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2]見杜甫《糙堂逸詩》。此詩也被認為是張祜所作,題為《集靈台》(其二),全文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文字略有不同。
[3]這一觀點引自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4]顧炎武《日知錄》即云:余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
[5]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6]見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7]本詩在《全唐詩》中題為《不第後賦jú》,《清暇錄》則但云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jú花》。
[8]李商隱《錦瑟》。
[9]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李白《將進酒》。
[11]本段所引分別見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和《襄陽歌》。
[12]杜甫《飲中八仙歌》。
[13]見李白《將進酒》。
[14]李白的話見《上韓荊州書》,文本分析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
多樣與統一
李白無拘無束,杜甫憂國憂民。
杜甫似乎是帶著悲憫情懷降臨人世的,因此對苦難的體驗超過了同時代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大唐政府軍與安史叛軍在長安西北的陳陶作戰,幾乎全軍覆沒。困在京城的杜甫得到消息,悲痛欲絕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15]
這是比《春望》更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沒有煽情的語言,只有如實的記錄:寒冬臘月,十郡子弟,四萬青年,同日而死,還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嗎?沒有。
難怪野曠天清,鴉雀無聲。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悲聲從心底發出,穿越千年時空直指人心,讓我們至今讀來仍不免震撼和顫慄。是啊,歷史上有過太多戰爭,也有過太多死難。但是,又有多少人為那些陌生的亡靈,寫過如此沉痛和肅穆的墓志銘呢?也就是杜甫吧!
這是一種人道主義情懷。正是這情懷,讓杜甫對底層人民的遭遇充滿同情。那生離死別的新婚夫婦,那相依為命的老年伴侶,那無家可別的孤獨征夫,都讓他揪心。也正是這情懷,使他在唐玄宗感覺良好,楊國忠粉飾太平時,敏銳地看出了社會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6]
情懷是真誠的,關切也是實在的。杜甫客居夔州(夔讀如魁,今四川省奉節縣)時,有位寡婦常到他門前打棗,杜甫也聽之任之。後來,糙堂為僑居的晚輩姻親借用,新房客就築起了籬笆。杜甫聽說,便請那年輕人網開一面: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17]
照理說,杜甫可以不管這件事。畢竟,那只是一個非親非故的鄰居。然而唯其如此,才更需要將心比心。體貼入微的詩人甚至注意到,那無助的老婦每次來打棗時,其實是惴惴不安的;而一貧如洗的她,竟仍是官府徵收的對象。
是的。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人民的生活早就水深火熱,連天的戰火卻在繼續燃燒,個體命運就這樣跟天下的興亡聯繫起來。杜詩被稱為詩史,並不為過。
難得的是,杜甫對歷史的記錄並非宏大敘事,而是落到了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甚至不怕家長里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閏八月,詩人從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回到富縣的羌村家中,心情既歡快又沉重: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沒有一句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18]
看來,如果說李白縱情釋放著心理能量,那麼,杜甫便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那善解人意的鄰居,渴望父愛的幼子,還有“夜闌更秉燭”的場景,誰不為之感動呢?唐詩通常被認為是不可翻譯的,但這幾句應該是例外。
這樣的詩,王維就不大可能寫。
自稱“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對自然界卻充滿感情。在他眼裡,每一條溪流都有生命,每一朵野花也都有故事,空無一人的山林更是充滿情趣。就連水中白鷺被濺落的浪花驚起,又安詳地飛回原處,都讓他欣喜。[19]
