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這時西路已有捷報到了。全師雄由新繁突圍,正渡錦江時,為埋伏在陽平山的王全斌,親自領兵,包抄後路;以強弓硬弩鎮壓,死在錦江中的亂黨不知其數。據諜探報告,一全師雄此刻已退至郫縣,踞城而守;殘部不足一萬人,全師雄本人也負了傷,敗得甚慘。
守沱江的王仁贍也打了個大勝仗。自新繁突圍的亂黨,中途分道:“全師雄的部將元裕,領了一萬人,折而往北,恰好與王仁贍遭遇,一場硬仗,生擒了元裕。亂黨潰不成軍,為王仁贍的那三千人四下追殺,斬首五千級之多。
26
經此一戰,宋軍的聲威大振;全師雄已無鬥志,在王全斌。王仁贍渡江分道夾擊之下,往北敗退至灌口,不久又沿沱江、向東潛行;走到金堂地方,箭傷引起外感,一病而亡。
全師雄的噩耗在王全斌看是喜訊。“大勢算是定了!”他在呂餘慶所設的宴會上,憂喜交並地說:“我慚愧得很,有過無功!只是能有今天這個結果,在我私人,不能不感謝劉副帥和曹都監。”
“是的。”王仁贍也心悅誠服地:“新繁一仗,是扭轉戰局之轉機。都帥,我們都該向劉、曹二公致意。”
“不敢當!”劉光乂搖手答道:“既為袍澤,榮辱相共……”
“不然!”王全斌打斷他的話說:“班師回京,論功行賞,兩公一定加官晉爵!”
這只是說了半句,還有未曾說出來的半句是,此外治罪的,包括他自己在內,大有人在。喻得其意,崔彥進和王仁贍等人都上了心事,停杯黯然,頓時把一場慶功的宴會,搞得清冷寂寞了。
於是作主人的呂餘慶,安慰著說:“官家寬厚,必念諸公之功,不咎既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何必戚戚?”
“唉!”王全斌嘆口氣對劉光乂說:“古來將帥,多不能保全功名;西蜀既平,任務已了,我想告病回鄉,把帥印交了給你。”
“都帥!”劉光乂提醒他說:“全師雄雖死,零星的亂黨還很多;非奉詔旨,不可輕去。你把帥印交給我,我可不敢接。”
王全斌又嘆口氣,不知何以為計?呂餘慶是旁觀者清;覺得他這個打算,倒不失為避罪免辱之道。只是不便表示贊成;能幫他忙的,只有極力表楊他們平亂的功勞,希望功過能夠相抵,勉求無事。
為此,他親自動筆上奏,捷報全師雄已死,叛亂必可平眼,加意稱羨王全斌等人親冒矢石的破敵之功;但是他也不肯抹煞劉光乂和曹彬的貢獻,建議予以上賞,作為激勸。
這道奏疏寫得很札實,但說王全斌好話的,僅此一奏,而告他與崔彥進、王仁贍等人在蜀奪民家子女王帛,縱容部下,敗壞紀律的文書,都已在都堂積有數寸之厚。皇帝自然也知道這些情形,發怒已不止一次,都由於皇弟光義、宰相趙普,以及樞密使李崇矩一再勸解,說蜀亂未平,仍須大軍效命,暫時不宜處罰將帥,以免影響士氣。所以一直隱忍著。現在接到呂餘慶的奏報,皇帝覺得是到了該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賊首伏誅,亂黨星散,秦鳳、歸州兩路軍隊,叫他們班師吧!”
對於皇帝的指示,趙普覺得遵行無礙;因為殘局有康延澤和丁德裕收拾。不過有一件事,他覺得身居相位,不能不說。
“臣等遵旨。”他說:“須請旨者,召還平蜀將帥及士兵,陛下如何酬庸有功?請賜示下,以便準備。”
“士兵們遠道跋涉,奮勇效命,自然要多給恩餉。至於將帥,哼!”皇帝又似冷笑,又似苦笑:“還要我來酬庸嗎?”
趙普的意思,其實是探問如何治罪;此時聽得皇帝的語氣,便道破本意:“專閫大將,凱旋歸來,縱有過失,似不宜交付法司;否則,深恐有傷朝廷體制。”
“有罪治罪,何以見得有傷體制?”皇帝搖搖頭:“你這話沒有說對。”
趙普不便再作爭辯,隻眼瞟著光義,希望他能夠有所諫勸。
光義的看法與趙普相同,大將班師回京,軍民交賀,那“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的興旺氣象,宜乎珍視。如果下旨交付法司治罪,必致引起許多揣測,以致民心動盪,亦非國家之福。只是趙普既然碰了釘子,自己不宜再以此理由陳說;應該另外想一套說詞,才能使皇帝回心轉意。
“陛下重法務實,天下共喻。王全斌等人,有功則賞,有罪治罪,因無所用其回護。只是,陛下素來優恤士卒,似不妨重作考慮。”
“考慮什麼?”
