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說實話,我覺得田橫的想法也很奇怪。殺了酈食其,有什麼羞愧的?酈食其確實該殺啊,本來就是敵人嘛。既然你想自殺,在海島上就可以,不要刀不要繩,往海里一跳,一了百了,何必風塵僕僕跑那麼遠?又為什麼跑這麼遠?到底算是有骨氣沒有呢?說劉邦想看看他的相貌,也似乎過於自戀。真不知有什麼根據,難道他是美男子?這史書上可沒提過。總之有些神經。
他的兩個隨從也奇怪,神色不變,捧著他的腦袋就去見劉邦。劉邦心裡暗笑,真他媽傻逼,好死不如賴活著都不懂,老子就是抱定這個原則,才能活到現在,熬成了成功人士。也好,省得老子動手,因為遲早我還是要殺你的。不過嘴上卻大大褒獎道:“真是義士啊,有骨氣,怪不得能以布衣的身份崛起,兄弟三人相繼當王。”又流了兩滴鱷魚眼淚,下令徵發士兵二千人挖墳坑,將田橫厚葬。在中國,士兵除了當炮灰的功用外,搞土木工程也是一個重要職責。
不過安葬完畢之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田橫那兩個隨從用鍬拍完了墓上最後一鍬土,又默默地各自在墓邊挖起坑來,別人勸他們說:“哥們,墳墓的填土夠了,再高就算超標了,超標就是犯罪啊。”兩人說:“不是挖了填土,放心。”繼續挖,等挖到大約可以容一人的體積時,突然雙雙扔下鍬,相視一笑,大叫道:“大王,我們下來陪你了。”說完拔出佩劍,往自己脖子上一抹,登時像死雞一樣垂下腦袋,撲通滾進了自己挖的墓坑。身手非常利索,似乎訓練有素。
劉邦聽說後大驚,田橫這傢伙還真得人心啊,不行,他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得都弄回來,不然不好辦。於是派使者去招,五百人開始興高采烈地來了,等到聽說田橫已死,當即大哭,蜂擁來到田橫墓旁挖坑,集體自殺,高呼:“大王,臣等都來地下陪你了。”聲震林樾。
這就是著名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徐悲鴻在抗戰時期曾經以此故事為主題畫過一副油畫,表達中國人誓死抗日,絕不屈服的決心。但說實話,這也是掩耳盜鈴,精神頂個屁用,國力不強,民智不張,科技不昌,政治不清明,怎麼可能打退日寇?田橫五百人雖剛烈,戰場上卻無所作為,最後落得齊齊自殺的下場,又有何值得稱道?況且這也可能不過反映了齊國的野蠻習俗,據考古學家統計,迄今發掘的戰國時代齊國貴族墓葬,其殉葬活人之盛,罕見於其他國家,卿大夫擁有數量眾多的家奴,他們對之享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國家法律不能干涉,從田橫五百士這個史實看來,也許齊國的奴僕為家主殉葬自願的可能性較大,不一定具有強迫的因素。
英布:
英布自從被封為淮南王后,過了一段好日子,在王位上坐了七年。他比彭越聰明,發覺劉邦的不良用心後,立刻發兵,通電宣布起義。雖然他善於用兵,深得項羽真傳,但由於眾寡懸殊,還是失敗了。畢竟劉邦的兵太多,不說劉邦帶來的主力,光曹參從齊國徵發來協戰的車騎就有十四萬,他一個小小的淮南國,哪裡撐得住?正因為失敗了,所以他這個發兵不允許稱為“起義”,只能叫造反。他死得很可憐,是被自己的小舅子誘殺在鄱陽湖區的,但他終究還是有點收穫,在和漢兵混戰中,他讓劉邦吃了一枝流箭,從此劉邦的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很快也死了。具體也請參看《文景之治》。
韓王信:
這個人其實也叫韓信,和淮陰侯韓信同名。他出身比後者高貴,是戰國時韓襄王的非嫡傳孫,因為勇武,在張良的推薦下,被劉邦賞識,死心塌地地幫助劉邦打天下。漢二年,他被劉邦封為韓王,疆域屬於以前韓國的一部分,在秦朝時則屬於潁川郡。國土已經算很小了,但劉邦仍舊覺得不放心,他覺得潁川北近洛陽、鞏、滎陽、成皋,南近宛、葉,東靠陳、淮陽,都是天下至關重要的樞紐,一旦天下有變,他只要發兵北據成皋,漢兵就出不了函谷關。所以在第二年,劉邦就迫不及待地對韓信說:“你武功這麼高,呆在內地可惜了,不如幫我去守邊,為祖國國防做點貢獻。太原郡三十一個城都歸你了,不要擔心,名字呢,還叫韓國,都城嘛,設在晉陽(今山西太原)。”
