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可是竇太后和梁孝王卻一直放在心上。如果沒有劉啟那句話,或許他們根本不會生這種心思,可是劉啟說過了,事情就不一樣了。這種奇怪的心理,我搞不明白,心理學上可能有解釋。
景帝七年十一月,在劉啟廢掉太子劉榮之後,梁孝王還留在長安陪伴母親竇太后,他又心動了,就慫恿母親向哥哥吹風。竇太后選了個吉利日子,請劉啟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竇太后開口道:“我聽說殷朝的規矩是親親,周朝的規矩是尊尊,其實都差不多,如果有朝一日我們都死了,希望能讓梁王作為我們的寄託。”
竇太后的話說得很隱諱,殷朝的規矩一般是把帝位傳給弟弟,周朝的規矩是把帝位傳給兒子,兩者完全不同,竇太后卻硬說他們一樣,目的不過就是想讓劉啟採納商朝的做法,把帝位傳給弟弟罷了。
劉啟沒有聽得太明白,長跪舉酒答應:“好的。”酒席散後,就招集精通經書的大臣詢問意見:“太后這番話是什麼意思?”
大臣們都回答說:“太后的意思就是想讓陛下將來傳位給梁王。”
劉啟還是糊塗:“具體怎麼回事?”看來這位皇帝如果不是裝糊塗,就是學問遠遠比不上他老媽。史書上說竇太后最喜歡老子道家之術,現在這番話卻顯示出儒家經典的修養,確實非等閒之輩。她出身很貧苦,按說從小受的教育不會太好,最大的可能就是後來養尊處優的時候,沒有完全混吃等死,而是比較好學的。只不過她已經是盲人了,還這麼好學,這就非常難得了,簡直和陳寅恪先生有的一拼。
袁盎解釋道:“所謂殷道親親,就是立弟弟為後;所謂周道尊尊,就是立兒子為後。殷道比較樸質,樸質者取法上天,親其所親,所以立弟弟;周道比較有文采,文采者取法大地,尊就是敬,敬重它的本始,所以立兒子。周道,太子死了,就立嫡孫為後;殷道,太子死了,就立弟弟為後。”什麼取法上天,取法大地,都是沒有邏輯的鬼話,上天怎麼就質樸了,大地怎麼就有文采了,這都哪對哪啊。不過老祖宗硬是附會出了這麼一套玄論,我們也沒辦法。
劉啟點點頭:“那你們說怎麼辦呢?”
袁盎馬上說:“我們大漢是取法周朝的,當然要立兒子羅,怎麼可以立弟弟呢?《春秋》上說,宋宣公立了自己的弟弟為後,後來他弟弟死了之後,把君位傳回給哥哥的兒子,弟弟自己的兒子不服氣,認為自己該繼承父親的君位,又刺殺了哥哥的兒子,搞得宋國大亂。《春秋》因此批評宋宣公,認為就是他首先造孽,搞得烏煙瘴氣。陛下不要聽太后的,如果陛下自己不好開口,臣願意面見太后,為陛下張目。”
袁盎的話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殷朝一直採用兄終弟及的政策,延續了幾百年,也沒出太大的亂子,宋國是殷朝的後裔,採用祖先的規矩,是繼承傳統,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據《左傳》記載,宋宣公把君位傳給弟弟和,是為宋穆公,宋穆公是有德君子,臨死前囑咐大臣,一定要立哥哥的兒子與夷為君,讓自己的兒子馮移民鄭國以避讓。與夷後來被國內的大臣太宰華督刺殺,諡號為殤公。華督到鄭國迎回馮,立為宋國國君,根本就不存在兄弟互相殘殺的事。而且關於宋宣公立自己的弟弟為君,後來還得到了君子們的讚揚,說他眼光很好,道德高,最後自己的兒子也重新享國,這就是上天的報答。
當然,袁盎是學《公羊傳》的,在這本書里,確實批評了宋宣公。以現代的理念來說,傳位給弟弟的確不如傳位給兒子,因為弟弟也會死,等到最後一個弟弟也死掉,君位就不好下傳了,當然也可以讓哥哥的兒子繼續繼承,但弟弟的兒子就會不服氣,如果不是形成默認的傳統,很容易引起紛爭,從而大大提高國家機器運行的成本,甚至引起國家動盪,那時普通百姓就倒霉了,不是被這派拉去當炮灰,就是被那派拉去當炮灰。當然,在這個問題上,《左傳》和《公羊傳》只是著眼點不同,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
袁盎這麼一說,劉啟巴不得他代自己出頭。於是袁盎覲見太后,對太后說:“太后您說要立梁王,如果梁王死了,該立誰呢?”