“要考慮的是,士卒之心;主帥被辱於獄吏,部下自然痛心。”光義說到這裡,暫停一停,看皇帝意動,便又加上一句:“陛下何忍出生入死的士卒,中懷抑鬱難宜?”
“也罷!”皇帝終於鬆了口氣。“不交付法司亦可。但此輩犯紀,可以不罰,朝廷的紀綱,又在哪裡?”
“不是不罰。”趙普接口回奏:“乞陛下敕下,令王全斌等人,到兩司問話;臣等問明白了;另行典奏取旨,庶乎功過分明,綱紀昭然。”
“這樣倒也可以。”皇帝輕輕敲了一下柱斧:“你就擬敕來看了,趕緊發出去。”
敕令到達成都之日,又是捷報爭傳之時;全師雄死後,餘眾推舉謝行本為帥,盤據銅山,為康延澤所破,川東傳檄而定。
在成都以南的地區,比較麻煩的是嘉州,亂黨呂翰,驍勇善戰,守城不下;王全斌派水陸轉運使曹翰進擊,以王仁贍支援,兩軍合圍,呂翰棄城而走,但兵力未損。
不但呂翰的兵力未損,實際上還有亂黨在向嘉州集中。呂翰的棄城是誘敵之計,預備集結各路亂黨,反主為客,包圍嘉州,分道攻城,殲滅曹翰的部隊。
虧得曹翰預先得到了諜報,亂黨定於兩天以後,聽嘉州城上鼓樓,打三更為號,一起動手。曹翰估量敵我兵力,眾寡不敵;於是心生一計,把掌管更鼓的老兵找來,密密授意。到了那天晚上,起更特遲,時間拉長,一更二點,實為二更;其實早過三更;打到二更二點,曙色已露。
各路亂黨早已集中,只以未到三更,不敢造次動手;此時看東方天色,方知中計,急急引退。陣腳一松,曹翰便動手開城出擊,呂翰的主力大渡而散,牽動了其他的亂黨,為曹翰分手追擊,大勝而回。
於是一面奏捷,一面下令班師;王全斌等人忐忑不安,士卒們卻是歡聲雷動,奔走相告。
不過入蜀的兩路人馬,一接收拾行裝的命令,最興奮的怕是張惠龍——在剛離江陵的那幾天,青兒的情影,魂牽夢縈,令人茶飯不思,神魂顛倒。白天有公務在手,還易於排遣;一到晚來,徹夜相思,那滋味著實難以消受。直到過了巴東,與蜀軍接了仗,方始忘卻;自平成都,當然也會想到,但全師雄的叛亂一起,知道班師遙遙無期,咬一咬牙倒也能丟開。情愫積得太久,到了賦歸的此一刻,便一發不可收拾;豈止歸心如箭?最好縮地有方,即時即刻能與青兒相見。
守沱江的王仁贍也打了個大勝仗。自新繁突圍的亂黨,中途分道:“全師雄的部將元裕,領了一萬人,折而往北,恰好與王仁贍遭遇,一場硬仗,生擒了元裕。亂黨潰不成軍,為王仁贍的那三千人四下追殺,斬首五千級之多。
26
經此一戰,宋軍的聲威大振;全師雄已無鬥志,在王全斌。王仁贍渡江分道夾擊之下,往北敗退至灌口,不久又沿沱江、向東潛行;走到金堂地方,箭傷引起外感,一病而亡。
全師雄的噩耗在王全斌看是喜訊。“大勢算是定了!”他在呂餘慶所設的宴會上,憂喜交並地說:“我慚愧得很,有過無功!只是能有今天這個結果,在我私人,不能不感謝劉副帥和曹都監。”
“是的。”王仁贍也心悅誠服地:“新繁一仗,是扭轉戰局之轉機。都帥,我們都該向劉、曹二公致意。”
“不敢當!”劉光乂搖手答道:“既為袍澤,榮辱相共……”
“不然!”王全斌打斷他的話說:“班師回京,論功行賞,兩公一定加官晉爵!”
這只是說了半句,還有未曾說出來的半句是,此外治罪的,包括他自己在內,大有人在。喻得其意,崔彥進和王仁贍等人都上了心事,停杯黯然,頓時把一場慶功的宴會,搞得清冷寂寞了。
於是作主人的呂餘慶,安慰著說:“官家寬厚,必念諸公之功,不咎既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何必戚戚?”
