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這位大臣就是顏真卿。
◎五代十國的分裂形勢
五代 國家 都城(今) 開國帝王 年代 亡於
後梁 開封 朱溫 907—923 後唐
後唐 洛陽 李存勖 923—936 後晉
後晉 開封 石敬瑭 936—947 遼
後漢 開封 劉知遠 947—950 後周
後周 開封 郭威 951—960 宋
十國 南楚 長沙 馬殷 927—951 南唐
吳越 杭州 錢鏐 907—978 宋
前蜀 成都 王建 907—925 後唐
吳 揚州 楊行密 902—937 南唐
北漢 太原 劉崇 951—979 宋
南漢 廣州 劉? 917—971 宋
荊南 江陵 高季興 924—963 宋
閩 福州 王審知 909—945 南唐
後蜀 成都 孟知祥 934—965 宋
南唐 南京 李昪 937—975 宋
顏真卿的名字家喻戶曉。他不但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也是安史之亂中堅持敵後抗戰的英雄,他的哥哥顏杲卿(杲讀如搞)甚至在被俘之後罵賊而死。這樣剛直不阿的人到了叛軍營中,當然不會嘻嘻哈哈一團和氣。
此碑為顏真卿四十四歲時所書,是其早期楷書代表作品。
叛軍也劍拔弩張。李希烈的親兵和養子一千多人圍著顏真卿舞刀弄槍,破口大罵,一副就要吃人的樣子,顏真卿卻面不改色,紋絲不動。李希烈只好用身體護住這位大唐的太子太師,客客氣氣請進行營,拿出那四個人的信來說:四王不約而同擁戴本帥,難道不能說明一點什麼問題嗎?
顏真卿說:什麼四王?四凶罷了!
四人的使者卻對李希烈說:我等正要上表稱臣,太師就來了,這不就是上天把宰相賜給都統您嗎?
顏真卿說:什麼宰相!你們沒聽說過顏杲卿嗎?那正是家兄。老夫年近八十,只知守節而死,豈能受此蠱惑?反倒是爾等,倒行逆施,只怕死無葬身之地!
李希烈便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大坑,名曰“坑顏”。
顏真卿說:何必如此麻煩!拿把劍來豈不痛快?[14]
李希烈無可奈何,但也不會停下叛亂的步伐,朝廷則只好調兵遣將。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奉命率領五千人馬,從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前往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禦敵,卻沒想到走到半路就兵變了。
兵變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姚令言的部隊風塵僕僕趕到長安,長安市長(京兆尹)卻拿野菜粗糧勞軍。當時,天降大雨冷風刺骨,隨軍家屬饑寒交迫,勤王官兵怒火中燒。他們說:熱飯熱菜都吃不上一口,憑什麼要我等賣命?長安的庫房裡應有盡有。他們不給,我們自己去拿!
於是,已經走到長安東邊的部隊突然譁變。他們一腳踢飛了裝著粗茶淡飯的罈罈罐罐,揚鈴打鼓地殺回京城。此時姚令言正在宮裡向皇帝辭行,聞訊大驚失色,趕忙冒著紛飛的箭矢衝進軍中大聲說:弟兄們,不要這樣!
譁變的官兵根本不聽,裹脅了姚令言就往裡沖。
德宗皇帝也大吃一驚,趕忙派宦官宣詔,官兵每人賜帛兩匹。將士們更加憤怒,殺了宦官繼續前進。陛下趕緊又派人拉了二十車帛去,城門卻已攻破。cháo水般湧進大街小巷的叛軍高喊:百姓不要驚慌,我們只搶皇帝,不搶你家!
皇帝只好倉皇出逃。[15]
這是繼玄宗和代宗之後第三位流亡天子,趕來護駕的就是前面說過的神策軍。叛亂了的平叛部隊在長安擁立了一個退居二線的節度使為皇帝,先稱秦,後稱漢,流亡在外的德宗則只好下詔赦免那五個稱王的藩鎮。不過,願意領情的卻只有三個,另外兩人一個繼續南攻,一個自稱楚帝。
德宗只好再逃。
幸運的是,這些叛軍都不能叫團隊,只能叫團伙,叛亂的同時還要內訌。比如李希烈就是被部下所殺,繼位的部下則再被部下殺掉。這兩個先後謀殺了主帥的部下,也都被唐政府任命為節度使。畢竟,長安已無能力駕馭他們,帝國反倒要仰仗各路藩鎮,才不至於亡於外敵和內亂。[16]
虛弱的大唐,只能姑息養jian。
因此,本次內亂平定後,藩鎮的力量更強大了。德宗之孫憲宗繼位時,全國藩鎮共計四十八處,不向中央申報戶口的十五鎮,每年上繳財稅的僅八鎮,可謂尾大不掉。[17]
這才有了憲宗的削藩,包括調用十六鎮兵力,用三年的時間平定淮西。經過如此這般不懈努力,到元和十四年(819)的春天,全國的藩鎮至少在名義上都服從了中央。可惜這位能幹的皇帝在後期也變得荒唐,終於被宦官所殺。
大唐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
此後的八十多年,就基本上是朝廷宦官亂政,外地藩鎮割據。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天下變成這副樣子,難道就沒有人為國分憂?朝中那些大臣,又在幹些什麼?
