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退朝後,文宗問身邊人:宰相這樣,像話嗎?
身邊人說:是不像話,但鄭覃他們也是一片忠心。[19]
文宗沒有再說什麼,也無話可說。他早已領教了兩派的勢同水火和意氣用事,以及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曾經不無感慨地說:消滅朝中派系,比消滅河北叛賊還難。[20]
朝臣們卻不承認這一點。
有一次,憲宗皇帝問:派系鬥爭這麼嚴重,為什麼?
宰相李絳回答說:因為歷朝歷代的帝王,最痛恨的就是派系鬥爭。因此,小人要攻擊君子,就說他們搞派系。派系這東西,說起來可惡,查起來沒影,最方便用來整人。何況君子和君子,本來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難道一定要讓君子和小人苟且在一起,才叫沒有派系嗎?[21]
結論是:沒有派系鬥爭,只有君子小人。
或者說,君子在一起叫同道,小人在一起叫朋黨。[22]
這話聽起來似乎在理,實際操作卻很困難。至少,我們無法分辨當時的兩派,究竟誰是君子,誰是小人,甚至不能通過對無辜者的同情心來進行判斷。因為在唐文宗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後不久,兩派的領軍人物都被打壓排擠出京,而且一貶再貶,罪名則都是莫須有。[23]
同樣,我們也很難指控那些實施排擠誣陷的人,因為他們以反對宦官亂政為己任,而且為此獻出了生命。何況如果這幾個是小人,豈非證明受打壓的是君子?都是君子,又為什麼要弄得勢不兩立,你死我活?講不通吧?[24]
君子小人論,可以休矣!
但,朝臣分為兩派卻是事實。比如李絳,就跟另一位宰相李吉甫是死對頭。吉甫主張什麼,他就反對什麼。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跟李宗閔、牛僧孺又是死對頭。前面所說鄭覃要打壓的那個被貶官員,就是李宗閔。所以,中晚唐的派系鬥爭,便又叫“二李黨爭”或“牛李黨爭”。 [25]
牛僧孺和李德裕都不是小人。前者拜相,是因為唐穆宗意外發現他是拒絕賄賂的清官。後者則在得勢之後,不顧唐武宗的意願,頂著宦官仇士良的壓力,竭盡全力為自己的政治對手請命,終於在刀下救回了兩位前任宰相的性命。[26]
那麼,兩派窩裡鬥,又是為什麼呢?
與藩鎮有關,與出身也有關。李德裕和鄭覃代表著北朝以來延續數百年的關東世族,牛僧孺和李宗閔一派則多半是進士出身的科舉官員。在對待藩鎮和外族(主要是吐蕃)的問題上,前者持強硬態度,後者主張和平解決。[27]
換句話說,世族系是鷹派,科舉系是鴿派。
政見加門戶,當然針鋒相對。世族系甚至恨不得廢了進士科的考試,只留下明經科。鄭覃就對文宗說:官員有能力就行,何必還要才藝?陳後主和隋煬帝倒是文采斐然,結果國破家亡。進士也一樣,輕浮淺薄,不堪重用。
文宗弱弱地說:也不能一概而論吧?輕薄的人未必都是進士出身,科舉官員中也有敦厚的。再說了,進士科的設立已經二百年,總不能說廢就廢。
鄭覃說:那也不能太抬舉。[28]
呵呵!態度如此強硬,底氣從何而來?
宦官。
沒有證據表明,鄭覃與宦官有什麼勾連。但朝臣的派系與宦官的幫派,則大約確有瓜葛。主戰的世族系李吉甫一派在憲宗朝得勢,就不僅因為憲宗皇帝要遏制藩鎮,也因為宦官頭子吐突承璀(讀如崔)是鷹派。相反,當憲宗皇帝和吐突承璀死於非命,皇帝和宦官頭子都換了人時,用兵就變成了裁軍,掌權的也變成科舉系的李宗閔和牛僧孺了。[29]
此後的發展同樣令人沮喪。殺了吐突承璀的宦官王守澄也被殺掉,把持內廷的是專橫跋扈的仇士良。結果,李宗閔和牛僧孺都被貶到千里之外,李德裕則再次拜相,直至官居太尉,封衛國公,達到他政治生涯的頂峰。
兩派勢力的消長,幾乎與宦官頭子的更換同步。
但,要說政局完全由宦官左右,皇帝和朝臣不過傀儡和演員,則未免言過其實。要知道,勢焰熏天如仇士良,後來也遭到李德裕抵制,並因為感到恐懼而申請退休。[30]
進行道德批判就更沒有必要。事實上, 不管人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得承認宦官是長安政界的組成部分。一個順理成章和毋庸置疑的結論是:官員如果不跟宦官進行廣泛的接觸,達成某種幕後的和解默契,就將一事無成。[31]
何況皇帝也並非無所作為。宣宗聽政第二天,李德裕就被免去相職,而且一貶再貶。最後,由於製造冤案的醜聞東窗事發,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也就是在今天的海南省瓊山市做管民政的小吏,級別從八品下。[32]
這可真是一跟頭栽到底。
想當時李德裕在崖州恐怕悲憤滿腔。據說,在他常常登臨的望闕亭上留下了這樣一首詩:獨上江亭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碧山也恐人歸去,百匝千遭繞郡城。[33]
的確,他是回不去了。
不可能再回長安的李德裕在崖州孤獨地走來走去,有次走到一座禪院,看見內壁掛著十幾個葫蘆。於是他問:方丈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可以救救弟子麼?
