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松贊干布也向大唐派去了留學生,他們多半是吐蕃的王室成員和豪酋子弟。不過,深沉的贊普並沒有把自己吊死在大唐這一棵樹上,反倒跟方方面面都保持平衡。他從尼泊爾迎娶了公主,從印度引進了文化。而且,也正是在松贊干布的時代,這個聰慧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字。[30]

  吐蕃和平崛起,儘管同時也伴隨著武力。

  毫無疑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鄰居的強盛對於大唐也未必總是福音。事實上吐蕃的後繼者並沒有松贊干布那麼好說話。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吐蕃與西突厥聯手大舉攻唐,先後攻陷于闐、疏勒和龜茲,安西四鎮因此被廢,太宗皇帝創下的家當被賠得一乾二淨。

  吐蕃得手之後卻沒有就此住手。相反,安史之亂時,他們又乘勢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占領長安,並將甘肅一帶的隴右、河西等地區劃歸己有。之後,他們還占領了吐魯番等戰略要地,並把敦煌置於其治下六十年之久。

  崛起的吐蕃終於成為讓人頭疼的地方。

  結果,是有了大唐與吐蕃的兩次會盟,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的和平紀念碑也至今仍然聳立在拉薩市。只不過,這時的唐蕃雙方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到公元9世紀中,大唐的皇帝終於淪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吐蕃王朝則在內亂中四分五裂徹底崩潰,往日的繁榮全都變成了美好的回憶。[31]

  格桑花凋謝了,儘管它還會開放。

  生意人回紇

  與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乘虛而入相反,有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動亂中成了大唐的同盟軍。至德二年(757),他們幫助唐肅宗收復了西京長安;寶應元年(762),他們又幫唐代宗收復了東京洛陽。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支部隊其實應該算作僱傭軍,而且要價之高與趁火打劫無異。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民族曾經大顯身手卻毋庸置疑。[32]

  是的,這裡說的是回紇(Ouigours)。

  回紇(讀如何)原本是鐵勒的一支,隋煬帝大業年間從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下獨立出來,正式宣布其族名為回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8),他們又行文大唐,宣布自己改稱回鶻(讀如胡),意思是迴旋輕捷有如鶻鳥。[33]

  沒錯,回紇確實善於周旋。

  跟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一樣,回紇起先也是遊牧民族。不同的是,他們與中原地區基本上相處甚安。而且,儘管與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種種關係,他們在歷次戰爭中卻都站在大唐一邊。貞觀四年(630),回紇助唐攻滅了東突厥;顯慶二年(657),又助唐攻滅了西突厥。[34]

  這樣看,他們還真是大唐的同盟軍。

  不過,天底下從來就沒有什麼免費的午餐,回紇助唐也絕非行俠仗義。說白了,他們每次都是有利可圖的。滅亡西突厥之後,東西突厥的土地就歸了回紇。之後回紇推翻後突厥統治,大唐也投桃報李給予幫助。在此基礎上,這個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汗國,並得到了大唐的承認和冊封。

  大唐與回紇,不過互相利用。

  相互利用的規律從來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當大唐國破家亡兩京淪陷時,有資格開價的便是回紇,名為各族人民之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則只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寧國公主就是這樣嫁給回紇可汗的。

  與文成公主不過宗室之女不同,寧國公主可是唐肅宗最為疼愛的親生小女兒。臨行之前,皇帝親自設宴餞行,父女二人依依惜別,席間籠罩著生離死別的淒涼之情。最後還是公主含淚寬慰父皇:為了國家安危,女兒何辭一死!

  肅宗皇帝潸然淚下。

  回紇可汗卻全無當年松贊干布的恭敬和感恩。他不但不出境親迎,反倒身穿黃袍頭戴胡帽,大大咧咧地坐在牙帳里接見護送公主的漢中王李瑀(讀如禹)一行。

  可汗問:王爺是天可汗的什麼人?

  李瑀答:大唐天子堂弟。

  可汗又問:站在你上首的是誰?

  李瑀答:宮中宦官某某。

  可汗說:宦官是奴才,怎麼能居王爺之上?

  那個宦官嚇得馬上後退。

  可汗又說:你們見了本汗,為什麼不拜?

  李瑀答:寧國公主是大唐天子親女兒,可汗則是大唐天子親女婿,豈有高踞胡床受此恩典之理?

  回紇可汗這才起身受詔。[35]

  不過李瑀的交涉只是為王朝挽回了面子,在實惠方面回紇卻寸步不讓。據正史記載,依照當年的約定,大唐帝國每年付給回紇的僱傭軍酬金,僅僅絹帛就多達兩萬匹,這還不包括他們搶劫、勒索和以各種名義追加的。[36]

  貪得無厭的回紇卻還要強買強賣,價錢是一匹馬換絹帛數十匹。有一次,回紇自說自話地將兩萬匹馬運往大唐,開價絹帛五十萬匹。大唐實在用不了這麼多馬,也實在拿不出那麼多絹。經過反覆交涉,才以半價成交了事。

  奇怪,回紇索要如此之多的絹帛幹什麼呢?

  利用天時地利大發橫財。他們從唐帝國那裡巧取豪奪來的絹帛,小部分成為回紇貴族的奢侈品,大部分經由回紇商人和粟特商人之手流入了西方。這些絹帛甚至跟波斯的銀幣和大唐的銅錢一樣,成為當時商業貿易的通貨。[37]

  這並不奇怪。不要忘記,那條溝通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商貿通道,可是被叫作絲綢之路的。何況絹帛既便於攜帶又價格高昂,西方人還趨之若鶩,迅速倒手當然紅利可觀。

  回紇汗國財源滾滾。

  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大批回紇人從遊牧走向了定居和經商,過起了可以稱之為“遊牧都市生活”的日子。在汗國的全盛時期,他們位於鄂爾渾河(在今蒙古國境內)上游的汗庭金碧輝煌,城中鱗次櫛比地矗立著宮殿和寺廟,也走動著各國的商人和僧侶。[38]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摩尼教的法師。

  摩尼教(Mani插eism)是公元3世紀興起于波斯的古老宗教,其教義簡單地說就是相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因此又稱明教。這種宗教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到7世紀從陸路傳入西域,又從西域傳到回紇的。回紇人也迅速地放棄了他們原先信仰的薩滿教(Shamanism),奉摩尼為國教。

  這又是為什麼呢?

  正史的解釋,是進入漠北傳教的摩尼法師才高八斗,口若懸河,讓回紇可汗和貴族為之傾倒。但,為什麼摩尼教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卻遠不及在回紇呢?難道那些地方的傳教士們都胸無點墨,笨嘴笨舌?講不過去吧?[39]

  顯然,此說可疑。

  可以作為反證的是中原的態度。總體上說,大唐皇帝和儒生們是不喜歡摩尼教的,唐玄宗就曾在開元二十年(732)明令嚴加禁斷。只是由於回紇救駕有功,唐代宗才在大曆三年(768)特批摩尼教建立寺廟,並賜額大雲光明寺。但回紇汗國剛剛滅亡,它又馬上成了被禁的邪教。[40]

  那麼,摩尼教在內地為什麼會受冷遇?

  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恐怕是在許多人眼裡,摩尼法師並不清心寡欲。他們進入長安後,最喜歡的就是在市場上出沒,與商人們勾搭成jian,這哪裡像是出家人?[41]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