄小人,其後伏地受戮於清兵,戰戰兢兢,無絲毫天子氣象。“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李賀此番言語也不是真瀟灑,而是個貧弱書生窮困坎 之際的悲鳴而已。
“最不足道的‘現在’,比最顯赫的過去都具有現實性之優越。”(叔本華)能真正地把握住抓住了幸福的鑰匙,並且能進一步邁向快樂純真生活的彼岸。
“流行文化”的誤區
“我心似明月,碧潭清膠潔。無物堪比倫,讓我如何說。”
每當失眠之時,輾轉反側於床上,我心裡總是無數遍誦背寒山和尚的禪詩來催眠自己。此種催眠法比數羊要有用得多。也曾試過數羊,一直數到一萬八千多隻,由於我天生形象思維活躍,每隻羊都在我想像的腦海中魚貫而人,每隻羊都有個性,每隻羊的蹄角都不盡相同,跳然間忽然數漏了一隻,轟地一聲我的腦仁兒會因焦慮變得火燙,整夜惦記那隻小羊的下落,失眠更加嚴重。從彼時起,我就決然摒棄數羊催眠法。想一想偉大的寒山和尚禪詩的意境:明月一般透明的心,在一望見底的潭水間幽幽洗灌一一此情此景,無可比擬,寒山和尚都言不可說,我等俗輩更是恍然惚然,如墮五里雲霧,不一會就昏然睡去,安躺於那禪境百分百的混沌之中……
近來令我悶腸百結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原因是晚間播放的那些胡編亂造的電視劇。我畢竟是俗人一個,不能(象法蘭西知識分子那樣對電視節日一概不看。每每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電視劇之怪力亂神令人瞠目:《呂布與紹禪》,乍見劇名本來挺興奮,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有兩位英雄美人的大好戲肉,無論是《曹瞞傳》還是《英雄記》,自晉朝起就流傳著“時人語”:“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白盔白甲美少年,雖然“狼子野心,誠難久養”、“輕狡反覆,惟利是視”,但其輾門she斡、撓勇非常之英姿已是流傳千古的佳話。再看看那位一直懷有“青春之心”的導演所拍片子,令人大跌眼鏡:呂布蓬頭垢面,呆傻痴愣,又如ponk般戴一鼻環;演招禪者乃導演之妻,和導演比年紀倒是很輕,但那年齡那身段那臉盤早已可做真正招禪小姐的大姨,就這樣劇中人還飛來飛去,一會兒手榴彈一會兒電光炮一會兒土行孫,完全是《西遊記》、《封神演義》加《大話西遊》的雜始。或許導演看多了台灣的Flash,就差給呂布騎輛山葉手裡再提個方天錄音機,五迷三道,不倫不類。本來筆者就對此劇導演前幾年花日本錢按日本口味醜化秦始皇大帝和荊柯大英雄的影片有不平之念,現在再看這齣電視劇,簡直生氣之餘就替導演叫可惜了。憤激之餘,轉了另外兩個台,一個講唐朝的太平公主,另一個講上官婉兒,都是風流才女親情溫柔的形象,滿劇的語重心長,教導青年李隆基(唐明皇)要為“大唐”的干秋基業好好幹事業,實際上這兩個女人皆是史中明載的jian毒yín婦,一心爭權奪勢。尤其是上官婉兒,雖然詩文可嘉,但也膽大包天,連武則天“老佛爺”的面首也敢染指,兩個女強人最後皆死於李隆基之手。縱觀二十四史,封建帝王之家一向兇狠殘暴,弒父殺子,屠兄戮弟,蒸母yín媳,慘無人倫,以至於南朝齊國的一個王子臨被殺前發誓:願世世勿生於帝王家。不知道為什麼編劇導演們如此妙筆生花,把宮廷生活編得這麼活色生香、溫情脈脈,連給武則天老太太當面首的張易之,也成了一但憂國憂民、志向高遠、陪武老太太侍寢之前內心十分痛苦的青年才俊一一這使我想起一個史實笑話:唐朝有侵臣奉承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說:“六郎(昌宗)面似蓮花(指昌宗臉像蓮花一樣明艷動人)。”旁邊有“兩腳狐”之稱的內史楊再思大叫:“胡說!”眾人皆驚,竟有如此大膽妄為之人!豈料楊再思神閒氣定,抖了個“包袱”:“應該說蓮花似六郎!”看看今天的電視劇,才發覺今人之滔,勝過古人。
如果上述電視劇還能讓人容忍的話,那麼香港影人拍的一部《騷東坡》就簡直讓人切齒痛恨。我們中華民族幾干年來少有的智者、傑出的詩人、不隨波逐流的政治家、集大成的文學家一一蘇東坡先生,竟由一個以演痴呆傻人出名的黑濁胖子扮演,在片頭這個胖子側面對人,豬唇跑齒,腹大如輪,小胖手搭在腰間做指點江山狀,戲中充滿許多下流而毫不可笑的嚷頭。如果我們的兒童將這個胖蘇東坡的形象深印腦中,當他們再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干古英雄人物”還會感到豪邁嗎?他們還會沉吟“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不了因”嗎?他們還能浸沉於“但願人長久,干里共蟬娟”的淒迷之中嗎?還能激賞“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禪智嗎?當然東坡學士也並非美男子,但我們心中他肯定是個風骨清奇的智者形象,絕不是一個大腹便便的傻胖子(清代的紀曉嵐是個大胖子,但也沒有一副痴像)。
