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嫂子,你真的以為洛陽那李主任是對你從心裡好的嗎?對你從心裡好你今兒回來他咋不親自把你送回來?就是抽不開身也該給你派個車。他有專車專司機,派車和掀一張日曆一樣容易呢,有——點情意他會讓你大熱天擠公共汽車回來嗎?實話對你說,老二說到這兒聲高氣大了,和日常的老二一樣,他說嫂子,去不去村頭接你是鎮長開鎮委會研究過了的,考慮到李主任連車都不給你派,鎮長才讓大家在你身上注意影響,讓誰都不能去村頭接你哩,才對你說是開會學習文件哩,你以為鎮裡真忙嗎?
以為那狗日的李主任對你真有情分嗎?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一夜就這樣過去了。
這樣發生的事情,就這樣火爆爆地悄無聲息了。
幾日之後,鎮長慶領著原是村幹部的幾個鎮幹部和鎮上另外幾個有頭有臉的人,跟在老二的身後,乘街上人少時,還是如約地來看金蓮了。來看金蓮時才知道金蓮已經不在這個鎮上了,無影無蹤了,和王奶的孫兒鄆哥一道從這個鎮上消失了,如飄失的柳絮楊花一樣不見了。而她屋裡的東西,除了一柄女人必用的梳子和一面鏡子以及屬於她的衣物,其餘都還完完整整擺放著,一樣也不少,連老大的像也又規規整整地又回到了桌子上。
第八章
這當兒金蓮爹喝完了水,把罐還給了金蓮娘,說收完麥得去給銀蓮買兩身好衣裳,姑女大了,七分長相,三分衣裳,沒有好衣裳姑女在人前哪能舒展地抬頭兒。
收麥的時候,天氣酷熱,在耙耬山的深處,各家各戶割麥的莊稼人割到累極的當兒,都到自家田頭樹下歇息著,喝著罐里井拔的涼水,望著那起伏不止的山樑和麥田,小麥那濃烈的熱香在山脈上川流不息,宛若流動的霧靄,從人們的鼻下叮叮噹噹淌過去。金蓮的爹和金蓮的娘是坐在田頭的槐樹下面歇著的,割麥磨鈍了的鐮刀掛在樹身上。他們在等金蓮的妹妹銀蓮從家提水來,喝了水再割一陣就該回家了。
麥田裡有旱蛙在爬動。割倒了麥的田地里,原來的青糙冷不丁兒裸在日光下,嘰嘰哇哇就被曬蔫了。對面山樑的村落里,誰家大夏天在趕著娶親呢,響器班吹得熱熱鬧鬧,花花綠綠,聽來如酷熱中流淌過了一股水。還有那村裡的一頭牛,立在村頭如堆下的一垛泥,只有它懶洋洋地仰頭叫著時,才覺得那牛原來不是泥,是一頭活著的牛哩。就在那遲滯淤黃的牛叫中,長大了的銀蓮,提著一罐水,擦著頭上的汗,像一個泥點兒樣從身後的溝里爬著上來了。金蓮爹喚你快一點兒呀,要把你爹你娘渴死呀。
銀蓮腳步快了些,回喚說我是連三趕四跑著哩,再跑快我都要死了哩。這就到了近前啦。到了近前金蓮娘忙不迭兒上前接過那滿滿一罐水,把為防止水盪水濺放在水面的糙葉撿出來,將罐遞給金蓮爹,讓他喝著水,又扭頭打量一眼銀蓮說,過了夏天你就十七啦。銀蓮說是過完了十七,朝十八起腳呢。娘說你看你姐命多好,再不用酷夏天裡割麥了,不用趕個集一早起床,半夜還趕不回家裡。銀蓮說娘,你讓我姐給我找個婆家找到鎮上去,人家說西門鎮發展發展也許還會變成一個城市哩,把我婆家找到鎮上了,我和姐就把你和爹接到鎮上住,咱再也不回這山里。金蓮娘就頂頂認真地望著金蓮妹,嘆了一口氣,說你沒有你姐長得好,你姐要腰有腰,要胸有胸,臉上嫩白和城裡姑女沒有二樣兒。銀蓮把胸挺起了,說我還不到十七哩,姐十七歲時還沒我好看呢。這當兒金蓮爹喝完了水,把罐還給了金蓮娘,說收完麥得去給銀蓮買兩身好衣裳,姑女大了,七分長相,三分衣裳,沒有好衣裳姑女在人前哪能舒展地抬頭兒。
銀蓮就一臉粉淡的笑容了。
一家人喝了水,便都快快活活地彎腰割麥了,濃郁的麥香、糙氣和他們腳下踢出的熱燙的土味,匯成一股一灘,便嘩嘩啦啦朝著四野漫散了。
後記
同情是人類最遍常的一種情感,人可以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憐憫,甚至拒絕同情、憐憫和理解,但是為人,不可沒有同情之心,沒有憐憫之情,沒有善解他人之意。而在這一點上,人們對待潘金蓮,恰恰地過分了鐵石心腸,倘若潘金蓮仍還活在世上,。怕她身後的痰水會從衣下流淌,匯成一條白濃濃的溪流。
