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總之,高士奇、王鴻緒、陳元龍等,豺狼其性,蛇蠍其心,鬼域其形,畏勢者既觀望而不敢言,趨奉者更擁戴而不肯言。區若不言,有負聖思,臣罪滋大,故不避嫌怨,仰祈皇上立賜罷譴,明正典刑。
這個摺子一上,皇帝頗為動容,但他實在少不得高士奇,所以躊躇再三,才傳旨召見高士奇與王鴻緒。
“有人參了你一本,說你種種招權納賄,你自己說吧!”
聽語氣緩和,高士奇的膽使大了;要賴是賴不掉的,便這樣答道:“外省督撫,以臣蒙皇上天恩,召侍左右,所以平日多有饋贈,此是敬皇上的一片心,臣亦只感戴天恩。聖明在上,威福皆不旁落,凡有黜陟進退,臣何能參預一字?在那些人,誠為無益;在巨則寸絲粒粟,皆自天恩中來。”
“你是強詞奪理!”皇帝說道,“你們要弄些錢,為子孫之計,我都可以容忍,只是不能傷天害理,做害老百姓的事。你們的操守、才具,我都了解。這一次我不計較,以後看你們自己吧!”
這是皇帝駕馭漢人的手段。三藩亂平,正需休養生息;皇帝為了民生,日夜孜孜,只要有人能實心辦事,情願在支治上容忍——當然不是不講求吏治,但重在鼓勵,不重在懲罰,這是為了求得京師到地方政局的安定,不得不委曲求全。
當然,郭琇的忠誠正直,他是極其欣賞的;這道奏摺雖不曾發生怎樣的作用,而郭琇本人卻已簡在帝心,特遣侍衛賞賜綢緞筆墨等物;同時傳諭,郭琇忠貞諒直,益期勤慎,無負厚望。
等了幾天沒有消息的郭琇,正感沮喪之際,得到這樣的溫諭,頓覺精神一振。他知道皇帝並不護短,亦有清明的是非之心;而目前不能納諫,置高士奇、王鴻緒等人於法,定有不得已的苦衷。無論如何,建言無罪,在皇帝的這番恩賜中,已顯示得明明白白。自己只求心安,遇到應抨擊的人,無須顧忌。
因為皇帝是這樣處處以民生為重,所以只要真能為地方除弊興利的官員,雖有過失,無不曲有。特別是在河工方面,當河道總督靳輔,五年工成,而復有蕭家渡決口時,廷議不外兩派主張,一派要革靳輔的職,另行派人接替;一派是責令靳輔賠修。而皇帝對此兩派主張,都不採納——這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所作的決定。
第一,靳輔革了職,卻也卸了責;後任以為一切都是前任的過失,出了毛病可以不負責任;因而該防的不防,該堵的不堵。推翻靳輔的成法,另起爐灶,說不定要前功盡棄。
其次,靳輔的廉潔,皇帝是知道的,要他賠修,他不敢不遵,悉索敝賦,借貸告幫,絕不會籌足應需的經費,於是因陋就簡,反而壞事。
為了這兩重顧慮,皇帝只下旨:靳輔革職留任,戴罪效力,勒限修復;應需經費,仍由國庫撥給。這樣體恤臣下,靳輔當然要加倍出力,終於堵塞了蕭家渡決口,使黃河直下故道,完成了他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計劃。
然而下海口之處,不作根本之圖,則黃患始終存在,靳輔與陳潢親自視察以後計議,陳潢主用古代的“溝恤法”,在高郵、寶應等七州縣,築高過海潮,堤外為水淹沒的土地,乾涸成田,放領給百姓耕種,一方面使貧民得有屯墾就業,以謀衣食的機會;一方面可從屯田上收取租息,作為治河的經費。
照陳潢的計劃,共需四百九十萬兩銀子,但只需先撥一半,另外一半即以涸出的田畝,放領得價來撥補。
靳輔的奏摺一上,交下廷議,都以為應准許他的建議。但皇帝仍是以百姓的生計為優先考慮,下了這樣一道上諭:
靳輔奏請治下河之法,在築堤束水以注海,其工費將涸出田畝取價償還等語,九卿會議進行。朕思田畝洞出,便當與民墾種納糧,若取佃價償還,恐致累民。九卿等特不敢自為主張,故議准行耳。當詳議具奏。
因為皇帝有此德意,便有人起了私心——江蘇的紳權最重,在籍的大員,成為劣紳者,頗不乏人;京朝大員在家鄉的子弟,亦常多橫行不法,下河兩岸有涸出的田畝,常為此輩所侵占,如照靳輔的奏議,領回繳價,自然不願,難得皇帝有此意思,樂得把靳輔的計劃反對掉。
正好安徽按察使,奉旨襄理河工的于成龍,也是反對靳輔的。他的反對,不含私意,而是出於見解的不同,靳輔認為近海口等地,形如釜底、開了海口,海水必將倒灌;于成龍認為海口應該開闢深廣,以泄洪流,所以反對靳輔的,便力贊于成龍,拿他作為對抗靳輔的擋箭牌。
這兩個人都為皇帝所信任,卻各執一說,無從調和,因而限期命靳輔與于成龍進京,作御前辯論,看看到底哪個的道理對?