王維是大自然親切的畫家。
該圖原為宋內府秘物,《宣和畫譜》著錄,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鈐“宣和中秘”印。絹本設色長卷,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的確,王維總是能夠把詩和畫融為一體,而且不乏大氣磅礴之作: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畢竟,作為盛唐詩人,氣度幾乎是必需的。[20]
但,最耐讀的,還是那些繪畫小品般的五絕: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21]
這是一組空鏡頭(scenery shot)。寂靜的山澗旁,辛夷花悄悄開放又凋謝著。但,沒人知道是熱熱鬧鬧地開,紛紛揚揚地落;還是委委屈屈地開,淒悽慘慘地落。不過作為盛唐之音,不會是陸游筆下的梅花: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多半,是旁若無人地開,滿不在乎地落。[22]
所謂禪意,也就在這裡了。
王維是信佛的,曾皈依荷澤神會禪師,還為六祖惠能寫過碑銘。因此他的許多作品,便既是詩也是禪: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23]
此詩可與前首並讀。前一首寫動,這一首寫靜;前一首寫白天,這一首寫夜晚。春夜裡,空山一片寂靜,桂花落地無聲。早已憩息的山鳥卻被悄然升起的明月驚醒,莫名其妙地叫了起來,一會兒響起一聲,過會兒又響起一聲,反倒更加顯得萬籟俱寂。這可真是此時有聲勝無聲。
然而禪之為禪,正在自然。所以,儘管辛夷花開得蓬蓬勃勃甚至歡天喜地,卻是沒有聲音的,正如有著鳥鳴的畫面其實靜止。對立的雙方就這樣相互契合,一切也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這樣看來,追問意義其實沒有意義,追問動機就更是不必,倒不如鳥宿鳥鳴都自在,花開花落兩由之。
這就是禪。
王維也因此獲得了“詩佛”的稱號,正如李白和杜甫被分別稱為“詩仙”和“詩聖”。但,盛唐最有成就的三位詩人恰恰對應著儒釋道,卻未必是巧合。實際上,隋唐兩代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混合型的,不但儒法並用,而且兼容釋道。統治者並不拘泥於某一家的思想,反倒更樂意各取所需為我所用。
開明的態度和開放的政策,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生機勃勃和百花齊放。絲綢之路則不但讓長安胡商雲集,也把這座城市變成國際化大舞台。西域的胡旋舞,中亞的柘枝舞(柘讀如這),印度的婆羅門曲,都在這裡風靡一時,成為皇家與民同樂的保留節目。這些盛大場面記錄在敦煌壁畫中,顯示出的打擊、彈撥、吹奏、拉弦等樂器多達四十餘種。[24]
[3]這一觀點引自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4]顧炎武《日知錄》即云:余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
[5]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6]見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7]本詩在《全唐詩》中題為《不第後賦jú》,《清暇錄》則但云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jú花》。
[8]李商隱《錦瑟》。
[9]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李白《將進酒》。
[11]本段所引分別見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和《襄陽歌》。
[12]杜甫《飲中八仙歌》。
[13]見李白《將進酒》。
[14]李白的話見《上韓荊州書》,文本分析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
多樣與統一
李白無拘無束,杜甫憂國憂民。
杜甫似乎是帶著悲憫情懷降臨人世的,因此對苦難的體驗超過了同時代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大唐政府軍與安史叛軍在長安西北的陳陶作戰,幾乎全軍覆沒。困在京城的杜甫得到消息,悲痛欲絕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15]
這是比《春望》更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沒有煽情的語言,只有如實的記錄:寒冬臘月,十郡子弟,四萬青年,同日而死,還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嗎?沒有。
難怪野曠天清,鴉雀無聲。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悲聲從心底發出,穿越千年時空直指人心,讓我們至今讀來仍不免震撼和顫慄。是啊,歷史上有過太多戰爭,也有過太多死難。但是,又有多少人為那些陌生的亡靈,寫過如此沉痛和肅穆的墓志銘呢?也就是杜甫吧!
