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莽卻不這樣看。“天地之性人為貴”,在儒家看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奴隸制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奴役也有自己的生命尊嚴,也有自己的基本權利。

  《漢書·王莽傳》載,經過痛苦的權衡,王莽命令王獲自殺以贖罪。只有這樣,他才能維護世界觀的統一。而且,下意識中,王莽明白這樣處理會帶來巨大的轟動效應。

  全家上下一下子亂了套,王莽的妻子急得要和王莽拼命,終日以淚洗面,兒子與女兒都在王莽面前連日長跪,為王獲求情。

  作為一個政治家,王莽的兒女之情是比較淡薄的,但並不是沒有感情。做了這個決定之後,他也經歷著痛苦的煎熬,那畢竟是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親生骨肉。更何況,這次所有的親人都站到了對立的一邊。

  然而,王莽已經習慣於在情感和禮法發生衝突時無條件地倒向禮法。四十年來的修身磨鍊似乎就是為了面對今天的考驗。要做改天換地的聖人,要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他就不能按常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得把自己變成刀槍不入的超人,變成超越世俗情感的神,這樣才能承擔起挽救天下的重任。天理和人慾的交戰中,後退一步,就會前功盡棄。

  上天也許是用這件事來考驗王莽能否承擔大事,他把拳頭握得緊緊的,關節都要碎了。他以為自己已經練就了鐵石心腸,但是,現在他發現,自己的心還保持著幾分彈性。每一個夜晚,他都幾乎要向感情投降,然而隨著天明的到來,理智又一次占了上風。

  王莽的意志最終不可違背,經過幾天的爭執,王獲終於自殺。

  這件事震動了整個社會。人們沒法不震動,人們沒法不感動,人們沒法不敬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他確實已經接近了聖人的高度,讓人只能仰視,心懷慚愧。在這個裙帶成風的黑暗時代,王莽的行為像一盞明燈,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希望。

  王莽像一個高明的演員,給人們留下了最動人的造型。是啊,在這個綱紀崩潰的時代,人們最痛恨的是上流社會的窮奢極欲,最痛恨的是裙帶成風。而王莽恰恰恭儉勤政,恰恰大義滅親。他準確地擊中人們感情中最脆弱的部分,讓所有人的心都成了他的俘虜。

  《漢書·哀帝紀》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發生日食。在漢朝人看來,這是上天明確無誤的警告。漢哀帝驚恐不已,下詔讓大臣獻策。鬱郁已久的大臣紛紛上書說,這是上天對王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反應。鑑於輿論的壓力,漢哀帝只好以侍候王政君的名義讓王莽重返京師。

  九

  還沒等王莽為重新獲得權力進行更多的努力,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二十五歲的漢哀帝突然去世。而在此之前,他的祖母與母親傅、丁兩後都已去世。上天又一次向王莽露出笑臉。

  在漢哀帝胡作非為的時候,王政君默默地獨居深宮,不動聲色。而現在,這個資深女政治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採取了行動。《資治通鑑·哀帝元壽二年》記載,在漢哀帝去世的當天,她就駕臨未央宮,收取了皇帝的璽綬;接著召見大司馬,即皇帝的情人董賢,問他打算怎麼處理皇帝的喪事。乳臭未乾的董賢在王政君面前居然嚇得連句完整話都說不來了。王政君馬上掂出了這個人的輕重,命使者火速召王莽進宮。

  王莽又成了大司馬。

  王莽做的第一件事是罷免董賢,此人早已成為漢哀帝的替罪羊,成為人人痛恨的目標。《漢書·董賢傳》載,董賢畏罪自殺後,其財產四十三億錢被沒收,充實國庫。

  王莽做的第二件事是選立中山孝王之子、九歲的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此人與無子的漢哀帝血緣最近,立他為帝順理成章。同時,王莽命令,漢平帝的親屬不得進京,以絕外戚之患。

  接著,他把傅、丁兩家的外戚全部趕出長安,讓自己那些聲名良好的朋友親信占據要津。《漢書·外戚·孝哀傅皇后傳》載,他還下令挖傅、丁兩後的墳墓,以平民憤。三件撥亂反正的大事做罷,整個大漢天下歡聲雷動。久久壓抑的人心得到了充分舒展,人人都以為,災難終於過去,光明就要來臨。王莽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大漢王朝在王莽的領導下,眼看就要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十

  有人說王莽處心積慮地篡位,而實際上,他更像是被民眾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寶座上去的。

  漢朝時的上天和民心看來是心有靈犀,高度默契。王莽執政前的百十年間,災異屢見,什麼夏天降霜、冬天打雷、山崩泉涌、地震隕石、日食月食、星辰逆行,老天爺裝神弄鬼,忙得不可開交。《春秋》所記載的災異品種在西漢末年幾乎都全了。一旦有了一點兒什麼事,老百姓就捕風捉影、添油加醋、三人成虎、口耳相傳,鬧得天下人心惶惶。

  可是,王莽上台後,這類災異漸漸消失了。相反,“祥瑞”卻漸漸出現了。

  祥瑞這個東西,是上天心情愉快的表現。如果天下大治,人心舒暢,上天就會降下些稀奇好玩的東西,以資精神鼓勵。《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打獵的時候,就捕獲了一頭獨角怪獸,被認為是白麟,一種傳說中的瑞獸,於是舉國同慶。《漢書·宣帝紀》載,漢宣帝的時候,有成千上萬的五色鳥飛到長安附近的宮苑,許多人都一口咬定是親眼所見。於是皇帝上尊號,百官加官晉爵,大家急忙進行自我獎勵。

  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就任六個月之後,南越人向朝廷進獻了一隻白雉、兩隻黑雉。儒生們一查古書,《尚書》記載周朝之時,越裳氏曾向周成王進獻白雉。這件事在此時重現,顯然是“周成白雉之瑞”。於是有人上書,應該像封周公那樣封王莽為“安漢公”,增加兩萬八千戶封戶。此議一出,群臣紛紛響應。

  王莽再三辭讓,最後接受了這一稱號,但拒絕接受封戶。

  《漢書·王莽傳》說,此事是王莽暗示地方官搞的陰謀,這一說法像諸多其他不利於王莽的記載一樣,是缺乏根據的臆測。更大的可能是,西南地區的地方官主動策劃了此事。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莽執政得到了地方官員的擁護。

  王莽的政策方針完全遵循了儒家理論,他不搞裙帶關係,不封王氏子孫,而是尊崇皇族。他依《周禮》的精神,封宣帝子孫三十六人為列侯,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解放了一批皇族後裔。此舉一下子贏得了皇族的擁護。

  他號召官員節儉度日,與百姓共患難,帶頭捐款一百萬錢,捐地三十頃,用來救助貧民。每遇水旱災害,他就吃素,與民同甘苦。在他的帶領下,共有兩百三十名貴族捐獻田地,分給貧民。

  王莽按照《周禮》的記載,在全國建立倉儲制度,儲備穀物,作為賑災之用。他按照上古傳說,改革官制,設置“四輔”,加封周公、孔子等聖賢的子孫。

  王莽還大興教育,擴大太學招生量,太學生數量很快翻了幾番,突破一萬人。他還在各地廣建學校,徵召“異能之士”,拓寬了普通知識分子入仕的渠道。和此前的一派亂象相比,大漢朝在王莽的治理下,真的是撥亂反正,蒸蒸日上。由於王莽不遺餘力地大抓意識形態建設,紀綱恢復,社會正統價值觀念得以弘揚,所以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從王公貴族到知識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覺得“道德楷模”王莽是他們利益最好的代言人,王莽具有超人的品格和能力,是人民信得過的領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