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小王媽聽在耳中,心裡卻有將信將疑的感覺——馬地保一回來,她就跟他見過面了;聽他所談前後經過,似乎不大對勁。她雖然不能找出自己的這種感覺的由來,但決非如李婆婆所想的那樣簡單,是她確信不疑的。
當然,自己的想法只好深藏於心,在表面上還不能不作附和,“對了!”她說,“如果不是這個緣故,可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在想,這樣僵著也不是一回事。”李婆婆的語氣越發從容有條理了,“在我這裡,一個家開門七件事,樣樣要錢;平時又是用慣的,要省也省不下多少。在他那裡,一個人住在會館裡,起居飲食,樣樣不便;做官當差,又是那樣的身份,聽差、車亻夫一個不能省,這份開銷也不小。加以單身人,應酬一定很多;三天兩頭上飯館,光是——”
“光是”什麼?李婆婆覺得礙口,沒有說下去。小王媽自能意會得到,上飯館少不得“叫條子”,這筆“局帳”積少成多,到三節結帳之時,亦很可觀。而且也不能總是叫局,少不得也要到“胡同”里去“開”個“盤子”,“做”個“花頭”,那一來必定鬧一身虧空。倘或迷上了哪一個,得新忘舊,更是件不得了的事!“這樣一想,便不待李婆婆開口,她也想到了,她們母女應該上京去跟洪鈞相會。只是這一筆盤纏,並非小數,且莫貿然開口,先聽聽李婆婆是何主意,再作道理。
李婆婆也很注意她的表情,看出自己前面的一段話,已為她聽了進去,覺得下面的話,便容易說了,“你知道,我一直拿你當親人看待,如今有件事,先要跟你商量。”她說,“總要你不反對,我們母女才能放手去做。”
“婆婆,自己人有話好說。你老人家是怎麼個意思?不管做得成,做不成,說來商量著!”
“是啊,我也是這麼想,做得成,做不成,大家商量。”李婆婆指著已經收拾好了的一部份箱籠說,“我跟藹如的意思,打算先到了京里再說。”
因為自己原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小王媽對她的話,並不感到意外;也不必她作進一步的說明,只問:“洪三爺知道不知道你老人家的意思?”
“還不知道。”
“要不要先寫信問一問他?”
“只要寫信告訴他就是。”李婆婆說:“他如今在保定,是直隸總督李大人邀了去作客,說不定還沒有回京。寫信一來一往,要好些日子。天快冷了,我想起旱走,不趁八九月里趕路,一到冬天,冰天雪地的路上不好走。說實話,我也吃不起這個辛苦。”
小王媽想了想說:“既然決定上京,早走也好,這裡呢?”
“這就是我要跟你商量的。”李婆婆問:“是暫且留著這房子呢?還是都料理得乾乾淨淨,一去不回頭?”
“一去不回頭”這五個字,小王媽聽來刺耳。想起平日的情份,一時倒有依戀不舍之意。因而毫不考慮地答道:“這房子賃得便宜,就閒關它一年半載,也花不了幾個錢,不如留著。說不定婆婆在京里住得膩了,或者想念我們,要回煙臺來看創,也方便!”
“你這麼說,可真得留著了。”李婆婆十分欣慰,也有些感傷,“徐州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去;就回去,也都是陌生的了。煙臺就是我們娘兒倆的老家,留著個根也好。”
“正是這話!”小王媽指著箱籠問:“這是收拾了要帶去的?”
“不一定,”李婆婆說:“照藹如的意思,是想料理清楚了走,有些東西要帶去;有些衣服、動用家具,帶不了的要送人,有幾樣比較值錢的東西,像客堂里的那套木器,還有那架雲南大理石的紅本屏風,打算托你找個買主,換幾兩銀子湊盤纏。”
“喔!”小王媽心裡在想,事到如今,她們母女的盤纏,無論如何是要著落在自己身上了。當然,洪鈞將來會還,但眼前能夠有所彌補,又何樂不為?因而接口說道:“既然房子要留著,木器跟屏風就不必賣;不過閒擺著不收拾,會壞。”
李婆婆一聽就明白了,樂得順水推舟地說:“這話不錯,木器跟屏風,就寄放在你那裡好了。”
“也好,原是望海閣搬了來的,仍舊搬回原處,照原樣子擺好,一點心思都不用費。”小王媽很高興地說:“若是有人問起,我告訴他:是‘狀元娘子’家的東西!”
