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建康與北方的“胡都”卻不是這樣。
何況胡人們的首都星羅棋布,還飄移不定。[19]
這樣看,拓跋宏的遷都洛陽就意義重大。事實上,正是在這裡,他為後來的隋文帝和唐太宗理順了思路,進行了試點,積累了經驗,聚集了人氣,也留下了希望。儘管後來的東魏和西魏都放棄了洛陽,也儘管隋文帝創立新帝國,唐太宗建設新文明,都不在洛陽而在長安。
其實長安也地位尊貴。畢竟,關中是周、秦和西漢的龍興之地。五胡中的四大天王——匈奴的前趙,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羌人的後秦,竟有三個以長安為都(前趙劉曜,前秦苻健,後秦姚萇),恐怕並非沒有原因。
只有隋煬帝和武則天,更喜歡洛陽。[20]
相比較而言,建康就差得遠了。
現在叫做南京的建康,原本也是氣象非凡的。諸葛亮就曾這樣讚嘆:鐘山龍盤,石沉虎踞,此帝王之宅!然而怎麼樣呢?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從西晉滅吳起,此間建立的政權便都是短命的小王朝。[21]
北魏將建康政府稱為“僭晉”,也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即便不算孫吳,建康作為帝都也有連續二百七十年的歷史,時間並不比洛陽短多少,北魏反倒在遷都洛陽之後不久就陷入內亂。更何況南方的潛力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來。曹操蕩平北方群雄一如秋風掃落葉,卻始終不能跨過長江一步,便是證明。
看來,建康和洛陽都不必對歷史負責,需要負責的只能是人。實際上中原的混亂和南北的對峙會持續二百七八十年之久,恐怕就因為南方和北方都有問題。只不過在十六國那會,北方麻煩更多,所以五胡不如東晉;到南北朝時代,則南方問題更大,因此北朝勝過南朝。
那麼,他們的問題是什麼?
長城內外
先看北方。
北方的邊界是長城,正如南北的分野在淮河。淮河是天然的,長城卻是人為的。早在南北朝之前,長城就已經成為一條分界線,把內地與外族區分開來。那個時候,長城以外的地老天荒才是北,長城以內淮河以北則是中,是文化先進文明璀璨的中國和中華,也叫中土和中夏。[22]
與夏相對應的是夷,是蠻夷戎狄,也叫胡。
毫無疑問,在這種並不禮貌的稱謂背後,有著文化的優越感,也有著民族的自信心。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事情竟會變成這樣:長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內地的主人,原來的主人則被攆到東南一隅,並被稱為島夷。
長城內外,天翻地覆。
這樣的變化誰都無法適應,包括那些勝利者。面對突然出現的權力真空和歷史舞台,他們只能各自占山為王或者次第登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和蠻野,並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變成破碎的山河。
五胡十六國之亂,原因就在這裡。
然而即便在這空前的動盪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頑強地生長,從混亂走向有序則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於是前有後趙石勒的小統一,後有前秦苻堅的大統一。儘管兩次統一都很短暫,未來的走向卻毋庸置疑。而且無論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鮮卑的北魏,都自稱中華。
這就跟羅馬不同。
曾經的世界領袖西羅馬帝國,是在北魏馮太后開始體制改革那年(公元476年)滅亡的。命喪黃泉的西羅馬分裂為諸多的碎片,只有東邊的拜占庭帝國活到了中國明朝的景泰年間,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也就是在這一年,英國和法國打完了他們的百年戰爭。
不過,拜占庭雖然號稱東羅馬,卻其實是另一個國家,也是另一種文明。至少,它的初期更像是亞歷山大帝國的起死回生,希臘傳統的借屍還魂,再加上基督教會的社會革命,而不是羅馬文明的偉大復興。真正的羅馬文明,從遷都君士坦丁堡那天起就已經死了。
事實上羅馬也是先分裂後滅亡,而且這種分裂跟三國和南北朝也不可同日而語。三國都是漢族政權,北朝則實行雙語制,東西羅馬卻分別是希臘語和拉丁語文化區。於是東羅馬漸行漸遠,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則在西羅馬破碎的土地上由日耳曼人創造出來。
中華與羅馬,是不同的裂變。
