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興念及此,百脈如沸,恨不能即時上奏乞假歸娶,拿“狀元及第”的銜牌,親迎藹如的花轎,為天下才德容貌皆勝,而身世坎坷的弱女子,作一番有力的鼓舞。那是何等快心之事!
可是萬丈心潮,升得太遽,落得也快。一想起潘曾綬聲色俱厲的神態;吳大澄愁眉苦臉的表情;以及想像中隨處都會遇到的冷漠而含有敵意的眼色,洪鈞立刻就氣餒了!
於是腦中浮起的,儘是可怕的想像,奉旨革職,遞解回籍,債主盈門,親朋絕跡,老母垂涕,兄弟無言,妻子飲泣,做人做到這個地步,哪裡還有生趣?
這樣想著,洪鈞只覺得一顆心不斷地往下沉。挺一挺胸,定一定神,將那些雜念盡力驅除,他冷靜地自問:有沒有楊鼎來那種不恤人言的膽量?沒有!能不能學到唐伯虎那種賣畫自給的本事?不能!這就不能不遷就現實了!
然則,如何向李家母女交代?他不敢想,也不會想了!怔怔地望著疏星淡月,無端記起李義山的一首七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渡來!”
他在想:織女牛郎,猶得一年一會;自己跟藹如,莫非真的會成為“無期永別”?
※ ※ ※在潘家,老弟兄倆與吳大澄也還在納涼;口中所談,少不得還是洪鈞的“孽緣”——這兩個字是潘曾綬提出來的。
“平心而論,洪文卿這段孽緣,也叫身不由己。我只是有一點想不通,”他說:“如果李藹如真的如洪文卿所講的,如何知書識禮、通達大體、亢爽寬厚,那她怎麼不仔細想一想,她想做狀元娘子,是希冀非份之榮?”
吳大澄心想,藹如不是要做狀元娘子,只是不願做人的偏房。如今不是她希冀非份之榮,而是洪鈞的許諾,自然而然地加重了份量。不過,這些話不便直說,免得蒙上為藹如辯護的嫌疑。
“是啊!”他只附和著,“再聰明的人,總也有糊塗的時候。”
“我倒有個計較,”潘曾瑩說:“既然李藹如是一時想不透,得要有人指點她一番。我想,不妨請一位說客去疏通,動之以利害,或者為了洪文卿的前程著想,自願退讓,亦未可知。”
“這一策高!”潘曾綬也很興奮,“當然,這位說客要擅於詞令,同時要帶一筆錢去。所謂‘卑詞厚幣’者是。”
“這筆錢,數目怕不少。在洪文卿說,就是千金報德。”潘曾瑩停了一下又說:“而況洪文卿用她的錢,怕也不少。”
“不知道用了她多少錢?”潘曾綬問吳大澄。
“前後總有千金之譜。”吳大澄答說:“細數只有洪文卿自己才清楚。”
“就算它一千兩,加一倍是二千兩。”潘曾綬的語聲慢了下來:“二千兩銀子,不是一個小數目。不知道洪文卿自己能湊多少。”
“他,”吳大澄說,“一身的債。”兩者都不言語了,只聽得兩管水菸袋,“噗嚕嚕”、“噗嚕嚕”,此起彼落地響個不停。
“事情是可以看得出來了!”吳大澄概括這天晚上的所聞所談,作個總結:“洪文卿雖想兼顧私情,畢竟也知道此事關係不輕;到顧不住私情的時候,也只好撒手。我們可以朝此途徑去做,要他明白表示是辦不到的,也無此必要。至於怎麼做法,只有走一步、算一步。倘或賠幾個錢可以了事,當然要設法籌措。是由洪文卿出筆據去借,還是大家湊一湊,幫他過關,也只有到時候再說。至於眼前,最要緊的一件事,當然是如何拿那個送信的人打發回去。”
“不錯,不錯!”潘曾瑩連連點頭,“你說得很透徹。眼前這件事,自然要請你指揮張司事去辦;要送他幾兩銀子做盤纏,先由會館裡墊了再說。”
“是!”吳大澄慨然允承,“我照二太爺的吩咐去辦。”
“還有件事。”潘曾瑩又說,“你最好跟那送信的人多談談,套套他的口氣,看看李藹如究竟是什麼意思?”
“是!”
