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剛說到這裡,窗外有人接了一句:“寡信則不義;不義則不祥!”
人隨聲至,正是潘祖蔭從宮中散值歸來。吳大澄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叫一聲:“老師!”
兩者自然不動,臉上亦都毫無表情。因為聽潘祖蔭的語氣,與他們的想法大有距離,自然不快。但是份屬尊親,只為潘祖蔭如今是撐持門戶的一家之主,不便出言駁他,只好出以這樣的神態,表示不滿。
“怎麼樣?”潘祖蔭問吳大澄,“信取來了?”
“是!在這裡。”
“拆開了?”潘祖蔭微覺詫異,“文卿沒有見過?”
“給他看幹什麼?”潘曾綬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對他兒子說:“你如今是有身份的人,出言吐語,很有關係。”
一句告誡的話不曾說出來:說話務必慎重。潘祖蔭笑一笑答道:“爹爹,我看這件事聽其自然最好。”
“何能聽其自然!惹出亂子來,你當讀卷官的第一個脫不了干係。你好糊塗!”
世家大族規矩重,潘祖蔭看父親有發怒的模樣,不敢再多說什麼。吳大澄看他們父子話不投機,將成僵局,無法商量正事,便找個藉口,說左宗棠寄來一批關中新出土的碑版拓片,其中頗有珍品,不妨看看。就這樣將潘祖蔭調了開去,才能重拾話題。
“伯寅書呆子的味道越來越重了!”潘曾瑩跟他老弟說,“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南書房也隨便說話,而且措詞不甚檢點。有時提到皇上,竟說是‘小囡’。萬一有懂蘇州話的太監聽見了,到宮裡去搬弄是非,那不要闖大禍?”
“是啊!”潘曾綬答說:“我也說過他好幾次了。文卿這件事,不要他管。”
“可是有人會問他。你關照他如果有人問到他,只推說不知道好了!”
“我會關照他。”潘曾綬轉臉問吳大澄:“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吳大澄由潘祖蔭的話得到啟示,“狀元娘子”這樁公案,站在藹如這邊的人,可能並不少。為了慎重起見,不妨邀集同鄉來談一談。
這個建議為潘家二老一致接納;不過潘曾綬又提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先要告訴文卿呢?”他說,“本主都還不知其事,旁人瞎起勁,似乎不合情理。”
“這哪裡是瞎起勁?”潘曾瑩大不以為然,“要說‘天涯海角同榮謝’,我們三吳同鄉,不也一樣嗎?總之,此事決非文卿家務,更非文卿私事;所以亦不能聽文卿自作主張。”
“既然如此,就不必先告訴他。”吳大澄說,“等辦妥當了再跟他說也一樣。”
就這樣,獲致了一個初步的結果。由吳大澄用兩老的名義,出了一份“知單”,邀約同鄉大老宴敘。另外又托一位同鄉將潘祖蔭邀去賞荷飲酒,為的是不讓他參與其事。
※ ※ ※一共請了六位客,來了五位;翁同和約略知悉此事,因為請假回原籍常熟葬親,已經奉准,長行在即,不願介入糾紛,所以託病辭謝了。
應邀的五位客中,自然有龐鍾璐和殷兆鏞。因為是熟客而天氣又熱得厲害,所以都寬了長衫,科頭葛衣,露坐聚飲。主人由時局閒閒說起,談到三吳的人才;潘曾瑩很快地一轉,話鋒及於蘇州府的功名富貴。
“實在說,先公狀元宰相,是本朝蘇州極盛之時。彭文敬為其後勁,當年在軍機,亦頗有赫赫之名。文敬下世,至今不過十五年,蘇州人可真是太寂寞了!你看,”他指著龐、殷二人說,“就靠你們兩位撐蘇州人的面子了!”
“什麼面子?且不說入閣拜相,蘇州人做京官,還巴結不上一個尚書;做外官,哪一省的督撫是蘇州人?”殷兆鏞說,“倒是伯寅,有南書房的差使,總算‘內廷行走’還有人,這才是替蘇州人掙回一點面子。”
“我在想,蘇州的文運與仕途的得意,關乎時世盛衰。盛世的狀元、宰相,常出在蘇州;自從長毛造反,一成氣候,天下大亂,蘇州人就倒霉了!如今,”殷兆鏞很起勁地說:“東南底定,將逢盛世,果然狀元又出在蘇州!這不是信而有徵的事嗎?”
“著啊,”潘曾瑩很興奮地接口,“正因為如此,我們非保全洪文卿不可!”
就這一句話,洪鈞成了蘇州人的希望之所寄。於是敬陪末座的吳大澄說道:“文卿也很煩惱。”
“慢點!”龐鍾璐忽然插進來說,“洪文卿不是由會館搬到北半截胡同了?近在咫尺,怎麼今天不約他來?”
