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侯叔獻卻說:我自有辦法。

  辦法在租種莊園田地的佃戶,也就是莊客那裡。李誠莊園充公了,佃戶沒有充公,侯叔獻便跟他們算帳:你們祖祖輩輩租種李家的田地,都已經脫貧致富。現在官府要拍賣李家莊園。如果被別人買去,你們就得退租還田,在莊園裡蓋的房子也不能再住,實在不如湊錢幫李家買回,李家也保證你們長為佃戶。主客和衷共濟,豈非兩全其美?

  莊客們都說:願從公祖之言。

  李誠的孫子這才重新成為少莊主。[1]

  這就是“李誠莊園案”,此案值得深思。

  可以看出的問題很多。比如充公的李誠莊園八十多年賣不出去,竟無一任地方官員過問,豈非咄咄怪事?原因卻很簡單,那就是宋代的州縣根本就沒有長官,只有知事,叫知縣和知州,全稱“知某州事”或“知某縣事”,意思是主持某州或某縣工作。有的還稱“權知”,那就更是“姑且主持”而已。官員既然是“臨時工”,當然得過且過。就連身為縣尉的侯叔獻,處理此案憑的也不是職責,而是良心。

  宋,為什麼要把縣令和刺史改為知縣和知州?

  為了中央集權。

  集權的第一件事,是集地方之權於中央。地方上的首要任務,甚至只是為中央政府斂財。因此,不能有維護州縣的地方官,只能有主持工作的中央官,知州和知縣也往往都有中央政府的官銜。看起來是高配,實際上是集權。

  不過,凡事有弊有利。正因為王朝的精力主要用於防止宮廷政變和軍人奪權,對於民間的思想文化、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便無意過多干預,反倒會網開一面,聽其自然。唯其如此,宋代才有不同於漢唐的經濟形態、模式和特色。表現於城市,就是市井;表現於農村,則是莊園。[2]

  莊園的特點是一大二富。比如李誠家,占地面積多達方圓十里,而且儘是土壤肥沃之地,還有河流貫穿其中。佃戶更是多達百家,戶戶高樓大院,豐衣足食。這在西周,便已是一個邦國的規模。標價二萬貫,其實不多。

  這就讓人想起東漢魏晉的塢堡。

  塢堡原本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或設防的農莊,後來則發展為經濟模式和社會組織。它的情況很像《水滸傳》中的祝家莊:有森嚴的壁壘,也有私人的軍隊。一旦發生戰亂和侵略,就能倚仗城堡、高牆和護城河,以及全副武裝的家丁和堡民保障安全。難怪祝家莊的佃戶每家兩把朴刀了。

  不過,祝家莊卻是特例,宋代莊園與東漢魏晉的塢堡也有本質區別。塢堡有號稱部曲的私兵,莊園沒有。都有的是佃戶。但,東漢魏晉的佃戶與塢主之間,是隸屬關係和依附關係,部曲就更是。宋代的莊客與莊主卻是租賃關係,也是契約關係。所以,李誠莊園被充了公,佃戶們卻照樣種他們的地。只不過老闆變成了官家,地租上交縣衙而已。[3]

  當然,莊園如果賣給別人,新莊主也就有權解約。反過來也一樣。佃戶不滿意,也可以一走了之,莊主沒有任何權力阻攔和扣留。碰巧的是,李家莊的莊客發家致富了,捨不得走,所以侯叔獻能夠說服他們,他們也出得起錢。[4]

  這就跟東漢魏晉甚至隋唐都不同。[5]

  典型的宋代莊園,大約是史家莊那樣的:前通官道,後靠溪岡。一周遭青縷如煙,四下里綠陰似染。轉屋角牛羊滿地,打麥場雞鴨成群。牆外桃紅柳綠,牆內人丁興旺。莊主則端坐糙堂,里里外外自有那些莊客打理。如果有王進那樣的落難之人前來投宿,也能受到款待。[6]

  那麼,宋代莊園興旺發達,原因何在?

  戶籍制度,經濟政策,市場需求。

  我們知道,宋代戶籍是有主、客之別的。只要是直接向政府納稅,哪怕窮得只交一文錢,也是主戶。相反,只要自己沒有不動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即便脫貧致富如李誠莊客,也是客戶。客戶最多的時候,竟占到全國總戶數的百分之四十。他們在哪裡呢?當然是李誠們的莊園。

  莊園多半是買下來的,也有開荒開出來的。但無論哪種方式,政府都承認其合法,甚至鼓勵。也就是說,只要有力就能墾荒,只要有錢就能買地。開墾多少,購買多少,政府都不管。莊客開了荒,買了地,要自立門戶,也沒問題。

  宋代莊園留存至今的已不可見,這是以明清時代地主莊園為藍本創作的莊園鳥瞰圖。這個莊園前有河流環護,後倚青山翠柏,可謂豪族所在。

  這樣一种放任寬容,也是前所未有的。之前歷朝歷代的土地政策,是強調國有,抑制兼併;宋則是承認私有,不抑兼併,還把私人占有視為藏富於民和為國守財。於是,土地被商品化並投放市場,甚至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租賃權也能轉手買賣,大大小小的莊園當然林立於天下。

  實際上,也只有規模宏大、從事多種經營的莊園,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正如後面將要講到的,宋代城市經濟和海外貿易都相當繁榮。不但市民和外商需要大量的農副產品,就連農村中的專業戶比如蠶農、果農和蔗農,也都吃起商品糧來。這就勢必要求農業生產告別自給自足,走向商品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莊園的興起可謂適逢其時。[7]

  與莊園同時興起的,是各種專業化的農場。今天安徽省銅陵市的丁家洲,在南宋時期便是三百里地只種蘿蔔,然後經由長江運到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出售。可見當時市場化程度之高,農業商品需求量之大,也可見農村經濟轉型的根本原因在於帝國城市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只有揭開宋代城市的面紗,才能真正一睹宋代經濟生活的芳容。[8]

  那就進城看看。

  [1]事見(北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八,亦見錢穆《中國經濟史》。但錢穆書記憶有誤,此處以魏泰書為依據。

  [2]關於宋代的這一政治特色,請參看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所載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一文。

  [3]關於東漢魏晉部曲、佃戶與塢堡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請參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宋代莊客與莊主的契約關係,請參看漆俠《宋代經濟史》。

  [4]莊客的遷徙自由,請參看漆俠《宋代經濟史》。

  [5]錢穆先生甚至認為宋代才有莊園。請參看錢穆《中國經濟史》及整理者葉龍注。

  [6]請參看《水滸傳》

  第二回。

  [7]以上論述所據史實均請參看漆俠《宋代經濟史》,但該書所論並非莊園經濟。

  [8]此處所述金陵蘿蔔一事見楊萬里《從丁家洲避風行小港出荻港大江》及原注,城市跨越式發展的觀點引自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

  城市

  冬季黎明時分的開封有點冷清。夜市已經結束,早市尚未開張,街上行人稀少,政府也沒上班,只有一個肥肥胖胖穿著裘皮大衣的人在尚書省門前東張西望。

  這是一個外地人,而且差點被殺。

  此人的身份是案發之後弄清楚的。原來,他是由於參加官員選拔,要到吏部遞交履歷和申請表而來到開封。跟所有初來乍到的土包子一樣,這位候補官員完全找不著北,後來走進那家茶館也就不足為奇。也許在這個寒冷的早晨,他決定接受店家的建議,先泡個澡,吃點東西喝杯茶,然後神清氣慡去見官。要知道,當時開封的茶館是附設浴室的,夥計們臉上也一定堆滿了冬日和陽般溫暖燦爛的笑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