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五
雖然受到忽視,但是王莽畢竟是皇帝的至親,這一社會關係使他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潛在優勢,一旦機緣巧合,優勢就會轉化成巨大的現實利益。
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大司馬王鳳病重。王莽遵從孝道,趕到王鳳府上去照顧病人。王鳳所患大約是腦血栓後遺症,偏癱在床。《漢書·王莽傳》載,王莽代替僕人,親自給王鳳端屎端尿,“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盡心竭力。
疾病使王鳳感覺到了異常的虛弱和無助,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平時沒怎麼關照過的侄子給了自己最需要的親情。而自己平日裡提攜備至的子侄,從小嬌生慣養,誰能吃得了這樣的苦?不要說收拾穢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了一會兒就匆匆離去。相比之下,王鳳不禁為自己以前對王莽的忽視深感愧疚。彌留之際,王鳳鄭重地把王莽託付給太后,要求多加關照。
根據王鳳的遺願,朝廷任命王莽為黃門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後,經常能聽到各種風言風語,而任命王莽後,王政君聽到的卻是由衷的歡迎之聲。大家都覺得,這樣出眾的人才早就應該進入仕途了。太后對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沒想到這個幾乎被自己遺忘的侄子居然擁有這樣的影響力。老謀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價值:他有助於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聲。不久,又升王莽為射聲校尉,使他進入中級官員行列。
王莽給官場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王莽一點兒也不因身為外戚而有任何驕氣,對任何人都是和和氣氣,謙恭有禮。王氏子弟大都不學無術,而王莽精通典籍,學問出眾;王氏子弟爭相攬權納賄,王莽卻清廉自守,一塵不染;別人處理政務難免摻雜私心,王莽卻不偏不倚,處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對王莽不遺餘力的讚譽,實際上就是對其他權貴行為的批判。
這一年,王莽二十四歲,達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在他謙恭和氣的外表下,隱藏著說出來會嚇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徹底改變這個不合理的社會,為天下立萬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躋身孔孟之列,被後世永遠景仰。
這是一個真誠的、儒家式的雄心壯志。
要達到這個目標,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權力的頂峰,成為王鳳那樣的人物。
從自己的晉升之路中,他已經切實體會到了聲譽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攀登過程中,他下意識地重複自己的成功經驗,他的道德熱情被進一步激發,行動也更加有力。
《漢書·王莽傳》記載了如下事跡:
他俸祿不多,卻經常傾囊資助別人,特別是自己以前的同學。
他傾其所有,把長兄的遺腹子的婚事辦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禮那天,正好王莽的母親身體不適,在婚宴上,王莽屢次離席,進入後堂。客人們不解其故,詢問僕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親的病體,去服侍母親用藥了。
他買了一個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舉引起了人們的紛紛議論:王莽也這樣好色?在眾說紛紜之際,王莽對朋友公布了答案,原來,這個女子是他為朋友朱博買的。這位朱博,政績卓異,可惜一直沒有兒子,王莽此舉是為了幫助朋友延續後代。
王莽的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亂世一樣,西漢末年也是個道德淪喪的年代。越是在污濁的空氣中,人們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覺,王莽入仕已經六年,可是由於潔身自好、不結交權貴、不請託送禮,官位升遷得很慢。
終於有人出來發言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漢成帝上書,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這實際上是為王莽討封。有人帶頭,眾多儒學名士也趁機上書,頌揚王莽的品行。於是,在三十歲這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經常隨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為一個頗有影響力和權勢的大臣。而他依然作風不改,居官恭謹有加,地位越高,為人越謙和。他把封地上的貢賦全部用來資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簡樸度日。他是個工作狂,工作起來通宵達旦,把自己任內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非常符合儒家標準。太后和皇帝都慶幸選對了人,不斷對其委以重任。又過了八年,深受輿論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為大司馬,社會輿論終於把他推上了權力的高峰。
六