《水滸傳》對潘金蓮的行為所述,使人物活靈活現(並不入木三分),使潘金蓮世代被萬夫所指,這委實地上了施耐庵的大當。讓人們痛恨潘金蓮,同情武大郎,不用說這是施先生設下的陷阱,就連《金瓶梅》,也惟恐讀者在這陷阱中陷得不夠深苦,作者把這樣的陷阱圖紙照搬過去,重新建設,把《水滸傳》中蓋著糙枝的水坑,終於就挖成了可以陷讀者以死而難以爬上岸來的一口深井。也就終於把潘金蓮蓋棺定論為一個yín盪邪婦,使人不對她生出痛恨反而不好意思,反而是因了自己的邪惡才不痛恨潘姓的金蓮。
即便對金蓮存有同情憐憫,覺得她嫁給武大,委實冤枉,嫁給武二,方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這樣的思想,也就只能悄悄存於心底,很長很長的歲月里,我們和我們那些先輩讀者,都是不該說出口的。說來也真是,你居然發現了陷阱上的糙蓋,居然不踏將上去,而繞道行走,這樣的人哪裡會是好人,哪裡會忠厚老實,不是盜賊一定也是匪徒。不盜不匪,你又如伺?能看見陷阱上的糙枝?你又如何會同情、理解潘金蓮這個邪惡的女人?其實,這也怪不得讀者太多,怪不得今天的讀者和往日讀者的觀念太是天壤,因為施耐庵在設挖潘金蓮這口陷阱時,雖在陷阱上費了心思,想到了遮掩,可畢竟他太有才華,太有才華的人就往往過於自信,過於自信就往往失於疏忽。他在第二十四回中,無意中向我們說漏了潘金蓮的身世和稟性,他說: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
因為那大戶要纏她,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從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這段在《水滸傳》中對人物身世慣常的交待,起碼說明了兩點,一是原來金蓮是一大戶使女。
使女是什麼人喲,是社會生活中最為低下的女性平民。最為低下的人,你可想她的家境是多麼的貧寒,多麼的生存無奈,如果境況稍好一些,誰家父母肯把自己天資聰穎、長相出眾的女兒送到人家家裡去做下人呢?第二,金蓮原是一個作風正派的女孩兒。他媽的,可那大戶人家的男主人不是一個好的東西,總愛對金蓮動手動腳,纏纏磨磨,在金蓮躲他不開時候,只好去告訴了主人婆。男主人怕是有幾分怕著老婆,眼下老婆都知道了自己對金蓮那一層灰紅心事,哪有不恨金蓮的道理,哪有不把金蓮嫁給"三寸丁谷樹皮"的可能?
《水滸傳》中沒有這80多個字交待也就好了。有了這80多個字,就不能不使人對金蓮生出同情之心,倘是她出生在別戶人家,比如家裡日子些微地殷實,床頭的缸里有幾把糧食,靠牆的櫃裡有兩件去寒的衣裳,家裡的房子也不是那麼漏雨怕雪,那樣兒父母還會把她送進大戶人家做使女嗎?再說,大戶人家也並非每個男主人都是見了漂亮女孩眼珠就不會轉圈兒的,乙。大戶人家有錢、有糧、有地位,吃不愁、穿不憂,吃不愁了,穿不憂了幹啥?自然就該讀書,一讀書就成了聖人賢士,哪裡會不懂一把道理,會對使女生出些不安的想念。咳,你說這金蓮她,偏偏就撞上了這麼一個大戶,以為自己家裡有些財富,見了漂亮女孩眼珠就是不轉圈兒。還說,這大戶要嫁走金蓮,以解心頭之恨,你如果把金蓮嫁一個窮得叮噹響,可比武大長得稍好那麼一丁點兒,一星點兒的人,也許金蓮原來那純正的心底也就不會改變,可又偏偏清河縣只有一個"不滿五尺,面目猙獰",又生性懦弱,沒有一點聰明勁兒的武大,他就偏偏把金蓮嫁給了這個武大,這種境況換了別的漂亮女孩,就能保准她不生二心,會同武大生死相守?何況武二"身長八尺,一貌堂堂,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天天吃金蓮做的飯,穿金蓮洗的衣,躺金蓮鋪的床,這當兒金蓮如果沒有一點他想,那金蓮就不是人了,金蓮就是了一塊聖碑,聖碑雖然令人敬重,可那種冰冷著實沒有什麼可愛。又說,那大戶嫁走金蓮,是因了得不到金蓮的嫉恨,那麼金蓮對西門慶生情,為何就不是她對武二的報復?為何就不是對武二痴情的轉移?為何就不是對自己不幸命運忍耐中的一次總爆發?一次向社會、命運的一次大抗爭哩?