方丈一聲長嘆:哪裡是什麼藥,是骨灰。這些人,都是太尉您當年為了泄私憤,貶死在這裡的。
李德裕聞言,悵然若失,心痛如絞。
當晚,他與世長辭。[34]
此後沒過多久,由於內廷的宦官不再發生衝突,也不再與外朝的大臣分別勾連,朝中派系也在宣宗去世之後自行解體煙消雲散。只不過,那時離亡國已經不算太遠。
如此看來,鬧得沸沸揚揚,前後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派系鬥爭,其實無聊透頂。原本應該成為帝國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階級,除了充當宦官的應聲蟲和附屬品,便只能在結黨營私和鉤心斗角中發揮聰明才智,結果不但扼殺人才,而且消耗國力。因此,當內訌終於結束時,能夠改變國家命運的內部力量已經蕩然無存。虛弱衰朽的王朝甚至沒有力氣為自己挖一個墳墓,只能依靠外來力量合上棺蓋。[35]
[18]模範監獄罪囚,是陳寅恪先生的比喻,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
[19]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開成三年正月條。
[20]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八年十一月條。
[21]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八年十月條,參看《新唐書·李絳傳》。
[22]宰相裴度就對憲宗說過這樣的話,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元和十三年十二月條。司馬光更是大發議論,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八年十一月條。
[23]受排擠的兩派領軍人物是李德裕和李宗閔,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九年四月條、六月條、七月條。
[24]排擠李德裕、李宗閔的,是在“甘露之變”中受難的李訓和鄭注,《新唐書》李訓、鄭注的合傳史臣贊,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九年十一月條的評論,都認為李訓、鄭注是小人。陳寅恪先生則認為李訓實為天下奇才,比起那些甘為宦官附屬品的兩派士大夫來,固有不同矣。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
身邊人說:是不像話,但鄭覃他們也是一片忠心。[19]
文宗沒有再說什麼,也無話可說。他早已領教了兩派的勢同水火和意氣用事,以及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曾經不無感慨地說:消滅朝中派系,比消滅河北叛賊還難。[20]
朝臣們卻不承認這一點。
有一次,憲宗皇帝問:派系鬥爭這麼嚴重,為什麼?
宰相李絳回答說:因為歷朝歷代的帝王,最痛恨的就是派系鬥爭。因此,小人要攻擊君子,就說他們搞派系。派系這東西,說起來可惡,查起來沒影,最方便用來整人。何況君子和君子,本來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難道一定要讓君子和小人苟且在一起,才叫沒有派系嗎?[21]
結論是:沒有派系鬥爭,只有君子小人。
或者說,君子在一起叫同道,小人在一起叫朋黨。[22]
這話聽起來似乎在理,實際操作卻很困難。至少,我們無法分辨當時的兩派,究竟誰是君子,誰是小人,甚至不能通過對無辜者的同情心來進行判斷。因為在唐文宗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後不久,兩派的領軍人物都被打壓排擠出京,而且一貶再貶,罪名則都是莫須有。[23]
同樣,我們也很難指控那些實施排擠誣陷的人,因為他們以反對宦官亂政為己任,而且為此獻出了生命。何況如果這幾個是小人,豈非證明受打壓的是君子?都是君子,又為什麼要弄得勢不兩立,你死我活?講不通吧?[24]
君子小人論,可以休矣!
但,朝臣分為兩派卻是事實。比如李絳,就跟另一位宰相李吉甫是死對頭。吉甫主張什麼,他就反對什麼。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跟李宗閔、牛僧孺又是死對頭。前面所說鄭覃要打壓的那個被貶官員,就是李宗閔。所以,中晚唐的派系鬥爭,便又叫“二李黨爭”或“牛李黨爭”。 [25]
牛僧孺和李德裕都不是小人。前者拜相,是因為唐穆宗意外發現他是拒絕賄賂的清官。後者則在得勢之後,不顧唐武宗的意願,頂著宦官仇士良的壓力,竭盡全力為自己的政治對手請命,終於在刀下救回了兩位前任宰相的性命。[26]
那麼,兩派窩裡鬥,又是為什麼呢?