也許,只有一樣東西是大家都喜歡的,那就是皇帝的稱號,只不過羅馬叫愷撒。德意志和奧地利的Kaiser其實就是愷撒,俄羅斯的沙皇也是。但,他們似乎並沒像拓跋燾自命為中華皇帝那樣,說自己是羅馬皇帝。[23]
不是羅馬皇帝,就沒有義務復興羅馬文明,也不必重新統一帝國的天下。何況羅馬文明原本就是次生的,之前早就有西亞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因此,羅馬境內的日耳曼人即便已經羅馬化,也不一定要對羅馬文明從一而終,完全可以分家自己過日子。
中華文明卻是原生的。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阻隔,西亞和印度文明對中國其實影響甚微,至少在魏晉之前是這樣。而且在當時的東亞地區,中華也是唯一的文明。因此,長城之外的遊牧民族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停留在部落時代,要麼越過長城與中華認同。
五胡選擇了後者。
而且,他們也早就越過長城了。
羅馬卻沒有長城,只有大道。條條大路通羅馬與長城內外分夷夏,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和取向。前者意味著文明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新建,哪怕付出代價。後者卻認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心,文明只有一種形態,我們也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
否則,就只有毀滅。
四百年動盪分裂之後還得重歸一統,重新統一後建設的也只能是中華文明,原因大約在此。
問題僅僅在於誰來統一。
歷史選擇了鮮卑拓跋部。
這似乎沒有道理。因為鮮卑在五胡當中是文化最落後的,拓跋在鮮卑各部中又最落後。但,戰國七雄中,秦國不是相對遜色嗎?西方國家中,美國不是崛起最晚嗎?看來文化落後並不要緊,關鍵在善於學習並勇於創新。
何況先進有先進的問題,正如大有大的難處。事實上羅馬和東漢終於滅亡,就因為這兩種文明都已經由成熟而至於爛熟,走到了發展的盡頭。這個時候,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無法革故鼎新,只能藉助外力來再造輝煌。遺憾的是,日耳曼人沒能給羅馬輸血,他們把它肢解了。[24]
之後,便有了歐洲五彩斑斕的版圖。
鮮卑人卻進退兩難。
表面上看,他們可選的道路很多。上策是稱霸中原蕩平天下建立統一大帝國,中策是割據一方安營紮寨保住小政權,實在不行則退回漠北,像其他那些遊牧民族一樣繼續充當劫匪,寇略中原,滿載而歸,來去匆匆。
但,進入內地定都平城變成農業民族以後,第三條道路在事實上已無可能。像鮮卑同胞慕容部的前燕等等那樣曇花一現,則等於坐以待斃。置於死地而後生,已無退路的鮮卑拓跋部只能朝著成為中華帝國的目標挺進。
何況胡人們的首都星羅棋布,還飄移不定。[19]
這樣看,拓跋宏的遷都洛陽就意義重大。事實上,正是在這裡,他為後來的隋文帝和唐太宗理順了思路,進行了試點,積累了經驗,聚集了人氣,也留下了希望。儘管後來的東魏和西魏都放棄了洛陽,也儘管隋文帝創立新帝國,唐太宗建設新文明,都不在洛陽而在長安。
其實長安也地位尊貴。畢竟,關中是周、秦和西漢的龍興之地。五胡中的四大天王——匈奴的前趙,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羌人的後秦,竟有三個以長安為都(前趙劉曜,前秦苻健,後秦姚萇),恐怕並非沒有原因。
只有隋煬帝和武則天,更喜歡洛陽。[20]
相比較而言,建康就差得遠了。
現在叫做南京的建康,原本也是氣象非凡的。諸葛亮就曾這樣讚嘆:鐘山龍盤,石沉虎踞,此帝王之宅!然而怎麼樣呢?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從西晉滅吳起,此間建立的政權便都是短命的小王朝。[21]
北魏將建康政府稱為“僭晉”,也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即便不算孫吳,建康作為帝都也有連續二百七十年的歷史,時間並不比洛陽短多少,北魏反倒在遷都洛陽之後不久就陷入內亂。更何況南方的潛力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來。曹操蕩平北方群雄一如秋風掃落葉,卻始終不能跨過長江一步,便是證明。
看來,建康和洛陽都不必對歷史負責,需要負責的只能是人。實際上中原的混亂和南北的對峙會持續二百七八十年之久,恐怕就因為南方和北方都有問題。只不過在十六國那會,北方麻煩更多,所以五胡不如東晉;到南北朝時代,則南方問題更大,因此北朝勝過南朝。
那麼,他們的問題是什麼?
