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事實上,乾隆皇帝是清代皇帝中滿族血統較占優勢的帝王。清代第一、第二代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血統純正的滿族人,第三代皇帝順治的生母是蒙古人,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史上著名的莊妃。所以順治身上,滿蒙血統各半。康熙的母親佟佳氏本是漢軍旗人,姓佟,貴為太后之後才被抬入滿洲鑲黃旗,並改姓佟佳。經史學家考證,其祖佟氏一族確係漢族。這樣,清代皇帝血統中就羼入了漢族血統,滿族血統降為25%。及至雍正、乾隆的生母皆為純正的滿族人,滿族血統才連續上升。乾隆皇帝身上有81.25%的滿族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和12.5%的漢族血統。
老百姓編撰歷史的第二條規律是投射原理。在物質享受極為貧乏的老百姓印象中,“皇帝”這兩個字主要意味著可以無節制地享受,無節制地吃“豬肉燉粉條”。所以,太平天子乾隆,成了老百姓投射他們對享受的想像力的主要方向。他們羨慕他閱盡人間春色,享盡了人間之福。小說家、戲曲家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
傳說中,乾隆皇帝日日笙歌宴飲,十分好酒,到處私訪,處處題詩。人們傳說,乾隆的皇后富察氏,就是因為皇帝南巡途中到處留情,甚至與皇后的嫂子私通,一氣之下,投河自盡。
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說乾隆的妃子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的時候俘虜來的。香妃與乾隆既是敵人,誓死不從,懷揣利刃要刺殺乾隆。皇太后察覺之後,命香妃自盡,才免了乾隆的橫禍。
其實,乾隆皇帝性格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一生生活都特別有節制,不喜飲酒。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從不以“酒”字入詩,也從不暴飲暴食。即使舉行慶節賀宴,也日落而止,從不舉行夜宴,“凡曲宴廷臣,率不過未申時”。他處事很有條理,不躁不亂,很有涵養。他自己說:“事煩心不亂,食少病無侵,此二語為予養心養身良方,原別無求養生之術也。”朝鮮人這樣描述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帝寢食起居,自御極後,無論四時,卯時而起,進早膳後,先覽中外庶政,次引見公卿大臣與之議決,至午而罷,晚膳後,更理未了公事,間或看書、制詩、書字,夜分乃寢。平生不飲酒,不嗜異味,朝夕進食,不過數匙,體力康旺不衰。”
乾隆是一個相當重禮法,感情也比較專一的皇帝。乾隆時代的後宮,管理非常嚴格,沒有任何妃子敢於恃寵而驕,胡作非為。事實上,香妃是歸順朝廷的回族貴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選入宮,初封貴人,病逝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享年54歲,正史記載得明明白白。
當然,關於乾隆的傳說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劉墉劉羅鍋的故事。據說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乾隆的干兄弟。所以他連皇帝都敢捉弄。在老百姓的設計下,乾隆皇帝對這個精明狡黠又一身正氣的劉羅鍋又愛又恨,被他耍得團團轉卻又無可奈何。這些傳說,寄託了老百姓反抗政治權威、消解政治威嚴的心理需要。然而,把這個傳說安排在乾隆時期,特別不合理。因為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明、苛刻的皇帝之一,他極力推崇皇權的威嚴,乾隆朝紀綱至為嚴肅,君臣相隔如天地。乾隆朝的大臣,即使貴為宰相,見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見了貓,大氣都不敢出,誰還敢起意戲弄皇帝!
乾隆皇帝擁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家,又是資深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詩人,平庸卻自負的書法家,偉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獵人。他的真實形象,與野史傳說實在風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情商很高,風度翩翩,很善於討取別人的歡心,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他又高己卑人,內心深處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他又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他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文字獄,甚至在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他早年富於自知之明,謙虛謹慎,把盛世推上了頂峰;晚年卻剛愎自用,自我膨脹,聽不進任何意見,親手毀了這個盛世……
歷史上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有如此多的側面。
對母親,他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中說:“乾隆對他的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故禮敬有加,始終不渝。”
對嫡妻,他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他17歲與出身名門的富察氏結為夫婦,兩人感情極好。皇后不幸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後,他悲痛欲絕,追念終生,寫下百十首感情真摯的悼亡之詩,見證了他是一個深情重義的男人。
對女兒,他慈祥可親,甚至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兒子,他卻一直板著面孔。為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他的長子因為在嫡母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而受到他的嚴厲斥責,並因此驚懼而死。
對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禮,寬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後,他卻一反常態,頤指氣使,任意挫辱,比雍正還要殘忍苛刻。乾隆時期是清代誅殺大臣最多的時期。
對“順民”,他“愛民如子”,經常為民間疾苦而動容落淚。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錢糧,豁免窮困百姓的稅賦,在災荒之時,不遺餘力放賑救災。
對敢於反抗的“刁民”,他卻蠻不講理。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對於群眾聚眾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對知識分子,他前期寬容大度,為雍正時期的幾起文字獄翻案,增開特科、恩科,增加入學名額,一時讓人感覺春風拂面。後期他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最瘋狂的文字獄製造者。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發病之際隨手亂畫幾個不知所云的字,也會被乾隆定性為大逆不道,本人凌遲,親人連坐……
當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麼複雜,不離兩個背景:一個,他是在尊榮至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天潢貴胄,一生順遂,在天資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對手,因此自視極高,高己卑人是他註定無法避免的缺陷。另一個,雖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質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他一生為人行事,一舉一動,都是圍繞著“政治利益最大化”,圍繞著“建立大清王朝萬代永固之基”這個大局出發。為了這個大局,他可以柔如絲,也可以堅如鋼;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殘忍。他是一個高明的演員,許多時候,他的性格變化,完全是基於政治需要。
