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自從征高麗回來後,楊廣就像一個救火隊員,四處撲火。一連串的打擊讓楊廣有些回不過神來。他不明白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正在興致勃勃建築著自己的大業金字塔的他,為什麼會在砌最後一塊磚時從金字塔塔頂失腳滑落下來,落入這樣難堪的境地?為什麼一直一帆風順、萬人愛戴的他現在變成了天下萬民嘲笑的對象?他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的為什麼是這樣一個結果?
被圍在雁門,又一次在全國人面前丟光臉面的這一刻,楊廣第一次驚覺:自己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在皇帝排行榜上排第一還是第二的問題,而是帝國能不能在自己手裡保住的問題!他突然發現,那個從他出生起就一直伴隨在他身邊的幸運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永遠離他而去。那曲一直演奏得輝煌盛大的交響樂在一度轉成低沉壓抑之後,現在居然不斷滑音和跑調,使一場演奏會變成了滑稽戲,正襟危坐的觀眾忍俊不禁。楊廣原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沒想到上天對他如同對萬物一樣,不過視為芻狗。他原以為他的幸運是上天無償的賜予,不想原來卻是利息沉重的債務,要他用不幸一一加倍償還。他原來一直以為上天賜給他的是古往今來最幸福的人生,哪知中途劇情驟轉,看來他的人生很可能變成一場徹底的悲劇。
“上天,我做錯了什麼,你要這樣懲罰我?”這個以“剛毅”聞名的皇帝終於繃不住勁了。被圍在雁門的他,當看到幼子楊杲被城外飛來的箭頭嚇得發抖時,慚愧、悔恨、委屈一時襲來。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載,當著擠在臨時朝堂里的大臣的面,他一把抱住小小的楊杲,號啕大哭,聲達戶外,哭得“目盡腫”。人們一時不知所措,所有人都是頭一次看到了楊廣的眼淚。他是哭自己保護不了孩子,還是哭自己這幾年的不順利?
就在皇帝號啕大哭的那一刻,他的大臣已經看清了這個號稱天縱聖明的政治家,骨子裡畢竟還是生長於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的貴公子。他雖然聰明無比,但是畢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風霜磨鍊,缺乏承擔大業夢想的堅忍頑強。包括李淵在內的諸多貴族已經摸透了楊廣的底細——起兵的時候已經到了,看來皇帝又可以輪流做了。楊玄感失敗,是因為第一個出頭的椽子必然爛掉。但是,如果是第二個、第三個,那可就不一樣了。
二十八
在命運的一次又一次打擊下,楊廣性格中的負面因素暴露得越來越多。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大隋朝堂上已經見不到一個外國使臣了。這與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諸國使臣雲集洛陽的場面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各地的官員來得都很少,原因是各地農民起義阻隔,許多大臣沒法趕到首都。這是楊廣過得最冷冷清清的一個年。
眼看著自己竭盡全力辛苦建立起的雄偉大業像個豆腐渣工程一樣稀里嘩啦地倒下,楊廣的心氣也隨之散了。
事實上,雖然東征高麗失敗,但是楊廣的命運還遠遠沒有到滅國的邊緣。農民軍的戰鬥力相當有限。雖然號稱四十八家之多,但他們一直沒能聯合起來,甚至都沒有能力出省作戰。如果楊廣潛下心來,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力挽狂瀾,他還是有能力在政治高層閃展騰挪的。只要能防止貴族紛紛起兵,維持住帝國政治的平衡,隋軍還是有能力消滅各地農民起義的烈火的。這樣,雖然大業已去,但是他畢竟還能安享富貴尊榮,在歷史上以平庸之主收局。然而他沒心思去做這些了。
他原本是一個極其心高氣傲的人。他的自我期待是一個將要繪出世界上最完美圖畫的絕世藝術家。因此,當這幅圖畫失敗了,他怎麼還有興趣在它上面修修補補,把老鷹改畫成一隻烏鴉,以求賣幾個錢花花,度此一生?
