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英國人描述說:“皇帝坐在一個無蓋的肩輿中,由十六個人抬著走,輿後有警衛執事多人手執旗傘和樂器。皇帝衣服系暗色不繡花的絲綢長褂,頭戴天鵝絨帽,形狀同蘇格蘭軍帽有些相似,帽前綴一巨珠,這是他衣飾上所帶的唯一珠寶。”
皇帝所過之處,所有人都紛紛下跪。英國人也沒有機會仔細打量這位亞洲的主人。匆忙中掃了一眼,唯一的感覺是皇帝精神矍鑠,遠遠比他的年齡年輕。赫脫南說他只有“五十來歲,動作敏捷”,“風度翩翩”。
皇帝在萬樹園中的大幄前下輿,緩步走入大幄。英國使臣隨即進入,跪在寶座之側。借這樣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英國人終於得以觀察這位地球上統治著最多人口的君主。馬戛爾尼的回憶錄,雖然經劉半農翻譯成半文半白,讀起來不太暢快,但仍然可以看出乾隆的風貌:“余靜觀其人,實一老成長者。形狀與吾英老年紳士相若,精神亦頗壯健,八十老翁,望之猶如六十許人也。”
巴羅的記述更為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面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英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雖然八十三歲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強壯,但不難看出他曾經有過一副強壯的體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滿族韃靼人一樣,他熱愛狩獵,從不錯過每年夏季舉行的操練……他頭腦的活力和思維的敏捷也不遜於他的身體。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斷,所以似乎無往不勝。”
乾隆皇帝情商很高,善於與人打交道,雖然在為人行政中常有暴烈苛刻之舉,但禮儀性接觸中極少會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副使斯當東回憶覲見皇帝的一刻說:“自始至終皇帝看來非常愉快自如,絕不像外間描寫那樣陰鬱沉悶。他的態度很開朗,眼睛光亮有神。至少在接見特使的整個時間,他的表現如此。”
禮節性拜會完成後,宴會就開始了。三位英國人以及他們的翻譯被邀請坐在“皇帝左手一張桌子前的坐墊上”。英國人注意到,“皇帝進餐時候,意態非常舒適,表現胃口極好”。“皇帝在整個典禮中對英國客人的照顧心情始終未減。在飲宴時,皇帝命執事官從自己桌上取下盛饌數色送至特使桌,宴會完畢,皇帝命人召特使等至御座前,各親賜溫酒一杯,有些近似馬德拉的次等酒。皇帝問及英王陛下的歲數,特使據實回答。皇帝說,他今年八十三歲了,身體仍然很健康,希望英王陛下也能同他一樣長壽。他看上去確是很健康,不像已經統治國事五十七年之久的樣子。典禮結束後,皇帝精神矍鑠地從寶座上走下,健步走上肩輿,毫無衰老狀態”。
雖然這次出使慘敗而歸,但是奇怪的是,英國使團的成員們無一例外地對乾隆印象良好。通過與中國官員的大量交談,他們這樣總結他的性格:“他頭腦的活力和思維的敏捷也不遜於他的身體。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斷,所以似乎無往不勝。他善良愛民,就像在所有面對臣民的場合所顯示的那樣。他在災荒時期減免賦稅,救濟饑民,同時對他的敵人睚眥必報,殘酷無情。急躁而固執,有時候使他斷事偏頗,處罰過嚴。”
這一總結,考諸中國史料,應該說相當準確而深刻。
乾隆時代,宮中仍然生活著許多萬里遠來的傳教士。除了對紅毛人的體味有點討厭外,皇帝對西洋人的誠實、認真、不慕名利十分欣賞。和康熙皇帝一樣,他對那些身懷異能的西洋人總是很尊重,教士王致誠回憶說:在給皇帝畫像的時候,“天氣很熱。他(皇帝)發了慈悲,讓王致誠脫了帽子坐著作畫”。不要以為這是不值一提的細節,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在皇上面前只能跪著或者站著,即使工作也不例外”。
傳教士們對皇帝的印象也大抵很好。汪宏達說:“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肅然起敬。如果說他對臣民很嚴肅,我認為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為對於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帝國,他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維持他的統治,盡他的責任。因此大官們在他面前都要發抖。而每次他和我說話都態度和藹,使我產生一種信任感……他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親自過問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開始處理政務。我不明白為什麼他怎麼能夠做得那麼細緻……從他的性格來看,他無所不為而且都能成功。他無所畏懼,思路敏捷,能隨機應變處理突發事件。”(《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朝廷》)
