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位著名的作家嘆息說:“我獲得了巨大的名聲,可是我仍然很孤獨。”這個獲得名聲的“我”和這個孤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

  我在照鏡子,從鏡子裡審視著自己。那個審視著我自己的“我”是誰,那個被我自己審視的“我”又是誰,它們是不是同一個“我”?

  你拉開抽屜,發現一張你小時候的照片,便說:“這是小時候的我。”你怎麼知道這是小時候的“我”呢?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是憑什麼東西成為同一個“我”的呢?

  夜深人靜之時,你一人獨處,心中是否浮現過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看作哲學的最高要求。可是,認識“自我”真是一件比認識世界更難的事。上面的例子說明,它至少包括以下三個難題:

  第一,我有一個肉體,又有一個靈魂,其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有人說,靈魂只是肉體的一種功能。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靈魂有時候會反叛肉體,譬如說,會為了一種理想而忍受酷刑甚至犧牲生命?如果不是這樣,靈魂是不同於肉體並且高於肉體的,那麼,它也必有高於肉體的來源,那來源又是什麼?如此不同的兩樣東西是怎麼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既然它不來源於肉體,為什麼還會與肉體一同死亡?或者相反,在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仍能繼續存在?

  第二,靈魂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指我的全部心理活動和內心生活,那麼,它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一方面,它包括理性的思維、觀念、知識、信仰等等。另一方面,它包括非理性的情緒、情感、欲望、衝動等等。其中,究竟哪一個方面代表真正的“自我”呢?有的哲學家主張前者,認為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因而不同個人之間的真正區別也在於理性的優劣強弱。有的哲學家主張後者,認為理性只是人的社會性一面,個人的真正獨特性和個人一切行為的真實動機深藏在無意識的非理性衝動之中。他們究竟誰對誰錯,或者都有道理?

  第三,我從小到大經歷了許多變化,憑什麼說我仍是那同一個“我”呢?是憑我對往事的記憶嗎?那麼,如果我因為某種疾病暫時或長久喪失了記憶,我還是不是“我”呢?是憑我對我自己仍然活著的一種意識,即所謂“自我意識”嗎?可是,問題恰好在於,我是憑什麼意識到這仍然活著的正是“我”,使我在變化中保持連續性的這個“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把這些難題交給你自己去思考。

  21 語言能否傳達感覺?

  我感到我的肚子有一種很不愉快的感覺。我常常聽別人說到肚子“痛”,便相信我的這種感覺也就是“痛”。於是我告訴你:“我肚子痛。”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你一定認為你明白了。你不是我,不能感覺到我的肚子所感到的那種不適,那麼你是怎麼明白的呢?你可能說,你也曾經肚子“痛”,你是根據你曾經有過的這種感覺理解“痛”這個詞的含義,從而明白我的意思的。可是,儘管我們用“痛”這同一個詞來表達各自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很可能是不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我的感覺永遠不可能在你的意識中出現,你永遠不可能在你的意識中將我的感覺與你的感覺進行比較,因此永遠不可能確知我們用“痛”這個詞表達的是否相同的感覺。

  你也許會說: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譬如說臉部表情、手捂肚子的動作等肚子痛時通常會出現的可見標誌,甚至通過醫學手段查出胃潰瘍、腸胃炎等致痛原因,來推斷我所說的肚子“痛”的含義。

  不錯,外部標誌或醫學檢查可以增強你的信心,使你更加相信你理解了我所說肚子“痛”的含義,但是並不能證明你的理解是對的,因為這一切完全沒有改變這個事實:你對“痛”這個詞的含義的理解僅僅是依賴於你的感覺的,你無法感覺到我的感覺。

  你也許又會說:我們不需要弄清不同人說“痛”這個詞時所指的感覺是否完全相同,就算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推測別人說這詞的意思的,只要這樣做在實際生活中有效,譬如說能夠提醒醫生做某些必要的檢查,這就可以了。

  好吧,我對此完全同意。不過,這樣一來,你所談的已經不是語言能否傳達感覺的問題,而是語言有無實踐效用的問題了。

  再舉一例:有一個色盲,他分不清紅色和綠色,把它們都稱作“紅色”。現在我問你,他所說的“紅色”究竟是指你所看到的紅色,還是你所看到的綠色,或者是你從來不曾看見過的一種顏色?對此你顯然是無法回答的,因為你無法感覺到他對顏色的感覺。同樣道理,他也完全不能知道你所說的“紅色”和“綠色”是怎樣的,為什麼你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他所看到的同一種顏色

  “你不是我,所以你不可能真正知道我的感覺。”對於這個看上去幾乎不可反駁的論點,中國哲學家莊子倒有過一個很機智的反駁。有一回,他和惠施站在一座橋上觀魚,嘆道:“看這些魚游來游去,多麼快樂!”惠施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他反問:“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莊子的反駁看起來象是玩文字遊戲,其實指出了上述論點在邏輯上的自相矛盾。既然不同個體之間的意識不能相通,我不可能知道你的感覺,那麼,我是否知道你的感覺這一點也是在我的意識中發生的事,你又怎麼能知道呢?

  22 語言能否傳達思想?

  事實上,上面關於感覺所說的話,在較弱的程度上對于思想也同樣適用。思想就是對某個對象或事件的認識,可是,由於每個人對於這個對象或事件都處在不同的關係之中,因此,他們的認識也是不同的,但他們卻往往用同樣的語詞說著不同的意思。

  譬如說,許多人都在說這句話:“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可是,不同人用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很不相同。對於曹雪芹的親朋戚友來說,“曹雪芹”這個名字指示著他們所接觸到的那一個活生生的人。對於後世讀到《紅樓夢》並為之感動的無數讀者來說,“曹雪芹”這個詞意味著這部令他們感動的小說的作者,而他們之所以感動的原因和程度是千差萬別的,他們口中說出的上面那句話的意味和分量也因此而千差萬別。對於從未讀過《紅樓夢》的人來說,如果他們說這句話,那意思無非是說:“我曾經聽人說過‘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這樣一句話,不過我不知道曹雪芹是誰,他為什麼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表明不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但這句話本身是應該有確定的含義的,這個含義並不因人們理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事實上,有些哲學家正是這樣主張的。然而,另一些哲學家會問:究竟什麼是這句話的原義呢?是第一個說這話的那個人所想表達的意思嗎?可是,他的意圖只存在於他的意識之中,我們完全不可能確切地知道。而且,即使能夠知道,也沒有理由把它當作確定這句話的含義的尺度。是這句話所指示的那個事實嗎?可是,並不存在不需要經過解釋的事實,而經過解釋,事實便會呈現不同的面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