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那麼,是否為理想的典型呢?他又否認。尼采對於理想主義一般持輕蔑態度,認為這是逃避現實的軟弱表現。他也曾強調:"為人辯護的是人的現實。"現實的人比理想的人更有價值。《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39-140頁。尼采似乎是想表明,超人並非一種無根柢的空想,他是現實的人通過自我超越而可以達到的一個目標。然而,他又一再申明,沒有一個現實的人能成為超人,而只能為超人的產生準備條件,做出犧牲。尼采如此狂妄,可是他從來沒有自稱超人,連真的發瘋時也沒有。他不肯褻瀆了自己的理想。超人終究是一種理想,過去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有。他不過是尼采表達超越之急迫願望的一個象徵。在尼采所憧憬的新世紀--我們的二十世紀,已經很少有人相信超人說了,可是談論人的自我超越性的卻越來越多。也許,這就是"超人"寓言的收穫。
第69節: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1)
第九章詩人哲學家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第九章詩人哲學家我的心弦被無形地撥動了,悄悄彈奏一支船曲,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你們可有誰聽見?……
--尼采尼采是個哲學家,更是個詩人,說不定還是個音樂家。尼采也確實留下了若干音樂作品,1983年世界哲學大會上舉辦音樂會,演奏了他的作品。音樂幾乎是他的本能,他的靈魂就是一支飄逸的樂曲。他在詩歌中尋找本能的升華,在哲學中尋找靈魂的超越。可是,當我們讀他的哲學時,我們仍然覺得這是詩。當我們讀他的哲學和詩時,我們仍然像在聽音樂。
這位力的謳歌者卻有著一顆纖巧精緻的心靈,用他的話說,那是一顆神秘的酒仙女似的心靈。在他和華格納交往時,華格納常常欺侮他,幾句笑話就把他折磨得煩躁不安,而華格納卻瘋子似的說得更加起勁。華格納真像一個瘋子,生氣時暴跳如雷,高興時在沙發上豎蜻蜓,在鋼琴上跳上跳下,跑到花園裡爬樹。相形之下,尼采恬靜而又有幾分羞怯。他自小不合群,寧與花木為伴。除了彈琴、讀書,便是一人踽踽獨行。十歲時,他就寫出哀婉悲悼的詩作,祭父親的墳塋。他留下了許多別具一格的詩,在德國現代詩史上據有獨特地位。對音樂的態度可有點奇怪了。他曾經作過曲,一度還打算永遠投身音樂。可是,就像他在摯愛的大師華格納面前逃走了一樣,他在音樂面前也逃走了。音樂是個迷人的情人,因為迷人而帶有危險。他怕自己沉溺在音樂中,也就是說,沉溺在無數朦朧的渴望和柔軟的思慕中,喪失了力。有什麼用呢?至多是不當音樂家罷了,可他反正在音樂中沉醉了一輩子,--琴弦上的音樂和心靈上的音樂。他自己承認:"我終究是個老音樂家,除了音樂沒有別的慰藉。"致加斯特,1887年6月22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36頁。直到1888年他還嘆息:"沒有音樂的生活簡直是一個錯誤,一種苦難,一次流放。"致加斯特,1888年1月15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36頁。貝多芬用五線譜寫哲學,尼採用哲理譜音樂,殊途而同歸。世上有哪部哲學著作如今真的被譜成了交響樂呢?只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說尼采是個詩人哲學家,不只是因為他寫詩,更是因為他把詩融進了哲學裡,把哲學詩化了。哲學探討人生,他給人生一個審美的解釋。哲學追問世界本體,他對世界本體做出藝術化的說明。哲學沉思萬物,他使這澄明的思考閃耀詩的光華。席勒也是又寫詩又搞哲學,可是他為詩和哲學的衝突苦惱了一輩子。尼采把二者融為一體了。德國的浪漫化哲學,從席勒、費希特、謝林、諾瓦里斯、施萊爾馬赫、叔本華發展到尼采,算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又啟示了狄爾泰、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在這條路上進一步探索。求人生的詩化,進而求本體的詩化,進而求哲學思考方式本身的詩化,是這種浪漫化哲學的主旨。
審美的人生古希臘是尼采心中的聖地。他為自己和人類設計的通向未來的航線,其實也就是他向古希臘朝聖的路線。他在這條路上跋涉了一輩子。希臘的神聖在於美。在尼采看來,除了美,還有什麼稱得上神聖的呢?希臘人是唯一健康、優美、堅強樂觀的民族。在希臘,天空像一口蔚藍的鐘,人們生活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戶外,生活在競技場上,露天劇場裡,節慶會場上。相比之下,現代人是多麼渺小可憐,那些玩具似的臥室和客廳只配供絲織的玩偶居住,那些低矮的門只有傴僂的靈魂才能出入。希臘人用健全的眼光欣賞裸露的人體美;現代人以裸體為羞恥,又用淫邪的眼光褻瀆人體美。希臘人懂得單純素樸的偉大;現代人的靈魂卻像一座複雜的迷宮。希臘人懂得孕育的沉默,故有偉大的創作;現代人卻喧喧嚷嚷,受日常瑣事的驅使。即使是藝術,也同樣今不如昔,在古希臘,一切藝術品都陳列在人類節慶的大道上,作為高尚幸福時辰的紀念碑,現代人卻用藝術品把羸弱的病人從人類痛苦的大道上引誘開去,消磨短暫的片刻。
