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大多數少年卻不是這樣的。他在他所親愛的女人面前,每每表現得拘謹又靦腆。當然,他也是愉快的。但他的意識中似乎總有一種聲音悄悄告訴他——這愉快是不妥的,是應該感到羞恥的。所以他往往企圖掩飾他的愉快。他惟恐這種愉快不經意間從心底泄露。
他認為那是他的一個不光彩的大秘密。於是他羞澀了。甚面棲煌,甚而不知所措。他的懂事,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聰明和勇敢,都往往是在以上那麼一種心理狀態下證明給某一個女人看的……
而這恰恰是少年純潔的一面。
少女心裡首先形成的是愛的熱忱,其次才是自尊。少女是在愛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積累了自尊的經驗的……
少年心裡首先生長起來的是自尊,其次才形成愛的意識。他是在樹立自尊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積累了愛的經驗的……
少女希望她所暗戀的男人忽略她才是少女這一事實,以看待一個女人那一種眼光看待她……
少年則往往想像他所傾慕和親愛的女性,某一日忽而變成了少女,甚至變成了比自己小几歲的少女。那麼,他在她面前,不是再也不必感到拘謹和羞澀了嗎?他反過來負起呵護她的責任,不是成了自然而然又理所當然的事了嗎?
一個少年倘居然不曾在任何女人面前害羞過,那麼他長大了對於女性將可能是危險的男人。並且,因為一個男人少年時連這一種本能的羞澀都不曾產生過的話,那麼他以後也許對許多真的應該引以為羞引以為恥的事不覺羞恥。
請觀察生活,必有足夠的根據證明——某些小人、無恥之徒,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之男人,追溯他們的從前,幾乎無一不是以上那一種少年。
可怕的是,這樣的男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瀝多了起來,而且正被另外一些類似的男人視為能人……
於是問題產生了——我們的下一代在由兒童而為少年時,對於吸引他們的女性,是否仍會保持著一份本能的羞澀?亦或喪失甚至徹底地喪失?我們因其顯明的喪失值得高興還是值得憂慮——我困惑……
但是我卻多次地見到這樣的情形——某種場合下,某類小小紳士般的少年,在年輕的眾多的女性之間,應酬自如遊刃有餘,甚至洋洋自得地打情罵俏……
而男人和女人用笑聲慫恿他們,鼓勵他們……
如此這般的生活浮土繪現象常令我出冷汗,暗覺恐怖。
他們將來會是些能人嗎?
會是些怎樣的能人呢?……
某些自認為或被認為極“現代”的女性,對“女為悅己者容”一句話是很嗤之以鼻的。這當然是一種女性意識的“革命”。起碼,是一種“革新”。具體我這一個男人,內心是很支持的。但這並不等於我十分贊同“女為已容”,而且我發現,她們在主張“女為己容”時,意識其實是相當暖昧的。倘美容伊始,同性姐妹們竟汲看出來,尤其男人們竟沒看出來,尤其男友或丈夫競設看出來,她們其實是很索然很掃興的。倘他們明明看出來了卻視而不見,連一句廉價的夸美的話都不說,則她們不但索然不但掃興,甚至還會摔棒然起來快怏然起來有點兒自悲起來……
這說明,“女為己容”,不過是她們一反“女為悅己者容”之歷史“潮流”的口號,呼喊似乎僅為引起注意。一旦被注意,尤其被男人們注意,便仿佛其容燦也其貌芳也了。
故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古代,“女為己容”實在是女性們大苦悶和大不幸之事啊!為“己容”之女性們的命運,比起為“悅己”者容之女性們的命運,又往往悲涼得很,甚至悲慘得很啊!
