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這份黑名單,便很可能是蔡京炮製的。後來,他又利用職權將人數擴大了兩三倍,位居榜首的就是司馬光。
更可笑的是,章惇居然也榜上有名。[27]
這當然足以證明蔡京之jian,卻也同時證明道德其實與政治無關。政治講的是立場,道德講的是品質。品質好的可以有不同立場,比如王安石和司馬光。那些立場堅定的人儘管會被罵作jian臣,卻其實大多沒有道德問題,比如章惇。可見除見風使舵者外,立場的選擇其實無關乎道德。[28]
此碑是元佑黨人後人摹刻,碑額“元佑黨籍碑”幾個大字為宋徽宗趙佶所寫,碑序和黨人名單為蔡京所書。位於廣西融水縣,為國家一級文物。
改革也一樣。改革與政治有關,與經濟有關,甚至與技術有關,唯獨與道德無關。比如司馬光認為,國民經濟是個常量,理財就是與民爭利。王安石卻認為財富是變量,理財是要把蛋糕做大。那麼,究竟是常量還是變量呢?這當然是學術問題,跟道德風馬牛不相及,一毛錢關係都沒有。[29]
又比如,蘇軾認為,免役和差役各有利弊。差役法的問題是,農民和市民要到官府服勞役,勢必影響生產。免役法用勞役貨幣化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卻給了官吏橫徵暴斂的機會,害得民眾沒有錢用。前一個問題是根本性的,後面這個是技術性的,因此蘇軾不建議廢免役、行差役。[30]
顯然,這是科學的分析。解決辦法則是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商量討論,實事求是地進行修正和改良。司馬光卻偏要做道德判斷,還執迷不悟,便只能坐失良機,讓人扼腕。
泛道德論和唯道德論,是不是很害人?
實際上,改革有穩健和魯莽,聰明和失策,也有得力和懈怠,因此有成功和失敗,卻沒有道德不道德。為改革措施貼上道德標籤,只會斷了聽取意見進行調整的後路。
更嚴重的是,還能使人瘋狂。
[18]見(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北宋)蔡絛《西清詩話》,同時請參看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9]見李燾《長編》卷三百七十四、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四月癸巳日條。
[20]見中華書局《蘇軾文集》卷三八《王安石贈太傅制詞》。
[21]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七熙寧二年八月庚戌日條。
[22]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熙寧元年十月壬寅日條、卷六十八熙寧四年六月甲戌日條。
[23]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七熙寧三年四月己卯日條。
[24]見《宋史·章惇傳》。
[25]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閏二月癸卯日條。
[26]見李燾《長編》卷三百六十七元祐元年二月丁亥日條、《宋史·蔡京傳》、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二月辛未日條。
[27]以上見《宋史·蔡京傳》,畢沅《續資治通鑑》有關記載。現存國家一級文物“元祐黨人碑”為元祐黨人後人摹刻,碑額“元祐黨籍碑”幾個大字為宋徽宗趙佶所寫,碑序和黨人名單為蔡京所書。
[28]日本歷史學家小島毅即稱章惇以剛直不阿著稱,就連是否應該為蔡京恢復名譽也認為可以商量。見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29]請參看劉剛、李冬君《自由的款式》。
[30]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二月辛巳日條。
執政豈能大無畏
熙寧三年(1070)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變法開始一年以後,神宗皇帝召見副宰相王安石,問了他一個問題:外面議論紛紛,稱朝廷有“三不足”之說,卿知道嗎?
王安石答:不知道。哪三不足?
神宗說: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說:臣不知這話從何說起。陛下躬親聽政,唯恐傷民,怎麼是不懼天變?廣開言路,虛懷若谷,怎麼是不恤人言?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臣以為正該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修敕不知凡幾。家法如不可變,祖宗為何要改?[31]
此事沒有下文,“三不足”卻成為疑案。請問,王安石說過這些話嗎?如果說過,為什麼要矢口否認?如果沒有,反對派又為什麼能抓住大做文章?這是編得出來的嗎?
