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這種安排依據的就是朱熹“藏風聚氣”的陽宅風水原理。
道光二十八年,曾國藩的叔父曾驥雲認為附近彭姓山地內有一處吉壤,想買下來作為曾氏家族墓地。曾國藩在家書中這樣表達意見:
前叔父信言知廣彭姓山內有地有乾田十畝。男思好地峰迴氣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樹木,蓋氣之所積,自然豐潤。若磽田童山(山無草木曰童),氣本不聚,鮮有佳城,如廟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斷無吉穴矣。大抵凡至一處,覺得氣勢團聚山水環抱者,乃可以尋地,否則不免誤認也。知廣之地不知何如,男因有乾田十畝之說,故進此說。
這番言論所依據的是朱熹的“山環水抱”說。
傳統時代的“風水先生”是分層次的,許多士大夫都基於“義理”,對風水深有研究,比如,曾國藩的好友郭嵩燾,以及他在為父親尋找葬地時請的新寧知縣許久霞等人。在京城時,他之所以相信幫他看房子的王繼賢,是因為王氏學有本源,能以朱子之理解釋風水,“言之成理”。所以曾國藩實際上是將風水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在朱子風水理論指導下的“學術風水”。另一類則是以那些不學無術的“地仙”為代表的“愚昧風水”。他是相信前者而鄙視後者的。鄉間那些專以踏看墳地為生的風水先生,多數是半文盲,畫虎不成,言語鄙陋,對他們,曾國藩和他祖父一樣,是看不起的。通過這樣的分類,曾國藩將自己的相信風水和祖父的不信地仙調和統一起來。曾國藩的妻弟歐陽凌雲對風水極感興趣,學會了為人看地,甚至打算以此為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曾國藩寫信給弟弟們,囑咐他們勸阻凌云:“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雲也。”
七
曾國藩因祖母之喪對“風水說”產生的篤信並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咸豐八年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後不久發生的一件大事又使他對風水之說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就在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後不久,湘軍在三河戰役中遭遇慘敗。悍將李續賓部被全殲,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也失蹤於亂軍之中。事後曾國藩極力搜尋,只找回一具無頭之屍。
這是幾十年來曾氏家族中最大的慘禍。極重手足之情的曾國藩悲痛欲絕。在接到曾國華失蹤之信的當日“萬感交集,徹夜不寐”。此後一連多日“心緒極惡”,“悲慟填膺,減食數日”,甚至“不能辦一事”。
離家以後,曾國藩一直因為父母葬地有“凶煞”而放心不下。得到曾國華的死訊後,他的第一判斷是風水所致。曾國華生前曾力主為父母改葬,因此曾國藩馬上寫信到家裡,要求儘快實施改葬:
如溫弟(曾國華字溫甫)之變果與二墳相關,則改葬可以禳凶而迪吉;若溫弟事不與二墳相關,亦宜改葬,以符溫弟生平之議論,以慰渠九泉之孝思。
按理說這件事足以使曾國藩死心塌地地迷信風水。但是靜下心來,曾國藩想起這一年四月他還家居湘鄉時發生的一件怪事。
當時曾國藩閒居家中,終日無事,聽說曾國荃家人請人來扶乩,也步行趕去湊熱鬧:“聞老九宅中有乩仙降,步往視之。”
扶乩和算卦一樣,是舊時人們卜問吉凶的常用方式。其法是扶乩之人自稱神靈附體,拿著一支筆,根據人們的提問,在沙盤上劃字,據說劃出的字句就是神靈的指示。
當時湘軍剛剛攻下九江,軍機頗順,曾國藩原以為可以順流東下,迅速消滅太平天國。不料扶乩的結果卻十分不吉利。
乩初到,即判曰:“賦得偃武修文,得閒字。”字謎“敗”字。余方訝敗字不知何指?乩判曰:“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余又訝九江初克,氣機正盛,不知何所為而云然?乩又判曰:“為天下,即為曾宅言之。”
扶乩得到了一個非常不吉利的“敗”字。曾國藩大驚,以為剛剛取得九江大勝,怎麼會出來一個“敗”字?乩又判說,這個“敗”字與九江之勝有關。曾國藩問,九江初克,運氣正好,“敗”字何指?乩又判到,這個“敗”字不但關係到天下大局,也關係到曾家自己的家運。
曾家人“又問仙何人何職位今欲何往”,也就是問降下這一預言的是哪路神仙。“仙自稱名為彭某人,河南固始人,生時官都司,死於咸豐年固始之難。現為雲南大理府城隍神。赴任路過云云。”仙人自稱叫彭某某,是河南固始人,生前是咸豐年間的一個都司,死於戰亂,剛被上天任命為雲南大理府城隍神,在赴任途中路過湖南,所以下來降言。
當時曾國藩聽了之後,雖然“凜然神悚”,然終不解其故。也就只好將神仙的預言置於半信半疑之間。
直到曾國華喪後,曾國藩才恍然大悟此“敗”字何指:
由今觀之,三河之挫,六弟之變,正與“不可喜也”四字相符,豈非數皆前定耶?
