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於是,他先應一聲:“是!”然後凝神細想了片刻,徐徐答道:“漢初西域三十六國,大部分在今新疆。其東北為匈奴,西北為烏孫。烏孫地當伊犁河一帶,不在三十六國之內。前漢書‘西域傳’顏註:”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口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所謂’青眼赤須‘,就是碧眼黃髮。又史記:“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中,其人皆深眼多須髯’,都是形容洋人的相貌。足見當時的烏孫,就是現在的俄國。國初稱俄國為‘羅剎’,今稱‘羅來’。門生疑心,或者即由‘烏孫’一名相沿而來,古音與今音不同,尚待細考。”
“嗯,嗯!”文祥欣然接口,“老弟台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漢武謀斷匈奴右臂,遣張騫三次出使西域,第三次結好烏孫。至宣帝時,烏孫果然助漢大破匈奴。看來‘以夷制夷’,自古皆然。”
“是的。”洪鈞本想自抒所見,話未出口,發覺不妥,又咽了回去。
“怎麼?”文祥已經看出來了,鼓勵他說,“盡說不妨。”
“是!”洪鈞考慮了一下,認為確是“盡說不妨”,膽便大了,“回老師的話,‘以夷制夷’須我能制制夷之夷,不然恐有反受其制之虞。漢宣帝本始三年,漢兵大發,五道並出;烏孫發騎兵五萬,助漢大破匈奴,獲‘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由此以觀,說烏孫趁火打劫可也。烏孫出兵,不過為圖一己之利,初無助漢之心,是不可不辨!”
文祥驚然動容,“誠然,誠然!高論極是。‘須我能制制夷之夷’這句話,更當記取。”他謙誠的問道:“然則以老弟台看,計將安出?”
由於文祥的態度,洪鈞頓有感激知遇的心情,自覺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為報答,所以不計一己看法的得失,很快地答道:“遠交近攻,古有明訓。俄國雖與我接壤,亦應在遠交之列。因為用兵西陲,勞民傷財,自古所戒。門生的愚見,老師既已洞察俄國有‘蠶食上國之志’,則應付之道,唯有杜其蠶食的藉口。中俄邊境,犬牙相錯,迄無明確的國界,此不特長其蠶食的藉口,亦啟其覬覦的野心。是故今日對俄的要著,莫先於劃清疆界。疆界清,爭端息;縱有爭端,亦不難明其是非,交涉亦有憑藉。”
“高明、高明,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文祥躊躇著說,“極想留老弟台在這裡便飯,從容請教。只是,”他忽然笑了,“你的老師還有好幾位,今天理當去道謝。如果強留,不但害你失禮,也叫別人罵我霸道,想一個人獨占好門生。”
這幾句話中的師生情份,使得洪鈞激動了,急急起身,又是一跪:“老師如此垂青,真叫門生不知何以為報了!”
“請起、請起!等你‘釋褐’以後,我再約你長談。”說到這裡,文祥轉臉喊一聲:“來啊!”
廊下的聽差,應聲而進;文祥揮一揮手讓他站在原處,自己迎上前去,輕聲說了幾句。然後又回到原處落座。
“你去見了倭中堂沒有?”
“門生就是從倭老師那裡來的。”
“倭中堂是方正君子!學有本擬,真叫人佩服。不過,你總也知道,如今時異勢遷,‘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干櫓’,是辦不通的。”
洪鈞知道,倭仁是守舊派的領袖。前幾年為設立同文館一事,倭仁與恭王、文祥鬧得勢如水火。如今聽文祥的話,對倭仁仍表推崇,只是在昧於大勢這一點上,微致不滿,亦可說是不失溫柔敦厚,益發欽佩文祥的為人。只是兩位都是老師,他不便妄作雌黃,唯有微笑。
“方今世變日亟,國家最需通達中外的人才,方能振衰起敝,力圖自強。如今有一種見解,以師法西人為恥,我最不敢恭維。天下之恥,莫恥於我不如人。師夷之長,使夷人不敢輕我,有何不可?”文祥停一下又說:“你如今獨占鰲頭,天下讀書人都想步你的後塵,你就有領導士風的責任。盼你多講有用之學,不僅為將來一己大用之計,亦所以振刷風氣,關係不淺。勉之,勉之!”
