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做菜制湯戒混濁  為人辦事不糊塗

  隨園食單戒單(十三)

  戒混濁原文:混濁者,並非濃厚之謂。同一湯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同一鹵也,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此種色味令人難耐。救之之法,總在洗淨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咸,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論文云:“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濁之謂也。

  江南楊州有“虹橋修禊”之會,參加者都是當代名士。所謂“修禊”,說白了,就是在三月三日這氣候宜人的日子,借虹橋這塊風景優美的寶地,文人云集,比一比詩詞佳作,修禊在古代原是春日到水邊用香熏草藥沐浴以祛災祈福的一種風俗,自魏以後逐漸演變為人們遊春宴飲的一種野外活動,如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1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在揚州,王漁洋於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兩度舉行虹橋修禊,邀集天下名士寫詩唱和,後來編成《虹橋唱和集》和《冶春詩》,風行南北。乾隆二十三年兩淮都鹽運使盧雅雨召文人雅士於揚州紅橋三賢祠集會,主持的虹橋修禊,盛況不減當年,和詩者約七八千人,詩集編為三四百卷。一時俊彥,都有奉和之作。袁枚江南才子也在被召之列,席間見一老者乃楊州八怪鄭扳橋是也,連忙上前相見。鄭板橋時年七十有一歲,袁枚雖四十八歲,二人可謂忘年知音,互相久仰盛名,但雖是同時代名士卻只是神交從末謀面,二人相見根晚,板橋說子才詩學早無聞名二十年前就知道了,老夫為你還曾經哭過,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鄭板橋在山東濰坊做知縣時聽說袁枚墜馬身亡不絕以足蹋地大哭不己,疼惜文壇詩界失之人才,天下雖大,人才有數,後來才知是誤傳,當時袁只是從馬上掉下來受傷而己,為此曾寫詩記之,詩中有“聞死誤拋千點淚,論才不覺九州寬”之句,可見傳聞不可信,一件事經傳聞就變味了,此次會晤。二人乘興唱酬,甚為歡暢。袁枚當庭做詩:《投鄭板橋明府》云:“鄭虔三絕聞名久,相見邗江意倍歡。遇晚共憐雙鬢短,才難不覺九州寬。”可見袁枚對鄭板橋的推崇,以及意外相見之喜悅;可見兩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憾,。板橋也以詩相贈,“晨星斷雁幾文人,錯落江河湖海濱。抹去春秋自花實,逼來霜雪更枯筠。女稱絕色鄰夸艷,君有奇才我不貧。不買明珠買明鏡,愛他光怪是先秦。”此詩真跡現藏於四川博物館,詩其中蘊藉的是惺惺相惜之意。袁枚與鄭板橋揚州相會後,直至鄭板橋去世兩人在末見過面。

  鄭板橋是楊州八怪之首,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卒於乾隆三十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工詩、詞,善書、畫。擅畫花卉木石,尤長蘭竹。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人數也互有出入。民間認同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這此人另成一派。由於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醜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鄭板橋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板橋字怪畫怪人更怪,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曾寫過這樣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詩表面上是寫竹子的,意思是: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吏,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而實際的含義是: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對百姓疾苦的關心。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餬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勤政愛地卻清廉如此,板橋回到楊州以賣畫謀生曾寫下:閒來寫副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之語,板橋題過幾副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這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因硯台地,尚有許多空白,板橋說老先生應該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此詞看破紅塵一語道破天機人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塗一些好,萬事都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袁枚雅慕其旨在隨園食單收錄了鴨糊塗一菜以示敬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