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一個隱秘的想法在全國人民心中蠢蠢欲動:為什麼不讓王莽做皇帝呢?
人們對劉姓子孫已經失去了信心,漢平帝長大了,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由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深入人心,漢朝老百姓人人都知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王莽符合皇帝的條件。讓王莽做皇帝,天下人的利益就有了永遠的依靠,就可以避免平帝親政後受二茬苦、遭二茬罪。
不過,這個想法想想可以,說出來的風險太大了。惡莫大於叛逆。所以,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表達對王莽的支持,呼籲提高王莽的地位,至於最後高到什麼程度,大家儘量不去想,以免受到心中罪惡感的壓迫。
千萬人的想法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無形然而能量巨大的洪流,並且像滾雪球那樣,勢力越來越大,終於,把全國人民都裹挾進去,形成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勢能。
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漢平帝十二歲,按《周禮》到了結婚的年齡。王莽發布詔書,在天下博採名門之後,選拔皇后。為了避嫌,他特意提出自己的女兒不參與競爭。王政君同意了這個提議。
消息傳出,社會上反應強烈。大家都覺得這樣對王莽不公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書朝廷,和朝廷論理。這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和學生。上書的人擠得政府門前水泄不通,幾乎形成騷亂。王莽還特意派遣長史到各處去做工作,勸阻人們。結果上書的人更多了,一天數千起,人們紛紛呼籲:“願得公女為天下母。”形勢迫人,王政君只好收回成命,把王莽的女兒列為候選對象。結果不言而喻,王莽之女獲得最廣泛的支持,順利地成為大漢皇后。
朝臣查閱古書,上古的天子封后父的土地多達百里,所以加封王莽兩萬五千六百頃土地。王莽反覆力爭,終於退回了土地。按過去的先例,聘皇后的禮金達數萬萬錢,王莽只接受四千萬,還把其中三千三百萬用來周濟別人。
第二年,漢成帝成婚,有大臣提議應該加封王莽為宰衡,位在所有公爵之上。幾天之內,就有八千百姓和官吏上書朝廷,支持這一建議。宰衡一職,是把上古伊尹和周公兩大名臣的封號合起來起的新名,古所未有。王莽求見王政君,痛哭流涕地拒絕這一封號,並且以稱病辭職為要挾。但是朝廷堅決不許,王莽最後只好接受了這一封號,同時,從封賞中拿出千萬,交給侍候王政君起居的官員,表示其孝敬之心。
大漢在王莽的領導下繼續欣欣向榮。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定了“車服”制度,全國人民的著裝、住房、器用按等級得到了整齊劃一的規範。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據德政精神,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並且按《禮記》的記載,修建據說上古時曾有過的明堂。一時之間,文治達到極盛。大學者揚雄也被王莽的皇皇治績所傾倒,孤傲的他滿懷熱情地作了《劇秦美新》一文,讚頌王莽的偉大。他說,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聖精神,在他的領導下,大漢王朝“帝典缺者已補,王綱弛者已張,炳炳麟麟,豈不懿哉”。他激動地讚美王莽之治“鬱郁乎煥哉”!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當政五年之後,朝臣又總結王莽的治績,說他的德行,為天下紀,他的功業,為萬世基,提議加封“九錫”。
九錫是九種極尊貴的物品,加九錫,就意味著取得了接近皇帝的地位。消息傳出,不長的時間內,朝廷竟然收到487,572的上書,支持給王莽加九錫。數字之所以如此精確,是因為《漢書》作者班固核對了當時的政府檔案。
48萬多件上書在漢朝意味著什麼呢?西漢末年,全國人口不過數千萬,其中絕大部分是文盲,識字者不過數百萬。而在長安附近,能夠上書的知識分子加起來也不會比48萬多多少。這就是說,幾乎所有有能力上書的普通百姓都參與了這次運動,如果在當時進行民意測驗,王莽的支持率肯定達95%以上。
在高層官員中,支持給王莽加九錫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達902人,幾乎占了全部。
幾乎所有的手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的寶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漢王朝在未央宮舉行盛大儀式,為王莽加封九錫。冊文說:“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動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於神明。”
這道眾臣精心撰寫的冊文,把王莽神化到了半人半神的地步。而九錫之制從形制上更是把王莽從眾人中分別出來,專門為王莽設了宗官、卜官、史官、祝官。王莽出行,坐特殊形制的車,豎九絛龍旗,執金斧玉勺。這種充滿神秘氣息的儀式,無疑使王莽的形象大為神化。
終於,在王莽加九錫之後七個月,長安附近有人在挖井時挖到了一塊上圓下方的白色石頭,上面赫然刻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這齣歷史大戲,馬上就要接近高潮。所有的人都屏息靜氣,整個劇場暫時出現了可怕的寂靜。
十一
剛剛上台的時候,王莽絕沒有想到做皇帝。他確實想效法周公,做一個完美的道德標杆。周公之偉大,正在於他可做天子而沒有做。
“篡逆”是整個漢語系統里最醜惡的一個詞,王莽怎麼會讓這個詞做自己名字的定語呢?