太后道:“那就重新立當今皇帝(劉啟)的兒子。”
袁盎於是把宋宣公那事又說了一遍。竇太后既然是知識女性,就不可能過於胡攪蠻纏,聽袁盎一說,她覺得很有道理,想通了,徹底打消了讓梁孝王當太子的念頭,命令梁孝王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梁孝王卻想不通,後來聽說是袁盎破壞了自己的好事,對袁盎恨得牙痒痒的。沒多久梁王又向劉啟上書,說:“希望陛下能夠賜給臣一條可以容得下馬車的土地,讓臣能夠徵發梁國百姓,從梁國築一條甬道直接通到長樂宮,以便時時能朝見太后。”
所謂甬道,就是兩邊築有牆壁的巷道,一般打仗的時候,為了保證運輸補給,都喜歡修築這種甬道,可以防備敵人從側面進攻切斷自己的運輸線路。當然花費也很大,梁國國都在睢陽(今河南商丘),離長安也有數百里,沿途要經過開封、鄭州、洛陽等城市,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修築一條這樣的甬道,該要多大的花費?所以袁盎等人又進諫,建議劉啟不要答應。
梁王沒有達到所願,聽說又是袁盎帶頭反對,對袁盎更是恨之入骨,他和自己的親信羊勝、公孫詭商議,暗派刺客來殺袁盎。第一個刺客來到關中,向大家打聽袁盎,沒想到袁盎名聲不錯,凡有井水處,都說他的好話。刺客尚未泯滅的天良被激發了,他跑去拜見袁盎,說:“臣被梁王收買,來刺殺君,我多方打聽,都說君是個有道德的長者,因此不忍下手。但是,我雖然不幹了,刺客還會一茬茬地來,不達到目的絕對不會罷休,君還是小心點為妙。”
袁盎心裡很不快樂,有一天去拜訪一個叫棓生的術士,為自己占卜,回來的時候經過安陵,在郭門外被刺客攔住了,袁盎腦子有點進水,還不相信,說:“我是那個叫袁將軍的人,你沒有找錯人罷?”那刺客笑道:“哈哈,找的就是你。”說完一劍刺去,袁盎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小章:第六集
可惜梁孝王這次找的刺客不專業,殺了袁盎,竟然忘了帶走兇器。等到警察趕來,從袁盎的屍體上拔出兇器,發現是新磨過的。警察採取排查手段,問遍了長安城裡磨劍的工匠,終於找到了線索。一個工匠認出了這柄劍,甚至知道它主人的身份,肯定地說:“沒錯,是梁國的某位郎官的兒子前不久交給我磨製的。”
除了袁盎之外,其他贊同袁盎的大臣也接連遇刺,死了十來個,劉啟大怒,懷疑是梁王所為,下令加緊搜捕,果然是梁王派的。於是他不斷派遣使者奔赴梁國進行調查,馬車像一條長龍一樣,道路相望,聲言追捕公孫詭和羊勝。那兩人都躲在梁王后宮中,警察根本抓不到。
這時候竇太后的日子也不好過,她擔心大兒子會因此殺了小兒子,只恨沒有理由去求情,只能日夜哭泣,一口飯也不肯吃。劉啟見母親這樣,也很憂慮。漢朝究竟號稱以孝治國,皇帝的諡號前都帶一個“孝”字,氣壞餓死了母親,自己的名聲不好也划不來,於是召見大臣問計。大臣們都說:“派遣通曉儒家經術的人去梁國辦案,才可以解決。”
景帝七年十一月,在劉啟廢掉太子劉榮之後,梁孝王還留在長安陪伴母親竇太后,他又心動了,就慫恿母親向哥哥吹風。竇太后選了個吉利日子,請劉啟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竇太后開口道:“我聽說殷朝的規矩是親親,周朝的規矩是尊尊,其實都差不多,如果有朝一日我們都死了,希望能讓梁王作為我們的寄託。”
竇太后的話說得很隱諱,殷朝的規矩一般是把帝位傳給弟弟,周朝的規矩是把帝位傳給兒子,兩者完全不同,竇太后卻硬說他們一樣,目的不過就是想讓劉啟採納商朝的做法,把帝位傳給弟弟罷了。
劉啟沒有聽得太明白,長跪舉酒答應:“好的。”酒席散後,就招集精通經書的大臣詢問意見:“太后這番話是什麼意思?”
