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一個男人,從一個城市轉到另一個城市,周而復始,不能停止。 凱薩琳·巴克萊則是一個完全的女人。她溫柔體貼,有求必應,對亨利 的愛明顯含有母愛的成份。她很少喝酒,也不需要任何別的男人。她只要求 與亨利一起生活,這樣她就會很幸福。她的氣質十分符合一夫一妻制。她在 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家。這一點在米蘭的旅館裡有非常細緻的描寫: 凱薩琳坐在床上,望著吊燈。她已經脫了帽子,頭髮在燈光下 粲然發光。她在一個鏡子裡照著,用雙手理著頭髮。我在其他三個 鏡子裡看到她。她的樣子悶悶不樂。她任憑她的斗篷掉在床上。 “怎麼啦,親愛的?” “我從來沒有當妓女的感覺,”她說。我走到窗邊,拉開窗幔 向外望望。想不到會這樣子。 “你並不是妓女。” “我知道,親愛的,但是感覺到自己好象是妓女,並不是愉快 的事。” 我走過去,挨著她身邊坐下,吻她。 “你是我的好姑娘。” “我的確是你的,”她說。 我們吃了晚飯以後,精神愉快,過一會兒,我們快樂自在,仿 佛這房間就是我們的家。醫院裡我那間房間,過去是我們的家,現 在這房間又是我們的家了。 巴克萊用女性完整的柔情,為不知所措的亨利營造了一處精神避難所, 在這裡,她使亨利得到完善,並使他們的結合也完善起來。因此,凱薩琳·巴 克萊之死標誌著亨利的最後幻滅: 但是我趕了她們出去,關上門,滅了燈,這也不頂什麼用。那 簡直是在跟塑像道別。過一會兒,我走了出去,離開醫院,冒雨走 回旅館。 亨利先是 “永別了,武器”,接著又“永別了,懷抱”,但亨利對待這 兩者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亨利和巴克萊的悲劇是一 個超越時代的悲劇,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最 明顯的相似之處是這四位主人公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幸的情人,雖然這兩個故 事一個以奧意戰爭為背景,一個以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世仇為背景。 凱薩琳和朱麗葉一樣,都死於偶然事件,並非邪惡社會環境的直接結果, 也不是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凱薩琳的身體條件妨礙了她的正常分娩,她的死 純屬生理上的偶然原因。朱麗葉的死是因為誤會,更主要的是帶消息的修士 耽誤了時間。如果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凱薩琳和朱麗葉之死都表現了一 種藝術上的必然。正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古家族和凱普萊特家族因 世仇而形成的邪惡勢力一樣,第一世界大戰決不會從根本上促成亨利和凱瑟 琳的結合,儘管他們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還特別注重烘托氣氛,他用陰雨的天氣給全書奠

  定了低沉悲涼的格調。連綿不斷的陰雨一直伴隨著災難和不幸。亨利傷愈後 還沒有重返前線時,雨就開始下了,連綿不斷,繼之又斷斷續續。亨利從大 撤退到逃往施特雷沙,到與凱薩琳重新團聚的時候,整段時間都在下雨。當 他們倆重逢時,雨就停了,他們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窗上灑滿陽光。 這時晴朗起來的天氣,益發襯托出他們愛情的美好。氣候的好壞和主題的發 展直接相關。然而晴天是短暫的,到了三月冬天開始消退,夜晚又開始下雨 了,一直到凱薩琳死去。最後,亨利冒雨走回旅館。

  《喪鐘為誰而鳴》 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海明威在創作上毫不鬆懈,滿懷熱情地耕耘 和收穫,先後發表了關於西班牙鬥牛的專著 《午後之死》(1932年)、短篇 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年)、關於非洲狩獵的專著《非洲的青山》(1935 年)、長篇小說 《有的和沒有的》(1937年)、劇本 《第五縱隊》(1938 年)和長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1940年)。 海明威的小說歷來有這麼一個特點:主人公是美國人,但故事發生的背 景卻遠離美國,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或者非洲。這自然與作者的經歷密 切相關。海明威從歐洲返回美國定居大約十年後,試圖寫一本反映美國的小 說,這便是 《有的和沒有的》。但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有一部分事件發生在古 巴。 主人公哈利·摩根的名字取自英國十七世紀海盜亨利·摩根。摩根為了 養活老婆孩子,不惜鋌而走險,違法從古巴往美國販運甜酒和人口。最後他 在搶錢中和人發生火井被打死。臨終前他明白了一件事: “一個人不行…… 他媽的干不出事。”他認識到一個人單獨行動絕對沒有希望。然而這個結論 不是從情節上發展出來的,讓人毫無必然的感覺。書中將有錢的與無錢的人 進行對照,用來構造與支持這小說和它的教訓,但這整個事件不能使人信服。 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不成功的。 但對於揭示海明威的思想來說,這部小說又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是他 思想發生轉變的一個標誌。他從尼克·亞當斯私訂和約開始的流放歷程至此 告終;海明威在思想上不再與世界分離。實際上到了1937年,這部小說出版 那年,海明威已經再度接受他二十年前拋棄了的社會,又回到另一個 “為民 主而戰”的戰爭。 1938年發表的劇本 《第五縱隊》證實了這一點。《第五縱隊》的主人公 菲利普·羅林斯是為忠於共和政府者作間諜工作的。他偽裝成一個酗酒、放 盪的戰地記者,很難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篇報導。後來美國女記者多蘿 西·布里奇斯愛上了他,決定改造他,同時也要與他結婚。對待那場戰爭他 們兩人有很大的差距:菲利普無論是在喝威士忌時,還是和妓女上床時,都 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他完全沉浸在政府軍的鬥爭里。女記者多蘿西·布里 奇斯則是個旁觀者,她對菲利普缺乏理解。當多蘿西提出他們離開西班牙到 聖卓別茲去尋歡作樂時,菲利普建議她玩點兒別的:春天釣鮭魚;秋天去匈 牙利打獵:在馬林第海濱玩衝浪板等等。菲利普告訴她: “你可以去。但是 這些地方我都去過了,我已經把它們拋到腦後。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我一個 人去,或者與那些有共同的理由的人一塊去。” 《第五縱隊》雖然也不是一 部傑作,但它無疑指明了海明威思想的流向。 因此當1940年 《喪鐘為誰而鳴》出版時,人們就不會對這本書扉頁上的 題詞感到突然了。海明威在這裡引用的是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一段話:“誰 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褒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 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 園被衝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 《喪鐘為誰而鳴》也是反映西 班牙內戰的。故事的背景是:由於1937年3月中旬,政府軍在首都東北瓜達 拉哈拉城附近大敗義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俄國上將戈爾茲這時正

