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事先已有一個不知來源的消息,悄悄的傳布:前十本中,有三個蘇州人。既然如此,“三鼎甲”中蘇州人至少會占一席,應是合理的推測。而這三個蘇州人中,大家又都認為兩吳必居其一——一吳是風頭很健的吳大澄,另一吳是吳寶恕。他的祖父叫吳廷琛,嘉慶七年壬戌的會元,殿試又獨占鰲頭,幾乎先陳繼昌而三元及第。如果吳寶恕也點了元,祖孫繼武,自是三吳盛事。不然,吳大澄中了探花,鄉試、會試、殿試皆是第三,亦足成為科名中難得的佳話。
因此,凡是蘇常兩府的新進士,此時都圍著兩吳談笑,卻從未有人推測,洪鈞或許亦會在這三個人之中。吳寶恕已近中年,沉著謙虛,吳大澄卻儼然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模樣。洪鈞冷眼旁觀,心裡當然不是味道。
因為如此,洪鈞不免興起賭氣的念頭,故意走向後面,遠遠地站在中左門的門樓角落中心。心裡在想,如果不在前十名之列,不須引見,就大可不必在這裡湊熱鬧,扭頭就走,找個地方去野他一場,倒也痛快。
正這樣在打算著,只見前面人潮湧動,隨即便有侍衛連連揮手,作禁止喧譁的彈壓之狀。於是人群比較安靜了,一個個翹首仰望,顯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時候。
果然,八員讀卷官魚貫出臨。領頭的倭仁,將手中捧著的一張紙片,高舉遮面,也不知他念的是什麼名字。只見前面的人紛紛後顧;這就可以猜想得到,狀元,乃至榜眼、探花,決不是為人簇擁在前的吳大澄,否則無須向後面來尋覓。
也就不過他這麼轉一個念頭的功夫,倭仁和所有的讀卷官,已經轉身向後。兩百多新進士,如鳥獸星散;散而復聚,必是找著名列前茅的同年在道賀。洪鈞此時急於想知道新科狀元是誰;卻又不肯開口去打聽,只四處張望,要看哪一堆的人多,便知端倪。
“文卿兄,”突然有人失聲而喊,“你怎麼在這裡?”
那人出現得太突兀,洪鈞不由得嚇一跳。正待定睛看時,又有人大喊:“新科狀元在這裡!新科狀元在這裡!”接著,便有洪鈞的好些同年,直奔而來。
“文卿!文卿!真虧你沉得住氣;大魁天下,竟似沒事人兒似地!走,走,別讓皇上多等。”
洪鈞聽得這話,像為人抽了筋似地,渾身索索發抖,竟有些站立不住。茫然莫辨,只仿佛記得跟他說話的人,是在禮部當差的一門遠親,卻再也想不起名字。
其實,又何能容他去想這些不相干的事?人頭環繞,你一句、我一句除了“恭喜”二字以外,再聽不清別的話。他所能感覺到的,只是身不由己地往前移動,一直進了內右門,望見巍峨的乾清宮,才驀地里驚覺,自己中了狀元,馬上就要面對天顏了。
這下才算是神魂守舍,定睛細看,除了吳大澄、吳寶恕以外,就只有一個落拓不羈的寶廷,曾在潘祖蔭的“滂喜齋”中見過一次,此外都叫不出名字。
“恭喜,恭喜!”吳大澄很熱心地來招呼,“文卿,你可真是揚眉吐氣了!”
“僥倖,僥倖!”洪鈞抱拳作了個羅圈揖,“實在慚愧之至!”然後向吳大澄低聲說了句:“恕我眼拙。”
“好!好!這位是— ”吳大澄為他一乙引見。
“這不是敘客套的時候。”有個三品服色的乾清門侍衛說:“回頭別連祖宗三代都忘了!”
話說得很粗魯,然而是好意。從洪鈞開始,都不響了;各人都低著頭,默地將自己的履歷想了又想,以防引見之時,遺漏出錯。
不多一會,殿中出來一名太監,遙遙揚一揚手。那侍衛便說:“叫起了!上去吧。”
於是侍衛帶領,上了丹墀;交給引見帶班的禮部尚書萬青藜,導引入殿。十個人成一排跪,九叩的大禮既畢,萬青藜依序報名,由洪鈞引頭,一個個朗然背誦履歷。小皇帝始終不曾開口,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即“跪安”退出,而洪鈞卻已汗流浹背了。
出得宮會,洪鈞在東華門外,遇見許多熟人。平日罕見人面的親友,這時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都趕了來道喜照料。長元吳會館值年的張司事,是國子監的一名典籍,比未入流差勝一籌的從九品小官兒,平時在這些地方是沒有人理睬的。此時卻出人頭地了,只見他高高舉著一頂簇新的大帽子,上面銜水晶的素金頂,一面從人叢里往前擠,一面大聲吆喝:“借光!借光!新科狀元的吉服冠來了!”
