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這不是凡夫俗子能有的。

  實際上,般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智慧,而是成佛所需的特殊認識。擁有最高智慧“無上正等正覺”的,甚至只有佛陀一人。但不能成佛,還可以做羅漢。關鍵在於有沒有覺悟,能不能從無邊苦海中解脫出來。[9]

  這就只能從長計議了(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十四卷),但佛教與道教的區別卻一目了然。不妨這樣說:佛教是心靈的宗教,道教是生命的宗教。道教希望人活著就能過上神仙般的日子,佛教卻更關注靈魂的安頓和寄託。因此,服食和行氣等等,佛教也是不講的。

  沒錯,智慧與方術無關。

  宗教需要的,也不是裝神弄鬼點石成金。

  所以釋迦牟尼本人是反對巫術的。他甚至規定,弟子如果實施咒術就算違反了佛戒。不過這項規定並未在他的後繼者那裡得到嚴格的遵守。小乘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罷,都以附屬的方式保留了咒術。至於與婆羅門相結合的密教,更是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巫術為特徵。[10]

  然而宗教在本質上卻不是巫術。如果它依然與巫術勾勾搭搭難解難分,那就沒有必要變成宗教。因此,一種宗教越是純粹,就越是遠離巫術。中國的禪宗就是如此,儘管禪宗也不是真正和純粹的宗教,而是哲學。

  事實上禪宗之所以誕生,是因為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必須中國化。儒學化的禪宗是中國化的第三步,玄學化的般若學是第二步,巫術化的浮屠道則是第一步。第一步雖然看似荒唐,但沒有它,佛教就不可能在中國落地生根。

  當然,也不可能成為中華史的故事。

  那就來看這一步。

  一步登天

  大和尚到!

  隨著典禮官一聲高呼,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包括他們的皇帝。

  無疑,這是為了表示對一個人的崇敬。

  這個人叫佛圖澄。[11]

  佛圖澄是後趙佛教界的領袖,“大和尚”則是後趙皇帝石勒給他上的尊號,意思是“偉大導師”。[12]

  僧人地位之尊貴,於此為最。

  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佛圖澄獲得這一地位,靠的並不是他的佛學造詣,而是道教喜歡的方術。

  佛圖澄是西域龜茲(讀如秋慈,即今新疆庫車)人,也可能是天竺(印度)人。他九歲出家並熟讀佛經,進入內地前曾在敦煌逗留。西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佛圖澄到洛陽傳教,卻趕上了西晉滅亡前的兵荒馬亂,只好潛伏在石勒的一個部將家中。

  有一天,石勒召見這位部將。

  石勒說:據我所知,你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奇謀,也沒什麼異術。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每次行軍打仗,你都能預測到結果。實話告訴我,這是什麼原因?

  部將說:是一個沙門預測的。

  沙門(Sramana)就是佛教的出家人。

  部將還說:這個沙門預測到將軍會得天下。

  於是石勒召見了佛圖澄。

  這時的佛圖澄自稱已經一百多歲,可以不吃不喝只靠呼吸空氣過日子。據說,他的肚子上有一個小洞,平時用棉絮塞住。晚上要讀書時,只要拔出棉絮,洞中放she出來的光芒便足以將整個房間照耀得一片明亮。

  呵呵,這哪裡是和尚,明明是道士,或巫師。

  石勒卻不在乎是佛是道,他關心的是這個沙門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因此他問:佛道有什麼靈驗?

  佛圖澄很清楚,跟這個沒文化的羯人講什麼般若智慧是沒有用的,他的辦法是要來一盆清水並焚香念咒。結果轉眼之間,水中便長出了蓮花,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所有人都大為嘆服。

  實際上這恐怕是一種魔術,當時的許多僧人和道士也都會玩。東漢末年一個名叫左慈的方士,就曾當著曹操的面從空空如也的銅盆里變出吳淞江的鱸魚。另一次,他一個人自斟自飲,在座上百個士大夫都覺得酒足飯飽,街市上所有飯店的酒和肉則都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飛。

  可惜曹操不信邪,他決定殺了這妖孽。

  左慈看破了曹操的心思,立即穿牆而出,街市上的行人也統統都變成了左慈的模樣,讓曹操的兵丁無從下手。最後,被追捕的左慈竟然逃入羊群,又變成了羊。

  曹操只好說:不殺你,不過試試你的法術罷了。

  於是一頭老公羊像人一樣站起來說:何必如此!

  話音剛落,數百隻羊都變成了老公羊,也都屈著前蹄像人一樣站起來說:何必如此!何必如此!

  曹操終於沒能殺了左慈。[13]

  同樣,石勒也沒能殺掉佛圖澄。

  石勒頓起殺心並不奇怪,統治者總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底細的,而佛圖澄又總是料事如神。當然,這一次也一樣。石勒剛剛有了一閃念,佛圖澄就逃之夭夭。更讓石勒大吃一驚的是,當他感到後悔並想念這僧人時,神秘失蹤的佛圖澄卻又笑眯眯地出現在他面前。

  石勒問:你昨晚為何出走?

  佛圖澄答:因為將軍有了惡意。

  石勒又問:今天為什麼又來了?

  佛圖澄答:因為將軍改變了主意。

  石勒呵呵大笑說:你這道人信口開河!

  沒錯,這時佛圖澄的稱呼還是“道人”。

  佛圖澄獲得信任,是在他幫石勒建功立業之後。這些事業無一例外地都被說得神乎其神,比如聽見寺廟的鈴響就能預見某某敵將必敗,在手掌上塗抹麻油就能看見前趙皇帝被擒,這就讓石勒不得不信。更有可能的是,聰明的石勒發現,這個僧人對自己的帝業是幫得上大忙的。

  因此稱帝之後,石勒尊佛圖澄為“大和尚”。

  現在看來,佛圖澄能夠參與軍政運籌帷幄,並非因為他真有什麼“五眼六神通”,而是見多識廣老於世故,更兼弟子眾多消息靈通,再加上必要和適當的故弄玄虛,這才讓他的建議和判斷看起來像是神機妙算。結果,石勒和後繼者石虎都對他心悅誠服,言聽計從。

  可惜世界上沒有誰總能一帆風順,羯人的政權就更是難免命運坎坷。公元343年,東晉出兵相逼,伐前涼又出師不利。後趙連遭挫折人心惶惶,石虎也怨氣衝天怒火滿腔。他發脾氣說:奉佛供僧卻招來外敵,佛有什麼用?

  佛圖澄卻自有說法。

  說法來自輪迴。佛圖澄說:陛下前世是大商人,曾經舉辦法會供養了六十個阿羅漢,所以才轉世投胎來到中華做了皇帝。這就是善有善報呀,為什麼要抱怨呢?

  石虎聽了轉怒為喜,跪下來答謝佛圖澄。

  不過,石虎還是有問題。

  有一次他問:什麼是佛法?

  佛圖澄答:不殺。

  石虎說:朕為天下之主,豈能做到不殺?

  佛圖澄說:該殺的當然要殺。關鍵是不能有殺心,更不能濫殺無辜。只要陛下心懷慈悲,就能福祚延綿。殺幾個惡貫滿盈罪該萬死的,不是問題。

  石虎很滿意。[14]

  其實,佛圖澄的說法很成問題。請問什麼叫該殺?又有哪些人該殺?如果這世界上是有些人不該殺,有些人卻該殺可殺的,不殺生的主張又有什麼意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