在漢語裡,克己,就意味著偉大。
然而,當民意大潮漸漸湧起的時候,他的心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民心就是天心,難道上天真的要自己做皇帝嗎?一想到這裡,他的思緒就不由自主地迅速遊走,開創新王朝、九五至尊、萬歲、萬世、龍、明黃色、朕……這些輝煌崇高的字眼在眼前不連貫地跳動起伏;群臣在自己腳下匍匐,億萬人山呼萬歲,自己站在人世最高點,與天相通……這些情景讓他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激情在心底抑制不住地洶湧,稍不努力,就要泛濫出來……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內心對皇位的渴望,是那樣強烈。
如果上天真的屬意於我,又有什麼不對呢?周公不能做皇帝,是因為他輔佐的周成王乃是自己的親侄子,天命在周,沒有必要取代同姓。而現在,劉姓似乎真的失去了天心,上天似乎真的在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如果上天真要改朝換代,誰會比我更適合呢?只有獲得皇位,才能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永久的保障。
王莽畢竟是凡人,一波又一波洶湧的民意漸漸把他拍暈了,特別是在加九錫之時,那四十八萬多件上書,件件情真意切,字字出於百姓內心啊!這樣感人的事情,前無古人,想必也後無來者。讀著一封封稱頌自己的奏摺,聽著那一句句悅耳動聽的詞句,王莽也不得不覺得自己真的是偉大、正確,真的是經天緯地之才。
聽聽他們都說了自己什麼吧:
普天之下,惟公是賴……
欽承神祇,經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眾方輯……
四海雍雍,萬國慕義,蠻夷殊俗,不召自至……
人們對劉姓子孫已經失去了信心,漢平帝長大了,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由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深入人心,漢朝老百姓人人都知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王莽符合皇帝的條件。讓王莽做皇帝,天下人的利益就有了永遠的依靠,就可以避免平帝親政後受二茬苦、遭二茬罪。
不過,這個想法想想可以,說出來的風險太大了。惡莫大於叛逆。所以,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表達對王莽的支持,呼籲提高王莽的地位,至於最後高到什麼程度,大家儘量不去想,以免受到心中罪惡感的壓迫。
千萬人的想法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無形然而能量巨大的洪流,並且像滾雪球那樣,勢力越來越大,終於,把全國人民都裹挾進去,形成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勢能。
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漢平帝十二歲,按《周禮》到了結婚的年齡。王莽發布詔書,在天下博採名門之後,選拔皇后。為了避嫌,他特意提出自己的女兒不參與競爭。王政君同意了這個提議。
消息傳出,社會上反應強烈。大家都覺得這樣對王莽不公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書朝廷,和朝廷論理。這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和學生。上書的人擠得政府門前水泄不通,幾乎形成騷亂。王莽還特意派遣長史到各處去做工作,勸阻人們。結果上書的人更多了,一天數千起,人們紛紛呼籲:“願得公女為天下母。”形勢迫人,王政君只好收回成命,把王莽的女兒列為候選對象。結果不言而喻,王莽之女獲得最廣泛的支持,順利地成為大漢皇后。
朝臣查閱古書,上古的天子封后父的土地多達百里,所以加封王莽兩萬五千六百頃土地。王莽反覆力爭,終於退回了土地。按過去的先例,聘皇后的禮金達數萬萬錢,王莽只接受四千萬,還把其中三千三百萬用來周濟別人。
第二年,漢成帝成婚,有大臣提議應該加封王莽為宰衡,位在所有公爵之上。幾天之內,就有八千百姓和官吏上書朝廷,支持這一建議。宰衡一職,是把上古伊尹和周公兩大名臣的封號合起來起的新名,古所未有。王莽求見王政君,痛哭流涕地拒絕這一封號,並且以稱病辭職為要挾。但是朝廷堅決不許,王莽最後只好接受了這一封號,同時,從封賞中拿出千萬,交給侍候王政君起居的官員,表示其孝敬之心。