痛心疾首之餘,忽然又想起一句話:凡是對現實中的事物多有不滿者,就是年老的標誌。或許自己食古不化,已經跟不上流行文化的趨勢,但轉念一想羅素的話:最佳的教育在於使人懷疑,又忽然覺得自己有點思想了。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上)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光輝大唐的開國功臣元勛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南園》
晚唐奇才李賀一生困頓坎坷,雖屬皇族遠枝,卻一生沉倫下僚,不得仕進通顯,一輩子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從九品)。由於不堪“臣妾意態間”的屈辱,李賀辭官歸家,加之身體羸弱,最終鬱郁而死,終年才27歲。如此身世反應在其藝術作品中,李賀的詩詞集奇峭、詭怪、雄渾、神秘為一體,高出平谷,不拘一格。毛主席也十分喜愛李長吉的詩,“天若有情有亦老”、“雄雞一唱天下白”等句,幾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來”,可見長吉在潤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本文開頭四句詩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詩中,詩人羨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煙閣上圖像的功臣們,羨慕他們都生活於一個偉大的時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在《南園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賀還怨怪自己是“尋章摘句老雕蟲”,並幻想有朝一日“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南園十三詩》第七)。試想,一手無縛雞之力的瘦弱書生,由於生不逢時,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俠客一樣手提寶劍,歸事猿飛捷走的高人成為武臣,看來窮途末路之中,物極必反,千載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渾身武功的奇俠,可悲,可嘆!有關李賀生平和詩歌的研究著作卷帙浩繁,筆者不想再班門弄斧。究其究竟只是因“若個書生萬戶侯”一句,想同長吉前輩商榷一二。徜若這位奇才天上有知,仙班之內,一哂為盼。
生活在“現在”,把握人生的樂趣,並非是及時行樂式的膚淺思想。“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明月幾當頭。”南明的弘光帝就是這種淺薄小人,其後伏地受戮於清兵,戰戰兢兢,無絲毫天子氣象。“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李賀此番言語也不是真瀟灑,而是個貧弱書生窮困坎 之際的悲鳴而已。
“最不足道的‘現在’,比最顯赫的過去都具有現實性之優越。”(叔本華)能真正地把握住抓住了幸福的鑰匙,並且能進一步邁向快樂純真生活的彼岸。
“流行文化”的誤區
“我心似明月,碧潭清膠潔。無物堪比倫,讓我如何說。”
每當失眠之時,輾轉反側於床上,我心裡總是無數遍誦背寒山和尚的禪詩來催眠自己。此種催眠法比數羊要有用得多。也曾試過數羊,一直數到一萬八千多隻,由於我天生形象思維活躍,每隻羊都在我想像的腦海中魚貫而人,每隻羊都有個性,每隻羊的蹄角都不盡相同,跳然間忽然數漏了一隻,轟地一聲我的腦仁兒會因焦慮變得火燙,整夜惦記那隻小羊的下落,失眠更加嚴重。從彼時起,我就決然摒棄數羊催眠法。想一想偉大的寒山和尚禪詩的意境:明月一般透明的心,在一望見底的潭水間幽幽洗灌一一此情此景,無可比擬,寒山和尚都言不可說,我等俗輩更是恍然惚然,如墮五里雲霧,不一會就昏然睡去,安躺於那禪境百分百的混沌之中……
近來令我悶腸百結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原因是晚間播放的那些胡編亂造的電視劇。我畢竟是俗人一個,不能(象法蘭西知識分子那樣對電視節日一概不看。每每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電視劇之怪力亂神令人瞠目:《呂布與紹禪》,乍見劇名本來挺興奮,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有兩位英雄美人的大好戲肉,無論是《曹瞞傳》還是《英雄記》,自晉朝起就流傳著“時人語”:“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白盔白甲美少年,雖然“狼子野心,誠難久養”、“輕狡反覆,惟利是視”,但其輾門she斡、撓勇非常之英姿已是流傳千古的佳話。再看看那位一直懷有“青春之心”的導演所拍片子,令人大跌眼鏡:呂布蓬頭垢面,呆傻痴愣,又如ponk般戴一鼻環;演招禪者乃導演之妻,和導演比年紀倒是很輕,但那年齡那身段那臉盤早已可做真正招禪小姐的大姨,就這樣劇中人還飛來飛去,一會兒手榴彈一會兒電光炮一會兒土行孫,完全是《西遊記》、《封神演義》加《大話西遊》的雜始。或許導演看多了台灣的Flash,就差給呂布騎輛山葉手裡再提個方天錄音機,五迷三道,不倫不類。