多年之後,和趙烈文談起此事,曾國藩還認為此事足以證明鬼神確實存在:
其效驗昭昭之如此,且先半載知之,則世俗所云冥中諸神,造兵死冊籍等語,非為荒唐之說矣。
這件事使曾國藩相信,冥冥之中,“風水”之上,有更神秘、更有力的“天命”存在。
相比風水之說在理學內部的聚訟不已,對“天”及“天命”的崇拜卻是儒家毫無爭議的世界觀基礎。早自殷周時代,人們就相信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力量,主宰一切。“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孔子信天命。他五次三番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倫語·季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倫語·堯曰》)
所謂“命由前定”,天之崇高偉大,就在於天命的說一不二不可動搖。神仙半年前就預告了曾國華之死,足見天命有其定數,人力的巧計營求對冥冥天意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因為六弟之喪,曾國藩對“風水”與“天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次深入思考。他從頭回顧了曾氏家族三十多年來的興衰歷史,總結出家運中的這樣一個規律,即咸豐年之後,每當大得意之後,必有大失意相隨。道光年間,曾氏家運一直蒸蒸日上,而自從咸豐皇帝即位以來,曾氏家運之規律變為大喜與大悲交錯:他好不容易盼到江西主考的差事,就遇到了母親之喪。他剛攻克武漢田家鎮,湘軍聲望達於頂峰,緊接著就遇到水師大敗。咸豐六七年間,湘軍轉危為安,軍事進展順利,不料父親突然去世。今年曾國荃攻克吉安,聲名大振,不料馬上遇到了六弟之禍。
曾國藩由此認定,祖母葬後家中出現的諸種吉祥,不過是第一波大得意中固有之事。而六弟之喪,則是吉安之大得意後的大失意。先人葬地,似乎不是決定性的原因。如果祖父母所葬之地果然是當初自己所信的那樣大吉大利,何以家中會屢次出現橫逆之事?六弟之喪既已由仙人半年前明示,則即使在其後移動父母墳塋,也必無濟於事。一個人的窮通死生,怎麼可以由一具枯骨的埋藏之所而決定和改變?如果那樣,上天豈不是太容易左右了?天命豈不是太不嚴肅了?
道光二十八年,曾國藩的叔父曾驥雲認為附近彭姓山地內有一處吉壤,想買下來作為曾氏家族墓地。曾國藩在家書中這樣表達意見:
前叔父信言知廣彭姓山內有地有乾田十畝。男思好地峰迴氣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樹木,蓋氣之所積,自然豐潤。若磽田童山(山無草木曰童),氣本不聚,鮮有佳城,如廟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斷無吉穴矣。大抵凡至一處,覺得氣勢團聚山水環抱者,乃可以尋地,否則不免誤認也。知廣之地不知何如,男因有乾田十畝之說,故進此說。
這番言論所依據的是朱熹的“山環水抱”說。
傳統時代的“風水先生”是分層次的,許多士大夫都基於“義理”,對風水深有研究,比如,曾國藩的好友郭嵩燾,以及他在為父親尋找葬地時請的新寧知縣許久霞等人。在京城時,他之所以相信幫他看房子的王繼賢,是因為王氏學有本源,能以朱子之理解釋風水,“言之成理”。所以曾國藩實際上是將風水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在朱子風水理論指導下的“學術風水”。另一類則是以那些不學無術的“地仙”為代表的“愚昧風水”。他是相信前者而鄙視後者的。鄉間那些專以踏看墳地為生的風水先生,多數是半文盲,畫虎不成,言語鄙陋,對他們,曾國藩和他祖父一樣,是看不起的。通過這樣的分類,曾國藩將自己的相信風水和祖父的不信地仙調和統一起來。曾國藩的妻弟歐陽凌雲對風水極感興趣,學會了為人看地,甚至打算以此為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曾國藩寫信給弟弟們,囑咐他們勸阻凌云:“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雲也。”
七
曾國藩因祖母之喪對“風水說”產生的篤信並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咸豐八年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後不久發生的一件大事又使他對風水之說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就在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後不久,湘軍在三河戰役中遭遇慘敗。悍將李續賓部被全殲,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也失蹤於亂軍之中。事後曾國藩極力搜尋,只找回一具無頭之屍。