自建國以來,舉凡同胞,無論男女,倘問其最理想的求職願望,直言相告的也罷,諱莫如深的也罷,心裡大抵是——進政府機關。
進政府機關於什麼呢?願望保守的當“機關”人員;爭強好勝的非做“機關”幹部而難酬生平之志。
又男人總是比女人重仕途,放中國男人恨不能一腳邁人機關大門的尤其多。
既身在“機關”,多年過去,升或未升,就不但事關“機關”人的榮辱,而且最密切地關乎“機關”人的切身利益和心理狀況。升或未升的原因,又往往是複雜的、多變的,有時也是欠公平的。“機關”人被不公平地對待了,“機關”人也往往不敢過分地表示不滿。牢騷多多,也許會連下一次升的機會都提前斷送了……
故中國的“機關”人們,身上都有一些普遍的共性。那共性也早已被中國人們熟知,此不贊述。
故中國的“機關”人們,身上的人際擦痕和傷痕,從來是中國人中最多的。
故在中國的“機關”人們之間,“背景”、“來頭”、“靠山”、“溜須拍馬”、“陽奉陰違”、“拉幫結派”、“上層路線”、“領導關係”等等話語,也是背地裡說得最多的。儘管不見得都那麼糟。
這使“機關”人們所在的機關,不是“機關”,也似“機關”了。
有許多人認為,人的精神的需要似乎是無限的。
這是不正確的結論。
有許多人認為,一個物質需求很低的人,其精神需求一定無限;一個物質需求太貪婪的人,其精神需求一定少得可憐可悲。
這也是不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物質需求很低的人,精神需求也往往體現出有限性。教授們在物質需求方面大抵是較容易滿足的人,而他們的精神需求不外乎便是讀書、音樂、旅遊等等尋常之人喜歡的內容……
事實上,物質需求太貪婪的人,精神需求也相應地體現出膨脹的特徵。
據統計,這世界目前至少向人們提供了四百餘種滿足精神需求的內容。
正常的人不會嚮往自己的精神都去遍那些內容里享受幾次。
而物慾難足的人,往往精神需求上也顯出貪婪性。
都說“文革”是“瘋狂的運動”,此話國人說了二十餘年了。
一個人的瘋狂,往往是一輩子的事兒。十年是短的。十年後居然不瘋狂了,是幸運。
但是哪有整整一個民族一瘋狂就十年之事?
“改革開放”初年,對於要不要改革,要不要開放,立場上態度上確有“左”、“右”之分。
如今整整二十年過去了。
對於中國的事物,倘誰居然還動輒言“左”論“右”,他不是裝傻充愣嗎?
跟這種裝傻充愣之人,你除了不屑於理睬他,還能怎樣?
歸根到底,“左”的原動力是不遺餘力的自我標榜,所要達到的是個人目的,所要實現的是個人功利。
他認為那是他的一個不光彩的大秘密。於是他羞澀了。甚面棲煌,甚而不知所措。他的懂事,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聰明和勇敢,都往往是在以上那麼一種心理狀態下證明給某一個女人看的……
而這恰恰是少年純潔的一面。
少女心裡首先形成的是愛的熱忱,其次才是自尊。少女是在愛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積累了自尊的經驗的……
少年心裡首先生長起來的是自尊,其次才形成愛的意識。他是在樹立自尊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積累了愛的經驗的……
少女希望她所暗戀的男人忽略她才是少女這一事實,以看待一個女人那一種眼光看待她……
少年則往往想像他所傾慕和親愛的女性,某一日忽而變成了少女,甚至變成了比自己小几歲的少女。那麼,他在她面前,不是再也不必感到拘謹和羞澀了嗎?他反過來負起呵護她的責任,不是成了自然而然又理所當然的事了嗎?
一個少年倘居然不曾在任何女人面前害羞過,那麼他長大了對於女性將可能是危險的男人。並且,因為一個男人少年時連這一種本能的羞澀都不曾產生過的話,那麼他以後也許對許多真的應該引以為羞引以為恥的事不覺羞恥。
請觀察生活,必有足夠的根據證明——某些小人、無恥之徒,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之男人,追溯他們的從前,幾乎無一不是以上那一種少年。
可怕的是,這樣的男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瀝多了起來,而且正被另外一些類似的男人視為能人……
於是問題產生了——我們的下一代在由兒童而為少年時,對於吸引他們的女性,是否仍會保持著一份本能的羞澀?亦或喪失甚至徹底地喪失?我們因其顯明的喪失值得高興還是值得憂慮——我困惑……
但是我卻多次地見到這樣的情形——某種場合下,某類小小紳士般的少年,在年輕的眾多的女性之間,應酬自如遊刃有餘,甚至洋洋自得地打情罵俏……
而男人和女人用笑聲慫恿他們,鼓勵他們……
如此這般的生活浮土繪現象常令我出冷汗,暗覺恐怖。
他們將來會是些能人嗎?