大臣們都回答說:“太后的意思就是想讓陛下將來傳位給梁王。”
劉啟還是糊塗:“具體怎麼回事?”看來這位皇帝如果不是裝糊塗,就是學問遠遠比不上他老媽。史書上說竇太后最喜歡老子道家之術,現在這番話卻顯示出儒家經典的修養,確實非等閒之輩。她出身很貧苦,按說從小受的教育不會太好,最大的可能就是後來養尊處優的時候,沒有完全混吃等死,而是比較好學的。只不過她已經是盲人了,還這麼好學,這就非常難得了,簡直和陳寅恪先生有的一拼。
袁盎解釋道:“所謂殷道親親,就是立弟弟為後;所謂周道尊尊,就是立兒子為後。殷道比較樸質,樸質者取法上天,親其所親,所以立弟弟;周道比較有文采,文采者取法大地,尊就是敬,敬重它的本始,所以立兒子。周道,太子死了,就立嫡孫為後;殷道,太子死了,就立弟弟為後。”什麼取法上天,取法大地,都是沒有邏輯的鬼話,上天怎麼就質樸了,大地怎麼就有文采了,這都哪對哪啊。不過老祖宗硬是附會出了這麼一套玄論,我們也沒辦法。
劉啟點點頭:“那你們說怎麼辦呢?”
袁盎馬上說:“我們大漢是取法周朝的,當然要立兒子羅,怎麼可以立弟弟呢?《春秋》上說,宋宣公立了自己的弟弟為後,後來他弟弟死了之後,把君位傳回給哥哥的兒子,弟弟自己的兒子不服氣,認為自己該繼承父親的君位,又刺殺了哥哥的兒子,搞得宋國大亂。《春秋》因此批評宋宣公,認為就是他首先造孽,搞得烏煙瘴氣。陛下不要聽太后的,如果陛下自己不好開口,臣願意面見太后,為陛下張目。”
袁盎的話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殷朝一直採用兄終弟及的政策,延續了幾百年,也沒出太大的亂子,宋國是殷朝的後裔,採用祖先的規矩,是繼承傳統,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據《左傳》記載,宋宣公把君位傳給弟弟和,是為宋穆公,宋穆公是有德君子,臨死前囑咐大臣,一定要立哥哥的兒子與夷為君,讓自己的兒子馮移民鄭國以避讓。與夷後來被國內的大臣太宰華督刺殺,諡號為殤公。華督到鄭國迎回馮,立為宋國國君,根本就不存在兄弟互相殘殺的事。而且關於宋宣公立自己的弟弟為君,後來還得到了君子們的讚揚,說他眼光很好,道德高,最後自己的兒子也重新享國,這就是上天的報答。
當然,袁盎是學《公羊傳》的,在這本書里,確實批評了宋宣公。以現代的理念來說,傳位給弟弟的確不如傳位給兒子,因為弟弟也會死,等到最後一個弟弟也死掉,君位就不好下傳了,當然也可以讓哥哥的兒子繼續繼承,但弟弟的兒子就會不服氣,如果不是形成默認的傳統,很容易引起紛爭,從而大大提高國家機器運行的成本,甚至引起國家動盪,那時普通百姓就倒霉了,不是被這派拉去當炮灰,就是被那派拉去當炮灰。當然,在這個問題上,《左傳》和《公羊傳》只是著眼點不同,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
袁盎這麼一說,劉啟巴不得他代自己出頭。於是袁盎覲見太后,對太后說:“太后您說要立梁王,如果梁王死了,該立誰呢?”
