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傅裕昆……鼻歪,不可恃,色亦不正。

  ……

  曾國藩之精通相術,與他的識人之明之間,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這自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多數人認為二者是有必然聯繫的。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就這樣說:

  湘鄉(指曾氏)出入將相,手定東南,勳業之盛,一時無兩。尤善相士,其所識拔者,名臣名將,指不勝屈。

  三

  相面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之時,在中國貴族之中已經十分流行。《左傳·文公元年》載: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難也收子。谷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

  也就是說,周天子派遣內史叔服前來魯國參加葬禮,公孫敖聽說內史叔服會看相,便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叔服對公孫敖說:“谷可以祭祀供養你,難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頷豐滿,其後代必定興於魯國。”

  而范蠡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尉繚講秦始皇“蜂準(鼻子高),長目,鷙鳥膺(胸部挺起),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這是在歷史上更廣為人知的相面實例。

  春秋以降,相術大興,歷代著名的相人專家層出不窮,比如,漢朝時的許負、王充、王符,唐朝時的袁天罡,宋朝時的陳摶,明朝時的袁珙、袁忠徹。各類相書更是汗牛充棟,像《麻衣相書》、《五行相書》、《柳莊神相全篇》、《平鏡寶庫》、《骨相法》……不一而足。及至明清,相麵攤遍及城鄉,相面術成為影響中國人生活的一種重要方術。在晚清政治高層人物中,以相術擇人甚至成為一種風氣。

  胡林翼在向曾國藩竭力推薦李鴻章時,理由之一就是李氏的相貌顯示他肯定會飛黃騰達:

  少荃可治淮上之師,並帶去營哨官也……少荃如評骨法,必大闊,才力又宏遠,擇福將而使之,亦大勛之助也。大局安危只看丈之放手放膽耳!

  胡林翼還給曾國藩的另一位幕友馮卓懷相過面,結果評價很低,說他“唇不掩齒,非期頤之難致,即讒謗之易集”。馮卓懷就是曾國藩早年日記中常提到的好友馮樹堂,此人與曾國藩定交多年,關係深密,最後還是因種種原因終生未得大用。

  而更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身邊的人,也經常給曾相面。王運相面的結論是:其相法當刑死,而竟封侯,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

  而薛福成給曾國藩相面後得出另一種結論:

  曾公器宇凝重而面如月滿,發髯奇偉,殆韓子所云,如高山深林,鉅谷龍虎,變化不測者。當代鉅公,無與匹也。惟鬃眉稍低,生平勞多逸少。

  除了曾國藩的湘軍集團,晚清另一些重臣也對相術很有研究,比如榮祿,在《夢蕉亭雜記》中,陳夔龍記載過榮祿和他的一次談話,內容是談論肅順的相貌。榮祿說:

  以相法言,肅順長身玉立,鳶肩,火色,頭部長銳下豐,全系火形。五行火形最少,亦最貴。但忌聲嘶。肅順豺聲,是以不克善終。

  曾國藩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研習相人之術的。閱讀相關資料,我們發現,他的相術知識主要來源於歷代相術名著。

  《湘鄉曾氏文獻》中有四頁紙,是他的相學“札記”,記載了一系列相人原則。比如,面“色黃黑而潤澤者吉,啞白而枯澀者凶”;“口唇太薄而顫動者靠不住”;“頭如山者貴重”(謂頭不亂動);“腰長過人者貴重”;“視上者傲,視下者,側頭旁視者則奸”;“隆準而圓美如珠者貴,准削而歪者人心不正”;“指甲堅者心計定”;“行路穩重者貴”。

  對照《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鑒》等著名相書,“札記”所云,大體相合。這說明這本札記是曾國藩的學習筆記,他的相術確實“學有本源”。

  《月波洞中記》卷上說:“眼中有神者,貴;無神者,不貴。”《照膽經》卷上則說:“凡瞻視無力者,不可與立事。”

  曾國藩日記中記人相貌,重點也在觀察眼睛有無“精光”或“神光”,如:“目有精光,三道分明”;“眼黃有神光”;“目有精光數道”;“眼有清光”;“眼無神光”。

  《照膽經》卷上說:“睛屢轉動者,多詐。”曾國藩也通過眼睛判斷一個人在關鍵時刻能不能靠得住。他的評語中常見這樣的結論:“目不妄動,為可靠”;“眼圓而動,不甚可靠”;“目精光而動……不甚可靠”。

  傳統相書次重鼻子,認為“鼻為中嶽,五行屬土……須要端正聳直”;“鼻樑不正,中年受困”;“鼻頭斜曲,壽命亦促”。(《相理衡真》卷四)至於嘴則以方者為貴:“若口不方者不貴。”(《月波洞中記》卷上)“口如一撮,孤獨貧苦。”(《玉管照神局》卷中)曾國藩對這些論斷也奉為圭臬,日記中屢見“鼻樑直”、“鼻準勾而梁方,口有神而紋俗”、“鼻歪,不可待”、“口方鼻正”、“方口好”、“口小,不可恃”、“鼻正眉疏”等記載。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注意觀察對象的腰身及身段,如:“腰身正”,“腰挺拔”,“身段穩稱”。這也依據傳統相術對人物腰身的判斷標準:“腰者為腹之山……直而厚者富貴,細而薄者貧苦。”(《太清神鑒》卷五)“男兒腰細,難主福財。”(《神相全編》卷六)

  ☆`文`☆;

  ☆`人`☆;

  ☆`書`☆;

  ☆`屋`☆;

  ☆`小`☆;

  ☆`說`☆;

  ☆`下`☆;

  ☆`載`☆;

  ☆`網`☆;

  四

  容貌與性格的關係,歷來是人們爭論不已的話題。由表及里,是人類觀察世界的本能方式。挑選蘋果時,我們總會先看看蘋果個頭大不大,顏色好不好:有經驗的人能從外表看出這個蘋果好不好吃。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為初識者“相面”: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嘴唇薄的人能言善辯,嘴唇太厚的人愚笨遲鈍。方下巴者性格剛毅,滿臉橫肉通常表明這個人性格蠻橫……然而事實上,這些我們通常認為比較有效的經驗之談,很少得到科學方法的支持。

  西方骨相學曾經風行一時,甚至被警察當成識別壞人的依據。這種“學說”將高顴骨、窄鼻樑、招風耳、頭髮濃而汗毛淡的面相界定為“罪犯型”。然而後來科學家在美國測定了一萬三千名罪犯的骨相特徵,否定了骨相學的說法。也有人把不同的面相特徵(高額、濃眉、薄唇等)與不同的性格特徵(聰明、敦厚、奸詐等)相配,共配成二百多個項目;然後隨機抽取大量調查對象,逐一測定,結果發現其相關係數很低。

  雖然,中國相法被傳得神乎其神,但相面技術之中有無科學成分實在令人懷疑。在世相人心的複雜莫測面前,歷代相術大師苦心揣摩的相法許多時候看起來過於簡單明了。我們翻閱傳統相書,其中荒唐可笑、機械僵化、穿鑿附會之處比比皆是。比如,袁天罡的稱骨測命法,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換算成骨頭重量,求其和,說據此就可以查出一個人的命運,其荒謬當然不值一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