何況怎麼看,也都像他說的。
因此,一種可以被多數人接受的判斷是:無論王安石是不是說過這三句話,或有過諸如此類的言論,“三不足”都代表了他的思想,甚至是他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32]
這是可能的,也是可怕的。
沒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自然界的變化與人世間的事情沒有因果關係。像西漢董仲舒他們說的那樣,發生地震或水災是由於統治者德政不修犯了錯誤,並不成立。但是這種不科學的說法卻有積極意義。因為中華帝國的掌舵人,無論皇帝還是代行皇權的,權力都實在太大了。他們既不像後來歐洲的帝王那樣有教皇和教會制約,又不像之前周代的天子有諸侯制衡。管得住這些人的,只有老天爺。
所以,當王安石他們表現出不懼天變的苗頭時,老宰相富弼就憂心忡忡。他說:人君畏懼的也只有天。如果連天命和天譴都不害怕,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33]
的確如此。也難怪後來的徽宗和蔡京君臣膽敢那樣肆意妄為,因為精神導師王安石已經幫他們打消了顧慮。
不懼天變的,當然更不懼人言。
事實上,並非沒人勸過神宗他們。富弼就曾在喜降春雨的某天提醒皇帝:願陛下不以今日雨澤為喜,常以累年災變為懼。蘇軾也曾當面批評皇帝: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據說,神宗當時聞言悚然。但是結果呢?蘇軾被打發到開封去做法官,富弼也在半年後離開了相位。[34]
這時是熙寧二年的上半年,變法剛剛開始。
實事求是地講,變法之初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頭腦都是冷靜的,甚至考慮到了失敗和搞砸的可能。神宗皇帝說,古往今來所有變革,常常是一人失誤滿盤皆輸。王安石也直言不諱:人才難得也難知。當年堯舜和群臣共同選擇鯀,尚且治水失敗,何況今日變法要用的人不止一個兩個,又哪能不會看走眼?所以,他們才決定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希望依靠制度而不是個人來實現富國強兵和長治久安。[35]
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一個月後,神宗詢問進展,王安石回答:文件是起糙好了。不過,如今要理財,就得使用能幹的人。這樣一來,天下就會以為朝廷重才不重德,只知道要錢不注意禮樂教化。所以,臣請陛下考慮輕重緩急。
神宗點頭稱是。[36]
然而很快,王安石就變得狂躁而亢奮。
變化並不奇怪。熙寧二年九月初四,也就是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半年後,青苗法頒布施行。對於改革的第一步,王安石他們當然高度關注。神宗甚至派出兩個宦官實地考察,得到的信息是此法大得人心。然而幾乎與此同時,批評的意見也排山倒海般地洶湧而來,眼看就要淹沒那弱小的青苗。
更可笑的是,章惇居然也榜上有名。[27]
這當然足以證明蔡京之jian,卻也同時證明道德其實與政治無關。政治講的是立場,道德講的是品質。品質好的可以有不同立場,比如王安石和司馬光。那些立場堅定的人儘管會被罵作jian臣,卻其實大多沒有道德問題,比如章惇。可見除見風使舵者外,立場的選擇其實無關乎道德。[28]
此碑是元佑黨人後人摹刻,碑額“元佑黨籍碑”幾個大字為宋徽宗趙佶所寫,碑序和黨人名單為蔡京所書。位於廣西融水縣,為國家一級文物。
改革也一樣。改革與政治有關,與經濟有關,甚至與技術有關,唯獨與道德無關。比如司馬光認為,國民經濟是個常量,理財就是與民爭利。王安石卻認為財富是變量,理財是要把蛋糕做大。那麼,究竟是常量還是變量呢?這當然是學術問題,跟道德風馬牛不相及,一毛錢關係都沒有。[29]
又比如,蘇軾認為,免役和差役各有利弊。差役法的問題是,農民和市民要到官府服勞役,勢必影響生產。免役法用勞役貨幣化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卻給了官吏橫徵暴斂的機會,害得民眾沒有錢用。前一個問題是根本性的,後面這個是技術性的,因此蘇軾不建議廢免役、行差役。[30]
顯然,這是科學的分析。解決辦法則是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商量討論,實事求是地進行修正和改良。司馬光卻偏要做道德判斷,還執迷不悟,便只能坐失良機,讓人扼腕。
泛道德論和唯道德論,是不是很害人?