李婆婆聽這一說,心裡有些嘀咕,料知精如不會喜歡她那樣的說法;不過,話已出口,不便翻悔,只好笑笑不響。
於是,小王媽問到最要緊的一句話:“婆婆,這筆盤纏不輕,不知道湊得怎麼樣了?”
“少不得還要靠你幫忙!”話一說了出來,李婆婆索性說得明白些,“而且要靠你幫大忙!”
小王媽很沉著地問道:“可曾算過,要多少?”
李婆婆猶在沉吟盤算之際,聽得藹如與阿翠的聲音,便住口不言奇+書*網;向小王媽使個眼色,意思是彼此所談的話,須當檢點,有些是不必向藹如提起的。
小王媽點一點頭,表示領會。接著起身去掀開門帘,正看到藹如一張仿佛生來不知憂愁為何物的春風面。受了這份喜氣的感染,小王媽不由得笑道:“狀元娘子回來了。”
“你也這麼說!”藹如嗔道,“到處都拿我取笑兒;倒是有完的時候沒有?”
“別人想人取笑還不能夠呢。”小王媽問道:“上街去了?”
“嗯。”藹如回頭吩咐阿翠,“你把網籃拿到我屋裡;麻繩子就擺在走廊上。”
網籃、麻繩都是打點行裝的用品,小王媽便趁勢說道:“婆婆正跟我商量進京的事,小姐回來得正好。既然定了主意,就該早商量出一個起落來。”
聽這一說,藹如立刻又興奮了。進屋挨著她母親坐下,放出聚精會神的姿態,靜聽下文。
“小王媽的話很不錯;該聽她的。”李婆婆用這句話開頭,暗示小王媽很幫忙,讓女兒可以放心。接著,複述了保留寓所的決定,將打算變賣的木器和屏風,寄放在望海閣。說到這裡,停了下來,要看女兒的反應。
“說什麼寄存?”藹如卻真爽朗,“乾脆送給小王媽算了。”
“那可不敢當。”
“你別客氣。”藹如搶著說道:“有辦不通的事,少不得還是要找你。不過,你放心,不會自使你的銀子;遲則一年,早則三、五個月,會加利還你。”
小王媽深知藹如言出必行,得此承諾,不怕本利無歸,所以寬心大放,但表面上卻不能不做作,苦笑著說:“婆婆你看!小姐的話,真比刀子還厲害。我自覺嘴還不笨,就是遇見小姐,可沒有轍了。”
有此一句話,李婆婆亦是寬心大放,知道借多少都可以,便笑著不響,只等女兒跟小王媽交涉。
當然,自己的想法只好深藏於心,在表面上還不能不作附和,“對了!”她說,“如果不是這個緣故,可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在想,這樣僵著也不是一回事。”李婆婆的語氣越發從容有條理了,“在我這裡,一個家開門七件事,樣樣要錢;平時又是用慣的,要省也省不下多少。在他那裡,一個人住在會館裡,起居飲食,樣樣不便;做官當差,又是那樣的身份,聽差、車亻夫一個不能省,這份開銷也不小。加以單身人,應酬一定很多;三天兩頭上飯館,光是——”
“光是”什麼?李婆婆覺得礙口,沒有說下去。小王媽自能意會得到,上飯館少不得“叫條子”,這筆“局帳”積少成多,到三節結帳之時,亦很可觀。而且也不能總是叫局,少不得也要到“胡同”里去“開”個“盤子”,“做”個“花頭”,那一來必定鬧一身虧空。倘或迷上了哪一個,得新忘舊,更是件不得了的事!“這樣一想,便不待李婆婆開口,她也想到了,她們母女應該上京去跟洪鈞相會。只是這一筆盤纏,並非小數,且莫貿然開口,先聽聽李婆婆是何主意,再作道理。
李婆婆也很注意她的表情,看出自己前面的一段話,已為她聽了進去,覺得下面的話,便容易說了,“你知道,我一直拿你當親人看待,如今有件事,先要跟你商量。”她說,“總要你不反對,我們母女才能放手去做。”
“婆婆,自己人有話好說。你老人家是怎麼個意思?不管做得成,做不成,說來商量著!”
“是啊,我也是這麼想,做得成,做不成,大家商量。”李婆婆指著已經收拾好了的一部份箱籠說,“我跟藹如的意思,打算先到了京里再說。”
因為自己原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小王媽對她的話,並不感到意外;也不必她作進一步的說明,只問:“洪三爺知道不知道你老人家的意思?”
“還不知道。”
“要不要先寫信問一問他?”