等他擠到前面,自有人幫著將洪鈞原戴的、屬於新貢士專用的三枝九葉朝冠取了下來,換戴張司事手中的狀元吉服冠。接著,就該回會館了。
“車子備下了,請趕快上車吧。”張司事左手虛虛地攏著洪鈞的背,右手前伸,作個驅散眾人的姿勢,而口中也還不止:“馬上本省本府的前輩都會來道喜。應酬完了,得趕快去拜老師,從倭中堂起,都要拜到。執帖的長隨、拜匣、紅氈條,我都備下了;贄敬要看殿撰公的意思再辦。”
“費心,費心!”洪鈞滿口道謝,“一切都請老兄作主勞神。”
張司事卻真的勞了神,照應狀元以外,還要照應吳寶恕與吳大澄。安排上車,出宣武門直到長元吳會館。剛進街口,只聽見爆竹大響,接連不斷;人聲喧譁,都在嚷著:“看狀元、看狀元!”
聽這一說,跨轅的張司事臉上像飛了金一樣;回身將車帷使勁往上一掀,搭上車篷。洪鈞眼前一亮,隨即覺得眼花繚亂,看出去一片黑壓壓的人頭,想作個笑容作為報答,卻發覺嘴角發酸——這才意會到自己原不曾合過笑口,所以嘴角的肌肉被拉得酸了。
車子到門,鼓樂大作,爆竹愈響。洪鈞從車廂中跨下來,發現會館大門,與一早出門時大不相同,張燈結彩以外,最觸目的新貼一副紅紙的楹聯,五言對句:“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
“這副對聯從道光十二年壬辰貼過以後,一直到今朝三十八年了!”張司事說。
原來凡是會館,若遇本地有新貢士大魁天下,照例都貼這樣一副楹聯。蘇州的狀元在洪鈞之前,是道光十二年的吳鍾駿,算起來相隔了三十八年,所以張司事有此說法。
此時的洪鈞,卻沒有功夫去細究他話中的道理,因為賀客已經濟濟一堂。除了熟人以外,更多是不相識的同鄉。三年一度,青錢萬選,獨一無二的狀元出在蘇州,凡是鄉黨,無不同沾殊榮,自然要來分享這一番熱鬧興奮的歡樂。
接著,一撥一撥的車馬到門,蘇常兩府的達官,殷兆鏞、龐鍾璐、翁同(龠禾)都親來致賀。還有潘葦如的一位“老太爺”——潘觀保,年高德劭,居於鄉長的地位,商量第二天金殿臚唱,順天府尹送狀元到會館以後,即時開賀,定哪家飯莊子的席;邀哪家班子的戲;該請哪些人;出帖具名的是誰;分金如何分配?計議未定,只聽會館中侍應賓客的長班,高聲唱道:“潘大人到!”
因此,凡是蘇常兩府的新進士,此時都圍著兩吳談笑,卻從未有人推測,洪鈞或許亦會在這三個人之中。吳寶恕已近中年,沉著謙虛,吳大澄卻儼然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模樣。洪鈞冷眼旁觀,心裡當然不是味道。
因為如此,洪鈞不免興起賭氣的念頭,故意走向後面,遠遠地站在中左門的門樓角落中心。心裡在想,如果不在前十名之列,不須引見,就大可不必在這裡湊熱鬧,扭頭就走,找個地方去野他一場,倒也痛快。
正這樣在打算著,只見前面人潮湧動,隨即便有侍衛連連揮手,作禁止喧譁的彈壓之狀。於是人群比較安靜了,一個個翹首仰望,顯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時候。
果然,八員讀卷官魚貫出臨。領頭的倭仁,將手中捧著的一張紙片,高舉遮面,也不知他念的是什麼名字。只見前面的人紛紛後顧;這就可以猜想得到,狀元,乃至榜眼、探花,決不是為人簇擁在前的吳大澄,否則無須向後面來尋覓。
也就不過他這麼轉一個念頭的功夫,倭仁和所有的讀卷官,已經轉身向後。兩百多新進士,如鳥獸星散;散而復聚,必是找著名列前茅的同年在道賀。洪鈞此時急於想知道新科狀元是誰;卻又不肯開口去打聽,只四處張望,要看哪一堆的人多,便知端倪。
“文卿兄,”突然有人失聲而喊,“你怎麼在這裡?”