長城內外
先看北方。
北方的邊界是長城,正如南北的分野在淮河。淮河是天然的,長城卻是人為的。早在南北朝之前,長城就已經成為一條分界線,把內地與外族區分開來。那個時候,長城以外的地老天荒才是北,長城以內淮河以北則是中,是文化先進文明璀璨的中國和中華,也叫中土和中夏。[22]
與夏相對應的是夷,是蠻夷戎狄,也叫胡。
毫無疑問,在這種並不禮貌的稱謂背後,有著文化的優越感,也有著民族的自信心。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事情竟會變成這樣:長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內地的主人,原來的主人則被攆到東南一隅,並被稱為島夷。
長城內外,天翻地覆。
這樣的變化誰都無法適應,包括那些勝利者。面對突然出現的權力真空和歷史舞台,他們只能各自占山為王或者次第登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和蠻野,並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變成破碎的山河。
五胡十六國之亂,原因就在這裡。
然而即便在這空前的動盪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頑強地生長,從混亂走向有序則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於是前有後趙石勒的小統一,後有前秦苻堅的大統一。儘管兩次統一都很短暫,未來的走向卻毋庸置疑。而且無論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鮮卑的北魏,都自稱中華。
這就跟羅馬不同。
曾經的世界領袖西羅馬帝國,是在北魏馮太后開始體制改革那年(公元476年)滅亡的。命喪黃泉的西羅馬分裂為諸多的碎片,只有東邊的拜占庭帝國活到了中國明朝的景泰年間,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也就是在這一年,英國和法國打完了他們的百年戰爭。
不過,拜占庭雖然號稱東羅馬,卻其實是另一個國家,也是另一種文明。至少,它的初期更像是亞歷山大帝國的起死回生,希臘傳統的借屍還魂,再加上基督教會的社會革命,而不是羅馬文明的偉大復興。真正的羅馬文明,從遷都君士坦丁堡那天起就已經死了。
事實上羅馬也是先分裂後滅亡,而且這種分裂跟三國和南北朝也不可同日而語。三國都是漢族政權,北朝則實行雙語制,東西羅馬卻分別是希臘語和拉丁語文化區。於是東羅馬漸行漸遠,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則在西羅馬破碎的土地上由日耳曼人創造出來。
中華與羅馬,是不同的裂變。
也許,只有一樣東西是大家都喜歡的,那就是皇帝的稱號,只不過羅馬叫愷撒。德意志和奧地利的Kaiser其實就是愷撒,俄羅斯的沙皇也是。但,他們似乎並沒像拓跋燾自命為中華皇帝那樣,說自己是羅馬皇帝。[23]
不是羅馬皇帝,就沒有義務復興羅馬文明,也不必重新統一帝國的天下。何況羅馬文明原本就是次生的,之前早就有西亞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因此,羅馬境內的日耳曼人即便已經羅馬化,也不一定要對羅馬文明從一而終,完全可以分家自己過日子。
中華文明卻是原生的。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阻隔,西亞和印度文明對中國其實影響甚微,至少在魏晉之前是這樣。而且在當時的東亞地區,中華也是唯一的文明。因此,長城之外的遊牧民族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停留在部落時代,要麼越過長城與中華認同。
五胡選擇了後者。
而且,他們也早就越過長城了。
羅馬卻沒有長城,只有大道。條條大路通羅馬與長城內外分夷夏,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和取向。前者意味著文明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新建,哪怕付出代價。後者卻認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心,文明只有一種形態,我們也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
否則,就只有毀滅。
四百年動盪分裂之後還得重歸一統,重新統一後建設的也只能是中華文明,原因大約在此。
問題僅僅在於誰來統一。
歷史選擇了鮮卑拓跋部。
這似乎沒有道理。因為鮮卑在五胡當中是文化最落後的,拓跋在鮮卑各部中又最落後。但,戰國七雄中,秦國不是相對遜色嗎?西方國家中,美國不是崛起最晚嗎?看來文化落後並不要緊,關鍵在善於學習並勇於創新。
何況先進有先進的問題,正如大有大的難處。事實上羅馬和東漢終於滅亡,就因為這兩種文明都已經由成熟而至於爛熟,走到了發展的盡頭。這個時候,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無法革故鼎新,只能藉助外力來再造輝煌。遺憾的是,日耳曼人沒能給羅馬輸血,他們把它肢解了。[24]
之後,便有了歐洲五彩斑斕的版圖。
鮮卑人卻進退兩難。
表面上看,他們可選的道路很多。上策是稱霸中原蕩平天下建立統一大帝國,中策是割據一方安營紮寨保住小政權,實在不行則退回漠北,像其他那些遊牧民族一樣繼續充當劫匪,寇略中原,滿載而歸,來去匆匆。
但,進入內地定都平城變成農業民族以後,第三條道路在事實上已無可能。像鮮卑同胞慕容部的前燕等等那樣曇花一現,則等於坐以待斃。置於死地而後生,已無退路的鮮卑拓跋部只能朝著成為中華帝國的目標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