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點一名,放一名。領了大卷子跨過高門檻的中左門,便是矗立於兩丈高的殿基上,廣十一間,高十一丈的太和殿,居“三大殿”之首,亦是皇帝的正衙,龍墀丹陛,氣象宏偉。但洪鈞卻顧不得細細瞻仰,蹣跚舉步,隨眾越過太和殿、中和殿,爬上三層石階,數十級踏步,來到了殿試所在地的保和殿,已累得汗出如漿,氣喘不止了。
正當放下考具,由鴻臚寺官員在為他們排班時,讀卷大臣已經朝服上殿。殿中東面設一列長桌,整整齊齊地擺著十張一束的題紙。倭仁規行矩步地走上前去,捧起所有的題紙,走到中間的黃案前面,朗然說道:“恭接欽命策題!”
早站在黃案前的禮部尚書萬青藜,隨即雙膝著地,雙手高舉,跪接了題紙,置於黃案正中。然後由鴻臚寺官員鳴贊,殿內殿外的王公大臣、執事官員以及二百七十多名新進士,一齊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讀卷大臣退回文華殿去休息;禮部官員開始散發題紙。
洪鈞接題到手,暫且放入卷袋。先將木板蒙布,下裝活腿的考桌,在殿前廊上背風之處支了起來。筆墨稿紙一一擺齊,方始坐在黃藤考箱上,取出題紙來,默著:制曰:朕以沖齡,誕膺冥眷,寅紹丕基,荷列聖之貽謀,承兩宮之訓迪,兢兢業業,夙夜不敢怠忽。深維典學傳心之要;去奢崇儉之方;練兵講武之要;弼教明刑之用,冀與中外臣民,致上理於大同,臻郅豈之盛軌。茲值臨軒發策,虛衷博採,廣集嘉謨,爾多士其敬聽朕命。
念到這裡,洪鈞又驚又喜。策論會出些什麼題目,他早就下過一番揣摩的功夫,“典學傳心”是前兩科就有的,因為皇帝方在讀書,這一科當然不會例外。京畿的捻子鹽梟鬧得很兇,統兵大員疊奉嚴旨,上緊剿滅,則“練兵講武”,自在意中。“弼教明刑”為講求治理的根本,最近常有此類上諭,洪鈞認為很可能有這樣的題目,如今果然猜到了。唯一不曾猜到的一題是“去奢崇儉”,不過他在潘祖蔭的書齋中,看過一本專為兩宮太后進講而編纂的書,名為“治平寶鑑”,其中特多歷代賢君節用愛民的故事,用來發揮題義,一定允當貼切。
這樣一想,自覺已有七成把握;聚精會神地往下看欽命的策題。眼中看,心中想,文思泉湧,處處逢源。但金殿對策,程式甚嚴,字數是有限制的,還須涵詠鍛鍊,由博而約,求其精簡。等有了草稿,更要細心檢點,引用“聖訓”要“抬頭”,若逢御名須“缺筆”——某一個字缺末筆不寫。
等將草稿檢點妥當,不過正午剛過。洪鈞吃下兩塊頒賜的,名為“克食”的滿洲點心,站起身來舒一舒筋骨,從卷袋中取出卷子來,開始謄卷——殿試卷子,用七層宣紙裱成,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計十頁,稱為十開;每一開高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所以叫做大卷子。
卷子上是用銀硃畫好了直行的,每開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寫大卷子的功力,就在每行由上到下二十四個字,排列得勻稱圓整。不過這也有個取巧的方法,自己先照樣畫好直行的稿紙,拿草稿先謄一遍,然後比照著抄在大卷子上。洪鈞在這上面已花了好幾年的功夫,加以這天的一壺墨漿調得格外好,不濃不淡,下筆不滯不濡,寫出字來,烏黑光亮,配上白庭朱絲欄,色彩鮮艷之至。
殿試照例不給燭,不過夏至已過,白晝甚長。洪鈞寫完卷子,重新細看,隻字不錯,無須挖補,心中十分得意。於是欣欣然地交了卷,背負著紫禁城的斜陽,回到會館去想像金殿臚唱的滋味。
※ ※ ※讀卷是在文華殿,殿上設西向的案桌八張。等讀卷大臣席地坐定,收掌官開始分卷。依照交卷先後次序,一份一份地分,周而復始,分至三十四次,還多五本,歸前五名的讀卷大臣看。
卷子後面,已經標好了讀卷大臣的姓氏。評定高下,有五種記號,第一等是圈;第二等是三角,稱為尖;第三等是點;第四等是直線;第五等是叉。不過通常只用圈、尖、點三種記號。
從卯初看起,大概至午初時分,每位讀卷大臣都可以將本人分到的三十多本卷子看完。然後輪看他人所分得的卷子;一桌一桌地看,名為“轉桌”。七桌轉完,大概總在第二天中午,然後共同商定“前十本”。
三鼎甲必出於前十本中,因此,這是極其慎重的一件事。有時各持己見,反覆爭辯,好久都不能定奪。但這天卻很順利,因為八個圈的只有一本,當然是第一;七個圈的也只有一本,便是第二;六個圈的有三本,依照讀卷官的次序,全慶的一本為第三;潘祖蔭的一本定為第四;王祖培的一本定為第五。後面的幾本,關係較輕,就容易商量了。