那人出現得太突兀,洪鈞不由得嚇一跳。正待定睛看時,又有人大喊:“新科狀元在這裡!新科狀元在這裡!”接著,便有洪鈞的好些同年,直奔而來。
“文卿!文卿!真虧你沉得住氣;大魁天下,竟似沒事人兒似地!走,走,別讓皇上多等。”
洪鈞聽得這話,像為人抽了筋似地,渾身索索發抖,竟有些站立不住。茫然莫辨,只仿佛記得跟他說話的人,是在禮部當差的一門遠親,卻再也想不起名字。
其實,又何能容他去想這些不相干的事?人頭環繞,你一句、我一句除了“恭喜”二字以外,再聽不清別的話。他所能感覺到的,只是身不由己地往前移動,一直進了內右門,望見巍峨的乾清宮,才驀地里驚覺,自己中了狀元,馬上就要面對天顏了。
這下才算是神魂守舍,定睛細看,除了吳大澄、吳寶恕以外,就只有一個落拓不羈的寶廷,曾在潘祖蔭的“滂喜齋”中見過一次,此外都叫不出名字。
“恭喜,恭喜!”吳大澄很熱心地來招呼,“文卿,你可真是揚眉吐氣了!”
“僥倖,僥倖!”洪鈞抱拳作了個羅圈揖,“實在慚愧之至!”然後向吳大澄低聲說了句:“恕我眼拙。”
“好!好!這位是— ”吳大澄為他一乙引見。
“這不是敘客套的時候。”有個三品服色的乾清門侍衛說:“回頭別連祖宗三代都忘了!”
話說得很粗魯,然而是好意。從洪鈞開始,都不響了;各人都低著頭,默地將自己的履歷想了又想,以防引見之時,遺漏出錯。
不多一會,殿中出來一名太監,遙遙揚一揚手。那侍衛便說:“叫起了!上去吧。”
於是侍衛帶領,上了丹墀;交給引見帶班的禮部尚書萬青藜,導引入殿。十個人成一排跪,九叩的大禮既畢,萬青藜依序報名,由洪鈞引頭,一個個朗然背誦履歷。小皇帝始終不曾開口,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即“跪安”退出,而洪鈞卻已汗流浹背了。
出得宮會,洪鈞在東華門外,遇見許多熟人。平日罕見人面的親友,這時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都趕了來道喜照料。長元吳會館值年的張司事,是國子監的一名典籍,比未入流差勝一籌的從九品小官兒,平時在這些地方是沒有人理睬的。此時卻出人頭地了,只見他高高舉著一頂簇新的大帽子,上面銜水晶的素金頂,一面從人叢里往前擠,一面大聲吆喝:“借光!借光!新科狀元的吉服冠來了!”
等他擠到前面,自有人幫著將洪鈞原戴的、屬於新貢士專用的三枝九葉朝冠取了下來,換戴張司事手中的狀元吉服冠。接著,就該回會館了。
“車子備下了,請趕快上車吧。”張司事左手虛虛地攏著洪鈞的背,右手前伸,作個驅散眾人的姿勢,而口中也還不止:“馬上本省本府的前輩都會來道喜。應酬完了,得趕快去拜老師,從倭中堂起,都要拜到。執帖的長隨、拜匣、紅氈條,我都備下了;贄敬要看殿撰公的意思再辦。”
“費心,費心!”洪鈞滿口道謝,“一切都請老兄作主勞神。”
張司事卻真的勞了神,照應狀元以外,還要照應吳寶恕與吳大澄。安排上車,出宣武門直到長元吳會館。剛進街口,只聽見爆竹大響,接連不斷;人聲喧譁,都在嚷著:“看狀元、看狀元!”
聽這一說,跨轅的張司事臉上像飛了金一樣;回身將車帷使勁往上一掀,搭上車篷。洪鈞眼前一亮,隨即覺得眼花繚亂,看出去一片黑壓壓的人頭,想作個笑容作為報答,卻發覺嘴角發酸——這才意會到自己原不曾合過笑口,所以嘴角的肌肉被拉得酸了。
車子到門,鼓樂大作,爆竹愈響。洪鈞從車廂中跨下來,發現會館大門,與一早出門時大不相同,張燈結彩以外,最觸目的新貼一副紅紙的楹聯,五言對句:“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
“這副對聯從道光十二年壬辰貼過以後,一直到今朝三十八年了!”張司事說。
原來凡是會館,若遇本地有新貢士大魁天下,照例都貼這樣一副楹聯。蘇州的狀元在洪鈞之前,是道光十二年的吳鍾駿,算起來相隔了三十八年,所以張司事有此說法。
此時的洪鈞,卻沒有功夫去細究他話中的道理,因為賀客已經濟濟一堂。除了熟人以外,更多是不相識的同鄉。三年一度,青錢萬選,獨一無二的狀元出在蘇州,凡是鄉黨,無不同沾殊榮,自然要來分享這一番熱鬧興奮的歡樂。
接著,一撥一撥的車馬到門,蘇常兩府的達官,殷兆鏞、龐鍾璐、翁同(龠禾)都親來致賀。還有潘葦如的一位“老太爺”——潘觀保,年高德劭,居於鄉長的地位,商量第二天金殿臚唱,順天府尹送狀元到會館以後,即時開賀,定哪家飯莊子的席;邀哪家班子的戲;該請哪些人;出帖具名的是誰;分金如何分配?計議未定,只聽會館中侍應賓客的長班,高聲唱道:“潘大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