“怕他不便說話。”潘曾瑩說,“也怕有他在座,我們不便說話,所以沒有約他。”
“喔,那麼伯寅呢?”
“他另有不能不赴的約。”
“嗯,嗯!”殷兆鏞看著吳大澄問:“文卿自己是怎麼個意思?”
“這很難說。不過,我想文卿不是不識大體,不顧大局的人。”
於是漸漸專注於正題,一面飲啖,一面聽吳大澄細說前因後果。賓主之間,對於洪鈞絕不能做這件娶藹如為妻的驚世駭俗之事,態度是一致的,但如何打消其事,卻有不同的意見。
有人說:既然是洪鈞自己惹出來的麻煩,就應該由洪鈞自己來料理。然而馬上有人質疑:洪鈞如何能夠料理得開這場麻煩?或者,洪鈞根本不以此事為麻煩,要堅守他對藹如的承諾,又如之奈何?
“果然如此,是他自作孽!”殷兆鏞說:“我們當然要勸他,但是不可以瞞他。否則,做對了他沒話說;萬一別生枝節,事情壓不下去,鬧了開來,他反而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是我自己的事,我當然知道怎麼做才妥當。大家越俎代庖,弄成這個樣子,其誰之過?大家請想,哪一位擔得起這份責任?”
這一問,問在要害上。潘曾綬首先覺得犯不著做此傻事,便向他老兄說道:“我看,還是得告訴洪文卿。”
潘曾瑩還在沉吟,龐鍾璐已表示附議,“告訴本主是正辦;照正辦而辦不通,可以無憾。”他說:“瞞著他辦,是走偏鋒的辦法。倘或吃力不討好,不但受本主的埋怨,而且亦不容於公議,說我們霸道、多事。那時有口難辯,落個灰頭上臉,豈非笑話?”
這期於無憾的一種看法,說服了潘曾綬,“那麼,”他問,“是此刻就請洪文卿來呢?還是托清卿跟他去談?”
照常情來說,應該是吳大澄私下跟洪鈞去談,婉轉勸喻,比較理想。但吳大澄怕辯不過洪鈞,覺得利用同鄉大老,施以壓力,就不怕洪鈞不就範。因而很快地接口:“事不宜遲,就此刻把洪文卿去請來;看他有何難處,大家幫著他出出主意。”
座客都無可無不可地同意了。於是吳大澄即席寫了一張便條,說有“要事奉聞,即請命駕”;派潘家的聽差,套著車去專迎洪鈞。
人隨聲至,正是潘祖蔭從宮中散值歸來。吳大澄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叫一聲:“老師!”
兩者自然不動,臉上亦都毫無表情。因為聽潘祖蔭的語氣,與他們的想法大有距離,自然不快。但是份屬尊親,只為潘祖蔭如今是撐持門戶的一家之主,不便出言駁他,只好出以這樣的神態,表示不滿。
“怎麼樣?”潘祖蔭問吳大澄,“信取來了?”
“是!在這裡。”
“拆開了?”潘祖蔭微覺詫異,“文卿沒有見過?”
“給他看幹什麼?”潘曾綬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對他兒子說:“你如今是有身份的人,出言吐語,很有關係。”
一句告誡的話不曾說出來:說話務必慎重。潘祖蔭笑一笑答道:“爹爹,我看這件事聽其自然最好。”
“何能聽其自然!惹出亂子來,你當讀卷官的第一個脫不了干係。你好糊塗!”
世家大族規矩重,潘祖蔭看父親有發怒的模樣,不敢再多說什麼。吳大澄看他們父子話不投機,將成僵局,無法商量正事,便找個藉口,說左宗棠寄來一批關中新出土的碑版拓片,其中頗有珍品,不妨看看。就這樣將潘祖蔭調了開去,才能重拾話題。
“伯寅書呆子的味道越來越重了!”潘曾瑩跟他老弟說,“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南書房也隨便說話,而且措詞不甚檢點。有時提到皇上,竟說是‘小囡’。萬一有懂蘇州話的太監聽見了,到宮裡去搬弄是非,那不要闖大禍?”
“是啊!”潘曾綬答說:“我也說過他好幾次了。文卿這件事,不要他管。”
“可是有人會問他。你關照他如果有人問到他,只推說不知道好了!”