接下來是定二甲與三甲的名次。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一字之差,與能不能點為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有些關係。如果是三甲最後二三十名,可以斷定絕無成翰林的希望。因此,倭仁對榜末的名次,格外認真。
※ ※ ※第二天一早,八位讀卷官由倭仁領頭,奉召到乾清宮東暖閣,進呈殿試前十本卷子,聽候御裁。
東暖閣的御位,安置的方向與正殿不同,是坐東朝西。御案前的地位有限,倭仁居前,依次跪下,到得潘祖蔭已很侷促,便走向御案北面,在倭仁左首並排而跪。等成雙行跪好,一起行禮,然後只有倭仁起立,將前十本卷子呈上御案,仍舊跪回原處。
“你們當考官的時候,彌封從第幾名拆起?”小皇帝問。
“向例從第六名拆起,第一名至第五名,俗稱‘五經魁’,是留在最後拆。”
“‘五經魁’正好對上‘三鼎甲’,咱們照樣,也從第四名拆起好了。”小皇帝笑容滿面地說。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與“三鼎甲”一樣,有個專稱,名為“傳臚”。拆開彌封來看,是杭州的許有麟;第五名是蘇州的吳寶恕;第六名是順天府大興縣的王鵬壽;第七名是蒙古鑲黃旗的錫珍;第八名是吳大澄;第九名寶廷;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孫慧基。
接下來拆“三鼎甲”的彌封。寫作俱佳,獨得八圈的第一本,恰是李婆婆母女為之遍叩煙臺廟宇,許下宏願,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願的洪鈞。
榜眼黃自元,湖南安化人;探花出在山西絳州府稷山縣,名叫王文在。“三鼎甲”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讀卷大臣退出乾清宮,就近借南書房繕具名單,用黃匣進呈。小皇帝親手用硃筆在“洪鈞”的名字上標一個“元”字,正式確定了他的“天子門生”的身份。
※ ※ ※中左門外,新進士差不多都到齊了。除了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禮部請假的以外,誰也不敢,或者說是不願放棄這個“聽宣”的機會。
正當放下考具,由鴻臚寺官員在為他們排班時,讀卷大臣已經朝服上殿。殿中東面設一列長桌,整整齊齊地擺著十張一束的題紙。倭仁規行矩步地走上前去,捧起所有的題紙,走到中間的黃案前面,朗然說道:“恭接欽命策題!”
早站在黃案前的禮部尚書萬青藜,隨即雙膝著地,雙手高舉,跪接了題紙,置於黃案正中。然後由鴻臚寺官員鳴贊,殿內殿外的王公大臣、執事官員以及二百七十多名新進士,一齊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讀卷大臣退回文華殿去休息;禮部官員開始散發題紙。
洪鈞接題到手,暫且放入卷袋。先將木板蒙布,下裝活腿的考桌,在殿前廊上背風之處支了起來。筆墨稿紙一一擺齊,方始坐在黃藤考箱上,取出題紙來,默著:制曰:朕以沖齡,誕膺冥眷,寅紹丕基,荷列聖之貽謀,承兩宮之訓迪,兢兢業業,夙夜不敢怠忽。深維典學傳心之要;去奢崇儉之方;練兵講武之要;弼教明刑之用,冀與中外臣民,致上理於大同,臻郅豈之盛軌。茲值臨軒發策,虛衷博採,廣集嘉謨,爾多士其敬聽朕命。
念到這裡,洪鈞又驚又喜。策論會出些什麼題目,他早就下過一番揣摩的功夫,“典學傳心”是前兩科就有的,因為皇帝方在讀書,這一科當然不會例外。京畿的捻子鹽梟鬧得很兇,統兵大員疊奉嚴旨,上緊剿滅,則“練兵講武”,自在意中。“弼教明刑”為講求治理的根本,最近常有此類上諭,洪鈞認為很可能有這樣的題目,如今果然猜到了。唯一不曾猜到的一題是“去奢崇儉”,不過他在潘祖蔭的書齋中,看過一本專為兩宮太后進講而編纂的書,名為“治平寶鑑”,其中特多歷代賢君節用愛民的故事,用來發揮題義,一定允當貼切。
這樣一想,自覺已有七成把握;聚精會神地往下看欽命的策題。眼中看,心中想,文思泉湧,處處逢源。但金殿對策,程式甚嚴,字數是有限制的,還須涵詠鍛鍊,由博而約,求其精簡。等有了草稿,更要細心檢點,引用“聖訓”要“抬頭”,若逢御名須“缺筆”——某一個字缺末筆不寫。