藝術家的性格決定了他將走極端路線。不做最好,就做最壞,他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平庸。他,一個原本打造傳世金碗的大匠,此時不屑於去做為餬口奔忙的鋦碗工。做不了千古一帝,他也沒有心情去做一個辛苦維持的平庸帝王。
因此,在眼看天下分裂,自己在皇帝排行榜上不可能有名次之後,楊廣有點破罐子破摔了。命運已經不是原先許諾給他的命運,前途也已經不再是預想的前途,他對上天從感激變成了抱怨,他像一個沒有要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樣躺在地上,不想起來。在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門被圍之後,我們看到他與以前判若兩人,連續的打擊使他那貴公子般嬌嫩的神經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傷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載,從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以後,楊廣“每夜眠,恆驚悸,雲有賊,令數婦搖撫,乃得眠”。他對治國有點心不在焉。大業十一年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處理公務。大業十一年後,他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雖然天下越來越亂,他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卻鼓不起心氣去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他對政治越來越鬆懈,越來越放任,甚至對自己的生命,他也有點三心二意,不那麼周密地去考慮。
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原本不喜歡飲酒的皇帝領略了美酒的好處。他下詔命各地官員貢獻本地名酒,自己一一品嘗,定出高下。他醉酒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次,在長樂宮獨飲大醉後賦了一首五言詩,詩文今已失傳,只《文獻通考》卷三百九中記載了最後兩句: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楊廣已經不再是那個雙肩擔起大業,只手擎起乾坤的楊廣了。“氣可鼓不可泄”,心氣已消的他放棄了自我,投身到無邊無際的放任自流中,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只聽任生理欲望控制自己、填充自己、遮蔽自己。既然命運是由上天控制,既然上天說給就給、說不給就不給,那麼一切由上天決定吧!他其實是在向上天撒嬌。在冥冥中,他還期望上天那神秘的力量什麼時候能再光顧他,把他推出失意的泥淖。
眼看著皇帝越來越頹廢,政治越來越混亂,昔日的貴族摩拳擦掌。從雁門之圍後,北方草原上的馬匹價格一路飆漲,以唐國公李淵為代表的各地貴族紛紛招兵買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他們感覺時機已經成熟,隋鷹揚郎將梁師都、馬邑富豪劉武周、金城富豪校尉薜舉、唐國公李淵、武威富豪李軌、蕭梁子孫蕭銑、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權的大臣不約而同,紛紛起兵,割據一方,眾多世族亦加入其中。
在聞聽昔日貴族全部起來後,楊廣的意志完全崩潰了。一直到死,楊廣都認為他的真正敵人不是農民起義軍。這些農民軍不過是貴族政治遊戲的前奏和引子,真正的政治軍事方向,最終還是得由貴族來把握。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正如參加了隋末起義的魏徵在《隋書》中所說:“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識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師用兵之勢!但人自為戰,眾怒難犯,故攻無完城,野無橫陣,星羅棋布,以千百數。豪傑因其機以動之,乘其勢而用之,雖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將,連踵覆沒,莫之能御。”隋末三支實力最雄的農民軍都難以和這些貴族軍閥相抗衡,一旦交鋒,即土崩瓦解。瓦崗軍失利於王世充,河北軍被李世民一戰而擊潰,江淮軍降於李淵,後雖又起兵,但旋即敗亡。在隋末亂局中,最終還是貴族得到了傳國寶鼎。
被圍在雁門,又一次在全國人面前丟光臉面的這一刻,楊廣第一次驚覺:自己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在皇帝排行榜上排第一還是第二的問題,而是帝國能不能在自己手裡保住的問題!他突然發現,那個從他出生起就一直伴隨在他身邊的幸運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永遠離他而去。那曲一直演奏得輝煌盛大的交響樂在一度轉成低沉壓抑之後,現在居然不斷滑音和跑調,使一場演奏會變成了滑稽戲,正襟危坐的觀眾忍俊不禁。楊廣原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沒想到上天對他如同對萬物一樣,不過視為芻狗。他原以為他的幸運是上天無償的賜予,不想原來卻是利息沉重的債務,要他用不幸一一加倍償還。他原來一直以為上天賜給他的是古往今來最幸福的人生,哪知中途劇情驟轉,看來他的人生很可能變成一場徹底的悲劇。
“上天,我做錯了什麼,你要這樣懲罰我?”這個以“剛毅”聞名的皇帝終於繃不住勁了。被圍在雁門的他,當看到幼子楊杲被城外飛來的箭頭嚇得發抖時,慚愧、悔恨、委屈一時襲來。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載,當著擠在臨時朝堂里的大臣的面,他一把抱住小小的楊杲,號啕大哭,聲達戶外,哭得“目盡腫”。人們一時不知所措,所有人都是頭一次看到了楊廣的眼淚。他是哭自己保護不了孩子,還是哭自己這幾年的不順利?
