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UID 6170
精華 8
積分 7210
帖子 1228
經驗 7210 點
威望 4 點
金錢 8605 ¥
魅力 3372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6-4-3
狀態 離線 #2發表於 2006-8-26 19:23 資料 文集 短消息
卷一
一
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志,非止鄧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也。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光武歸謂李通曰:“嚴公寧目君耶?”窺其意,以得嚴君一盼為榮。韓蘄王為小卒時,相士言其日後封王。韓大怒,以為侮己,奮拳毆之。都是一般見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詠懷》云:“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時詩也。玩其詞,若不料此後之出將入相者。及其為七省經略,《在金中丞席上》云:“問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誰為濟世才?”《登甲秀樓》絕句云:“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家飯熟時。問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與未得志時氣象迥異。張桐城相公則自翰林至作首相,詩皆一格。最清妙者:“柳陰春水曲,花外暮山多。”“葉底花開人不見,一雙蝴蝶已先知。”“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扈蹕》云:“誰憐七十龍鍾叟,騎馬踏冰星滿天?”《和皇上〈風箏》》云:“九霄日近增華色,四野風多仗寶繩。”押“繩”字韻,寄託遙深。
二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里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三
前明門戶之習,不止朝廷也,於詩亦然。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家,毫無門戶。一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鍾、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試思七子、鍾、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於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四
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對聯云:“此味易知,但須綠野秋來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兩人都用真西山語;而胸襟氣象,卻迥不侔。
五
落第詩,唐人極多。本朝程魚門云:“也應有淚流知己,只覺無顏對俗人。”陳梅岑云:“得原有命他休問,壯不如人後可知。”家香亭云:“共說文章原有價,若論僥倖豈無人?”又云:“愁看僮僕淒涼色,怕讀親朋慰藉書。”王菊莊云:“親朋共悵登程日,鄉里先傳下第名。”皆可與唐人頡頏。然讀姚武功云:“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里是閒名。則爽然若失矣。讀唐青臣云:“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則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辭更寫公卿卷,恰是難修骨肉書。”“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滿頭。”“枉坐公車行萬里,譬如閒看華山來。”“鄉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俱妙。
六
余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一韻中有千百字,憑吾所選,尚有用定後不慊意而別改者;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曰:“忘足,履之適也。”余亦曰:忘韻,詩之適也。
七
常州趙仁叔,有一聯云:“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仁叔一生,只傳此二句。某《擬古》云:“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載人別離,月照人離別。”其人一生,所傳亦只此四句。金聖歎好批小說,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廟》一絕云:“眾響漸已寂,蟲於佛面飛。半窗關夜雨,四壁掛僧衣。”殊清絕。孔東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詩集若干,佳句云:“船沖宿鷺排檣起,燈引秋蚊入帳飛。”其他首未能稱是。
八
嵩亭上人《題活埋庵》云:“誰把庵名號‘活埋’?令人千古費疑猜。我今豈是輕生者?只為從前死過來。”周道士鶴雛,有句云:“大道得從心死後,此身誤在我生前。”兩詩於禪理俱有所得。
九
