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老曾對“笨”字有種言若有憾、實則喜之的看法,“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他一輩子強調勤與恆。說天下事,無論什麼,要做成樣子,必須有兩樣,一是規模,一是精熟,兩樣都從勤與恆中來。
這兩個字我小時候一聽就要打瞌睡,上學後天天都得抄類似的格言交作業,到後來很多年都討厭別人的道德教訓,覺得頭巾氣重。
因為在我當時理解里,勤與恆無非是一種外界加諸於身的教訓,要磨掉一個人所有趣味的規範。
後來才理解沒什麼靈心一動、當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藝術上,也是費里尼所說,“為了逾越常規,才需要嚴格的秩序”。
這個秩序都從勤與恆中來。
但我一開始看老曾給的通道,實在是覺得沒勁,他說過高的道理都近於矯或偽。所以要想勤與恆,就從兩點做起,“不譏笑人,不晚起”,這兩點真是平實近於迂。
他說一輩子從這兩句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驕慢虛妄。這話誰都懂,覺得也不怎麼高明,後來才覺得,他的厲害之處在於踐行終身。
學英文時,老師說過一句話,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持久不斷地忍耐,當時大家笑。看老曾談他運筆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須這樣如磋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
“往年苦思力索,幾於困心橫慮,但胸中有字,手下無字,近年在軍中不甚思索,但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寫字一張,不甚至間裝飾,從結構上用心,而筆意筆力,與之俱進,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達於腕下。”
我和宏傑兩年間也常常以“恆”相勉,一起學這個學那個,想著能像老曾說的,朋友之間互相箴規彼此挾持,甚至開個專門的學習博客相互監督,一上來都很興奮,恨不得大步往前,到現在相當一部分都放棄了,這個字是真難,難怪老曾說:“用功所以無恆者,皆助長之念害之也,此事絕不是疲軟人所能勝,須是剛猛,用血戰功夫,斷不可弱。”
沒有這個,靠強烈的目的性,靠一時興起,很快就放棄了。
慚愧中理解老曾說的,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窪處,不在隆處,在平處。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耐得住煩。
除此無他途。
九
看完宏傑的書稿,我問他:“你想過嗎?為什麼你從朱元璋寫到了曾國藩?”
他想想說:“沒有。”
我說:“也許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一旦走上這條道路,路就永遠沒有盡頭。在這條路上,種下的每一棵樹,也許深深植下,卻被連根拔起,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就像老曾一直說人想要有所樹立,必須從不妄求人知開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至於結果如何,他寫信給好友郭嵩燾,說:我曾經把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都放在“運氣”這一“囊”之中,久而彌信。
這也算是命吧,以至於他半玩笑半認真地讓人在他死後,在墓前刻上“不信書,信運氣”。
這話里有無限心酸。
老曾當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譽放在性命之上,愛惜之極,後來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
體制內的改良者,大都經歷過這樣的處境,像蔡元培說的鍋里的小魚,“兩邊煎”,政府覺得你不忠誠,老百姓覺得你是走狗,保守者覺得你動搖根基,激進者覺得你遲滯迂緩,總是兩邊都罵你,什麼好也落不著。
臨終前兩年,處理天津教案,原本以他為榮的湖南同鄉,視他為奇恥大辱。在北京的湖南會館,不僅他的“官爵匾額……悉被擊毀”,就連他的名籍也被削去。一個舉子寫了一副對聯:“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老曾只能橫下一條心:“但令大局不致從此決裂,即為厚幸;一身叢毀,實由智淺不能兩全,亦遂不復置辯。”
百年來,對他的毀譽都很極端,他被認為是完人,也被認為是賣國賊,被認為是聖徒,也被認為是劊子手。
真與偽是大敵,真卻永遠兩拳空空,無所依恃。
但這個湖南人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蠻之氣而為之。“吾輩自盡之道,則與‘運氣’血戰一博,賭乾坤於俄頃,校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老頭兒長相樸拙如農夫,一輩子儉苦無已,隨手一隻青藤箱子,身上的長袍上有油漬,沒有任何精英面目,視之甚至讓時人輕賤。但就靠一根窮骨頭,養活的這一點春意思,卻能在中國大地上漸流漸廣,代代都有中國人,如梁啓超那樣,從他身上得到建設之力,“為之不已,將有可時,若其不為,則天下事固無一可也”。
曾國藩形容過這種力量,“風之為物”,試圖把握它時,像是空無一物,試圖鉗制它時,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發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窮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全書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他一輩子強調勤與恆。說天下事,無論什麼,要做成樣子,必須有兩樣,一是規模,一是精熟,兩樣都從勤與恆中來。