靳、於到京,先由大學士傳旨詢問,九卿會議,亦分成兩派,大致沒有切身利害關係的,贊成靳輔,否則就站在于成龍那面。
皇帝對這件事毫無成見,既然相持不下,唯有聽諸公斷,所以特召大學士王照,當面指示:“自宋朝以來,黃河下游,不聞有什麼災害,自明末隆慶年間,河道淤塞,方始有漫溢的情事,康熙七年桃源縣堤防演決,寶應、高郵等七州縣才成巨災。此事古來無征,到底是築堤,還是溶口,我看靳輔和于成龍說得都有道理,我的宗旨是,總要以百姓無害有益才好。你可以問問這七州縣的現任京官,他們是本地人,所見必確。不過,絕不能因為自己有產業在那裡,徇私說假話;假話也只能騙一時,日久真相必出,我自然知道。你叫他們務必直言無隱。”
王熙領旨,分別知會有關的京官;於是由翰林院侍讀喬萊,召集同鄉,商議的結果,決定支持于成龍。
鄉紳的意見如此,百姓又如何呢?前者有產業,後者是無恆產的平民,所以皇帝對喬萊他們的意見,亦未必全信,特派工部尚書薩穆哈、內閣學士穆稱額,馳驅到江蘇。會同江蘇巡撫湯斌及其他地方官,實地調查民意,限期二十天內回奏。
另一方面,皇帝又特地臨御乾清門,召靳輔及于成龍,開御前辯論。兩個人都帶鄉黃河下游的詳圖,彼此責難,靳輔認為海口一浚深,由於高郵等處,地勢低洼,一定會造成海水倒灌的現象;于成龍則說築堤一丈五尺,束水一丈,堤防比人家的屋檐還高,萬一潰決,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只是靜靜聽他們辯駁,等告一段落時,他問:“淮安揚州這些地方,地勢本來很低,就算盡力疏導,能不能把有積水的地方都涸出來,成為可耕之田?”
“不能!”靳輔回答。
“不能!”于成龍也這樣回答。
“既然不能,無非減殺水勢,便與百姓有益了!”皇帝又說:“疏導下河,原非必不可省的工程,我的意思,總要於百姓有益。于成龍的辦法,費用較省,能夠減得幾分水勢,我的本意就算達到了。但不知要多少經費?”
“經費難以預估。但浚深故道,不是另開新河,費用亦不會過巨。”
“那好,等薩穆哈回來,看他怎麼說?如果百姓都贊成港深海口,那就照于成龍所議興工。”
這個摺子一上,皇帝頗為動容,但他實在少不得高士奇,所以躊躇再三,才傳旨召見高士奇與王鴻緒。
“有人參了你一本,說你種種招權納賄,你自己說吧!”
聽語氣緩和,高士奇的膽使大了;要賴是賴不掉的,便這樣答道:“外省督撫,以臣蒙皇上天恩,召侍左右,所以平日多有饋贈,此是敬皇上的一片心,臣亦只感戴天恩。聖明在上,威福皆不旁落,凡有黜陟進退,臣何能參預一字?在那些人,誠為無益;在巨則寸絲粒粟,皆自天恩中來。”
“你是強詞奪理!”皇帝說道,“你們要弄些錢,為子孫之計,我都可以容忍,只是不能傷天害理,做害老百姓的事。你們的操守、才具,我都了解。這一次我不計較,以後看你們自己吧!”