總體來講,乾隆皇帝是一個外表精彩,風度翩翩,充滿自信,富於精神活力的人。他擅長與人相處,知道怎麼樣恰到好處地表現他的威嚴和善意。對於接觸不多,特別是第一次見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於魅力的。但是,那些常伴身邊的大臣近侍們卻清楚地知道,這不過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遠比這複雜。
性格
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濃重的歷史感中。相對於生命的短暫,中國人更重視的是聲名的久遠。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當準確地表達了中國人重視身後名甚於生前樂的價值觀。
可是,似乎也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不尊重歷史。很多時候,歷史人物的身後聲名與他的真實面貌相差甚遠。比如那個雄才大略的曹操,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六戰六敗的二流軍事家諸葛亮,卻成了戰無不勝的戰神。
乾隆皇帝肯定是歷史上自我評價最高的皇帝,他自稱為“千古第一全人”。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
乾隆皇帝雖然自我評價甚高,然而和他那位不幸的父親一樣,民間野史中的乾隆皇帝與歷史真實同樣離題萬里。在老百姓眼中,乾隆是一個出身不正、熱衷享受、沉迷酒色、糊裡糊塗的皇帝。
老百姓解讀歷史,自有他們的一套價值標準。第一條原則是離奇。所以,乾隆的出身就被樂於捕風捉影的老百姓毫無來由地蒙上了層層迷霧。
一個流傳極廣的傳說是說乾隆乃是漢人的後代。據說康熙年間,海寧陳氏一家連續出了許多大官。陳元龍、陳世倌、陳詵、陳論父子叔侄,多人位極人臣,因此與雍親王府過往甚密。有一年,陳氏之妻與雍正之妃同時生育,陳氏產男,雍正之妃產女。抱子心切的雍正遂以女易男,換來了日後的乾隆作為自己的兒子。
這個傳說有鼻子有眼,還有許多旁證。據說,乾隆當了皇帝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於是借六次南巡之機四次臨幸海寧陳家,並以孩子對父母的口氣為陳家寫了愛日堂、春暉堂等匾額。
這個傳說當然不值一駁。雍正的生育能力早有證明,乾隆帝出生之時,他正在壯年,且已經連得四子,絕對沒有必要採取這個做法。再說,即使萬般無奈,滿漢分界極嚴的雍正也不會要一個漢族孩子。乾隆四次臨幸陳家是事實,不過為陳家書寫宅匾的是康熙皇帝,而並非乾隆。陳氏的極盛,在康熙一朝,而並非乾隆時期。
皇帝所過之處,所有人都紛紛下跪。英國人也沒有機會仔細打量這位亞洲的主人。匆忙中掃了一眼,唯一的感覺是皇帝精神矍鑠,遠遠比他的年齡年輕。赫脫南說他只有“五十來歲,動作敏捷”,“風度翩翩”。
皇帝在萬樹園中的大幄前下輿,緩步走入大幄。英國使臣隨即進入,跪在寶座之側。借這樣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英國人終於得以觀察這位地球上統治著最多人口的君主。馬戛爾尼的回憶錄,雖然經劉半農翻譯成半文半白,讀起來不太暢快,但仍然可以看出乾隆的風貌:“余靜觀其人,實一老成長者。形狀與吾英老年紳士相若,精神亦頗壯健,八十老翁,望之猶如六十許人也。”
巴羅的記述更為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面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英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雖然八十三歲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強壯,但不難看出他曾經有過一副強壯的體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滿族韃靼人一樣,他熱愛狩獵,從不錯過每年夏季舉行的操練……他頭腦的活力和思維的敏捷也不遜於他的身體。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斷,所以似乎無往不勝。”
乾隆皇帝情商很高,善於與人打交道,雖然在為人行政中常有暴烈苛刻之舉,但禮儀性接觸中極少會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副使斯當東回憶覲見皇帝的一刻說:“自始至終皇帝看來非常愉快自如,絕不像外間描寫那樣陰鬱沉悶。他的態度很開朗,眼睛光亮有神。至少在接見特使的整個時間,他的表現如此。”
禮節性拜會完成後,宴會就開始了。三位英國人以及他們的翻譯被邀請坐在“皇帝左手一張桌子前的坐墊上”。英國人注意到,“皇帝進餐時候,意態非常舒適,表現胃口極好”。“皇帝在整個典禮中對英國客人的照顧心情始終未減。在飲宴時,皇帝命執事官從自己桌上取下盛饌數色送至特使桌,宴會完畢,皇帝命人召特使等至御座前,各親賜溫酒一杯,有些近似馬德拉的次等酒。皇帝問及英王陛下的歲數,特使據實回答。皇帝說,他今年八十三歲了,身體仍然很健康,希望英王陛下也能同他一樣長壽。他看上去確是很健康,不像已經統治國事五十七年之久的樣子。典禮結束後,皇帝精神矍鑠地從寶座上走下,健步走上肩輿,毫無衰老狀態”。