乾隆丙辰,餘二十一歲,起居叔父於廣西。撫軍金震方先生一見,有國士之目,特疏薦博學宏詞:首敘年齒,再夸文學,並云:“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一時司道爭來探問。公每見屬吏,談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詩某句,津津道之,並及其容止動作。余在屏後聞之竊喜。探公見客,必隨而竊聽焉。呈七排一首,有句云:“萬里闕前修薦表,百官座上嘆文章。”蓋實事也。公有詩集數卷,歿後無從編輯;僅記其《答幕友祝壽》云:“浮生虛逐黃雲度,高士群歌《白雪》來。”《題八桂堂》云:“盡日天香生畫戟,有時鶴舞到匡床。”想見撫粵九年,政簡刑清光景。
一O
己未朝,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余欲刻畫“想”字,有句云:“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諸總裁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大司寇尹公,與諸公力爭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上有駁問,我當獨奏。”群議始息。余之得與館選,受尹公知,從此始。未幾,上命公教習庶吉士。余獻詩云:“琴爨已成焦尾斷,風高重轉落花紅。”
一一
尹文端公總督江南,年才三十,人呼“小尹”。海寧詩人楊守知,字次也,康熙庚辰進士。以道員詿誤,候補南河,年七十矣。尹知為老名士,所以獎慰之者甚厚。楊喜,自指其鬢嘆曰:“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公應聲曰:“不然!君獨不聞,‘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乎?”楊駭然,出語人曰:“不渭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屬風流。”
一二
尹文端公好和韻,尤好疊韻。每與人角勝,多多益善。庚辰十月,為勾當公事,與嘉興錢香樹尚書相遇蘇州,和詩至十餘次。一時材官慊從,為送兩家詩,至於馬疲人倦。尚書還嘉禾,而尹公又追寄一首,挑之於吳江。尚書覆札云:“歲事匆匆,實不能再和矣!願公遍告同人,說香樹老子,戰敗於吳江道上。何如?”適枚過蘇,見此札,遂獻七律一章,第五六云:“秋容老圃無衰色,詩律吳江有敗兵。”公喜。從此又與枚疊和不休。押“兵”字,有“消寒須用美人兵”、“莫向床頭笑曳兵”之句,蓋探枚方娶妾故也。其好諧謔如此。己卯八月;枚江北獲稻歸,飲於公所。酒畢,與諸公子夜談。公從後堂札示云:“山人在外初回,家姬必多相憶。盍早歸乎?”余題札後云:“夜深手札出深閨,勸我新歸應早回。自笑公門懶桃李,五更結子要風催。”除夕,公賜食物。枚以詩謝,末首云:“知公得韻便傳箋,倚馬才高不讓先。今日教公輸一著,新詩和到是明年。”公見之,大笑。
精華 8
積分 7210
帖子 1228
經驗 7210 點
威望 4 點
金錢 8605 ¥
魅力 3372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6-4-3
狀態 離線 #2發表於 2006-8-26 19:23 資料 文集 短消息
卷一
一
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志,非止鄧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也。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光武歸謂李通曰:“嚴公寧目君耶?”窺其意,以得嚴君一盼為榮。韓蘄王為小卒時,相士言其日後封王。韓大怒,以為侮己,奮拳毆之。都是一般見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詠懷》云:“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時詩也。玩其詞,若不料此後之出將入相者。及其為七省經略,《在金中丞席上》云:“問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誰為濟世才?”《登甲秀樓》絕句云:“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家飯熟時。問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與未得志時氣象迥異。張桐城相公則自翰林至作首相,詩皆一格。最清妙者:“柳陰春水曲,花外暮山多。”“葉底花開人不見,一雙蝴蝶已先知。”“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扈蹕》云:“誰憐七十龍鍾叟,騎馬踏冰星滿天?”《和皇上〈風箏》》云:“九霄日近增華色,四野風多仗寶繩。”押“繩”字韻,寄託遙深。
二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里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三
前明門戶之習,不止朝廷也,於詩亦然。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家,毫無門戶。一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鍾、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試思七子、鍾、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於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四