“我會關照他。”潘曾綬轉臉問吳大澄:“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吳大澄由潘祖蔭的話得到啟示,“狀元娘子”這樁公案,站在藹如這邊的人,可能並不少。為了慎重起見,不妨邀集同鄉來談一談。
這個建議為潘家二老一致接納;不過潘曾綬又提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先要告訴文卿呢?”他說,“本主都還不知其事,旁人瞎起勁,似乎不合情理。”
“這哪裡是瞎起勁?”潘曾瑩大不以為然,“要說‘天涯海角同榮謝’,我們三吳同鄉,不也一樣嗎?總之,此事決非文卿家務,更非文卿私事;所以亦不能聽文卿自作主張。”
“既然如此,就不必先告訴他。”吳大澄說,“等辦妥當了再跟他說也一樣。”
就這樣,獲致了一個初步的結果。由吳大澄用兩老的名義,出了一份“知單”,邀約同鄉大老宴敘。另外又托一位同鄉將潘祖蔭邀去賞荷飲酒,為的是不讓他參與其事。
※ ※ ※一共請了六位客,來了五位;翁同和約略知悉此事,因為請假回原籍常熟葬親,已經奉准,長行在即,不願介入糾紛,所以託病辭謝了。
應邀的五位客中,自然有龐鍾璐和殷兆鏞。因為是熟客而天氣又熱得厲害,所以都寬了長衫,科頭葛衣,露坐聚飲。主人由時局閒閒說起,談到三吳的人才;潘曾瑩很快地一轉,話鋒及於蘇州府的功名富貴。
“實在說,先公狀元宰相,是本朝蘇州極盛之時。彭文敬為其後勁,當年在軍機,亦頗有赫赫之名。文敬下世,至今不過十五年,蘇州人可真是太寂寞了!你看,”他指著龐、殷二人說,“就靠你們兩位撐蘇州人的面子了!”
“什麼面子?且不說入閣拜相,蘇州人做京官,還巴結不上一個尚書;做外官,哪一省的督撫是蘇州人?”殷兆鏞說,“倒是伯寅,有南書房的差使,總算‘內廷行走’還有人,這才是替蘇州人掙回一點面子。”
“我在想,蘇州的文運與仕途的得意,關乎時世盛衰。盛世的狀元、宰相,常出在蘇州;自從長毛造反,一成氣候,天下大亂,蘇州人就倒霉了!如今,”殷兆鏞很起勁地說:“東南底定,將逢盛世,果然狀元又出在蘇州!這不是信而有徵的事嗎?”
“著啊,”潘曾瑩很興奮地接口,“正因為如此,我們非保全洪文卿不可!”
就這一句話,洪鈞成了蘇州人的希望之所寄。於是敬陪末座的吳大澄說道:“文卿也很煩惱。”
“慢點!”龐鍾璐忽然插進來說,“洪文卿不是由會館搬到北半截胡同了?近在咫尺,怎麼今天不約他來?”
“怕他不便說話。”潘曾瑩說,“也怕有他在座,我們不便說話,所以沒有約他。”
“喔,那麼伯寅呢?”
“他另有不能不赴的約。”
“嗯,嗯!”殷兆鏞看著吳大澄問:“文卿自己是怎麼個意思?”
“這很難說。不過,我想文卿不是不識大體,不顧大局的人。”
於是漸漸專注於正題,一面飲啖,一面聽吳大澄細說前因後果。賓主之間,對於洪鈞絕不能做這件娶藹如為妻的驚世駭俗之事,態度是一致的,但如何打消其事,卻有不同的意見。
有人說:既然是洪鈞自己惹出來的麻煩,就應該由洪鈞自己來料理。然而馬上有人質疑:洪鈞如何能夠料理得開這場麻煩?或者,洪鈞根本不以此事為麻煩,要堅守他對藹如的承諾,又如之奈何?
“果然如此,是他自作孽!”殷兆鏞說:“我們當然要勸他,但是不可以瞞他。否則,做對了他沒話說;萬一別生枝節,事情壓不下去,鬧了開來,他反而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是我自己的事,我當然知道怎麼做才妥當。大家越俎代庖,弄成這個樣子,其誰之過?大家請想,哪一位擔得起這份責任?”
這一問,問在要害上。潘曾綬首先覺得犯不著做此傻事,便向他老兄說道:“我看,還是得告訴洪文卿。”
潘曾瑩還在沉吟,龐鍾璐已表示附議,“告訴本主是正辦;照正辦而辦不通,可以無憾。”他說:“瞞著他辦,是走偏鋒的辦法。倘或吃力不討好,不但受本主的埋怨,而且亦不容於公議,說我們霸道、多事。那時有口難辯,落個灰頭上臉,豈非笑話?”
這期於無憾的一種看法,說服了潘曾綬,“那麼,”他問,“是此刻就請洪文卿來呢?還是托清卿跟他去談?”
照常情來說,應該是吳大澄私下跟洪鈞去談,婉轉勸喻,比較理想。但吳大澄怕辯不過洪鈞,覺得利用同鄉大老,施以壓力,就不怕洪鈞不就範。因而很快地接口:“事不宜遲,就此刻把洪文卿去請來;看他有何難處,大家幫著他出出主意。”
座客都無可無不可地同意了。於是吳大澄即席寫了一張便條,說有“要事奉聞,即請命駕”;派潘家的聽差,套著車去專迎洪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