韓信心裡當然不願意,太原以北也叫韓國?戰國時的韓國包括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南省的中部,最早時國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來遷都到陽翟(今河南禹縣),最後消滅鄭國,定都鄭(今河南新鄭),秦國將它滅亡後,將其都城附近的大片土地設置為潁川郡,那是當時最富庶繁華的地方之一,別忘了鄭國在春秋時代是商業中心,大商人呂不韋就是陽翟人,除潁川外,當時的伊、洛谷地也基本上都在韓國手中,氣候水土都讓人感覺舒服得不行,什麼時候緯度那麼高過?簡直豈有此理。太原以北,冬天冷得叫人想撞牆,還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大約只有10-20人,是當時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收不到多少稅,怎麼過好日子;而潁川卻是當時天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收的稅多不算,氣候也溫暖宜人。現在你說換就換,這不是“野蠻拆遷”嗎?傻逼才肯答應。這就好比你要美國拿東北部五大湖區的土地與俄羅斯換西伯利亞,人家美國肯嗎?不罵你是神經病才怪。況且代國靠近匈奴,非常危險,時常你在家裡做好飯,菜擺了一桌子,還沒拿起筷子,匈奴騎兵就突然沖了進來,把你的飯桌砸個稀爛,兒子殺死,女兒搶走。劉邦這麼做,簡直是借刀殺人嘛。但韓信也沒辦法,天下已經是他劉邦的,沒處說理去啊。哪怕你自製幾個汽油瓶自焚,老大也會給你定性為“暴力抗法”,所以,不去不行啊!
韓信鬱鬱不樂去新韓國上任,不久後他上書給劉邦:“國境靠近邊塞,匈奴老來打我,晉陽呢,靠邊境遠了些,臣想把國都遷到馬邑(今山西朔縣)。”
很顯然,韓信這時已經起異心了,正常人誰也不會願意把國都遷到更靠近敵人的地方。這也難怪,肥沃的國土被強行奪走,換了塊鳥不生毛的地方,拆遷費沒給一分。天天被匈奴搶掠殺戮,性命朝不保夕,不如乾脆和匈奴聯合起來,找劉邦這個王八蛋算帳。
他遷到馬邑不久,匈奴單于冒頓率兵入寇,韓信就派使者去和冒頓講和,簽訂了《和解備忘錄》。這時劉邦也派了兵去救韓信,結果發現韓信似乎和冒頓勾勾搭搭,於是派使者責讓。韓信知道劉邦這傢伙毒辣,說理是沒用的,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冒頓,和匈奴聯兵進攻晉陽。
劉邦其實挺高興的,又有藉口幹掉一個了。七年的冬天,他御駕親征,在銅鞮大破韓信,韓信逃亡到匈奴,他手下的將軍曼丘臣和王黃擁立原先趙國的後裔趙利為王,與韓信、匈奴一起計劃進攻劉邦,在廣武(今山西原平北)南屯兵,但在晉陽被漢軍殺得大敗,一直逃亡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匈奴隨後在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屯兵,又被漢兵追殺。劉邦見自己老打勝仗,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親自趕到晉陽,派人打探冒頓的虛實。間諜十餘個都回報說:“冒頓身邊儘是老弱病殘,很好打。”劉邦很高興,當即率領三十二萬大軍浩浩蕩蕩趕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卻突然發現無以計數的匈奴騎兵從地平線上冒了出來,好像春天的小草瘋長,很快對自己形成合圍之勢,再想跑,已經沒戲了。他只好撤退到白登山,匈奴大約四十萬精騎將漢兵圍了個水泄不通,總共七天,把漢兵一個個餓得嗷嗷直叫,寒風將無數漢兵手指凍傷,回去後直接做了截指手術,變成了殘疾。幸好此時陳平仍在身邊,他獻了一條見不得人的秘技,才讓劉邦逃了一條性命。可惜,因為這條秘技太丟臉,所以史官都沒好意思記下來,我們也不知具體是什麼內容。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是劉邦派人去找匈奴王后,說不退兵就要送美女給單于,王后嫉妒,力勸單于退兵,劉邦才撿了條命。這大概是無稽之談,姑妄聽之罷。