等將草稿檢點妥當,不過正午剛過。洪鈞吃下兩塊頒賜的,名為“克食”的滿洲點心,站起身來舒一舒筋骨,從卷袋中取出卷子來,開始謄卷——殿試卷子,用七層宣紙裱成,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計十頁,稱為十開;每一開高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所以叫做大卷子。
卷子上是用銀硃畫好了直行的,每開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寫大卷子的功力,就在每行由上到下二十四個字,排列得勻稱圓整。不過這也有個取巧的方法,自己先照樣畫好直行的稿紙,拿草稿先謄一遍,然後比照著抄在大卷子上。洪鈞在這上面已花了好幾年的功夫,加以這天的一壺墨漿調得格外好,不濃不淡,下筆不滯不濡,寫出字來,烏黑光亮,配上白庭朱絲欄,色彩鮮艷之至。
殿試照例不給燭,不過夏至已過,白晝甚長。洪鈞寫完卷子,重新細看,隻字不錯,無須挖補,心中十分得意。於是欣欣然地交了卷,背負著紫禁城的斜陽,回到會館去想像金殿臚唱的滋味。
※ ※ ※讀卷是在文華殿,殿上設西向的案桌八張。等讀卷大臣席地坐定,收掌官開始分卷。依照交卷先後次序,一份一份地分,周而復始,分至三十四次,還多五本,歸前五名的讀卷大臣看。
卷子後面,已經標好了讀卷大臣的姓氏。評定高下,有五種記號,第一等是圈;第二等是三角,稱為尖;第三等是點;第四等是直線;第五等是叉。不過通常只用圈、尖、點三種記號。
從卯初看起,大概至午初時分,每位讀卷大臣都可以將本人分到的三十多本卷子看完。然後輪看他人所分得的卷子;一桌一桌地看,名為“轉桌”。七桌轉完,大概總在第二天中午,然後共同商定“前十本”。
三鼎甲必出於前十本中,因此,這是極其慎重的一件事。有時各持己見,反覆爭辯,好久都不能定奪。但這天卻很順利,因為八個圈的只有一本,當然是第一;七個圈的也只有一本,便是第二;六個圈的有三本,依照讀卷官的次序,全慶的一本為第三;潘祖蔭的一本定為第四;王祖培的一本定為第五。後面的幾本,關係較輕,就容易商量了。
接下來是定二甲與三甲的名次。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一字之差,與能不能點為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有些關係。如果是三甲最後二三十名,可以斷定絕無成翰林的希望。因此,倭仁對榜末的名次,格外認真。
※ ※ ※第二天一早,八位讀卷官由倭仁領頭,奉召到乾清宮東暖閣,進呈殿試前十本卷子,聽候御裁。
東暖閣的御位,安置的方向與正殿不同,是坐東朝西。御案前的地位有限,倭仁居前,依次跪下,到得潘祖蔭已很侷促,便走向御案北面,在倭仁左首並排而跪。等成雙行跪好,一起行禮,然後只有倭仁起立,將前十本卷子呈上御案,仍舊跪回原處。
“你們當考官的時候,彌封從第幾名拆起?”小皇帝問。
“向例從第六名拆起,第一名至第五名,俗稱‘五經魁’,是留在最後拆。”
“‘五經魁’正好對上‘三鼎甲’,咱們照樣,也從第四名拆起好了。”小皇帝笑容滿面地說。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與“三鼎甲”一樣,有個專稱,名為“傳臚”。拆開彌封來看,是杭州的許有麟;第五名是蘇州的吳寶恕;第六名是順天府大興縣的王鵬壽;第七名是蒙古鑲黃旗的錫珍;第八名是吳大澄;第九名寶廷;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孫慧基。
接下來拆“三鼎甲”的彌封。寫作俱佳,獨得八圈的第一本,恰是李婆婆母女為之遍叩煙臺廟宇,許下宏願,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願的洪鈞。
榜眼黃自元,湖南安化人;探花出在山西絳州府稷山縣,名叫王文在。“三鼎甲”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讀卷大臣退出乾清宮,就近借南書房繕具名單,用黃匣進呈。小皇帝親手用硃筆在“洪鈞”的名字上標一個“元”字,正式確定了他的“天子門生”的身份。
※ ※ ※中左門外,新進士差不多都到齊了。除了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禮部請假的以外,誰也不敢,或者說是不願放棄這個“聽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