這是皇帝駕馭漢人的手段。三藩亂平,正需休養生息;皇帝為了民生,日夜孜孜,只要有人能實心辦事,情願在支治上容忍——當然不是不講求吏治,但重在鼓勵,不重在懲罰,這是為了求得京師到地方政局的安定,不得不委曲求全。
當然,郭琇的忠誠正直,他是極其欣賞的;這道奏摺雖不曾發生怎樣的作用,而郭琇本人卻已簡在帝心,特遣侍衛賞賜綢緞筆墨等物;同時傳諭,郭琇忠貞諒直,益期勤慎,無負厚望。
等了幾天沒有消息的郭琇,正感沮喪之際,得到這樣的溫諭,頓覺精神一振。他知道皇帝並不護短,亦有清明的是非之心;而目前不能納諫,置高士奇、王鴻緒等人於法,定有不得已的苦衷。無論如何,建言無罪,在皇帝的這番恩賜中,已顯示得明明白白。自己只求心安,遇到應抨擊的人,無須顧忌。
因為皇帝是這樣處處以民生為重,所以只要真能為地方除弊興利的官員,雖有過失,無不曲有。特別是在河工方面,當河道總督靳輔,五年工成,而復有蕭家渡決口時,廷議不外兩派主張,一派要革靳輔的職,另行派人接替;一派是責令靳輔賠修。而皇帝對此兩派主張,都不採納——這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所作的決定。
第一,靳輔革了職,卻也卸了責;後任以為一切都是前任的過失,出了毛病可以不負責任;因而該防的不防,該堵的不堵。推翻靳輔的成法,另起爐灶,說不定要前功盡棄。
其次,靳輔的廉潔,皇帝是知道的,要他賠修,他不敢不遵,悉索敝賦,借貸告幫,絕不會籌足應需的經費,於是因陋就簡,反而壞事。
為了這兩重顧慮,皇帝只下旨:靳輔革職留任,戴罪效力,勒限修復;應需經費,仍由國庫撥給。這樣體恤臣下,靳輔當然要加倍出力,終於堵塞了蕭家渡決口,使黃河直下故道,完成了他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計劃。
然而下海口之處,不作根本之圖,則黃患始終存在,靳輔與陳潢親自視察以後計議,陳潢主用古代的“溝恤法”,在高郵、寶應等七州縣,築高過海潮,堤外為水淹沒的土地,乾涸成田,放領給百姓耕種,一方面使貧民得有屯墾就業,以謀衣食的機會;一方面可從屯田上收取租息,作為治河的經費。
照陳潢的計劃,共需四百九十萬兩銀子,但只需先撥一半,另外一半即以涸出的田畝,放領得價來撥補。
靳輔的奏摺一上,交下廷議,都以為應准許他的建議。但皇帝仍是以百姓的生計為優先考慮,下了這樣一道上諭:
靳輔奏請治下河之法,在築堤束水以注海,其工費將涸出田畝取價償還等語,九卿會議進行。朕思田畝洞出,便當與民墾種納糧,若取佃價償還,恐致累民。九卿等特不敢自為主張,故議准行耳。當詳議具奏。
因為皇帝有此德意,便有人起了私心——江蘇的紳權最重,在籍的大員,成為劣紳者,頗不乏人;京朝大員在家鄉的子弟,亦常多橫行不法,下河兩岸有涸出的田畝,常為此輩所侵占,如照靳輔的奏議,領回繳價,自然不願,難得皇帝有此意思,樂得把靳輔的計劃反對掉。
正好安徽按察使,奉旨襄理河工的于成龍,也是反對靳輔的。他的反對,不含私意,而是出於見解的不同,靳輔認為近海口等地,形如釜底、開了海口,海水必將倒灌;于成龍認為海口應該開闢深廣,以泄洪流,所以反對靳輔的,便力贊于成龍,拿他作為對抗靳輔的擋箭牌。
這兩個人都為皇帝所信任,卻各執一說,無從調和,因而限期命靳輔與于成龍進京,作御前辯論,看看到底哪個的道理對?
靳、於到京,先由大學士傳旨詢問,九卿會議,亦分成兩派,大致沒有切身利害關係的,贊成靳輔,否則就站在于成龍那面。
皇帝對這件事毫無成見,既然相持不下,唯有聽諸公斷,所以特召大學士王照,當面指示:“自宋朝以來,黃河下游,不聞有什麼災害,自明末隆慶年間,河道淤塞,方始有漫溢的情事,康熙七年桃源縣堤防演決,寶應、高郵等七州縣才成巨災。此事古來無征,到底是築堤,還是溶口,我看靳輔和于成龍說得都有道理,我的宗旨是,總要以百姓無害有益才好。你可以問問這七州縣的現任京官,他們是本地人,所見必確。不過,絕不能因為自己有產業在那裡,徇私說假話;假話也只能騙一時,日久真相必出,我自然知道。你叫他們務必直言無隱。”
王熙領旨,分別知會有關的京官;於是由翰林院侍讀喬萊,召集同鄉,商議的結果,決定支持于成龍。
鄉紳的意見如此,百姓又如何呢?前者有產業,後者是無恆產的平民,所以皇帝對喬萊他們的意見,亦未必全信,特派工部尚書薩穆哈、內閣學士穆稱額,馳驅到江蘇。會同江蘇巡撫湯斌及其他地方官,實地調查民意,限期二十天內回奏。
另一方面,皇帝又特地臨御乾清門,召靳輔及于成龍,開御前辯論。兩個人都帶鄉黃河下游的詳圖,彼此責難,靳輔認為海口一浚深,由於高郵等處,地勢低洼,一定會造成海水倒灌的現象;于成龍則說築堤一丈五尺,束水一丈,堤防比人家的屋檐還高,萬一潰決,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只是靜靜聽他們辯駁,等告一段落時,他問:“淮安揚州這些地方,地勢本來很低,就算盡力疏導,能不能把有積水的地方都涸出來,成為可耕之田?”
“不能!”靳輔回答。
“不能!”于成龍也這樣回答。
“既然不能,無非減殺水勢,便與百姓有益了!”皇帝又說:“疏導下河,原非必不可省的工程,我的意思,總要於百姓有益。于成龍的辦法,費用較省,能夠減得幾分水勢,我的本意就算達到了。但不知要多少經費?”
“經費難以預估。但浚深故道,不是另開新河,費用亦不會過巨。”
“那好,等薩穆哈回來,看他怎麼說?如果百姓都贊成港深海口,那就照于成龍所議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