他的兩個隨從也奇怪,神色不變,捧著他的腦袋就去見劉邦。劉邦心裡暗笑,真他媽傻逼,好死不如賴活著都不懂,老子就是抱定這個原則,才能活到現在,熬成了成功人士。也好,省得老子動手,因為遲早我還是要殺你的。不過嘴上卻大大褒獎道:“真是義士啊,有骨氣,怪不得能以布衣的身份崛起,兄弟三人相繼當王。”又流了兩滴鱷魚眼淚,下令徵發士兵二千人挖墳坑,將田橫厚葬。在中國,士兵除了當炮灰的功用外,搞土木工程也是一個重要職責。
不過安葬完畢之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田橫那兩個隨從用鍬拍完了墓上最後一鍬土,又默默地各自在墓邊挖起坑來,別人勸他們說:“哥們,墳墓的填土夠了,再高就算超標了,超標就是犯罪啊。”兩人說:“不是挖了填土,放心。”繼續挖,等挖到大約可以容一人的體積時,突然雙雙扔下鍬,相視一笑,大叫道:“大王,我們下來陪你了。”說完拔出佩劍,往自己脖子上一抹,登時像死雞一樣垂下腦袋,撲通滾進了自己挖的墓坑。身手非常利索,似乎訓練有素。
劉邦聽說後大驚,田橫這傢伙還真得人心啊,不行,他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得都弄回來,不然不好辦。於是派使者去招,五百人開始興高采烈地來了,等到聽說田橫已死,當即大哭,蜂擁來到田橫墓旁挖坑,集體自殺,高呼:“大王,臣等都來地下陪你了。”聲震林樾。
這就是著名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徐悲鴻在抗戰時期曾經以此故事為主題畫過一副油畫,表達中國人誓死抗日,絕不屈服的決心。但說實話,這也是掩耳盜鈴,精神頂個屁用,國力不強,民智不張,科技不昌,政治不清明,怎麼可能打退日寇?田橫五百人雖剛烈,戰場上卻無所作為,最後落得齊齊自殺的下場,又有何值得稱道?況且這也可能不過反映了齊國的野蠻習俗,據考古學家統計,迄今發掘的戰國時代齊國貴族墓葬,其殉葬活人之盛,罕見於其他國家,卿大夫擁有數量眾多的家奴,他們對之享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國家法律不能干涉,從田橫五百士這個史實看來,也許齊國的奴僕為家主殉葬自願的可能性較大,不一定具有強迫的因素。
英布:
英布自從被封為淮南王后,過了一段好日子,在王位上坐了七年。他比彭越聰明,發覺劉邦的不良用心後,立刻發兵,通電宣布起義。雖然他善於用兵,深得項羽真傳,但由於眾寡懸殊,還是失敗了。畢竟劉邦的兵太多,不說劉邦帶來的主力,光曹參從齊國徵發來協戰的車騎就有十四萬,他一個小小的淮南國,哪裡撐得住?正因為失敗了,所以他這個發兵不允許稱為“起義”,只能叫造反。他死得很可憐,是被自己的小舅子誘殺在鄱陽湖區的,但他終究還是有點收穫,在和漢兵混戰中,他讓劉邦吃了一枝流箭,從此劉邦的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很快也死了。具體也請參看《文景之治》。
韓王信:
這個人其實也叫韓信,和淮陰侯韓信同名。他出身比後者高貴,是戰國時韓襄王的非嫡傳孫,因為勇武,在張良的推薦下,被劉邦賞識,死心塌地地幫助劉邦打天下。漢二年,他被劉邦封為韓王,疆域屬於以前韓國的一部分,在秦朝時則屬於潁川郡。國土已經算很小了,但劉邦仍舊覺得不放心,他覺得潁川北近洛陽、鞏、滎陽、成皋,南近宛、葉,東靠陳、淮陽,都是天下至關重要的樞紐,一旦天下有變,他只要發兵北據成皋,漢兵就出不了函谷關。所以在第二年,劉邦就迫不及待地對韓信說:“你武功這麼高,呆在內地可惜了,不如幫我去守邊,為祖國國防做點貢獻。太原郡三十一個城都歸你了,不要擔心,名字呢,還叫韓國,都城嘛,設在晉陽(今山西太原)。”