以為那狗日的李主任對你真有情分嗎?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一夜就這樣過去了。
這樣發生的事情,就這樣火爆爆地悄無聲息了。
幾日之後,鎮長慶領著原是村幹部的幾個鎮幹部和鎮上另外幾個有頭有臉的人,跟在老二的身後,乘街上人少時,還是如約地來看金蓮了。來看金蓮時才知道金蓮已經不在這個鎮上了,無影無蹤了,和王奶的孫兒鄆哥一道從這個鎮上消失了,如飄失的柳絮楊花一樣不見了。而她屋裡的東西,除了一柄女人必用的梳子和一面鏡子以及屬於她的衣物,其餘都還完完整整擺放著,一樣也不少,連老大的像也又規規整整地又回到了桌子上。
第八章
這當兒金蓮爹喝完了水,把罐還給了金蓮娘,說收完麥得去給銀蓮買兩身好衣裳,姑女大了,七分長相,三分衣裳,沒有好衣裳姑女在人前哪能舒展地抬頭兒。
收麥的時候,天氣酷熱,在耙耬山的深處,各家各戶割麥的莊稼人割到累極的當兒,都到自家田頭樹下歇息著,喝著罐里井拔的涼水,望著那起伏不止的山樑和麥田,小麥那濃烈的熱香在山脈上川流不息,宛若流動的霧靄,從人們的鼻下叮叮噹噹淌過去。金蓮的爹和金蓮的娘是坐在田頭的槐樹下面歇著的,割麥磨鈍了的鐮刀掛在樹身上。他們在等金蓮的妹妹銀蓮從家提水來,喝了水再割一陣就該回家了。
麥田裡有旱蛙在爬動。割倒了麥的田地里,原來的青糙冷不丁兒裸在日光下,嘰嘰哇哇就被曬蔫了。對面山樑的村落里,誰家大夏天在趕著娶親呢,響器班吹得熱熱鬧鬧,花花綠綠,聽來如酷熱中流淌過了一股水。還有那村裡的一頭牛,立在村頭如堆下的一垛泥,只有它懶洋洋地仰頭叫著時,才覺得那牛原來不是泥,是一頭活著的牛哩。就在那遲滯淤黃的牛叫中,長大了的銀蓮,提著一罐水,擦著頭上的汗,像一個泥點兒樣從身後的溝里爬著上來了。金蓮爹喚你快一點兒呀,要把你爹你娘渴死呀。
銀蓮腳步快了些,回喚說我是連三趕四跑著哩,再跑快我都要死了哩。這就到了近前啦。到了近前金蓮娘忙不迭兒上前接過那滿滿一罐水,把為防止水盪水濺放在水面的糙葉撿出來,將罐遞給金蓮爹,讓他喝著水,又扭頭打量一眼銀蓮說,過了夏天你就十七啦。銀蓮說是過完了十七,朝十八起腳呢。娘說你看你姐命多好,再不用酷夏天裡割麥了,不用趕個集一早起床,半夜還趕不回家裡。銀蓮說娘,你讓我姐給我找個婆家找到鎮上去,人家說西門鎮發展發展也許還會變成一個城市哩,把我婆家找到鎮上了,我和姐就把你和爹接到鎮上住,咱再也不回這山里。金蓮娘就頂頂認真地望著金蓮妹,嘆了一口氣,說你沒有你姐長得好,你姐要腰有腰,要胸有胸,臉上嫩白和城裡姑女沒有二樣兒。銀蓮把胸挺起了,說我還不到十七哩,姐十七歲時還沒我好看呢。這當兒金蓮爹喝完了水,把罐還給了金蓮娘,說收完麥得去給銀蓮買兩身好衣裳,姑女大了,七分長相,三分衣裳,沒有好衣裳姑女在人前哪能舒展地抬頭兒。
銀蓮就一臉粉淡的笑容了。
一家人喝了水,便都快快活活地彎腰割麥了,濃郁的麥香、糙氣和他們腳下踢出的熱燙的土味,匯成一股一灘,便嘩嘩啦啦朝著四野漫散了。
後記
同情是人類最遍常的一種情感,人可以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憐憫,甚至拒絕同情、憐憫和理解,但是為人,不可沒有同情之心,沒有憐憫之情,沒有善解他人之意。而在這一點上,人們對待潘金蓮,恰恰地過分了鐵石心腸,倘若潘金蓮仍還活在世上,。怕她身後的痰水會從衣下流淌,匯成一條白濃濃的溪流。
《水滸傳》對潘金蓮的行為所述,使人物活靈活現(並不入木三分),使潘金蓮世代被萬夫所指,這委實地上了施耐庵的大當。讓人們痛恨潘金蓮,同情武大郎,不用說這是施先生設下的陷阱,就連《金瓶梅》,也惟恐讀者在這陷阱中陷得不夠深苦,作者把這樣的陷阱圖紙照搬過去,重新建設,把《水滸傳》中蓋著糙枝的水坑,終於就挖成了可以陷讀者以死而難以爬上岸來的一口深井。也就終於把潘金蓮蓋棺定論為一個yín盪邪婦,使人不對她生出痛恨反而不好意思,反而是因了自己的邪惡才不痛恨潘姓的金蓮。
