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佛圖澄卻不會去糾纏這些問題,就算想清楚了也不會告訴我們。對於他來說,要緊的是把石虎爭取到佛教這邊來,哪怕他徒有弟子之名,並無慈悲之心。

  事實證明,這很重要。後來,石虎鑑於僧人太多良莠不齊,曾經下詔要求有關部門治理整頓。於是,某些人便趁機提出要全面禁止佛教,石虎卻予以駁回。他說,趙國人民有信奉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信佛,哪怕是漢人。[15]

  有了最高當局的力挺,佛圖澄的事業蒸蒸日上,佛教的傳播也星火燎原。後趙短短几十年間,國內建立的寺廟多達八百九十三所,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的最高數。

  佛圖澄成功了。

  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佛教的生態環境。過去,佛教的譯經、建寺、傳教,主要靠民間信徒的支持,再加鄉紳富豪和知識分子的資助。佛圖澄卻讓最高統治者把佛教置於國家公權力的保護之下,利用皇權來取得教權。

  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第一次。[16]

  佛圖澄也因此成為劃時代的人物。他的歷史地位,也許只有讓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跪下來懺悔的那位米蘭大主教才能相比(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更何況佛圖澄的成功雖然空前,卻並不絕後。在他之後直到清代,都不斷有僧人走進宮廷,高僧的參政議政甚至成為一個傳統。被視為方術的佛教,終於一步登天。

  拾階而上

  與此同時,道教也登堂入室。

  如果說佛教是從外國到中國,那麼,道教便是從下層到上層。從東漢順帝時期(公元125-144年)于吉著《太平清領書》,到北魏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公元440年)並親至道壇接受符籙(公元442年),這三百年的歷程也很漫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只能拾階而上。

  事實上,正如佛教的中國化有三個步驟,道教的合法化也有三個台階。第一個是民間道教,這就是天師道和太平道。它們雖被看作道教誕生的標誌,卻其實只是“類宗教”或“准宗教”,而且是底層的甚至地下的。[17]

  因此,天師道和太平道不但沒有合法地位,還可能遭到取締和鎮壓,尤其是在太平道變成黃巾軍以後。

  孫恩的組織,也一樣。

  幸運的是,由於教長張魯投降曹操,天師道躲過一劫並得以傳播。更幸運的是,它受到了部分魏晉名士的關注和歡迎。大批高級士族加入道教,甚至出現了世代尊奉道教的天師世家,比如王羲之、葛洪、陶弘景。領袖和主力由方士變成了名士,道教也就上了第二個台階。

  沒錯,民間道教變成了士族道教。[18]

  士族道教是民間道教的升級版,也是士族階級的奢侈品和麻醉劑。實際上,由於門閥制度和黑暗政治,士族作為階級固然享有法定特權,可以養尊處優不勞而獲,作為個人卻並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更可怕的是,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禍從天降,又會落到誰的頭上。

  閒暇的日子需要打發,高貴的身份需要顯示,這就有了清談(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十一卷《魏晉風度》)。不安的心靈需要撫慰,空虛的精神需要寄託,於是道教走紅。

  那麼,為什麼是道教,不是佛教?

  因為東晉以後,偏安江左的士族心之所系已不再是國家興亡和民族盛衰,而是既得利益和個人安危。他們並不想普度眾生,只希望健康長壽。因此,道家學派中楊朱主張的及時行樂,莊子主張的逍遙自在,與道教宣揚的服食行氣養生成仙,便一併成為士大夫的首選和最愛。

  更何況,佛教是胡人的,道教是漢人的。

  所以,儘管道教的士族化與佛教的玄學化幾乎同時(都完成於東晉),士族化的道教卻並沒有變成玄學,變成玄學的是佛教的般若學。也就是說,對於佛教,名士們更看重的是義理,是哲學意味和思辨精神。對於道教,他們的態度卻是實用主義的,與秦皇漢武並無二致。

  很好,清談有佛,成仙有道。

  於是東晉的風氣,便是沙門談玄,名士煉丹。飄逸不群如王羲之,則既談玄也煉丹。至於民間道教,當然毫無疑問地被視為邪門歪道,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從此,道教開始兩極分化。轉入地下的民間道教繼續以通俗的形式傳播,甚至從中產生出秘密組織,成為農民起義的旗幟和紐帶。進入上層社會的士族道教則從書齋和道觀走進宮廷,最後青雲直上變成皇家道教。

  這是第三個台階。

  皇家道教的誕生是必然的。事實上,沒有皇帝這把保護傘,任何宗教都不可能獲得合法性。因此,道教也要將自己置於皇權的羽翼之下,藉助最高權力來求得生存和發展。只不過他們走出這一步,比佛教晚了將近百年。但異曲同工的是,道教依靠的也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佛圖澄。

  道教的佛圖澄叫寇謙之。

  寇謙之是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祖上也是世家大族,自己則從小就痴迷於仙道。可惜這位候補神仙雖然熱情洋溢態度虔誠,卻一直不得要領,經年累月服藥練功全都沒用,直至遇見一位高人。

  高人叫成公興。

  成公興說:先生有意學道,能隱居嗎?

  寇謙之說:當然能。

  於是,寇謙之被帶到華山的一間密室,吃了成公興給他的一種藥,從此沒有了飢餓感。但是,當寇謙之來到嵩山的密室,被要求吃第二種藥時,他嚇得掉頭就跑。

  那種藥,是毒蟲和一些讓人嘔吐的東西。

  成公興嘆了一口氣說:看來先生與成仙是無緣了,不過卻正好可以安邦定國,成為帝王之師。

  沒人知道寇謙之當時怎麼想,只知道後來某一天,成公興走進第三重密室死去,又在第二天復活,並被來到嵩山的兩個仙童接走。原來,成公興本是神仙,是因為犯了錯誤才被貶下凡塵的,刑期既滿自然重返天庭。

  呵呵,原來神仙也會犯錯誤。

  寇謙之則在成公興“仙逝”之後繼續留在嵩山,直到被太上老君和他的玄孫親自接見。兩位上仙傳給寇謙之道教秘笈和各種方術,授予他“天師”職稱、方圓萬里的教區以及統領人鬼之權,同時還賦予他兩項神聖的使命,那就是治理整頓道教,並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

  顯然,這是只能當作武俠小說來看的故事,卻被隆重地載入史冊,因為故事編得像模像樣言之鑿鑿:太上老君下凡是在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十月二十二,他的玄孫降臨嵩山則在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月初五。[19]

  這樣的造假水平不能不讓人佩服。

  實際上這兩個日子很可能真實地存在,只不過是寇謙之完成準備工作的時間。當然,那兩項使命也是他自己賦予自己的。然而這正是寇謙之的過人之處,他非常清楚自己該幹什麼,也十分明白道教該向何處去。這是他深刻反省天師道近三百年歷史和當前現狀的結果。

  那麼,當時的道教問題在哪裡?

  低俗、混亂、危害政權。比方說,以修煉房中術之名yín亂苟且,以授人符籙之名勒索錢財,以進行宗教活動之名散布流言蜚語聚眾鬧事等等。這就為士大夫所不齒、統治者所不容,道教也遲早會被鎮壓或取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