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一

  李北海見崔顥投詩曰:“十五嫁王昌。”罵曰:“小兒無禮!”秦少游見孫莘老投詩曰:“平康在何處?十裡帶垂楊。”孫罵曰:“小子又賤發屍二前輩方嚴相似,而考其生平,均非能作詩者。

  六二

  鎮江布衣李琴夫詠《佛手》云:“白業堂前幾樹黃?摘來猶似帶新霜。自從散得天花後,空手歸來總是香。”詠佛手至此,可謂空前絕後矣。

  六三

  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切。每過書肆,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輒形諸夢寐。曾作詩曰:“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及作官後,購書萬卷,翻不暇讀矣。有如少時牙齒堅強,貧不得食;衰年珍羞滿前,而齒脫腹果,不能饜飫,為可嘆也!偶讀東坡《李氏山房藏書記》,甚言少時得書之難,後書多而轉無人讀:正與此意相同。

  六四

  黃石牧太史言:“秦禁書,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內府博士所藏,並未亡也。自蕭何不取,項羽燒阿房,而書亡矣。”年家子高樹程詠《蕭相》云:“英風猶想入關初,相國功勳世莫如。獨恨未離刀筆吏,只收圖籍不收書。”

  六五

  揚州轉運使朱子穎,工畫能詩。王夢樓為誦其佳句云:“一水漲喧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

  六六

  老年之詩多簡練者,皆由博返約之功。如陳年之酒,風霜之木,藥淬之匕首;非枯槁簡寂之謂。然必須力學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齊之沈麟士,年過八旬,手寫三千紙,然後可以壓倒少年。

  六七

  上官儀詩多浮艷,以忠獲罪。傅玄善言兒女之情,而剛正嫉惡,台閣生風。揚子云自擬《周易》,乃附新莽。余中請禁探花,而後以贓敗。席豫一生不作草書,而薦安祿山公正無私。

  六八

  余門生談羽儀,字毓奇,家富而好買書;自署一聯曰:“閉戶自知精力減;貯書還望子孫賢。”

  六九

  宋嚴有翼詆東坡詩,“誤以蔥為韭,以長桑君為倉公,以摸金校尉為摸金中郎。”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幾無完膚。然七百年來,人知有東坡,不知有嚴有翼。

  七O

  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難。以漢高之雄略,而韓信只許其能用十萬。可見部勒驅使,談何容易!有梁溪少年作懷古詩,動輒二百韻。予笑曰:“子獨不見唐人《詠蜀葵》詩乎?”其人請誦之。曰:“能共牡丹爭幾許,被人嫌處只緣多。”

  七一

  某太史掌教金陵,戒其門人曰:“詩須學韓、蘇大家,一讀溫、李,便終身入下流矣。”余笑曰:“如溫、李方是真才,力量還在韓、蘇之上。”太史愕然。余曰:“韓、蘇官皆尚書、侍郎,力足以傳其身後之名。溫、李皆末僚賤職,無門生故吏為之推挽,公然名傳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韓、蘇之上乎?且學溫、李者,唐有韓倔,宋有劉筠、楊億,皆忠清鯁亮人也。一代名臣,如寇萊公、文潞公、趙清獻公,皆西崑詩體,專學溫、李者也,得謂之下流乎?”

  七二

  “傳”字“人”旁加“專”,言人專則必傳也。堯、舜之臣只一事,孔子之門分四科,亦專之謂也。唐人五言工,不必七言也;近體工,不必古風也。宋以後,學者好夸多而斗靡。善乎方望溪雲;“古人竭畢生之力,只窮一經;後人貪而兼為之,是以循其流而不能溯其源也。”

  七三

  乾隆丙辰,召試博學宏詞。海內薦者二百餘人。至九月而試保和殿者一百八十人。詩題是《山雞舞鏡》七排十二韻,限“山”字。劉文定公有句云:“可能對語便關關。”上深嘉獎,親拔為第一,遂以編修,致身宰相。二百人中,年最高者,萬九沙先生諱經;最少者為枚。全謝山庶常作《公車徵士錄》,以先生居首,枚署尾。己亥枚還杭州,先生之少子名福者,持先生小像索詩。余題一律,有“當年丹詔召耆英,驥尾龍頭記得清”之句。詩載集中。

  七四

  明洪紫溪自言:“三十年讀書,才消得胸中‘狀元’二字。”陋哉言乎!如欲狀元之名副其實,則“狀元”二字,胸中不可一日忘也。如倚狀元為驕人之具,則“狀元”二字,胸中不可一日不忘也。何待讀書三十年哉?味其言,紫溪自以為忘,正其終身不忘之證。同年錢文敏公《臚唱第一口號》云:“自慚才出劉蕢下,獨對春風轉厚顏。”其胸襟出紫溪上矣!

  七五

  鄭夾漈極夸杜征南之注《左傳》、顏師古之注《漢書》,妙在不強不知以為知。杜不長於鳥獸蟲魚,顏不長於天文地理,故俱缺之,不假他人以訾議也。余謂作詩亦然,青蓮少排律,少陵少絕句,昌黎少近體。善藏其短,而長乃愈見。

  七六

  《大雅》:“文王在上”。《毛傳》:稱文王受命而作。然則文王生而諡文乎?自以為“於昭於天”乎?鄭箋“平王之孫”為“平正之王”,“成王不敢康”為“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不顯成康”亦解為“成安祖考之道”:皆舍先王之諡法,而逞其穿鑿之臆說。朱子駁而正之,是矣。

  七七

  顧寧人曰:“夫其巧於和人者,其胸中本無詩,而拙於自言者也。”又曰:“舍近今恆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以相矜者,此文人之所以自文其陋也。”

  七八

  人悅西施,不悅西施之影。明七子之學唐,是西施之影也。

  七九

  皋陶作歌,禹、稷無聞;周、召作詩,太公無聞;子夏、子貢可與言詩,顏、閔無聞。人亦何必勉強作詩哉?

  八0

  《宋史》:“嘉祜間,朝廷頒陣圖以賜邊將。王德用諫曰:‘兵機無常,而陣圖一定;若泥古法,以用今兵,慮有僨事者。”《技術傳》:“錢乙善醫,不守古方,時時度越之,而卒與法會。”此二條,皆可悟作詩文之道。

  八—

  崔念陵進士,詩才極佳;惜有五古一篇,責關公華容道上放曹操一事。此小說演義語也,何可入詩?何屺瞻作札,有“生瑜”、“生亮”之語,被毛西河誚其無稽;終身慚悔。某孝廉作關廟對聯,竟有用“秉燭達旦”者;俚俗乃爾,人可不學耶?

  八二

  宋曾致堯謂李虛己曰:“子詩雖工,而音韻猶啞。”《愛日齋詩話》曰:“歐公詩,如閨中孀婦,終身不見華飾。”味此二語,當知音韻、風華,固不可少。

  八三

  某太史自誇其詩:不巧而拙,不華而朴,不脆而澀。余笑謂曰:“先生聞樂,喜金絲乎?喜瓦缶乎?入市,買錦繡乎?買麻臬乎?”太史不能答。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GG] 中國北社:倡導古典人文精神,打造中國古典詩歌精品,營造詩人的精神家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