這兩個字我小時候一聽就要打瞌睡,上學後天天都得抄類似的格言交作業,到後來很多年都討厭別人的道德教訓,覺得頭巾氣重。
因為在我當時理解里,勤與恆無非是一種外界加諸於身的教訓,要磨掉一個人所有趣味的規範。
後來才理解沒什麼靈心一動、當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藝術上,也是費里尼所說,“為了逾越常規,才需要嚴格的秩序”。
這個秩序都從勤與恆中來。
但我一開始看老曾給的通道,實在是覺得沒勁,他說過高的道理都近於矯或偽。所以要想勤與恆,就從兩點做起,“不譏笑人,不晚起”,這兩點真是平實近於迂。
他說一輩子從這兩句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驕慢虛妄。這話誰都懂,覺得也不怎麼高明,後來才覺得,他的厲害之處在於踐行終身。
學英文時,老師說過一句話,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持久不斷地忍耐,當時大家笑。看老曾談他運筆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須這樣如磋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
“往年苦思力索,幾於困心橫慮,但胸中有字,手下無字,近年在軍中不甚思索,但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寫字一張,不甚至間裝飾,從結構上用心,而筆意筆力,與之俱進,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達於腕下。”
我和宏傑兩年間也常常以“恆”相勉,一起學這個學那個,想著能像老曾說的,朋友之間互相箴規彼此挾持,甚至開個專門的學習博客相互監督,一上來都很興奮,恨不得大步往前,到現在相當一部分都放棄了,這個字是真難,難怪老曾說:“用功所以無恆者,皆助長之念害之也,此事絕不是疲軟人所能勝,須是剛猛,用血戰功夫,斷不可弱。”
沒有這個,靠強烈的目的性,靠一時興起,很快就放棄了。
慚愧中理解老曾說的,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窪處,不在隆處,在平處。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耐得住煩。
除此無他途。
九
看完宏傑的書稿,我問他:“你想過嗎?為什麼你從朱元璋寫到了曾國藩?”
他想想說:“沒有。”
我說:“也許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一旦走上這條道路,路就永遠沒有盡頭。在這條路上,種下的每一棵樹,也許深深植下,卻被連根拔起,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就像老曾一直說人想要有所樹立,必須從不妄求人知開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至於結果如何,他寫信給好友郭嵩燾,說:我曾經把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都放在“運氣”這一“囊”之中,久而彌信。
這也算是命吧,以至於他半玩笑半認真地讓人在他死後,在墓前刻上“不信書,信運氣”。
這話里有無限心酸。
老曾當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譽放在性命之上,愛惜之極,後來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
體制內的改良者,大都經歷過這樣的處境,像蔡元培說的鍋里的小魚,“兩邊煎”,政府覺得你不忠誠,老百姓覺得你是走狗,保守者覺得你動搖根基,激進者覺得你遲滯迂緩,總是兩邊都罵你,什麼好也落不著。
臨終前兩年,處理天津教案,原本以他為榮的湖南同鄉,視他為奇恥大辱。在北京的湖南會館,不僅他的“官爵匾額……悉被擊毀”,就連他的名籍也被削去。一個舉子寫了一副對聯:“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老曾只能橫下一條心:“但令大局不致從此決裂,即為厚幸;一身叢毀,實由智淺不能兩全,亦遂不復置辯。”
百年來,對他的毀譽都很極端,他被認為是完人,也被認為是賣國賊,被認為是聖徒,也被認為是劊子手。
真與偽是大敵,真卻永遠兩拳空空,無所依恃。
但這個湖南人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蠻之氣而為之。“吾輩自盡之道,則與‘運氣’血戰一博,賭乾坤於俄頃,校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老頭兒長相樸拙如農夫,一輩子儉苦無已,隨手一隻青藤箱子,身上的長袍上有油漬,沒有任何精英面目,視之甚至讓時人輕賤。但就靠一根窮骨頭,養活的這一點春意思,卻能在中國大地上漸流漸廣,代代都有中國人,如梁啓超那樣,從他身上得到建設之力,“為之不已,將有可時,若其不為,則天下事固無一可也”。
曾國藩形容過這種力量,“風之為物”,試圖把握它時,像是空無一物,試圖鉗制它時,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發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窮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全書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