漢朝時候,“天人感應論”蔚為流行。董仲舒說,國君受命於天,如果稱職,上天會讓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無道,就會更換代理人。當然,上天是講道理也講策略的,給犯錯誤的人出路,在改朝換代之前,會降下種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來警告皇帝,直到確認這個人不可救藥了,才會從他手裡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務完成得出色,上天就會降下種種祥瑞,鼓勵他再接再厲。
董仲舒說,皇帝輪流做,然而,這種輪流是有順序的,這個順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麼,繼承秦朝的漢朝就是火德。
西漢末年,社會上經常流傳著改朝換代的傳說。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小道消息,說某地出了什麼怪事,預示著將要改朝換代了,漢朝的火運已經到頭了,土德皇帝將要出現了。
大漢王朝的氣數看起來也確實快要盡了。
西漢末期,貧富分化達到了社會不能承受的極點。貴族擁有土地動輒幾十萬畝,而常年有數百萬流民無家可歸。上層社會風氣奢侈,靡費巨大,而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賣身為奴。災異頻發,餓死者的白骨相望於道。人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濃,整個社會充斥著緊張不安的氣息,起義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漢成帝在詔書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災異數見,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漢書·薛宣朱博傳》)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詔,到天壇去跪拜上天,承認錯誤,可是形勢絲毫不能好轉。
《漢書·眭弘傳》載,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腳下突然降下一塊巨石。一位儒生上書昭帝,說泰山乃神山,泰山墜石,預示將有匹夫而為天子。他勸皇帝順天應人,擇天下賢者,讓出帝位。
理所當然,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頭。
可是,後繼者居然絡繹不絕。《漢書·蓋寬饒傳》載,宣帝之時,當時的一個小官蓋寬饒又上書,建議皇帝傳位於賢者。
這次皇帝沒敢動手殺他,而是迫令他自殺了。
漢成帝時,一個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寫了一本《包元太平經》,宣稱漢朝天命已終,應該重新受命,這樣就能延續漢朝的命運。他還組織了許多學生,到全國各地去宣傳自己的理論。甘忠可被關進了監獄,但他的弟子鍥而不捨地繼續宣傳,到了漢哀帝時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認可。《漢書·哀帝紀》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漢哀帝真的舉行典禮,宣布重新“受天命”,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
雖然受到忽視,但是王莽畢竟是皇帝的至親,這一社會關係使他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潛在優勢,一旦機緣巧合,優勢就會轉化成巨大的現實利益。
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大司馬王鳳病重。王莽遵從孝道,趕到王鳳府上去照顧病人。王鳳所患大約是腦血栓後遺症,偏癱在床。《漢書·王莽傳》載,王莽代替僕人,親自給王鳳端屎端尿,“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盡心竭力。
疾病使王鳳感覺到了異常的虛弱和無助,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平時沒怎麼關照過的侄子給了自己最需要的親情。而自己平日裡提攜備至的子侄,從小嬌生慣養,誰能吃得了這樣的苦?不要說收拾穢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了一會兒就匆匆離去。相比之下,王鳳不禁為自己以前對王莽的忽視深感愧疚。彌留之際,王鳳鄭重地把王莽託付給太后,要求多加關照。
根據王鳳的遺願,朝廷任命王莽為黃門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後,經常能聽到各種風言風語,而任命王莽後,王政君聽到的卻是由衷的歡迎之聲。大家都覺得,這樣出眾的人才早就應該進入仕途了。太后對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沒想到這個幾乎被自己遺忘的侄子居然擁有這樣的影響力。老謀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價值:他有助於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聲。不久,又升王莽為射聲校尉,使他進入中級官員行列。
王莽給官場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王莽一點兒也不因身為外戚而有任何驕氣,對任何人都是和和氣氣,謙恭有禮。王氏子弟大都不學無術,而王莽精通典籍,學問出眾;王氏子弟爭相攬權納賄,王莽卻清廉自守,一塵不染;別人處理政務難免摻雜私心,王莽卻不偏不倚,處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對王莽不遺餘力的讚譽,實際上就是對其他權貴行為的批判。
這一年,王莽二十四歲,達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在他謙恭和氣的外表下,隱藏著說出來會嚇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徹底改變這個不合理的社會,為天下立萬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躋身孔孟之列,被後世永遠景仰。
這是一個真誠的、儒家式的雄心壯志。
要達到這個目標,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權力的頂峰,成為王鳳那樣的人物。