最有福氣的統治者
乾隆皇帝晚年精選和田玉,鐫“十全老人”之寶。在歸政時,他說自己“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視堯舜,不啻過之”。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
老百姓編撰歷史的第二條規律是投射原理。在物質享受極為貧乏的老百姓印象中,“皇帝”這兩個字主要意味著可以無節制地享受,無節制地吃“豬肉燉粉條”。所以,太平天子乾隆,成了老百姓投射他們對享受的想像力的主要方向。他們羨慕他閱盡人間春色,享盡了人間之福。小說家、戲曲家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
傳說中,乾隆皇帝日日笙歌宴飲,十分好酒,到處私訪,處處題詩。人們傳說,乾隆的皇后富察氏,就是因為皇帝南巡途中到處留情,甚至與皇后的嫂子私通,一氣之下,投河自盡。
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說乾隆的妃子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的時候俘虜來的。香妃與乾隆既是敵人,誓死不從,懷揣利刃要刺殺乾隆。皇太后察覺之後,命香妃自盡,才免了乾隆的橫禍。
其實,乾隆皇帝性格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一生生活都特別有節制,不喜飲酒。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從不以“酒”字入詩,也從不暴飲暴食。即使舉行慶節賀宴,也日落而止,從不舉行夜宴,“凡曲宴廷臣,率不過未申時”。他處事很有條理,不躁不亂,很有涵養。他自己說:“事煩心不亂,食少病無侵,此二語為予養心養身良方,原別無求養生之術也。”朝鮮人這樣描述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帝寢食起居,自御極後,無論四時,卯時而起,進早膳後,先覽中外庶政,次引見公卿大臣與之議決,至午而罷,晚膳後,更理未了公事,間或看書、制詩、書字,夜分乃寢。平生不飲酒,不嗜異味,朝夕進食,不過數匙,體力康旺不衰。”
乾隆是一個相當重禮法,感情也比較專一的皇帝。乾隆時代的後宮,管理非常嚴格,沒有任何妃子敢於恃寵而驕,胡作非為。事實上,香妃是歸順朝廷的回族貴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選入宮,初封貴人,病逝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享年54歲,正史記載得明明白白。
當然,關於乾隆的傳說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劉墉劉羅鍋的故事。據說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乾隆的干兄弟。所以他連皇帝都敢捉弄。在老百姓的設計下,乾隆皇帝對這個精明狡黠又一身正氣的劉羅鍋又愛又恨,被他耍得團團轉卻又無可奈何。這些傳說,寄託了老百姓反抗政治權威、消解政治威嚴的心理需要。然而,把這個傳說安排在乾隆時期,特別不合理。因為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明、苛刻的皇帝之一,他極力推崇皇權的威嚴,乾隆朝紀綱至為嚴肅,君臣相隔如天地。乾隆朝的大臣,即使貴為宰相,見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見了貓,大氣都不敢出,誰還敢起意戲弄皇帝!
乾隆皇帝擁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家,又是資深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詩人,平庸卻自負的書法家,偉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獵人。他的真實形象,與野史傳說實在風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情商很高,風度翩翩,很善於討取別人的歡心,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他又高己卑人,內心深處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他又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他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文字獄,甚至在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他早年富於自知之明,謙虛謹慎,把盛世推上了頂峰;晚年卻剛愎自用,自我膨脹,聽不進任何意見,親手毀了這個盛世……
歷史上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有如此多的側面。
對母親,他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中說:“乾隆對他的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故禮敬有加,始終不渝。”
對嫡妻,他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他17歲與出身名門的富察氏結為夫婦,兩人感情極好。皇后不幸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後,他悲痛欲絕,追念終生,寫下百十首感情真摯的悼亡之詩,見證了他是一個深情重義的男人。
對女兒,他慈祥可親,甚至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兒子,他卻一直板著面孔。為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他的長子因為在嫡母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而受到他的嚴厲斥責,並因此驚懼而死。
對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禮,寬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後,他卻一反常態,頤指氣使,任意挫辱,比雍正還要殘忍苛刻。乾隆時期是清代誅殺大臣最多的時期。
對“順民”,他“愛民如子”,經常為民間疾苦而動容落淚。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錢糧,豁免窮困百姓的稅賦,在災荒之時,不遺餘力放賑救災。
對敢於反抗的“刁民”,他卻蠻不講理。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對於群眾聚眾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對知識分子,他前期寬容大度,為雍正時期的幾起文字獄翻案,增開特科、恩科,增加入學名額,一時讓人感覺春風拂面。後期他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最瘋狂的文字獄製造者。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發病之際隨手亂畫幾個不知所云的字,也會被乾隆定性為大逆不道,本人凌遲,親人連坐……
當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麼複雜,不離兩個背景:一個,他是在尊榮至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天潢貴胄,一生順遂,在天資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對手,因此自視極高,高己卑人是他註定無法避免的缺陷。另一個,雖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質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他一生為人行事,一舉一動,都是圍繞著“政治利益最大化”,圍繞著“建立大清王朝萬代永固之基”這個大局出發。為了這個大局,他可以柔如絲,也可以堅如鋼;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殘忍。他是一個高明的演員,許多時候,他的性格變化,完全是基於政治需要。
最有福氣的統治者
乾隆皇帝晚年精選和田玉,鐫“十全老人”之寶。在歸政時,他說自己“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視堯舜,不啻過之”。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