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對聯云:“此味易知,但須綠野秋來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兩人都用真西山語;而胸襟氣象,卻迥不侔。
五
落第詩,唐人極多。本朝程魚門云:“也應有淚流知己,只覺無顏對俗人。”陳梅岑云:“得原有命他休問,壯不如人後可知。”家香亭云:“共說文章原有價,若論僥倖豈無人?”又云:“愁看僮僕淒涼色,怕讀親朋慰藉書。”王菊莊云:“親朋共悵登程日,鄉里先傳下第名。”皆可與唐人頡頏。然讀姚武功云:“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里是閒名。則爽然若失矣。讀唐青臣云:“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則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辭更寫公卿卷,恰是難修骨肉書。”“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滿頭。”“枉坐公車行萬里,譬如閒看華山來。”“鄉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俱妙。
六
余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一韻中有千百字,憑吾所選,尚有用定後不慊意而別改者;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曰:“忘足,履之適也。”余亦曰:忘韻,詩之適也。
七
常州趙仁叔,有一聯云:“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仁叔一生,只傳此二句。某《擬古》云:“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載人別離,月照人離別。”其人一生,所傳亦只此四句。金聖歎好批小說,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廟》一絕云:“眾響漸已寂,蟲於佛面飛。半窗關夜雨,四壁掛僧衣。”殊清絕。孔東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詩集若干,佳句云:“船沖宿鷺排檣起,燈引秋蚊入帳飛。”其他首未能稱是。
八
嵩亭上人《題活埋庵》云:“誰把庵名號‘活埋’?令人千古費疑猜。我今豈是輕生者?只為從前死過來。”周道士鶴雛,有句云:“大道得從心死後,此身誤在我生前。”兩詩於禪理俱有所得。
九
乾隆丙辰,餘二十一歲,起居叔父於廣西。撫軍金震方先生一見,有國士之目,特疏薦博學宏詞:首敘年齒,再夸文學,並云:“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一時司道爭來探問。公每見屬吏,談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詩某句,津津道之,並及其容止動作。余在屏後聞之竊喜。探公見客,必隨而竊聽焉。呈七排一首,有句云:“萬里闕前修薦表,百官座上嘆文章。”蓋實事也。公有詩集數卷,歿後無從編輯;僅記其《答幕友祝壽》云:“浮生虛逐黃雲度,高士群歌《白雪》來。”《題八桂堂》云:“盡日天香生畫戟,有時鶴舞到匡床。”想見撫粵九年,政簡刑清光景。
一O
己未朝,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余欲刻畫“想”字,有句云:“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諸總裁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大司寇尹公,與諸公力爭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上有駁問,我當獨奏。”群議始息。余之得與館選,受尹公知,從此始。未幾,上命公教習庶吉士。余獻詩云:“琴爨已成焦尾斷,風高重轉落花紅。”
一一
尹文端公總督江南,年才三十,人呼“小尹”。海寧詩人楊守知,字次也,康熙庚辰進士。以道員詿誤,候補南河,年七十矣。尹知為老名士,所以獎慰之者甚厚。楊喜,自指其鬢嘆曰:“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公應聲曰:“不然!君獨不聞,‘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乎?”楊駭然,出語人曰:“不渭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屬風流。”
一二
尹文端公好和韻,尤好疊韻。每與人角勝,多多益善。庚辰十月,為勾當公事,與嘉興錢香樹尚書相遇蘇州,和詩至十餘次。一時材官慊從,為送兩家詩,至於馬疲人倦。尚書還嘉禾,而尹公又追寄一首,挑之於吳江。尚書覆札云:“歲事匆匆,實不能再和矣!願公遍告同人,說香樹老子,戰敗於吳江道上。何如?”適枚過蘇,見此札,遂獻七律一章,第五六云:“秋容老圃無衰色,詩律吳江有敗兵。”公喜。從此又與枚疊和不休。押“兵”字,有“消寒須用美人兵”、“莫向床頭笑曳兵”之句,蓋探枚方娶妾故也。其好諧謔如此。己卯八月;枚江北獲稻歸,飲於公所。酒畢,與諸公子夜談。公從後堂札示云:“山人在外初回,家姬必多相憶。盍早歸乎?”余題札後云:“夜深手札出深閨,勸我新歸應早回。自笑公門懶桃李,五更結子要風催。”除夕,公賜食物。枚以詩謝,末首云:“知公得韻便傳箋,倚馬才高不讓先。今日教公輸一著,新詩和到是明年。”公見之,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