與藩鎮有關,與出身也有關。李德裕和鄭覃代表著北朝以來延續數百年的關東世族,牛僧孺和李宗閔一派則多半是進士出身的科舉官員。在對待藩鎮和外族(主要是吐蕃)的問題上,前者持強硬態度,後者主張和平解決。[27]
換句話說,世族系是鷹派,科舉系是鴿派。
政見加門戶,當然針鋒相對。世族系甚至恨不得廢了進士科的考試,只留下明經科。鄭覃就對文宗說:官員有能力就行,何必還要才藝?陳後主和隋煬帝倒是文采斐然,結果國破家亡。進士也一樣,輕浮淺薄,不堪重用。
文宗弱弱地說:也不能一概而論吧?輕薄的人未必都是進士出身,科舉官員中也有敦厚的。再說了,進士科的設立已經二百年,總不能說廢就廢。
鄭覃說:那也不能太抬舉。[28]
呵呵!態度如此強硬,底氣從何而來?
宦官。
沒有證據表明,鄭覃與宦官有什麼勾連。但朝臣的派系與宦官的幫派,則大約確有瓜葛。主戰的世族系李吉甫一派在憲宗朝得勢,就不僅因為憲宗皇帝要遏制藩鎮,也因為宦官頭子吐突承璀(讀如崔)是鷹派。相反,當憲宗皇帝和吐突承璀死於非命,皇帝和宦官頭子都換了人時,用兵就變成了裁軍,掌權的也變成科舉系的李宗閔和牛僧孺了。[29]
此後的發展同樣令人沮喪。殺了吐突承璀的宦官王守澄也被殺掉,把持內廷的是專橫跋扈的仇士良。結果,李宗閔和牛僧孺都被貶到千里之外,李德裕則再次拜相,直至官居太尉,封衛國公,達到他政治生涯的頂峰。
兩派勢力的消長,幾乎與宦官頭子的更換同步。
但,要說政局完全由宦官左右,皇帝和朝臣不過傀儡和演員,則未免言過其實。要知道,勢焰熏天如仇士良,後來也遭到李德裕抵制,並因為感到恐懼而申請退休。[30]
進行道德批判就更沒有必要。事實上, 不管人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得承認宦官是長安政界的組成部分。一個順理成章和毋庸置疑的結論是:官員如果不跟宦官進行廣泛的接觸,達成某種幕後的和解默契,就將一事無成。[31]
何況皇帝也並非無所作為。宣宗聽政第二天,李德裕就被免去相職,而且一貶再貶。最後,由於製造冤案的醜聞東窗事發,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也就是在今天的海南省瓊山市做管民政的小吏,級別從八品下。[32]
這可真是一跟頭栽到底。
想當時李德裕在崖州恐怕悲憤滿腔。據說,在他常常登臨的望闕亭上留下了這樣一首詩:獨上江亭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碧山也恐人歸去,百匝千遭繞郡城。[33]
的確,他是回不去了。
不可能再回長安的李德裕在崖州孤獨地走來走去,有次走到一座禪院,看見內壁掛著十幾個葫蘆。於是他問:方丈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可以救救弟子麼?
方丈一聲長嘆:哪裡是什麼藥,是骨灰。這些人,都是太尉您當年為了泄私憤,貶死在這裡的。
李德裕聞言,悵然若失,心痛如絞。
當晚,他與世長辭。[34]
此後沒過多久,由於內廷的宦官不再發生衝突,也不再與外朝的大臣分別勾連,朝中派系也在宣宗去世之後自行解體煙消雲散。只不過,那時離亡國已經不算太遠。
如此看來,鬧得沸沸揚揚,前後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派系鬥爭,其實無聊透頂。原本應該成為帝國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階級,除了充當宦官的應聲蟲和附屬品,便只能在結黨營私和鉤心斗角中發揮聰明才智,結果不但扼殺人才,而且消耗國力。因此,當內訌終於結束時,能夠改變國家命運的內部力量已經蕩然無存。虛弱衰朽的王朝甚至沒有力氣為自己挖一個墳墓,只能依靠外來力量合上棺蓋。[35]
[18]模範監獄罪囚,是陳寅恪先生的比喻,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
[19]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開成三年正月條。
[20]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八年十一月條。
[21]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八年十月條,參看《新唐書·李絳傳》。
[22]宰相裴度就對憲宗說過這樣的話,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元和十三年十二月條。司馬光更是大發議論,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八年十一月條。
[23]受排擠的兩派領軍人物是李德裕和李宗閔,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九年四月條、六月條、七月條。
[24]排擠李德裕、李宗閔的,是在“甘露之變”中受難的李訓和鄭注,《新唐書》李訓、鄭注的合傳史臣贊,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太和九年十一月條的評論,都認為李訓、鄭注是小人。陳寅恪先生則認為李訓實為天下奇才,比起那些甘為宦官附屬品的兩派士大夫來,固有不同矣。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