[10]本段及下頁表均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正月條。
[11]見《新唐書·兵志》。
[12]以上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杜維運《中國通史》。
[13]見兩《唐書》之李希烈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建中三年十一月條、十二月條。
[14]見兩《唐書》之顏真卿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正月條。
[15]以上見《舊唐書·姚令言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十月條。姚令言所率兵力,《舊唐書》稱為五萬,今從《資治通鑑考異》定為五千。
[16]顧炎武《日知錄·政事·藩鎮》即稱:世言唐亡於藩鎮,而中葉以降,其不遂並於吐蕃、回紇,滅於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
[17]見《舊唐書·憲宗本紀上》。
朝臣內訌
藩鎮割據的同時,朝臣們在窩裡鬥。
鬥爭是激烈的。從憲宗到宣宗的半個世紀中,除少數潔身自好或人微言輕者外,朝臣涇渭般地分為兩大派系(當時的說法叫朋黨),各自拉幫結夥,彼此互不相讓。如果牽涉到人事安排,更不惜在御前會議上臉紅脖子粗。
比如開成三年(838)正月的某日。
本次會議討論的,是一位被貶官員的工作安排。這時的皇帝是文宗。由於反抗宦官亂政失敗,他實際上已成為模範監獄中的體面囚徒,因此一開始就按照某派系與宦官達成的共識提出:某某貶到外地好幾年了,給個官位吧![18]
另一派系的宰相鄭覃(讀如談)立即亮出紅牌:陛下可憐他,就讓他移動幾百里。如果要提拔,臣申請讓位!
鄭覃的同夥也說:那傢伙專搞派系,是小人。
對立面則說:做事要公道,不能講個人好惡!
文宗也說:給個刺史還是可以的。
鄭覃卻說:頂多讓他做洪州司馬。
洪州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距離長安三千里,而且那人原本就是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的司馬。衡州司馬調任洪州司馬,只不過從中州調到了大州,保他的人當然不干。於是兩派在皇帝面前吵成一鍋粥,互相攻擊,不可開交。
◎五代十國的分裂形勢
五代 國家 都城(今) 開國帝王 年代 亡於
後梁 開封 朱溫 907—923 後唐
後唐 洛陽 李存勖 923—936 後晉
後晉 開封 石敬瑭 936—947 遼
後漢 開封 劉知遠 947—950 後周
後周 開封 郭威 951—960 宋
十國 南楚 長沙 馬殷 927—951 南唐
吳越 杭州 錢鏐 907—978 宋
前蜀 成都 王建 907—925 後唐
吳 揚州 楊行密 902—937 南唐
北漢 太原 劉崇 951—979 宋
南漢 廣州 劉? 917—971 宋
荊南 江陵 高季興 924—963 宋
閩 福州 王審知 909—945 南唐
後蜀 成都 孟知祥 934—965 宋
南唐 南京 李昪 937—975 宋
顏真卿的名字家喻戶曉。他不但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也是安史之亂中堅持敵後抗戰的英雄,他的哥哥顏杲卿(杲讀如搞)甚至在被俘之後罵賊而死。這樣剛直不阿的人到了叛軍營中,當然不會嘻嘻哈哈一團和氣。
此碑為顏真卿四十四歲時所書,是其早期楷書代表作品。
叛軍也劍拔弩張。李希烈的親兵和養子一千多人圍著顏真卿舞刀弄槍,破口大罵,一副就要吃人的樣子,顏真卿卻面不改色,紋絲不動。李希烈只好用身體護住這位大唐的太子太師,客客氣氣請進行營,拿出那四個人的信來說:四王不約而同擁戴本帥,難道不能說明一點什麼問題嗎?
顏真卿說:什麼四王?四凶罷了!
四人的使者卻對李希烈說:我等正要上表稱臣,太師就來了,這不就是上天把宰相賜給都統您嗎?
顏真卿說:什麼宰相!你們沒聽說過顏杲卿嗎?那正是家兄。老夫年近八十,只知守節而死,豈能受此蠱惑?反倒是爾等,倒行逆施,只怕死無葬身之地!
李希烈便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大坑,名曰“坑顏”。
顏真卿說:何必如此麻煩!拿把劍來豈不痛快?[14]
李希烈無可奈何,但也不會停下叛亂的步伐,朝廷則只好調兵遣將。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奉命率領五千人馬,從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前往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禦敵,卻沒想到走到半路就兵變了。
兵變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姚令言的部隊風塵僕僕趕到長安,長安市長(京兆尹)卻拿野菜粗糧勞軍。當時,天降大雨冷風刺骨,隨軍家屬饑寒交迫,勤王官兵怒火中燒。他們說:熱飯熱菜都吃不上一口,憑什麼要我等賣命?長安的庫房裡應有盡有。他們不給,我們自己去拿!