韓信心裡當然不願意,太原以北也叫韓國?戰國時的韓國包括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南省的中部,最早時國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來遷都到陽翟(今河南禹縣),最後消滅鄭國,定都鄭(今河南新鄭),秦國將它滅亡後,將其都城附近的大片土地設置為潁川郡,那是當時最富庶繁華的地方之一,別忘了鄭國在春秋時代是商業中心,大商人呂不韋就是陽翟人,除潁川外,當時的伊、洛谷地也基本上都在韓國手中,氣候水土都讓人感覺舒服得不行,什麼時候緯度那麼高過?簡直豈有此理。太原以北,冬天冷得叫人想撞牆,還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大約只有10-20人,是當時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收不到多少稅,怎麼過好日子;而潁川卻是當時天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收的稅多不算,氣候也溫暖宜人。現在你說換就換,這不是“野蠻拆遷”嗎?傻逼才肯答應。這就好比你要美國拿東北部五大湖區的土地與俄羅斯換西伯利亞,人家美國肯嗎?不罵你是神經病才怪。況且代國靠近匈奴,非常危險,時常你在家裡做好飯,菜擺了一桌子,還沒拿起筷子,匈奴騎兵就突然沖了進來,把你的飯桌砸個稀爛,兒子殺死,女兒搶走。劉邦這麼做,簡直是借刀殺人嘛。但韓信也沒辦法,天下已經是他劉邦的,沒處說理去啊。哪怕你自製幾個汽油瓶自焚,老大也會給你定性為“暴力抗法”,所以,不去不行啊!
韓信鬱鬱不樂去新韓國上任,不久後他上書給劉邦:“國境靠近邊塞,匈奴老來打我,晉陽呢,靠邊境遠了些,臣想把國都遷到馬邑(今山西朔縣)。”
很顯然,韓信這時已經起異心了,正常人誰也不會願意把國都遷到更靠近敵人的地方。這也難怪,肥沃的國土被強行奪走,換了塊鳥不生毛的地方,拆遷費沒給一分。天天被匈奴搶掠殺戮,性命朝不保夕,不如乾脆和匈奴聯合起來,找劉邦這個王八蛋算帳。
他遷到馬邑不久,匈奴單于冒頓率兵入寇,韓信就派使者去和冒頓講和,簽訂了《和解備忘錄》。這時劉邦也派了兵去救韓信,結果發現韓信似乎和冒頓勾勾搭搭,於是派使者責讓。韓信知道劉邦這傢伙毒辣,說理是沒用的,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冒頓,和匈奴聯兵進攻晉陽。
劉邦其實挺高興的,又有藉口幹掉一個了。七年的冬天,他御駕親征,在銅鞮大破韓信,韓信逃亡到匈奴,他手下的將軍曼丘臣和王黃擁立原先趙國的後裔趙利為王,與韓信、匈奴一起計劃進攻劉邦,在廣武(今山西原平北)南屯兵,但在晉陽被漢軍殺得大敗,一直逃亡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匈奴隨後在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屯兵,又被漢兵追殺。劉邦見自己老打勝仗,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親自趕到晉陽,派人打探冒頓的虛實。間諜十餘個都回報說:“冒頓身邊儘是老弱病殘,很好打。”劉邦很高興,當即率領三十二萬大軍浩浩蕩蕩趕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卻突然發現無以計數的匈奴騎兵從地平線上冒了出來,好像春天的小草瘋長,很快對自己形成合圍之勢,再想跑,已經沒戲了。他只好撤退到白登山,匈奴大約四十萬精騎將漢兵圍了個水泄不通,總共七天,把漢兵一個個餓得嗷嗷直叫,寒風將無數漢兵手指凍傷,回去後直接做了截指手術,變成了殘疾。幸好此時陳平仍在身邊,他獻了一條見不得人的秘技,才讓劉邦逃了一條性命。可惜,因為這條秘技太丟臉,所以史官都沒好意思記下來,我們也不知具體是什麼內容。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是劉邦派人去找匈奴王后,說不退兵就要送美女給單于,王后嫉妒,力勸單于退兵,劉邦才撿了條命。這大概是無稽之談,姑妄聽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