太后道:“那就重新立當今皇帝(劉啟)的兒子。”
袁盎於是把宋宣公那事又說了一遍。竇太后既然是知識女性,就不可能過於胡攪蠻纏,聽袁盎一說,她覺得很有道理,想通了,徹底打消了讓梁孝王當太子的念頭,命令梁孝王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梁孝王卻想不通,後來聽說是袁盎破壞了自己的好事,對袁盎恨得牙痒痒的。沒多久梁王又向劉啟上書,說:“希望陛下能夠賜給臣一條可以容得下馬車的土地,讓臣能夠徵發梁國百姓,從梁國築一條甬道直接通到長樂宮,以便時時能朝見太后。”
所謂甬道,就是兩邊築有牆壁的巷道,一般打仗的時候,為了保證運輸補給,都喜歡修築這種甬道,可以防備敵人從側面進攻切斷自己的運輸線路。當然花費也很大,梁國國都在睢陽(今河南商丘),離長安也有數百里,沿途要經過開封、鄭州、洛陽等城市,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修築一條這樣的甬道,該要多大的花費?所以袁盎等人又進諫,建議劉啟不要答應。
梁王沒有達到所願,聽說又是袁盎帶頭反對,對袁盎更是恨之入骨,他和自己的親信羊勝、公孫詭商議,暗派刺客來殺袁盎。第一個刺客來到關中,向大家打聽袁盎,沒想到袁盎名聲不錯,凡有井水處,都說他的好話。刺客尚未泯滅的天良被激發了,他跑去拜見袁盎,說:“臣被梁王收買,來刺殺君,我多方打聽,都說君是個有道德的長者,因此不忍下手。但是,我雖然不幹了,刺客還會一茬茬地來,不達到目的絕對不會罷休,君還是小心點為妙。”
袁盎心裡很不快樂,有一天去拜訪一個叫棓生的術士,為自己占卜,回來的時候經過安陵,在郭門外被刺客攔住了,袁盎腦子有點進水,還不相信,說:“我是那個叫袁將軍的人,你沒有找錯人罷?”那刺客笑道:“哈哈,找的就是你。”說完一劍刺去,袁盎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小章:第六集
可惜梁孝王這次找的刺客不專業,殺了袁盎,竟然忘了帶走兇器。等到警察趕來,從袁盎的屍體上拔出兇器,發現是新磨過的。警察採取排查手段,問遍了長安城裡磨劍的工匠,終於找到了線索。一個工匠認出了這柄劍,甚至知道它主人的身份,肯定地說:“沒錯,是梁國的某位郎官的兒子前不久交給我磨製的。”
除了袁盎之外,其他贊同袁盎的大臣也接連遇刺,死了十來個,劉啟大怒,懷疑是梁王所為,下令加緊搜捕,果然是梁王派的。於是他不斷派遣使者奔赴梁國進行調查,馬車像一條長龍一樣,道路相望,聲言追捕公孫詭和羊勝。那兩人都躲在梁王后宮中,警察根本抓不到。
這時候竇太后的日子也不好過,她擔心大兒子會因此殺了小兒子,只恨沒有理由去求情,只能日夜哭泣,一口飯也不肯吃。劉啟見母親這樣,也很憂慮。漢朝究竟號稱以孝治國,皇帝的諡號前都帶一個“孝”字,氣壞餓死了母親,自己的名聲不好也划不來,於是召見大臣問計。大臣們都說:“派遣通曉儒家經術的人去梁國辦案,才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