※ ※ ※雖然已定了初步處置的辦法,但卻不能馬上動手。因為要裝得像煞有介事,就得到了由京里到保定來回所需的日子,方能去看馬地保。
這一來回也不過三天的日子,而在馬地保的感覺中,真比三年還長。這一天午後,正坐在屋子裡發愣,佟掌柜親自來通知,說長元吳會館的張司事來了;頓覺精神大振,三步並作兩步地迎了出來,臉上不自覺地堆足了笑容,而“費心,多謝”的客套,也似乎已涌到了喉頭,迫不及待地要出口。
見了面不待他動問,張司事先開口說道:“信替你轉到了。”
“喔,多謝!”馬地保脫口而出,接著將手伸了出來。
張司事倒是一楞,不知道他要什麼?馬地保亦隨即發覺自己失態,馬上將手縮了回去,臉上訕訕地頗不得勁。
“想來你是要回信?”
“正是,正是!”馬地保連連點頭。
“回信沒有,只有口信。洪狀元說是信看到了,這幾天一早給直隸總督李大人請了去,要到深更半夜才放他走,實在忙得一點功夫都抽不出來。過幾天,他會直接覆信到煙臺,請你先回去。”說到這裡,將一個手巾包解了開來,“這是洪狀元送你的盤纏。”
盤纏是十兩一個的銀錁子,簇新的兩個,總計二十兩。回煙臺一半都用不掉,出手總算很大方。可是馬地保覺得這二十兩銀子壓手,遲疑著不知說什麼好。
“洪狀元還有句話,”張司事看了他一眼,忽然換了口氣:“你先把盤纏收起來。”
他一面說,一面將裝銀錁子的一個公文大封袋抹一抹平;這就可以看得出上面印著的宋體藍字,銜名是“直隸總督部堂”,表示銀子確從保定而來——當然,這是為了取信於馬地保,特意安排的。
“太多了!”
“多還不好?”張司事將銀錁子用那個封袋包好,往他面前一推,以一種“自己人”的口吻說,“吃一趟辛苦總要撈幾個。不然,吃飽飯沒事幹不是?”
“張老爺,”馬地保跟他商量,“我想,是不是能到保定去一趟?”
“到保定去一趟?”張司事假作不解地問:“去幹什麼?”
“去見洪老爺。”
“那你可一定是白跑一趟。洪狀元是李大人特意請了去的客人,整天請在籤押房談天商量公事。我剛才不是說了,一早請去,到晚才放人。你到哪裡去見他?”
馬地保聽這一說,心中茫然;自己想想,一個見了縣官便得磕頭的地保,要到總督衙門去找總督的客人,這尺寸上相差得也未免太大了。
由此一念,頓覺氣餒,而心裡反倒踏實了。只有一件事未了,“那麼,這幾樣禮,怎麼辦呢?”他問。
可是萬丈心潮,升得太遽,落得也快。一想起潘曾綬聲色俱厲的神態;吳大澄愁眉苦臉的表情;以及想像中隨處都會遇到的冷漠而含有敵意的眼色,洪鈞立刻就氣餒了!
於是腦中浮起的,儘是可怕的想像,奉旨革職,遞解回籍,債主盈門,親朋絕跡,老母垂涕,兄弟無言,妻子飲泣,做人做到這個地步,哪裡還有生趣?
這樣想著,洪鈞只覺得一顆心不斷地往下沉。挺一挺胸,定一定神,將那些雜念盡力驅除,他冷靜地自問:有沒有楊鼎來那種不恤人言的膽量?沒有!能不能學到唐伯虎那種賣畫自給的本事?不能!這就不能不遷就現實了!
然則,如何向李家母女交代?他不敢想,也不會想了!怔怔地望著疏星淡月,無端記起李義山的一首七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渡來!”
他在想:織女牛郎,猶得一年一會;自己跟藹如,莫非真的會成為“無期永別”?
※ ※ ※在潘家,老弟兄倆與吳大澄也還在納涼;口中所談,少不得還是洪鈞的“孽緣”——這兩個字是潘曾綬提出來的。
“平心而論,洪文卿這段孽緣,也叫身不由己。我只是有一點想不通,”他說:“如果李藹如真的如洪文卿所講的,如何知書識禮、通達大體、亢爽寬厚,那她怎麼不仔細想一想,她想做狀元娘子,是希冀非份之榮?”