這是一種人道主義情懷。正是這情懷,讓杜甫對底層人民的遭遇充滿同情。那生離死別的新婚夫婦,那相依為命的老年伴侶,那無家可別的孤獨征夫,都讓他揪心。也正是這情懷,使他在唐玄宗感覺良好,楊國忠粉飾太平時,敏銳地看出了社會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6]
情懷是真誠的,關切也是實在的。杜甫客居夔州(夔讀如魁,今四川省奉節縣)時,有位寡婦常到他門前打棗,杜甫也聽之任之。後來,糙堂為僑居的晚輩姻親借用,新房客就築起了籬笆。杜甫聽說,便請那年輕人網開一面: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17]
照理說,杜甫可以不管這件事。畢竟,那只是一個非親非故的鄰居。然而唯其如此,才更需要將心比心。體貼入微的詩人甚至注意到,那無助的老婦每次來打棗時,其實是惴惴不安的;而一貧如洗的她,竟仍是官府徵收的對象。
是的。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人民的生活早就水深火熱,連天的戰火卻在繼續燃燒,個體命運就這樣跟天下的興亡聯繫起來。杜詩被稱為詩史,並不為過。
難得的是,杜甫對歷史的記錄並非宏大敘事,而是落到了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甚至不怕家長里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閏八月,詩人從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回到富縣的羌村家中,心情既歡快又沉重: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沒有一句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18]
看來,如果說李白縱情釋放著心理能量,那麼,杜甫便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那善解人意的鄰居,渴望父愛的幼子,還有“夜闌更秉燭”的場景,誰不為之感動呢?唐詩通常被認為是不可翻譯的,但這幾句應該是例外。
這樣的詩,王維就不大可能寫。
自稱“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對自然界卻充滿感情。在他眼裡,每一條溪流都有生命,每一朵野花也都有故事,空無一人的山林更是充滿情趣。就連水中白鷺被濺落的浪花驚起,又安詳地飛回原處,都讓他欣喜。[19]
王維是大自然親切的畫家。
該圖原為宋內府秘物,《宣和畫譜》著錄,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鈐“宣和中秘”印。絹本設色長卷,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的確,王維總是能夠把詩和畫融為一體,而且不乏大氣磅礴之作: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畢竟,作為盛唐詩人,氣度幾乎是必需的。[20]
但,最耐讀的,還是那些繪畫小品般的五絕: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21]
這是一組空鏡頭(scenery shot)。寂靜的山澗旁,辛夷花悄悄開放又凋謝著。但,沒人知道是熱熱鬧鬧地開,紛紛揚揚地落;還是委委屈屈地開,淒悽慘慘地落。不過作為盛唐之音,不會是陸游筆下的梅花: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多半,是旁若無人地開,滿不在乎地落。[22]
所謂禪意,也就在這裡了。
王維是信佛的,曾皈依荷澤神會禪師,還為六祖惠能寫過碑銘。因此他的許多作品,便既是詩也是禪: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23]
此詩可與前首並讀。前一首寫動,這一首寫靜;前一首寫白天,這一首寫夜晚。春夜裡,空山一片寂靜,桂花落地無聲。早已憩息的山鳥卻被悄然升起的明月驚醒,莫名其妙地叫了起來,一會兒響起一聲,過會兒又響起一聲,反倒更加顯得萬籟俱寂。這可真是此時有聲勝無聲。
然而禪之為禪,正在自然。所以,儘管辛夷花開得蓬蓬勃勃甚至歡天喜地,卻是沒有聲音的,正如有著鳥鳴的畫面其實靜止。對立的雙方就這樣相互契合,一切也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這樣看來,追問意義其實沒有意義,追問動機就更是不必,倒不如鳥宿鳥鳴都自在,花開花落兩由之。
這就是禪。
王維也因此獲得了“詩佛”的稱號,正如李白和杜甫被分別稱為“詩仙”和“詩聖”。但,盛唐最有成就的三位詩人恰恰對應著儒釋道,卻未必是巧合。實際上,隋唐兩代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混合型的,不但儒法並用,而且兼容釋道。統治者並不拘泥於某一家的思想,反倒更樂意各取所需為我所用。
開明的態度和開放的政策,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生機勃勃和百花齊放。絲綢之路則不但讓長安胡商雲集,也把這座城市變成國際化大舞台。西域的胡旋舞,中亞的柘枝舞(柘讀如這),印度的婆羅門曲,都在這裡風靡一時,成為皇家與民同樂的保留節目。這些盛大場面記錄在敦煌壁畫中,顯示出的打擊、彈撥、吹奏、拉弦等樂器多達四十餘種。[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