就在皇帝號啕大哭的那一刻,他的大臣已經看清了這個號稱天縱聖明的政治家,骨子裡畢竟還是生長於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的貴公子。他雖然聰明無比,但是畢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風霜磨鍊,缺乏承擔大業夢想的堅忍頑強。包括李淵在內的諸多貴族已經摸透了楊廣的底細——起兵的時候已經到了,看來皇帝又可以輪流做了。楊玄感失敗,是因為第一個出頭的椽子必然爛掉。但是,如果是第二個、第三個,那可就不一樣了。
二十八
在命運的一次又一次打擊下,楊廣性格中的負面因素暴露得越來越多。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大隋朝堂上已經見不到一個外國使臣了。這與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諸國使臣雲集洛陽的場面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各地的官員來得都很少,原因是各地農民起義阻隔,許多大臣沒法趕到首都。這是楊廣過得最冷冷清清的一個年。
眼看著自己竭盡全力辛苦建立起的雄偉大業像個豆腐渣工程一樣稀里嘩啦地倒下,楊廣的心氣也隨之散了。
事實上,雖然東征高麗失敗,但是楊廣的命運還遠遠沒有到滅國的邊緣。農民軍的戰鬥力相當有限。雖然號稱四十八家之多,但他們一直沒能聯合起來,甚至都沒有能力出省作戰。如果楊廣潛下心來,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力挽狂瀾,他還是有能力在政治高層閃展騰挪的。只要能防止貴族紛紛起兵,維持住帝國政治的平衡,隋軍還是有能力消滅各地農民起義的烈火的。這樣,雖然大業已去,但是他畢竟還能安享富貴尊榮,在歷史上以平庸之主收局。然而他沒心思去做這些了。
他原本是一個極其心高氣傲的人。他的自我期待是一個將要繪出世界上最完美圖畫的絕世藝術家。因此,當這幅圖畫失敗了,他怎麼還有興趣在它上面修修補補,把老鷹改畫成一隻烏鴉,以求賣幾個錢花花,度此一生?
藝術家的性格決定了他將走極端路線。不做最好,就做最壞,他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平庸。他,一個原本打造傳世金碗的大匠,此時不屑於去做為餬口奔忙的鋦碗工。做不了千古一帝,他也沒有心情去做一個辛苦維持的平庸帝王。
因此,在眼看天下分裂,自己在皇帝排行榜上不可能有名次之後,楊廣有點破罐子破摔了。命運已經不是原先許諾給他的命運,前途也已經不再是預想的前途,他對上天從感激變成了抱怨,他像一個沒有要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樣躺在地上,不想起來。在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門被圍之後,我們看到他與以前判若兩人,連續的打擊使他那貴公子般嬌嫩的神經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傷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載,從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以後,楊廣“每夜眠,恆驚悸,雲有賊,令數婦搖撫,乃得眠”。他對治國有點心不在焉。大業十一年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處理公務。大業十一年後,他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雖然天下越來越亂,他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卻鼓不起心氣去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他對政治越來越鬆懈,越來越放任,甚至對自己的生命,他也有點三心二意,不那麼周密地去考慮。
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原本不喜歡飲酒的皇帝領略了美酒的好處。他下詔命各地官員貢獻本地名酒,自己一一品嘗,定出高下。他醉酒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次,在長樂宮獨飲大醉後賦了一首五言詩,詩文今已失傳,只《文獻通考》卷三百九中記載了最後兩句: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楊廣已經不再是那個雙肩擔起大業,只手擎起乾坤的楊廣了。“氣可鼓不可泄”,心氣已消的他放棄了自我,投身到無邊無際的放任自流中,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只聽任生理欲望控制自己、填充自己、遮蔽自己。既然命運是由上天控制,既然上天說給就給、說不給就不給,那麼一切由上天決定吧!他其實是在向上天撒嬌。在冥冥中,他還期望上天那神秘的力量什麼時候能再光顧他,把他推出失意的泥淖。
眼看著皇帝越來越頹廢,政治越來越混亂,昔日的貴族摩拳擦掌。從雁門之圍後,北方草原上的馬匹價格一路飆漲,以唐國公李淵為代表的各地貴族紛紛招兵買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他們感覺時機已經成熟,隋鷹揚郎將梁師都、馬邑富豪劉武周、金城富豪校尉薜舉、唐國公李淵、武威富豪李軌、蕭梁子孫蕭銑、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權的大臣不約而同,紛紛起兵,割據一方,眾多世族亦加入其中。
在聞聽昔日貴族全部起來後,楊廣的意志完全崩潰了。一直到死,楊廣都認為他的真正敵人不是農民起義軍。這些農民軍不過是貴族政治遊戲的前奏和引子,真正的政治軍事方向,最終還是得由貴族來把握。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正如參加了隋末起義的魏徵在《隋書》中所說:“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識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師用兵之勢!但人自為戰,眾怒難犯,故攻無完城,野無橫陣,星羅棋布,以千百數。豪傑因其機以動之,乘其勢而用之,雖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將,連踵覆沒,莫之能御。”隋末三支實力最雄的農民軍都難以和這些貴族軍閥相抗衡,一旦交鋒,即土崩瓦解。瓦崗軍失利於王世充,河北軍被李世民一戰而擊潰,江淮軍降於李淵,後雖又起兵,但旋即敗亡。在隋末亂局中,最終還是貴族得到了傳國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