即便對金蓮存有同情憐憫,覺得她嫁給武大,委實冤枉,嫁給武二,方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這樣的思想,也就只能悄悄存於心底,很長很長的歲月里,我們和我們那些先輩讀者,都是不該說出口的。說來也真是,你居然發現了陷阱上的糙蓋,居然不踏將上去,而繞道行走,這樣的人哪裡會是好人,哪裡會忠厚老實,不是盜賊一定也是匪徒。不盜不匪,你又如伺?能看見陷阱上的糙枝?你又如何會同情、理解潘金蓮這個邪惡的女人?其實,這也怪不得讀者太多,怪不得今天的讀者和往日讀者的觀念太是天壤,因為施耐庵在設挖潘金蓮這口陷阱時,雖在陷阱上費了心思,想到了遮掩,可畢竟他太有才華,太有才華的人就往往過於自信,過於自信就往往失於疏忽。他在第二十四回中,無意中向我們說漏了潘金蓮的身世和稟性,他說: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
因為那大戶要纏她,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從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這段在《水滸傳》中對人物身世慣常的交待,起碼說明了兩點,一是原來金蓮是一大戶使女。
使女是什麼人喲,是社會生活中最為低下的女性平民。最為低下的人,你可想她的家境是多麼的貧寒,多麼的生存無奈,如果境況稍好一些,誰家父母肯把自己天資聰穎、長相出眾的女兒送到人家家裡去做下人呢?第二,金蓮原是一個作風正派的女孩兒。他媽的,可那大戶人家的男主人不是一個好的東西,總愛對金蓮動手動腳,纏纏磨磨,在金蓮躲他不開時候,只好去告訴了主人婆。男主人怕是有幾分怕著老婆,眼下老婆都知道了自己對金蓮那一層灰紅心事,哪有不恨金蓮的道理,哪有不把金蓮嫁給"三寸丁谷樹皮"的可能?
《水滸傳》中沒有這80多個字交待也就好了。有了這80多個字,就不能不使人對金蓮生出同情之心,倘是她出生在別戶人家,比如家裡日子些微地殷實,床頭的缸里有幾把糧食,靠牆的櫃裡有兩件去寒的衣裳,家裡的房子也不是那麼漏雨怕雪,那樣兒父母還會把她送進大戶人家做使女嗎?再說,大戶人家也並非每個男主人都是見了漂亮女孩眼珠就不會轉圈兒的,乙。大戶人家有錢、有糧、有地位,吃不愁、穿不憂,吃不愁了,穿不憂了幹啥?自然就該讀書,一讀書就成了聖人賢士,哪裡會不懂一把道理,會對使女生出些不安的想念。咳,你說這金蓮她,偏偏就撞上了這麼一個大戶,以為自己家裡有些財富,見了漂亮女孩眼珠就是不轉圈兒。還說,這大戶要嫁走金蓮,以解心頭之恨,你如果把金蓮嫁一個窮得叮噹響,可比武大長得稍好那麼一丁點兒,一星點兒的人,也許金蓮原來那純正的心底也就不會改變,可又偏偏清河縣只有一個"不滿五尺,面目猙獰",又生性懦弱,沒有一點聰明勁兒的武大,他就偏偏把金蓮嫁給了這個武大,這種境況換了別的漂亮女孩,就能保准她不生二心,會同武大生死相守?何況武二"身長八尺,一貌堂堂,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天天吃金蓮做的飯,穿金蓮洗的衣,躺金蓮鋪的床,這當兒金蓮如果沒有一點他想,那金蓮就不是人了,金蓮就是了一塊聖碑,聖碑雖然令人敬重,可那種冰冷著實沒有什麼可愛。又說,那大戶嫁走金蓮,是因了得不到金蓮的嫉恨,那麼金蓮對西門慶生情,為何就不是她對武二的報復?為何就不是對武二痴情的轉移?為何就不是對自己不幸命運忍耐中的一次總爆發?一次向社會、命運的一次大抗爭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