本來筆者就對此劇導演前幾年花日本錢按日本口味醜化秦始皇大帝和荊柯大英雄的影片有不平之念,現在再看這齣電視劇,簡直生氣之餘就替導演叫可惜了。憤激之餘,轉了另外兩個台,一個講唐朝的太平公主,另一個講上官婉兒,都是風流才女親情溫柔的形象,滿劇的語重心長,教導青年李隆基(唐明皇)要為“大唐”的干秋基業好好幹事業,實際上這兩個女人皆是史中明載的jian毒yín婦,一心爭權奪勢。尤其是上官婉兒,雖然詩文可嘉,但也膽大包天,連武則天“老佛爺”的面首也敢染指,兩個女強人最後皆死於李隆基之手。縱觀二十四史,封建帝王之家一向兇狠殘暴,弒父殺子,屠兄戮弟,蒸母yín媳,慘無人倫,以至於南朝齊國的一個王子臨被殺前發誓:願世世勿生於帝王家。不知道為什麼編劇導演們如此妙筆生花,把宮廷生活編得這麼活色生香、溫情脈脈,連給武則天老太太當面首的張易之,也成了一但憂國憂民、志向高遠、陪武老太太侍寢之前內心十分痛苦的青年才俊一一這使我想起一個史實笑話:唐朝有侵臣奉承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說:“六郎(昌宗)面似蓮花(指昌宗臉像蓮花一樣明艷動人)。”旁邊有“兩腳狐”之稱的內史楊再思大叫:“胡說!”眾人皆驚,竟有如此大膽妄為之人!豈料楊再思神閒氣定,抖了個“包袱”:“應該說蓮花似六郎!”看看今天的電視劇,才發覺今人之滔,勝過古人。
如果上述電視劇還能讓人容忍的話,那麼香港影人拍的一部《騷東坡》就簡直讓人切齒痛恨。我們中華民族幾干年來少有的智者、傑出的詩人、不隨波逐流的政治家、集大成的文學家一一蘇東坡先生,竟由一個以演痴呆傻人出名的黑濁胖子扮演,在片頭這個胖子側面對人,豬唇跑齒,腹大如輪,小胖手搭在腰間做指點江山狀,戲中充滿許多下流而毫不可笑的嚷頭。如果我們的兒童將這個胖蘇東坡的形象深印腦中,當他們再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干古英雄人物”還會感到豪邁嗎?他們還會沉吟“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不了因”嗎?他們還能浸沉於“但願人長久,干里共蟬娟”的淒迷之中嗎?還能激賞“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禪智嗎?當然東坡學士也並非美男子,但我們心中他肯定是個風骨清奇的智者形象,絕不是一個大腹便便的傻胖子(清代的紀曉嵐是個大胖子,但也沒有一副痴像)。
痛心疾首之餘,忽然又想起一句話:凡是對現實中的事物多有不滿者,就是年老的標誌。或許自己食古不化,已經跟不上流行文化的趨勢,但轉念一想羅素的話:最佳的教育在於使人懷疑,又忽然覺得自己有點思想了。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上)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光輝大唐的開國功臣元勛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南園》
晚唐奇才李賀一生困頓坎坷,雖屬皇族遠枝,卻一生沉倫下僚,不得仕進通顯,一輩子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從九品)。由於不堪“臣妾意態間”的屈辱,李賀辭官歸家,加之身體羸弱,最終鬱郁而死,終年才27歲。如此身世反應在其藝術作品中,李賀的詩詞集奇峭、詭怪、雄渾、神秘為一體,高出平谷,不拘一格。毛主席也十分喜愛李長吉的詩,“天若有情有亦老”、“雄雞一唱天下白”等句,幾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來”,可見長吉在潤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本文開頭四句詩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詩中,詩人羨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煙閣上圖像的功臣們,羨慕他們都生活於一個偉大的時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在《南園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賀還怨怪自己是“尋章摘句老雕蟲”,並幻想有朝一日“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南園十三詩》第七)。試想,一手無縛雞之力的瘦弱書生,由於生不逢時,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俠客一樣手提寶劍,歸事猿飛捷走的高人成為武臣,看來窮途末路之中,物極必反,千載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渾身武功的奇俠,可悲,可嘆!有關李賀生平和詩歌的研究著作卷帙浩繁,筆者不想再班門弄斧。究其究竟只是因“若個書生萬戶侯”一句,想同長吉前輩商榷一二。徜若這位奇才天上有知,仙班之內,一哂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