“是。”洪鈞垂手肅立,“門生必遵老師的訓海。”
“我不留你了,請吧。”
“是。”洪鈞搶上數步,打起帘子,讓文祥先走。
走到廊上,只見剛才奉召的那名聽差,手裡托一個朱漆圓盤,盤中放著一個紅封套,看見主人送客,便側身站在一邊,將托盤往前一遞。
“你不許跟我客氣,”文祥一隻手抓住洪鈞,一隻手取起紅封套,塞在他手裡,“我知道你境況不佳;在京里也沒有闊親戚照應。狀元雖好,開銷很大,我借你二百兩銀子,你將來放了考差再還我。”
洪鈞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覺眼眶一陣發熱,趕緊低下頭去。為了掩飾,不能不馬上開口,輕輕說了句:“門生唯有竭盡駑駘;報國即所以報師。”
“好一個‘報國即所以報師’!你本是‘天子門生’,報國、報君、報師原是一回事。”
走遍九城,回到會館已經入夜,廳上燈火輝煌,張司事已備下一桌酒席相賀,客人都在枵腹等候。
“得罪,得罪!”洪鈞連連拱手道歉,接著又推讓首座,擾攘久久,方始坐定。他的左首是吳寶恕,右首是吳大澄,此外即依殿試的名次,依序而坐。
席間當然以眾星拱月的洪鈞為酬酢的中心;最殷勤的亦可想而知,必是張司事。他很起勁地告訴洪鈞說,明日金殿傳臚,順天府府尹將狀元送回會館,隨即開賀,定的隆福堂的席,約的“三慶徽班”的戲班子,請帖已經發出去了。
“這是同鄉京官公請,由潘星老具名。以前各科的鼎甲都要請到,真正文曲星都聚在一堂了!”張司事得意異常地說,“除非我們長元吳會館;哪個會館都沒有我們出的鼎甲多。”
“僥倖,僥倖!”洪鈞想起一件事,有些不安,“剛才我在潘府上,沒有見著星老。早知是星老出面發帖,無論如何要當面道個謝。”
“星老”就是潘祖蔭的二伯父,潘祖同的父親潘曾瑩。已無官位而流寓在京的蘇州同鄉,就數他齒德最尊,所以由他具名出面。不過,他本人的心境並不好,因為楊鼎來居然亦在金殿臚唱之列,這口氣實在有些咽不下。
座中頗有人了解潘曾瑩深居簡出,即令洪鈞請見,亦未必就能會面。不過,這些話說來煞風景,所以大多不答腔,只有吳大澄說了句:“星老情懷落寞,倒是不去打攪他的好。”
得此一說,洪鈞心裡明白。由潘曾瑩想到楊鼎來,由楊鼎來想到倭仁的話,心中深有警惕:將來要想在宦途上扶搖直上,一帆風順,第一件要當心的事,就是不能落個品行不佳的批評。
“嗯,嗯!”文祥欣然接口,“老弟台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漢武謀斷匈奴右臂,遣張騫三次出使西域,第三次結好烏孫。至宣帝時,烏孫果然助漢大破匈奴。看來‘以夷制夷’,自古皆然。”
“是的。”洪鈞本想自抒所見,話未出口,發覺不妥,又咽了回去。
“怎麼?”文祥已經看出來了,鼓勵他說,“盡說不妨。”
“是!”洪鈞考慮了一下,認為確是“盡說不妨”,膽便大了,“回老師的話,‘以夷制夷’須我能制制夷之夷,不然恐有反受其制之虞。漢宣帝本始三年,漢兵大發,五道並出;烏孫發騎兵五萬,助漢大破匈奴,獲‘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由此以觀,說烏孫趁火打劫可也。烏孫出兵,不過為圖一己之利,初無助漢之心,是不可不辨!”
文祥驚然動容,“誠然,誠然!高論極是。‘須我能制制夷之夷’這句話,更當記取。”他謙誠的問道:“然則以老弟台看,計將安出?”
由於文祥的態度,洪鈞頓有感激知遇的心情,自覺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為報答,所以不計一己看法的得失,很快地答道:“遠交近攻,古有明訓。俄國雖與我接壤,亦應在遠交之列。因為用兵西陲,勞民傷財,自古所戒。門生的愚見,老師既已洞察俄國有‘蠶食上國之志’,則應付之道,唯有杜其蠶食的藉口。中俄邊境,犬牙相錯,迄無明確的國界,此不特長其蠶食的藉口,亦啟其覬覦的野心。是故今日對俄的要著,莫先於劃清疆界。疆界清,爭端息;縱有爭端,亦不難明其是非,交涉亦有憑藉。”
“高明、高明,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文祥躊躇著說,“極想留老弟台在這裡便飯,從容請教。只是,”他忽然笑了,“你的老師還有好幾位,今天理當去道謝。如果強留,不但害你失禮,也叫別人罵我霸道,想一個人獨占好門生。”
這幾句話中的師生情份,使得洪鈞激動了,急急起身,又是一跪:“老師如此垂青,真叫門生不知何以為報了!”
