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極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墮入了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琉森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她尊敬和喜歡尼采,但只是把他看作自己的人生導師。尼采仍然痴戀著莎樂美,不得不克制自己,以師生之誼相處,兩人保持著友好的接觸。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蜚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的小插曲就終結了。

  由於尼采長期獨身和多病,借照料他的生活之機,伊莉莎白愈來愈深地進入了他的生活。但是,她根本不理解尼采。她對尼采與莎樂美的友誼的粗暴干預,一度導致兄妹關係破裂。重歸於好之後,彼此仍然經常發生摩擦。尼採在給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抱怨,他受不了她,和她在一起,他就會生病。尤其使他煩惱的是伊莉莎白與柏林臭名昭著的反猶分子福爾斯特的婚姻。在猶太人問題上,兄妹之間常常發生激烈的爭吵。尼采歷來對猶太人有高度評價,厭惡反猶運動。後來,伊莉莎白追隨福爾斯特到烏拉圭建立德國殖民村,事敗,福爾斯特自殺。此時尼采已患精神病,但他的名聲正在迅速增長,伊莉莎白覺得有機可乘,回到德國,壟斷了尼采著作的版權及全部手稿,以尼采的保護人和解釋尼采思想的權威自居,篡改手稿,捏造言論,曲解思想,不遺餘力地把尼采打扮成種族主義者和反猶太主義者。尼采思想後來遭到世界性誤解,他的妹妹負有重要責任。

  作為一個思想家,尼采需要孤獨。然而,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渴望人間的溫暖。也許沒有比尼采更孤獨的人了。他長年累月獨居,常常一連許多天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說話的熟人。寂寞的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嚴重地摧殘了他的身心健康。1887年9月,他的分別了14年的朋友多伊森夫婦到西爾斯-瑪麗亞看他,幾乎認不得他了:"這段時間裡,他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不復有從前的驕傲的舉止,靈巧的步伐,流暢的談話。他步履艱難,步態蹣跚,身子略微向一邊傾斜,說話明顯地變得遲鈍,時常停頓。"他指著天空,憂鬱地說:"親愛的朋友,當我積累我的思想時,我的頭頂上必須有藍天。"又把客人帶到懸崖邊一塊空地上,說:"我最愛躺在這裡,醞釀我最好的思想。"分手時,尼采把他們一直送到鄰村,噙著淚水訴說他的陰鬱的預感。

  1888年,在瘋狂的前夜,尼采的創作欲突然高漲,一連寫出五本小冊子: 《偶像的黃昏》、《華格納事件》、《尼采反對華格納》、《反基督》、《看哪這人》。還寫了一組抒情詩《酒神頌》。其中有兩本是專門攻擊已於五年前去世的華格納的。有人認為,這是尼采精神失常的先兆。其實,尼采對華格納的批判是有明確的內容的,他把華格納當作浪漫悲觀主義的典型加以批判,認為華格納歌劇中的那種歇斯底里的激情,過度亢奮的敏感,對神經和官能的刺激,集中體現了時代的頹廢症。在與華格納決裂後,尼采曾經承認,他與華格納在血緣上是多麼相近。所以,對華格納的批判又是一種自我批判。尼采具有強烈的反省精神,他的理論似乎是對他的氣質的一種抗衡。他自己浪漫而悲觀,卻偏要批判浪漫悲觀主義。他自己體弱多病,卻偏要鼓吹強健的生命本能。他自己多愁善感,卻偏要鼓吹堅強不仁。這使他的哲學充滿複雜的矛盾,其實正是內心激烈衝突的反映。

  1888年底和1889年初,尼采正寓居都靈。他的朋友們突然收到一批奇怪的信,署名"上帝"、"酒神"、"釘在十字架上的人"。信中的瘋言癲語卻也證明他至死仇恨德國的霸權主義和反猶主義:"我本人剛剛就建立反德聯盟一事擬定了致歐洲各宮廷的備忘錄。我想用一件鐵衣裹起這個'帝國',煽動它打一場絕望的戰爭。在我尚未把那年輕的皇帝連同他的嘍羅擒拿到手之時,我沒有空。""取締一切反猶分子。"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到街上,看見一個馬車夫在殘暴地鞭打牲口,這個神經脆弱的哲學家就又哭又喊,撲上前去,抱住馬脖子,瘋了。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德國去。病歷記載: 這個病人喜歡擁抱和親吻街上的任何一個行人。孤獨使他瘋狂,他終於在瘋狂中擺脫了孤獨。此後,尼採在精神的黑夜中苟延了10餘年無用的生命,於1900年8月25日在魏瑪與世長辭。

  第81節:附二 尼采簡歷(1)

  附二尼采簡歷尼采與形上學附二尼采簡歷1844.10.15生於德國勒肯一個牧師家庭。

  1849父死。

  1850全家遷居瑙姆堡。

  1858-1864就學於帕弗達預科學校。

  1864-1865在波恩大學修神學、古典語言學。

  1865-1867在萊比錫大學修古典語言學。

  1867-1868在瑙姆堡服兵役。

  1868-1869復學萊比錫大學。

  1869-1879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

  1879.5因病辭去教職。

  1879-1889輾轉居住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都靈、熱內亞、墨西拿,法國的尼斯,瑞士的巴塞爾、琉森等地。

  1889.1在都靈發作精神病,其後終身不愈。

  1890-1897在瑙姆堡,由母親護理。

  1897-1900因母死,遷至魏瑪,由妹妹福爾斯特?尼采護理。

  1900.8.25死於魏瑪。

  附三尼采主要著作尼采與形上學附三尼采主要著作1870-1871《悲劇的誕生》1873《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一部:《自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1873-1874《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部:《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1874《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三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1875-1876《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部:《華格納在拜洛伊特》1876-1879《人性的,太人性的》1880-1881《朝霞》1881-1882《快樂的科學》(其中第五部於1886年續寫)1883-1885《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1886《善惡的彼岸》1887《道德的譜系》1888《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尼采反對華格納》《看哪這人》死後出版的著作:《強力意志》(1901年第一版,1906年第二版)。

  第82節:附二 尼采簡歷(2)

  後記尼采與形上學後記中國人介紹和研究尼采,自王國維始,已經有八十餘年的歷史了。事實上,中國的進步思想界,對於尼采的思想,一開始就有著較為公允的評價。最顯著的例子是魯迅和茅盾。魯迅在《文化偏至論》(1907)中讚揚尼采"深思遐矚,見近世文明之偽與偏","尊個性而張精神",以反對十九世紀文明"惟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趨"的通弊,可謂得尼采思想之精華。人們常說魯迅後期與尼采思想徹底決裂,此見大可商榷,其實魯迅對於尼采思想中的積極面始終是肯定的。茅盾在《尼采的學說》(1920)中著重分析了尼采的道德論和超人說,認為"多少含有幾分真理","尼采的學說,誠然是駁雜不醇,有些地方很危險;然尼采仍不失為大哲人"。對尼采的評價較為冷靜而客觀,卻不失其公正。在翻譯方面,解放前已有梵澄、高寒等人譯出尼采的多種著作。遺憾的是,介紹和研究尼采的工作後來中斷了很久。而且,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全面檢討尼采思想的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研究尼采思想,當是我們的責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