會是些怎樣的能人呢?……
某些自認為或被認為極“現代”的女性,對“女為悅己者容”一句話是很嗤之以鼻的。這當然是一種女性意識的“革命”。起碼,是一種“革新”。具體我這一個男人,內心是很支持的。但這並不等於我十分贊同“女為已容”,而且我發現,她們在主張“女為己容”時,意識其實是相當暖昧的。倘美容伊始,同性姐妹們竟汲看出來,尤其男人們竟沒看出來,尤其男友或丈夫競設看出來,她們其實是很索然很掃興的。倘他們明明看出來了卻視而不見,連一句廉價的夸美的話都不說,則她們不但索然不但掃興,甚至還會摔棒然起來快怏然起來有點兒自悲起來……
這說明,“女為己容”,不過是她們一反“女為悅己者容”之歷史“潮流”的口號,呼喊似乎僅為引起注意。一旦被注意,尤其被男人們注意,便仿佛其容燦也其貌芳也了。
故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古代,“女為己容”實在是女性們大苦悶和大不幸之事啊!為“己容”之女性們的命運,比起為“悅己”者容之女性們的命運,又往往悲涼得很,甚至悲慘得很啊!
自建國以來,舉凡同胞,無論男女,倘問其最理想的求職願望,直言相告的也罷,諱莫如深的也罷,心裡大抵是——進政府機關。
進政府機關於什麼呢?願望保守的當“機關”人員;爭強好勝的非做“機關”幹部而難酬生平之志。
又男人總是比女人重仕途,放中國男人恨不能一腳邁人機關大門的尤其多。
既身在“機關”,多年過去,升或未升,就不但事關“機關”人的榮辱,而且最密切地關乎“機關”人的切身利益和心理狀況。升或未升的原因,又往往是複雜的、多變的,有時也是欠公平的。“機關”人被不公平地對待了,“機關”人也往往不敢過分地表示不滿。牢騷多多,也許會連下一次升的機會都提前斷送了……
故中國的“機關”人們,身上都有一些普遍的共性。那共性也早已被中國人們熟知,此不贊述。
故中國的“機關”人們,身上的人際擦痕和傷痕,從來是中國人中最多的。
故在中國的“機關”人們之間,“背景”、“來頭”、“靠山”、“溜須拍馬”、“陽奉陰違”、“拉幫結派”、“上層路線”、“領導關係”等等話語,也是背地裡說得最多的。儘管不見得都那麼糟。
這使“機關”人們所在的機關,不是“機關”,也似“機關”了。
有許多人認為,人的精神的需要似乎是無限的。
這是不正確的結論。
有許多人認為,一個物質需求很低的人,其精神需求一定無限;一個物質需求太貪婪的人,其精神需求一定少得可憐可悲。
這也是不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物質需求很低的人,精神需求也往往體現出有限性。教授們在物質需求方面大抵是較容易滿足的人,而他們的精神需求不外乎便是讀書、音樂、旅遊等等尋常之人喜歡的內容……
事實上,物質需求太貪婪的人,精神需求也相應地體現出膨脹的特徵。
據統計,這世界目前至少向人們提供了四百餘種滿足精神需求的內容。
正常的人不會嚮往自己的精神都去遍那些內容里享受幾次。
而物慾難足的人,往往精神需求上也顯出貪婪性。
都說“文革”是“瘋狂的運動”,此話國人說了二十餘年了。
一個人的瘋狂,往往是一輩子的事兒。十年是短的。十年後居然不瘋狂了,是幸運。
但是哪有整整一個民族一瘋狂就十年之事?
“改革開放”初年,對於要不要改革,要不要開放,立場上態度上確有“左”、“右”之分。
如今整整二十年過去了。
對於中國的事物,倘誰居然還動輒言“左”論“右”,他不是裝傻充愣嗎?
跟這種裝傻充愣之人,你除了不屑於理睬他,還能怎樣?
歸根到底,“左”的原動力是不遺餘力的自我標榜,所要達到的是個人目的,所要實現的是個人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