吳大澄心想,藹如不是要做狀元娘子,只是不願做人的偏房。如今不是她希冀非份之榮,而是洪鈞的許諾,自然而然地加重了份量。不過,這些話不便直說,免得蒙上為藹如辯護的嫌疑。
“是啊!”他只附和著,“再聰明的人,總也有糊塗的時候。”
“我倒有個計較,”潘曾瑩說:“既然李藹如是一時想不透,得要有人指點她一番。我想,不妨請一位說客去疏通,動之以利害,或者為了洪文卿的前程著想,自願退讓,亦未可知。”
“這一策高!”潘曾綬也很興奮,“當然,這位說客要擅於詞令,同時要帶一筆錢去。所謂‘卑詞厚幣’者是。”
“這筆錢,數目怕不少。在洪文卿說,就是千金報德。”潘曾瑩停了一下又說:“而況洪文卿用她的錢,怕也不少。”
“不知道用了她多少錢?”潘曾綬問吳大澄。
“前後總有千金之譜。”吳大澄答說:“細數只有洪文卿自己才清楚。”
“就算它一千兩,加一倍是二千兩。”潘曾綬的語聲慢了下來:“二千兩銀子,不是一個小數目。不知道洪文卿自己能湊多少。”
“他,”吳大澄說,“一身的債。”兩者都不言語了,只聽得兩管水菸袋,“噗嚕嚕”、“噗嚕嚕”,此起彼落地響個不停。
“事情是可以看得出來了!”吳大澄概括這天晚上的所聞所談,作個總結:“洪文卿雖想兼顧私情,畢竟也知道此事關係不輕;到顧不住私情的時候,也只好撒手。我們可以朝此途徑去做,要他明白表示是辦不到的,也無此必要。至於怎麼做法,只有走一步、算一步。倘或賠幾個錢可以了事,當然要設法籌措。是由洪文卿出筆據去借,還是大家湊一湊,幫他過關,也只有到時候再說。至於眼前,最要緊的一件事,當然是如何拿那個送信的人打發回去。”
“不錯,不錯!”潘曾瑩連連點頭,“你說得很透徹。眼前這件事,自然要請你指揮張司事去辦;要送他幾兩銀子做盤纏,先由會館裡墊了再說。”
“是!”吳大澄慨然允承,“我照二太爺的吩咐去辦。”
“還有件事。”潘曾瑩又說,“你最好跟那送信的人多談談,套套他的口氣,看看李藹如究竟是什麼意思?”
“是!”
※ ※ ※雖然已定了初步處置的辦法,但卻不能馬上動手。因為要裝得像煞有介事,就得到了由京里到保定來回所需的日子,方能去看馬地保。
這一來回也不過三天的日子,而在馬地保的感覺中,真比三年還長。這一天午後,正坐在屋子裡發愣,佟掌柜親自來通知,說長元吳會館的張司事來了;頓覺精神大振,三步並作兩步地迎了出來,臉上不自覺地堆足了笑容,而“費心,多謝”的客套,也似乎已涌到了喉頭,迫不及待地要出口。
見了面不待他動問,張司事先開口說道:“信替你轉到了。”
“喔,多謝!”馬地保脫口而出,接著將手伸了出來。
張司事倒是一楞,不知道他要什麼?馬地保亦隨即發覺自己失態,馬上將手縮了回去,臉上訕訕地頗不得勁。
“想來你是要回信?”
“正是,正是!”馬地保連連點頭。
“回信沒有,只有口信。洪狀元說是信看到了,這幾天一早給直隸總督李大人請了去,要到深更半夜才放他走,實在忙得一點功夫都抽不出來。過幾天,他會直接覆信到煙臺,請你先回去。”說到這裡,將一個手巾包解了開來,“這是洪狀元送你的盤纏。”
盤纏是十兩一個的銀錁子,簇新的兩個,總計二十兩。回煙臺一半都用不掉,出手總算很大方。可是馬地保覺得這二十兩銀子壓手,遲疑著不知說什麼好。
“洪狀元還有句話,”張司事看了他一眼,忽然換了口氣:“你先把盤纏收起來。”
他一面說,一面將裝銀錁子的一個公文大封袋抹一抹平;這就可以看得出上面印著的宋體藍字,銜名是“直隸總督部堂”,表示銀子確從保定而來——當然,這是為了取信於馬地保,特意安排的。
“太多了!”
“多還不好?”張司事將銀錁子用那個封袋包好,往他面前一推,以一種“自己人”的口吻說,“吃一趟辛苦總要撈幾個。不然,吃飽飯沒事幹不是?”
“張老爺,”馬地保跟他商量,“我想,是不是能到保定去一趟?”
“到保定去一趟?”張司事假作不解地問:“去幹什麼?”
“去見洪老爺。”
“那你可一定是白跑一趟。洪狀元是李大人特意請了去的客人,整天請在籤押房談天商量公事。我剛才不是說了,一早請去,到晚才放人。你到哪裡去見他?”
馬地保聽這一說,心中茫然;自己想想,一個見了縣官便得磕頭的地保,要到總督衙門去找總督的客人,這尺寸上相差得也未免太大了。
由此一念,頓覺氣餒,而心裡反倒踏實了。只有一件事未了,“那麼,這幾樣禮,怎麼辦呢?”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