對於古希臘藝術典範的嚮往,原是自文克爾曼以來德國美學的傳統。不過,在尼采之前,人們往往從外部條件的適宜(氣候、國家體制)或人性的和諧(感性與理性、人與自然尚未分裂)去探尋希臘藝術完美的原因。尼採在這一點上一反傳統,不是用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而是用內心世界的衝突,來說明希臘藝術的鼎盛。他認為,正是希臘人生命本能的健全,豐盈,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們比其他民族更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悲劇性質,有更深沉的痛苦;正是從這深沉的痛苦中,出於生命自衛的需要,產生了他們對於美、節慶、快樂、藝術的不斷增長的渴望。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4節。
第70節: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2)
有一則古老的希臘故事,敘述米達斯王在樹林中抓住了酒神僕人西勒諾斯,逼他說出對人最好的是什麼。西勒諾斯嘲笑說:可憐的浮生呵,對你最好的東西你是永遠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過還有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掉。然而,希臘人通過藝術的拯救而得出了相反的人生評價:最壞是立刻就死,其次壞是早晚要死。參看《悲劇的誕生》第3節。藝術,只有藝術,才使人生值得一過。
希臘藝術的主體是奧林匹斯神話以及表現這神話故事的雕塑。尼采認為,希臘人之所以需要神話和雕塑,是為了美化人生,給人生罩上一層神的光輝,以抵抗人生的悲劇性質。"希臘人知道並且感覺到生存的恐怖可怕,為了一般能夠活下去,他必須在恐怖可怕之前安排奧林匹斯眾神的光輝的夢的誕生。"〔4〕《悲劇的誕生》第3、16節。個體生命不過是宇宙生命的現象,個人是速朽的,而藝術則"以歌頌現象的永恆光榮來克服個人的苦惱,用美戰勝生命固有的痛苦"。〔4〕尼採用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阿波羅來命名這種美化人生的衝動,稱之為日神衝動。這種衝動使人沉浸在事物外觀的美之中,也可以說沉浸在夢之中,而忘掉可怕的真理。就算浮生若夢吧,那你就應該熱愛這夢,精神飽滿地把這夢做下去,不要失去了夢的情致和快樂。
第69節: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1)
第九章詩人哲學家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第九章詩人哲學家我的心弦被無形地撥動了,悄悄彈奏一支船曲,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你們可有誰聽見?……
--尼采尼采是個哲學家,更是個詩人,說不定還是個音樂家。尼采也確實留下了若干音樂作品,1983年世界哲學大會上舉辦音樂會,演奏了他的作品。音樂幾乎是他的本能,他的靈魂就是一支飄逸的樂曲。他在詩歌中尋找本能的升華,在哲學中尋找靈魂的超越。可是,當我們讀他的哲學時,我們仍然覺得這是詩。當我們讀他的哲學和詩時,我們仍然像在聽音樂。
這位力的謳歌者卻有著一顆纖巧精緻的心靈,用他的話說,那是一顆神秘的酒仙女似的心靈。在他和華格納交往時,華格納常常欺侮他,幾句笑話就把他折磨得煩躁不安,而華格納卻瘋子似的說得更加起勁。華格納真像一個瘋子,生氣時暴跳如雷,高興時在沙發上豎蜻蜓,在鋼琴上跳上跳下,跑到花園裡爬樹。相形之下,尼采恬靜而又有幾分羞怯。他自小不合群,寧與花木為伴。除了彈琴、讀書,便是一人踽踽獨行。十歲時,他就寫出哀婉悲悼的詩作,祭父親的墳塋。他留下了許多別具一格的詩,在德國現代詩史上據有獨特地位。對音樂的態度可有點奇怪了。他曾經作過曲,一度還打算永遠投身音樂。可是,就像他在摯愛的大師華格納面前逃走了一樣,他在音樂面前也逃走了。音樂是個迷人的情人,因為迷人而帶有危險。他怕自己沉溺在音樂中,也就是說,沉溺在無數朦朧的渴望和柔軟的思慕中,喪失了力。有什麼用呢?至多是不當音樂家罷了,可他反正在音樂中沉醉了一輩子,--琴弦上的音樂和心靈上的音樂。他自己承認:"我終究是個老音樂家,除了音樂沒有別的慰藉。"致加斯特,1887年6月22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36頁。