“唉!”王全斌嘆口氣對劉光乂說:“古來將帥,多不能保全功名;西蜀既平,任務已了,我想告病回鄉,把帥印交了給你。”
“都帥!”劉光乂提醒他說:“全師雄雖死,零星的亂黨還很多;非奉詔旨,不可輕去。你把帥印交給我,我可不敢接。”
王全斌又嘆口氣,不知何以為計?呂餘慶是旁觀者清;覺得他這個打算,倒不失為避罪免辱之道。只是不便表示贊成;能幫他忙的,只有極力表楊他們平亂的功勞,希望功過能夠相抵,勉求無事。
為此,他親自動筆上奏,捷報全師雄已死,叛亂必可平眼,加意稱羨王全斌等人親冒矢石的破敵之功;但是他也不肯抹煞劉光乂和曹彬的貢獻,建議予以上賞,作為激勸。
這道奏疏寫得很札實,但說王全斌好話的,僅此一奏,而告他與崔彥進、王仁贍等人在蜀奪民家子女王帛,縱容部下,敗壞紀律的文書,都已在都堂積有數寸之厚。皇帝自然也知道這些情形,發怒已不止一次,都由於皇弟光義、宰相趙普,以及樞密使李崇矩一再勸解,說蜀亂未平,仍須大軍效命,暫時不宜處罰將帥,以免影響士氣。所以一直隱忍著。現在接到呂餘慶的奏報,皇帝覺得是到了該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賊首伏誅,亂黨星散,秦鳳、歸州兩路軍隊,叫他們班師吧!”
對於皇帝的指示,趙普覺得遵行無礙;因為殘局有康延澤和丁德裕收拾。不過有一件事,他覺得身居相位,不能不說。
“臣等遵旨。”他說:“須請旨者,召還平蜀將帥及士兵,陛下如何酬庸有功?請賜示下,以便準備。”
“士兵們遠道跋涉,奮勇效命,自然要多給恩餉。至於將帥,哼!”皇帝又似冷笑,又似苦笑:“還要我來酬庸嗎?”
趙普的意思,其實是探問如何治罪;此時聽得皇帝的語氣,便道破本意:“專閫大將,凱旋歸來,縱有過失,似不宜交付法司;否則,深恐有傷朝廷體制。”
“有罪治罪,何以見得有傷體制?”皇帝搖搖頭:“你這話沒有說對。”
趙普不便再作爭辯,隻眼瞟著光義,希望他能夠有所諫勸。
光義的看法與趙普相同,大將班師回京,軍民交賀,那“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的興旺氣象,宜乎珍視。如果下旨交付法司治罪,必致引起許多揣測,以致民心動盪,亦非國家之福。只是趙普既然碰了釘子,自己不宜再以此理由陳說;應該另外想一套說詞,才能使皇帝回心轉意。
“陛下重法務實,天下共喻。王全斌等人,有功則賞,有罪治罪,因無所用其回護。只是,陛下素來優恤士卒,似不妨重作考慮。”
“考慮什麼?”
“要考慮的是,士卒之心;主帥被辱於獄吏,部下自然痛心。”光義說到這裡,暫停一停,看皇帝意動,便又加上一句:“陛下何忍出生入死的士卒,中懷抑鬱難宜?”
“也罷!”皇帝終於鬆了口氣。“不交付法司亦可。但此輩犯紀,可以不罰,朝廷的紀綱,又在哪裡?”
“不是不罰。”趙普接口回奏:“乞陛下敕下,令王全斌等人,到兩司問話;臣等問明白了;另行典奏取旨,庶乎功過分明,綱紀昭然。”
“這樣倒也可以。”皇帝輕輕敲了一下柱斧:“你就擬敕來看了,趕緊發出去。”
敕令到達成都之日,又是捷報爭傳之時;全師雄死後,餘眾推舉謝行本為帥,盤據銅山,為康延澤所破,川東傳檄而定。
在成都以南的地區,比較麻煩的是嘉州,亂黨呂翰,驍勇善戰,守城不下;王全斌派水陸轉運使曹翰進擊,以王仁贍支援,兩軍合圍,呂翰棄城而走,但兵力未損。
不但呂翰的兵力未損,實際上還有亂黨在向嘉州集中。呂翰的棄城是誘敵之計,預備集結各路亂黨,反主為客,包圍嘉州,分道攻城,殲滅曹翰的部隊。
虧得曹翰預先得到了諜報,亂黨定於兩天以後,聽嘉州城上鼓樓,打三更為號,一起動手。曹翰估量敵我兵力,眾寡不敵;於是心生一計,把掌管更鼓的老兵找來,密密授意。到了那天晚上,起更特遲,時間拉長,一更二點,實為二更;其實早過三更;打到二更二點,曙色已露。
各路亂黨早已集中,只以未到三更,不敢造次動手;此時看東方天色,方知中計,急急引退。陣腳一松,曹翰便動手開城出擊,呂翰的主力大渡而散,牽動了其他的亂黨,為曹翰分手追擊,大勝而回。
於是一面奏捷,一面下令班師;王全斌等人忐忑不安,士卒們卻是歡聲雷動,奔走相告。
不過入蜀的兩路人馬,一接收拾行裝的命令,最興奮的怕是張惠龍——在剛離江陵的那幾天,青兒的情影,魂牽夢縈,令人茶飯不思,神魂顛倒。白天有公務在手,還易於排遣;一到晚來,徹夜相思,那滋味著實難以消受。直到過了巴東,與蜀軍接了仗,方始忘卻;自平成都,當然也會想到,但全師雄的叛亂一起,知道班師遙遙無期,咬一咬牙倒也能丟開。情愫積得太久,到了賦歸的此一刻,便一發不可收拾;豈止歸心如箭?最好縮地有方,即時即刻能與青兒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