從自己的晉升之路中,他已經切實體會到了聲譽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攀登過程中,他下意識地重複自己的成功經驗,他的道德熱情被進一步激發,行動也更加有力。
《漢書·王莽傳》記載了如下事跡:
他俸祿不多,卻經常傾囊資助別人,特別是自己以前的同學。
他傾其所有,把長兄的遺腹子的婚事辦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禮那天,正好王莽的母親身體不適,在婚宴上,王莽屢次離席,進入後堂。客人們不解其故,詢問僕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親的病體,去服侍母親用藥了。
他買了一個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舉引起了人們的紛紛議論:王莽也這樣好色?在眾說紛紜之際,王莽對朋友公布了答案,原來,這個女子是他為朋友朱博買的。這位朱博,政績卓異,可惜一直沒有兒子,王莽此舉是為了幫助朋友延續後代。
王莽的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亂世一樣,西漢末年也是個道德淪喪的年代。越是在污濁的空氣中,人們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覺,王莽入仕已經六年,可是由於潔身自好、不結交權貴、不請託送禮,官位升遷得很慢。
終於有人出來發言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漢成帝上書,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這實際上是為王莽討封。有人帶頭,眾多儒學名士也趁機上書,頌揚王莽的品行。於是,在三十歲這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經常隨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為一個頗有影響力和權勢的大臣。而他依然作風不改,居官恭謹有加,地位越高,為人越謙和。他把封地上的貢賦全部用來資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簡樸度日。他是個工作狂,工作起來通宵達旦,把自己任內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非常符合儒家標準。太后和皇帝都慶幸選對了人,不斷對其委以重任。又過了八年,深受輿論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為大司馬,社會輿論終於把他推上了權力的高峰。
六
漢朝時候,“天人感應論”蔚為流行。董仲舒說,國君受命於天,如果稱職,上天會讓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無道,就會更換代理人。當然,上天是講道理也講策略的,給犯錯誤的人出路,在改朝換代之前,會降下種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來警告皇帝,直到確認這個人不可救藥了,才會從他手裡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務完成得出色,上天就會降下種種祥瑞,鼓勵他再接再厲。
董仲舒說,皇帝輪流做,然而,這種輪流是有順序的,這個順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麼,繼承秦朝的漢朝就是火德。
西漢末年,社會上經常流傳著改朝換代的傳說。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小道消息,說某地出了什麼怪事,預示著將要改朝換代了,漢朝的火運已經到頭了,土德皇帝將要出現了。
大漢王朝的氣數看起來也確實快要盡了。
西漢末期,貧富分化達到了社會不能承受的極點。貴族擁有土地動輒幾十萬畝,而常年有數百萬流民無家可歸。上層社會風氣奢侈,靡費巨大,而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賣身為奴。災異頻發,餓死者的白骨相望於道。人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濃,整個社會充斥著緊張不安的氣息,起義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漢成帝在詔書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災異數見,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漢書·薛宣朱博傳》)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詔,到天壇去跪拜上天,承認錯誤,可是形勢絲毫不能好轉。
《漢書·眭弘傳》載,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腳下突然降下一塊巨石。一位儒生上書昭帝,說泰山乃神山,泰山墜石,預示將有匹夫而為天子。他勸皇帝順天應人,擇天下賢者,讓出帝位。
理所當然,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頭。
可是,後繼者居然絡繹不絕。《漢書·蓋寬饒傳》載,宣帝之時,當時的一個小官蓋寬饒又上書,建議皇帝傳位於賢者。
這次皇帝沒敢動手殺他,而是迫令他自殺了。
漢成帝時,一個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寫了一本《包元太平經》,宣稱漢朝天命已終,應該重新受命,這樣就能延續漢朝的命運。他還組織了許多學生,到全國各地去宣傳自己的理論。甘忠可被關進了監獄,但他的弟子鍥而不捨地繼續宣傳,到了漢哀帝時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認可。《漢書·哀帝紀》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漢哀帝真的舉行典禮,宣布重新“受天命”,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