實際上,改革有穩健和魯莽,聰明和失策,也有得力和懈怠,因此有成功和失敗,卻沒有道德不道德。為改革措施貼上道德標籤,只會斷了聽取意見進行調整的後路。
更嚴重的是,還能使人瘋狂。
[18]見(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北宋)蔡絛《西清詩話》,同時請參看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9]見李燾《長編》卷三百七十四、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四月癸巳日條。
[20]見中華書局《蘇軾文集》卷三八《王安石贈太傅制詞》。
[21]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七熙寧二年八月庚戌日條。
[22]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熙寧元年十月壬寅日條、卷六十八熙寧四年六月甲戌日條。
[23]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七熙寧三年四月己卯日條。
[24]見《宋史·章惇傳》。
[25]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閏二月癸卯日條。
[26]見李燾《長編》卷三百六十七元祐元年二月丁亥日條、《宋史·蔡京傳》、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二月辛未日條。
[27]以上見《宋史·蔡京傳》,畢沅《續資治通鑑》有關記載。現存國家一級文物“元祐黨人碑”為元祐黨人後人摹刻,碑額“元祐黨籍碑”幾個大字為宋徽宗趙佶所寫,碑序和黨人名單為蔡京所書。
[28]日本歷史學家小島毅即稱章惇以剛直不阿著稱,就連是否應該為蔡京恢復名譽也認為可以商量。見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29]請參看劉剛、李冬君《自由的款式》。
[30]見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元祐元年二月辛巳日條。
執政豈能大無畏
熙寧三年(1070)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變法開始一年以後,神宗皇帝召見副宰相王安石,問了他一個問題:外面議論紛紛,稱朝廷有“三不足”之說,卿知道嗎?
王安石答:不知道。哪三不足?
神宗說: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說:臣不知這話從何說起。陛下躬親聽政,唯恐傷民,怎麼是不懼天變?廣開言路,虛懷若谷,怎麼是不恤人言?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臣以為正該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修敕不知凡幾。家法如不可變,祖宗為何要改?[31]
此事沒有下文,“三不足”卻成為疑案。請問,王安石說過這些話嗎?如果說過,為什麼要矢口否認?如果沒有,反對派又為什麼能抓住大做文章?這是編得出來的嗎?
何況怎麼看,也都像他說的。
因此,一種可以被多數人接受的判斷是:無論王安石是不是說過這三句話,或有過諸如此類的言論,“三不足”都代表了他的思想,甚至是他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32]
這是可能的,也是可怕的。
沒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自然界的變化與人世間的事情沒有因果關係。像西漢董仲舒他們說的那樣,發生地震或水災是由於統治者德政不修犯了錯誤,並不成立。但是這種不科學的說法卻有積極意義。因為中華帝國的掌舵人,無論皇帝還是代行皇權的,權力都實在太大了。他們既不像後來歐洲的帝王那樣有教皇和教會制約,又不像之前周代的天子有諸侯制衡。管得住這些人的,只有老天爺。
所以,當王安石他們表現出不懼天變的苗頭時,老宰相富弼就憂心忡忡。他說:人君畏懼的也只有天。如果連天命和天譴都不害怕,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33]
的確如此。也難怪後來的徽宗和蔡京君臣膽敢那樣肆意妄為,因為精神導師王安石已經幫他們打消了顧慮。
不懼天變的,當然更不懼人言。
事實上,並非沒人勸過神宗他們。富弼就曾在喜降春雨的某天提醒皇帝:願陛下不以今日雨澤為喜,常以累年災變為懼。蘇軾也曾當面批評皇帝: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據說,神宗當時聞言悚然。但是結果呢?蘇軾被打發到開封去做法官,富弼也在半年後離開了相位。[34]
這時是熙寧二年的上半年,變法剛剛開始。
實事求是地講,變法之初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頭腦都是冷靜的,甚至考慮到了失敗和搞砸的可能。神宗皇帝說,古往今來所有變革,常常是一人失誤滿盤皆輸。王安石也直言不諱:人才難得也難知。當年堯舜和群臣共同選擇鯀,尚且治水失敗,何況今日變法要用的人不止一個兩個,又哪能不會看走眼?所以,他們才決定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希望依靠制度而不是個人來實現富國強兵和長治久安。[35]
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一個月後,神宗詢問進展,王安石回答:文件是起糙好了。不過,如今要理財,就得使用能幹的人。這樣一來,天下就會以為朝廷重才不重德,只知道要錢不注意禮樂教化。所以,臣請陛下考慮輕重緩急。
神宗點頭稱是。[36]
然而很快,王安石就變得狂躁而亢奮。
變化並不奇怪。熙寧二年九月初四,也就是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半年後,青苗法頒布施行。對於改革的第一步,王安石他們當然高度關注。神宗甚至派出兩個宦官實地考察,得到的信息是此法大得人心。然而幾乎與此同時,批評的意見也排山倒海般地洶湧而來,眼看就要淹沒那弱小的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