  準備在首都西北向瓜達拉馬山區叛軍山上防線發動進攻,為了切斷敵人的增 援路線,派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到敵後深山中和游擊隊接上關係,等 戰鬥一打響,就炸毀一座鐵橋。 喬丹在老嚮導安塞爾莫的引導下,與住在山谷下面山邊洞裡的一夥游擊 隊取得了聯繫,並與他們為伍。游擊隊員的 “士氣”很低。他們的領袖巴勃 羅當年曾是個馬販子,給部隊和鬥牛場供應馬匹,後來在鬥牛場做幫手時結 識了和鬥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爾,菲尼托被牛挑死後,比拉爾就跟巴勃羅 待在一起。革命爆發時,巴勃羅在家鄉率領群眾包圍了民防軍的兵營,逮捕 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並將他們處死。但三天後,遭到反動軍隊的反撲,巴 勃羅和他的隊伍被迫撤到深山中打游擊。一年來,他們襲擊了幾次敵人的據 點,炸了一次火車,弄到幾匹馬。巴勃羅開始酗酒,意氣日益消沉,只求能 在這山里混下去。當他得知喬丹的來意時,他深知炸了橋就會迫使他放棄他 的藏身之地,他明白離開這裡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沒有足夠的馬匹供大夥騎。 於是他當場提出他所謂的狐狸的原則:要在一個地區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別 的地區去活動,不然就會被敵人趕走。巴勃羅的女人比拉爾熱情豪爽,她眼 看著巴勃羅逐漸墮落成一個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膽小鬼,心裡非常不滿。於是 在當天晚上大家聚集在山洞裡時,比拉爾帶頭反對巴勃羅,贊成炸橋,大家 一致表態支持她。但是喬丹犯了一個戰術上的錯誤,未能殺死巴勃羅,儘管 大家都指望他能做到這一點。後來,當巴勃羅喝了一天的酒,又與游擊隊員 們發生爭吵時,喬丹也同意殺他了。然而巴勃羅偷聽了他的話,他聲稱他已 經制訂好了撤退的計劃,因為要解凍了,他們的行動最終可能實行。這時新 的災難又來了,一個法西斯騎兵迷了路,意外地衝進游擊隊的營地,他們不 得不將他打死,這樣肯定會引起敵人的注意,他們一定會派人來找他。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游擊隊領袖艾爾·索多曾經答應派四個靠得住的人 來支持喬丹。當艾爾·索多帶著他盜竊的馬匹跨過雪地歸來時,被敵人的騎 兵追蹤。他們把守山頂,將敵人消滅。但法西斯又派轟炸機進行猛烈攻擊, 他們不幸中彈身亡。安塞爾莫從城裡帶回消息說,咖啡館裡盛傳戈爾茲將軍 的進攻計劃和法西斯的反攻。喬丹派信使警告戈爾茲將軍儘可能取消進攻計 劃。然而,在沒有接到新的命令之前,喬丹還得繼續按計劃行動。當天晚上 一直想阻繞這次行動的巴勃羅帶著喬丹的雷管不見了。第二天早上他回來後 承認他曾一度膽怯,現在準備幫助喬丹用由手榴彈臨時湊起來的起爆劑來執 行任務。信使未能及時到達戈爾茲將軍的司令部,沒有使他取消原定的作戰 計劃。當忠於共和國的轟炸機發起進攻時,喬丹和巴勃羅的隊伍炸掉了橋樑 和崗哨。在撤退時,喬丹走在最後面,他負了重傷,他用衝鋒鎗掩護游擊隊 的撤退,最後不幸以身殉職。 在這個故事中還穿插了一條副線:喬丹和瑪麗亞的戀愛。喬丹到達營地 的頭天下午,瑪麗亞端來飯食時,他們倆就一見鍾情了。瑪麗亞是個苦命的 孩子,她的父母被民防軍槍殺了,自己隨後被長槍黨匪徒們剪掉了頭髮,然 後遭到輪姦。當瑪麗亞被解往南方時,火車半路上被炸,比拉爾吩咐將她帶 回營地,做了她的保護人。為了治療瑪麗亞心靈和肉體上的創傷,比拉爾成 全了這對年輕人的愛情,是她把瑪麗亞送到喬丹的睡袋中。在山洞的那三天, 比拉爾教導瑪麗亞作為喬丹的妻子應盡的責任。比拉爾還擅長看相,已經在 喬丹的手紋中看出了死亡的徵兆。為了喬丹,同時也是為了瑪麗亞,她毅然 促成他們的結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