大漢在王莽的領導下繼續欣欣向榮。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定了“車服”制度,全國人民的著裝、住房、器用按等級得到了整齊劃一的規範。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據德政精神,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並且按《禮記》的記載,修建據說上古時曾有過的明堂。一時之間,文治達到極盛。大學者揚雄也被王莽的皇皇治績所傾倒,孤傲的他滿懷熱情地作了《劇秦美新》一文,讚頌王莽的偉大。他說,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聖精神,在他的領導下,大漢王朝“帝典缺者已補,王綱弛者已張,炳炳麟麟,豈不懿哉”。他激動地讚美王莽之治“鬱郁乎煥哉”!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當政五年之後,朝臣又總結王莽的治績,說他的德行,為天下紀,他的功業,為萬世基,提議加封“九錫”。
九錫是九種極尊貴的物品,加九錫,就意味著取得了接近皇帝的地位。消息傳出,不長的時間內,朝廷竟然收到487,572的上書,支持給王莽加九錫。數字之所以如此精確,是因為《漢書》作者班固核對了當時的政府檔案。
48萬多件上書在漢朝意味著什麼呢?西漢末年,全國人口不過數千萬,其中絕大部分是文盲,識字者不過數百萬。而在長安附近,能夠上書的知識分子加起來也不會比48萬多多少。這就是說,幾乎所有有能力上書的普通百姓都參與了這次運動,如果在當時進行民意測驗,王莽的支持率肯定達95%以上。
在高層官員中,支持給王莽加九錫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達902人,幾乎占了全部。
幾乎所有的手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的寶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漢王朝在未央宮舉行盛大儀式,為王莽加封九錫。冊文說:“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動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於神明。”
這道眾臣精心撰寫的冊文,把王莽神化到了半人半神的地步。而九錫之制從形制上更是把王莽從眾人中分別出來,專門為王莽設了宗官、卜官、史官、祝官。王莽出行,坐特殊形制的車,豎九絛龍旗,執金斧玉勺。這種充滿神秘氣息的儀式,無疑使王莽的形象大為神化。
終於,在王莽加九錫之後七個月,長安附近有人在挖井時挖到了一塊上圓下方的白色石頭,上面赫然刻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這齣歷史大戲,馬上就要接近高潮。所有的人都屏息靜氣,整個劇場暫時出現了可怕的寂靜。
十一
剛剛上台的時候,王莽絕沒有想到做皇帝。他確實想效法周公,做一個完美的道德標杆。周公之偉大,正在於他可做天子而沒有做。
“篡逆”是整個漢語系統里最醜惡的一個詞,王莽怎麼會讓這個詞做自己名字的定語呢?
在漢語裡,克己,就意味著偉大。
然而,當民意大潮漸漸湧起的時候,他的心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民心就是天心,難道上天真的要自己做皇帝嗎?一想到這裡,他的思緒就不由自主地迅速遊走,開創新王朝、九五至尊、萬歲、萬世、龍、明黃色、朕……這些輝煌崇高的字眼在眼前不連貫地跳動起伏;群臣在自己腳下匍匐,億萬人山呼萬歲,自己站在人世最高點,與天相通……這些情景讓他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激情在心底抑制不住地洶湧,稍不努力,就要泛濫出來……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內心對皇位的渴望,是那樣強烈。
如果上天真的屬意於我,又有什麼不對呢?周公不能做皇帝,是因為他輔佐的周成王乃是自己的親侄子,天命在周,沒有必要取代同姓。而現在,劉姓似乎真的失去了天心,上天似乎真的在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如果上天真要改朝換代,誰會比我更適合呢?只有獲得皇位,才能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永久的保障。
王莽畢竟是凡人,一波又一波洶湧的民意漸漸把他拍暈了,特別是在加九錫之時,那四十八萬多件上書,件件情真意切,字字出於百姓內心啊!這樣感人的事情,前無古人,想必也後無來者。讀著一封封稱頌自己的奏摺,聽著那一句句悅耳動聽的詞句,王莽也不得不覺得自己真的是偉大、正確,真的是經天緯地之才。
聽聽他們都說了自己什麼吧:
普天之下,惟公是賴……
欽承神祇,經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眾方輯……
四海雍雍,萬國慕義,蠻夷殊俗,不召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