直到1888年他還嘆息:"沒有音樂的生活簡直是一個錯誤,一種苦難,一次流放。"致加斯特,1888年1月15日。轉引自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36頁。貝多芬用五線譜寫哲學,尼採用哲理譜音樂,殊途而同歸。世上有哪部哲學著作如今真的被譜成了交響樂呢?只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說尼采是個詩人哲學家,不只是因為他寫詩,更是因為他把詩融進了哲學裡,把哲學詩化了。哲學探討人生,他給人生一個審美的解釋。哲學追問世界本體,他對世界本體做出藝術化的說明。哲學沉思萬物,他使這澄明的思考閃耀詩的光華。席勒也是又寫詩又搞哲學,可是他為詩和哲學的衝突苦惱了一輩子。尼采把二者融為一體了。德國的浪漫化哲學,從席勒、費希特、謝林、諾瓦里斯、施萊爾馬赫、叔本華發展到尼采,算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又啟示了狄爾泰、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在這條路上進一步探索。求人生的詩化,進而求本體的詩化,進而求哲學思考方式本身的詩化,是這種浪漫化哲學的主旨。
審美的人生古希臘是尼采心中的聖地。他為自己和人類設計的通向未來的航線,其實也就是他向古希臘朝聖的路線。他在這條路上跋涉了一輩子。希臘的神聖在於美。在尼采看來,除了美,還有什麼稱得上神聖的呢?希臘人是唯一健康、優美、堅強樂觀的民族。在希臘,天空像一口蔚藍的鐘,人們生活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戶外,生活在競技場上,露天劇場裡,節慶會場上。相比之下,現代人是多麼渺小可憐,那些玩具似的臥室和客廳只配供絲織的玩偶居住,那些低矮的門只有傴僂的靈魂才能出入。希臘人用健全的眼光欣賞裸露的人體美;現代人以裸體為羞恥,又用淫邪的眼光褻瀆人體美。希臘人懂得單純素樸的偉大;現代人的靈魂卻像一座複雜的迷宮。希臘人懂得孕育的沉默,故有偉大的創作;現代人卻喧喧嚷嚷,受日常瑣事的驅使。即使是藝術,也同樣今不如昔,在古希臘,一切藝術品都陳列在人類節慶的大道上,作為高尚幸福時辰的紀念碑,現代人卻用藝術品把羸弱的病人從人類痛苦的大道上引誘開去,消磨短暫的片刻。
對於古希臘藝術典範的嚮往,原是自文克爾曼以來德國美學的傳統。不過,在尼采之前,人們往往從外部條件的適宜(氣候、國家體制)或人性的和諧(感性與理性、人與自然尚未分裂)去探尋希臘藝術完美的原因。尼採在這一點上一反傳統,不是用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而是用內心世界的衝突,來說明希臘藝術的鼎盛。他認為,正是希臘人生命本能的健全,豐盈,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們比其他民族更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悲劇性質,有更深沉的痛苦;正是從這深沉的痛苦中,出於生命自衛的需要,產生了他們對於美、節慶、快樂、藝術的不斷增長的渴望。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4節。
第70節: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2)
有一則古老的希臘故事,敘述米達斯王在樹林中抓住了酒神僕人西勒諾斯,逼他說出對人最好的是什麼。西勒諾斯嘲笑說:可憐的浮生呵,對你最好的東西你是永遠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過還有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掉。然而,希臘人通過藝術的拯救而得出了相反的人生評價:最壞是立刻就死,其次壞是早晚要死。參看《悲劇的誕生》第3節。藝術,只有藝術,才使人生值得一過。
希臘藝術的主體是奧林匹斯神話以及表現這神話故事的雕塑。尼采認為,希臘人之所以需要神話和雕塑,是為了美化人生,給人生罩上一層神的光輝,以抵抗人生的悲劇性質。"希臘人知道並且感覺到生存的恐怖可怕,為了一般能夠活下去,他必須在恐怖可怕之前安排奧林匹斯眾神的光輝的夢的誕生。"〔4〕《悲劇的誕生》第3、16節。個體生命不過是宇宙生命的現象,個人是速朽的,而藝術則"以歌頌現象的永恆光榮來克服個人的苦惱,用美戰勝生命固有的痛苦"。〔4〕尼採用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阿波羅來命名這種美化人生的衝動,稱之為日神衝動。這種衝動使人沉浸在事物外觀的美之中,也可以說沉浸在夢之中,而忘掉可怕的真理。就算浮生若夢吧,那你就應該熱愛這夢,精神飽滿地把這夢做下去,不要失去了夢的情致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