“只要寫信告訴他就是。”李婆婆說:“他如今在保定,是直隸總督李大人邀了去作客,說不定還沒有回京。寫信一來一往,要好些日子。天快冷了,我想起旱走,不趁八九月里趕路,一到冬天,冰天雪地的路上不好走。說實話,我也吃不起這個辛苦。”
小王媽想了想說:“既然決定上京,早走也好,這裡呢?”
“這就是我要跟你商量的。”李婆婆問:“是暫且留著這房子呢?還是都料理得乾乾淨淨,一去不回頭?”
“一去不回頭”這五個字,小王媽聽來刺耳。想起平日的情份,一時倒有依戀不舍之意。因而毫不考慮地答道:“這房子賃得便宜,就閒關它一年半載,也花不了幾個錢,不如留著。說不定婆婆在京里住得膩了,或者想念我們,要回煙臺來看創,也方便!”
“你這麼說,可真得留著了。”李婆婆十分欣慰,也有些感傷,“徐州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去;就回去,也都是陌生的了。煙臺就是我們娘兒倆的老家,留著個根也好。”
“正是這話!”小王媽指著箱籠問:“這是收拾了要帶去的?”
“不一定,”李婆婆說:“照藹如的意思,是想料理清楚了走,有些東西要帶去;有些衣服、動用家具,帶不了的要送人,有幾樣比較值錢的東西,像客堂里的那套木器,還有那架雲南大理石的紅本屏風,打算托你找個買主,換幾兩銀子湊盤纏。”
“喔!”小王媽心裡在想,事到如今,她們母女的盤纏,無論如何是要著落在自己身上了。當然,洪鈞將來會還,但眼前能夠有所彌補,又何樂不為?因而接口說道:“既然房子要留著,木器跟屏風就不必賣;不過閒擺著不收拾,會壞。”
李婆婆一聽就明白了,樂得順水推舟地說:“這話不錯,木器跟屏風,就寄放在你那裡好了。”
“也好,原是望海閣搬了來的,仍舊搬回原處,照原樣子擺好,一點心思都不用費。”小王媽很高興地說:“若是有人問起,我告訴他:是‘狀元娘子’家的東西!”
李婆婆聽這一說,心裡有些嘀咕,料知精如不會喜歡她那樣的說法;不過,話已出口,不便翻悔,只好笑笑不響。
於是,小王媽問到最要緊的一句話:“婆婆,這筆盤纏不輕,不知道湊得怎麼樣了?”
“少不得還要靠你幫忙!”話一說了出來,李婆婆索性說得明白些,“而且要靠你幫大忙!”
小王媽很沉著地問道:“可曾算過,要多少?”
李婆婆猶在沉吟盤算之際,聽得藹如與阿翠的聲音,便住口不言奇+書*網;向小王媽使個眼色,意思是彼此所談的話,須當檢點,有些是不必向藹如提起的。
小王媽點一點頭,表示領會。接著起身去掀開門帘,正看到藹如一張仿佛生來不知憂愁為何物的春風面。受了這份喜氣的感染,小王媽不由得笑道:“狀元娘子回來了。”
“你也這麼說!”藹如嗔道,“到處都拿我取笑兒;倒是有完的時候沒有?”
“別人想人取笑還不能夠呢。”小王媽問道:“上街去了?”
“嗯。”藹如回頭吩咐阿翠,“你把網籃拿到我屋裡;麻繩子就擺在走廊上。”
網籃、麻繩都是打點行裝的用品,小王媽便趁勢說道:“婆婆正跟我商量進京的事,小姐回來得正好。既然定了主意,就該早商量出一個起落來。”
聽這一說,藹如立刻又興奮了。進屋挨著她母親坐下,放出聚精會神的姿態,靜聽下文。
“小王媽的話很不錯;該聽她的。”李婆婆用這句話開頭,暗示小王媽很幫忙,讓女兒可以放心。接著,複述了保留寓所的決定,將打算變賣的木器和屏風,寄放在望海閣。說到這裡,停了下來,要看女兒的反應。
“說什麼寄存?”藹如卻真爽朗,“乾脆送給小王媽算了。”
“那可不敢當。”
“你別客氣。”藹如搶著說道:“有辦不通的事,少不得還是要找你。不過,你放心,不會自使你的銀子;遲則一年,早則三、五個月,會加利還你。”
小王媽深知藹如言出必行,得此承諾,不怕本利無歸,所以寬心大放,但表面上卻不能不做作,苦笑著說:“婆婆你看!小姐的話,真比刀子還厲害。我自覺嘴還不笨,就是遇見小姐,可沒有轍了。”
有此一句話,李婆婆亦是寬心大放,知道借多少都可以,便笑著不響,只等女兒跟小王媽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