“請起、請起!等你‘釋褐’以後,我再約你長談。”說到這裡,文祥轉臉喊一聲:“來啊!”
廊下的聽差,應聲而進;文祥揮一揮手讓他站在原處,自己迎上前去,輕聲說了幾句。然後又回到原處落座。
“你去見了倭中堂沒有?”
“門生就是從倭老師那裡來的。”
“倭中堂是方正君子!學有本擬,真叫人佩服。不過,你總也知道,如今時異勢遷,‘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干櫓’,是辦不通的。”
洪鈞知道,倭仁是守舊派的領袖。前幾年為設立同文館一事,倭仁與恭王、文祥鬧得勢如水火。如今聽文祥的話,對倭仁仍表推崇,只是在昧於大勢這一點上,微致不滿,亦可說是不失溫柔敦厚,益發欽佩文祥的為人。只是兩位都是老師,他不便妄作雌黃,唯有微笑。
“方今世變日亟,國家最需通達中外的人才,方能振衰起敝,力圖自強。如今有一種見解,以師法西人為恥,我最不敢恭維。天下之恥,莫恥於我不如人。師夷之長,使夷人不敢輕我,有何不可?”文祥停一下又說:“你如今獨占鰲頭,天下讀書人都想步你的後塵,你就有領導士風的責任。盼你多講有用之學,不僅為將來一己大用之計,亦所以振刷風氣,關係不淺。勉之,勉之!”
“是。”洪鈞垂手肅立,“門生必遵老師的訓海。”
“我不留你了,請吧。”
“是。”洪鈞搶上數步,打起帘子,讓文祥先走。
走到廊上,只見剛才奉召的那名聽差,手裡托一個朱漆圓盤,盤中放著一個紅封套,看見主人送客,便側身站在一邊,將托盤往前一遞。
“你不許跟我客氣,”文祥一隻手抓住洪鈞,一隻手取起紅封套,塞在他手裡,“我知道你境況不佳;在京里也沒有闊親戚照應。狀元雖好,開銷很大,我借你二百兩銀子,你將來放了考差再還我。”
洪鈞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覺眼眶一陣發熱,趕緊低下頭去。為了掩飾,不能不馬上開口,輕輕說了句:“門生唯有竭盡駑駘;報國即所以報師。”
“好一個‘報國即所以報師’!你本是‘天子門生’,報國、報君、報師原是一回事。”
走遍九城,回到會館已經入夜,廳上燈火輝煌,張司事已備下一桌酒席相賀,客人都在枵腹等候。
“得罪,得罪!”洪鈞連連拱手道歉,接著又推讓首座,擾攘久久,方始坐定。他的左首是吳寶恕,右首是吳大澄,此外即依殿試的名次,依序而坐。
席間當然以眾星拱月的洪鈞為酬酢的中心;最殷勤的亦可想而知,必是張司事。他很起勁地告訴洪鈞說,明日金殿傳臚,順天府府尹將狀元送回會館,隨即開賀,定的隆福堂的席,約的“三慶徽班”的戲班子,請帖已經發出去了。
“這是同鄉京官公請,由潘星老具名。以前各科的鼎甲都要請到,真正文曲星都聚在一堂了!”張司事得意異常地說,“除非我們長元吳會館;哪個會館都沒有我們出的鼎甲多。”
“僥倖,僥倖!”洪鈞想起一件事,有些不安,“剛才我在潘府上,沒有見著星老。早知是星老出面發帖,無論如何要當面道個謝。”
“星老”就是潘祖蔭的二伯父,潘祖同的父親潘曾瑩。已無官位而流寓在京的蘇州同鄉,就數他齒德最尊,所以由他具名出面。不過,他本人的心境並不好,因為楊鼎來居然亦在金殿臚唱之列,這口氣實在有些咽不下。
座中頗有人了解潘曾瑩深居簡出,即令洪鈞請見,亦未必就能會面。不過,這些話說來煞風景,所以大多不答腔,只有吳大澄說了句:“星老情懷落寞,倒是不去打攪他的好。”
得此一說,洪鈞心裡明白。由潘曾瑩想到楊鼎來,由楊鼎來想到倭仁的話,心中深有警惕:將來要想在宦途上扶搖直上,一帆風順,第一件要當心的事,就是不能落個品行不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