雖然這次出使慘敗而歸,但是奇怪的是,英國使團的成員們無一例外地對乾隆印象良好。通過與中國官員的大量交談,他們這樣總結他的性格:“他頭腦的活力和思維的敏捷也不遜於他的身體。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斷,所以似乎無往不勝。他善良愛民,就像在所有面對臣民的場合所顯示的那樣。他在災荒時期減免賦稅,救濟饑民,同時對他的敵人睚眥必報,殘酷無情。急躁而固執,有時候使他斷事偏頗,處罰過嚴。”
這一總結,考諸中國史料,應該說相當準確而深刻。
乾隆時代,宮中仍然生活著許多萬里遠來的傳教士。除了對紅毛人的體味有點討厭外,皇帝對西洋人的誠實、認真、不慕名利十分欣賞。和康熙皇帝一樣,他對那些身懷異能的西洋人總是很尊重,教士王致誠回憶說:在給皇帝畫像的時候,“天氣很熱。他(皇帝)發了慈悲,讓王致誠脫了帽子坐著作畫”。不要以為這是不值一提的細節,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在皇上面前只能跪著或者站著,即使工作也不例外”。
傳教士們對皇帝的印象也大抵很好。汪宏達說:“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肅然起敬。如果說他對臣民很嚴肅,我認為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為對於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帝國,他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維持他的統治,盡他的責任。因此大官們在他面前都要發抖。而每次他和我說話都態度和藹,使我產生一種信任感……他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親自過問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開始處理政務。我不明白為什麼他怎麼能夠做得那麼細緻……從他的性格來看,他無所不為而且都能成功。他無所畏懼,思路敏捷,能隨機應變處理突發事件。”(《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朝廷》)
總體來講,乾隆皇帝是一個外表精彩,風度翩翩,充滿自信,富於精神活力的人。他擅長與人相處,知道怎麼樣恰到好處地表現他的威嚴和善意。對於接觸不多,特別是第一次見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於魅力的。但是,那些常伴身邊的大臣近侍們卻清楚地知道,這不過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遠比這複雜。
性格
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濃重的歷史感中。相對於生命的短暫,中國人更重視的是聲名的久遠。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當準確地表達了中國人重視身後名甚於生前樂的價值觀。
可是,似乎也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不尊重歷史。很多時候,歷史人物的身後聲名與他的真實面貌相差甚遠。比如那個雄才大略的曹操,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六戰六敗的二流軍事家諸葛亮,卻成了戰無不勝的戰神。
乾隆皇帝肯定是歷史上自我評價最高的皇帝,他自稱為“千古第一全人”。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
乾隆皇帝雖然自我評價甚高,然而和他那位不幸的父親一樣,民間野史中的乾隆皇帝與歷史真實同樣離題萬里。在老百姓眼中,乾隆是一個出身不正、熱衷享受、沉迷酒色、糊裡糊塗的皇帝。
老百姓解讀歷史,自有他們的一套價值標準。第一條原則是離奇。所以,乾隆的出身就被樂於捕風捉影的老百姓毫無來由地蒙上了層層迷霧。
一個流傳極廣的傳說是說乾隆乃是漢人的後代。據說康熙年間,海寧陳氏一家連續出了許多大官。陳元龍、陳世倌、陳詵、陳論父子叔侄,多人位極人臣,因此與雍親王府過往甚密。有一年,陳氏之妻與雍正之妃同時生育,陳氏產男,雍正之妃產女。抱子心切的雍正遂以女易男,換來了日後的乾隆作為自己的兒子。
這個傳說有鼻子有眼,還有許多旁證。據說,乾隆當了皇帝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於是借六次南巡之機四次臨幸海寧陳家,並以孩子對父母的口氣為陳家寫了愛日堂、春暉堂等匾額。
這個傳說當然不值一駁。雍正的生育能力早有證明,乾隆帝出生之時,他正在壯年,且已經連得四子,絕對沒有必要採取這個做法。再說,即使萬般無奈,滿漢分界極嚴的雍正也不會要一個漢族孩子。乾隆四次臨幸陳家是事實,不過為陳家書寫宅匾的是康熙皇帝,而並非乾隆。陳氏的極盛,在康熙一朝,而並非乾隆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