於是,已經走到長安東邊的部隊突然譁變。他們一腳踢飛了裝著粗茶淡飯的罈罈罐罐,揚鈴打鼓地殺回京城。此時姚令言正在宮裡向皇帝辭行,聞訊大驚失色,趕忙冒著紛飛的箭矢衝進軍中大聲說:弟兄們,不要這樣!
譁變的官兵根本不聽,裹脅了姚令言就往裡沖。
德宗皇帝也大吃一驚,趕忙派宦官宣詔,官兵每人賜帛兩匹。將士們更加憤怒,殺了宦官繼續前進。陛下趕緊又派人拉了二十車帛去,城門卻已攻破。cháo水般湧進大街小巷的叛軍高喊:百姓不要驚慌,我們只搶皇帝,不搶你家!
皇帝只好倉皇出逃。[15]
這是繼玄宗和代宗之後第三位流亡天子,趕來護駕的就是前面說過的神策軍。叛亂了的平叛部隊在長安擁立了一個退居二線的節度使為皇帝,先稱秦,後稱漢,流亡在外的德宗則只好下詔赦免那五個稱王的藩鎮。不過,願意領情的卻只有三個,另外兩人一個繼續南攻,一個自稱楚帝。
德宗只好再逃。
幸運的是,這些叛軍都不能叫團隊,只能叫團伙,叛亂的同時還要內訌。比如李希烈就是被部下所殺,繼位的部下則再被部下殺掉。這兩個先後謀殺了主帥的部下,也都被唐政府任命為節度使。畢竟,長安已無能力駕馭他們,帝國反倒要仰仗各路藩鎮,才不至於亡於外敵和內亂。[16]
虛弱的大唐,只能姑息養jian。
因此,本次內亂平定後,藩鎮的力量更強大了。德宗之孫憲宗繼位時,全國藩鎮共計四十八處,不向中央申報戶口的十五鎮,每年上繳財稅的僅八鎮,可謂尾大不掉。[17]
這才有了憲宗的削藩,包括調用十六鎮兵力,用三年的時間平定淮西。經過如此這般不懈努力,到元和十四年(819)的春天,全國的藩鎮至少在名義上都服從了中央。可惜這位能幹的皇帝在後期也變得荒唐,終於被宦官所殺。
大唐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
此後的八十多年,就基本上是朝廷宦官亂政,外地藩鎮割據。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天下變成這副樣子,難道就沒有人為國分憂?朝中那些大臣,又在幹些什麼?
[10]本段及下頁表均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正月條。
[11]見《新唐書·兵志》。
[12]以上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杜維運《中國通史》。
[13]見兩《唐書》之李希烈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建中三年十一月條、十二月條。
[14]見兩《唐書》之顏真卿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正月條。
[15]以上見《舊唐書·姚令言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建中四年十月條。姚令言所率兵力,《舊唐書》稱為五萬,今從《資治通鑑考異》定為五千。
[16]顧炎武《日知錄·政事·藩鎮》即稱:世言唐亡於藩鎮,而中葉以降,其不遂並於吐蕃、回紇,滅於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
[17]見《舊唐書·憲宗本紀上》。
朝臣內訌
藩鎮割據的同時,朝臣們在窩裡鬥。
鬥爭是激烈的。從憲宗到宣宗的半個世紀中,除少數潔身自好或人微言輕者外,朝臣涇渭般地分為兩大派系(當時的說法叫朋黨),各自拉幫結夥,彼此互不相讓。如果牽涉到人事安排,更不惜在御前會議上臉紅脖子粗。
比如開成三年(838)正月的某日。
本次會議討論的,是一位被貶官員的工作安排。這時的皇帝是文宗。由於反抗宦官亂政失敗,他實際上已成為模範監獄中的體面囚徒,因此一開始就按照某派系與宦官達成的共識提出:某某貶到外地好幾年了,給個官位吧![18]
另一派系的宰相鄭覃(讀如談)立即亮出紅牌:陛下可憐他,就讓他移動幾百里。如果要提拔,臣申請讓位!
鄭覃的同夥也說:那傢伙專搞派系,是小人。
對立面則說:做事要公道,不能講個人好惡!
文宗也說:給個刺史還是可以的。
鄭覃卻說:頂多讓他做洪州司馬。
洪州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距離長安三千里,而且那人原本就是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的司馬。衡州司馬調任洪州司馬,只不過從中州調到了大州,保他的人當然不干。於是兩派在皇帝面前吵成一鍋粥,互相攻擊,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