這是幾十年來曾氏家族中最大的慘禍。極重手足之情的曾國藩悲痛欲絕。在接到曾國華失蹤之信的當日“萬感交集,徹夜不寐”。此後一連多日“心緒極惡”,“悲慟填膺,減食數日”,甚至“不能辦一事”。
離家以後,曾國藩一直因為父母葬地有“凶煞”而放心不下。得到曾國華的死訊後,他的第一判斷是風水所致。曾國華生前曾力主為父母改葬,因此曾國藩馬上寫信到家裡,要求儘快實施改葬:
如溫弟(曾國華字溫甫)之變果與二墳相關,則改葬可以禳凶而迪吉;若溫弟事不與二墳相關,亦宜改葬,以符溫弟生平之議論,以慰渠九泉之孝思。
按理說這件事足以使曾國藩死心塌地地迷信風水。但是靜下心來,曾國藩想起這一年四月他還家居湘鄉時發生的一件怪事。
當時曾國藩閒居家中,終日無事,聽說曾國荃家人請人來扶乩,也步行趕去湊熱鬧:“聞老九宅中有乩仙降,步往視之。”
扶乩和算卦一樣,是舊時人們卜問吉凶的常用方式。其法是扶乩之人自稱神靈附體,拿著一支筆,根據人們的提問,在沙盤上劃字,據說劃出的字句就是神靈的指示。
當時湘軍剛剛攻下九江,軍機頗順,曾國藩原以為可以順流東下,迅速消滅太平天國。不料扶乩的結果卻十分不吉利。
乩初到,即判曰:“賦得偃武修文,得閒字。”字謎“敗”字。余方訝敗字不知何指?乩判曰:“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余又訝九江初克,氣機正盛,不知何所為而云然?乩又判曰:“為天下,即為曾宅言之。”
扶乩得到了一個非常不吉利的“敗”字。曾國藩大驚,以為剛剛取得九江大勝,怎麼會出來一個“敗”字?乩又判說,這個“敗”字與九江之勝有關。曾國藩問,九江初克,運氣正好,“敗”字何指?乩又判到,這個“敗”字不但關係到天下大局,也關係到曾家自己的家運。
曾家人“又問仙何人何職位今欲何往”,也就是問降下這一預言的是哪路神仙。“仙自稱名為彭某人,河南固始人,生時官都司,死於咸豐年固始之難。現為雲南大理府城隍神。赴任路過云云。”仙人自稱叫彭某某,是河南固始人,生前是咸豐年間的一個都司,死於戰亂,剛被上天任命為雲南大理府城隍神,在赴任途中路過湖南,所以下來降言。
當時曾國藩聽了之後,雖然“凜然神悚”,然終不解其故。也就只好將神仙的預言置於半信半疑之間。
直到曾國華喪後,曾國藩才恍然大悟此“敗”字何指:
由今觀之,三河之挫,六弟之變,正與“不可喜也”四字相符,豈非數皆前定耶?
多年之後,和趙烈文談起此事,曾國藩還認為此事足以證明鬼神確實存在:
其效驗昭昭之如此,且先半載知之,則世俗所云冥中諸神,造兵死冊籍等語,非為荒唐之說矣。
這件事使曾國藩相信,冥冥之中,“風水”之上,有更神秘、更有力的“天命”存在。
相比風水之說在理學內部的聚訟不已,對“天”及“天命”的崇拜卻是儒家毫無爭議的世界觀基礎。早自殷周時代,人們就相信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力量,主宰一切。“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孔子信天命。他五次三番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倫語·季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倫語·堯曰》)
所謂“命由前定”,天之崇高偉大,就在於天命的說一不二不可動搖。神仙半年前就預告了曾國華之死,足見天命有其定數,人力的巧計營求對冥冥天意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因為六弟之喪,曾國藩對“風水”與“天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次深入思考。他從頭回顧了曾氏家族三十多年來的興衰歷史,總結出家運中的這樣一個規律,即咸豐年之後,每當大得意之後,必有大失意相隨。道光年間,曾氏家運一直蒸蒸日上,而自從咸豐皇帝即位以來,曾氏家運之規律變為大喜與大悲交錯:他好不容易盼到江西主考的差事,就遇到了母親之喪。他剛攻克武漢田家鎮,湘軍聲望達於頂峰,緊接著就遇到水師大敗。咸豐六七年間,湘軍轉危為安,軍事進展順利,不料父親突然去世。今年曾國荃攻克吉安,聲名大振,不料馬上遇到了六弟之禍。
曾國藩由此認定,祖母葬後家中出現的諸種吉祥,不過是第一波大得意中固有之事。而六弟之喪,則是吉安之大得意後的大失意。先人葬地,似乎不是決定性的原因。如果祖父母所葬之地果然是當初自己所信的那樣大吉大利,何以家中會屢次出現橫逆之事?六弟之喪既已由仙人半年前明示,則即使在其後移動父母墳塋,也必無濟於事。一個人的窮通死生,怎麼可以由一具枯骨的埋藏之所而決定和改變?如果那樣,上天豈不是太容易左右了?天命豈不是太不嚴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