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尼采所理解的"人道",不是那種淺薄的仁慈,不是那種空洞的博愛,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上的豐富。因為豐富,所以能體驗一切人間悲歡。因為豐富,對情感的敏銳感應不會流於病態纖巧。它細膩而不柔弱,有力而不冷漠,這是一顆博大至深的心靈。
博大精深的心靈又有藏垢納污的容量和化濁為清的能力。在人中間不願死於焦渴的人,必須學會飲干一切酒杯;在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怎樣在污水中洗濯自己。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聰明的人》。人是一條污濁的泉流,要涵納這泉流而又不失其純淨,一個人必須成為大海。參看《尼采全集》第6卷,第14頁。讓時代把它的污穢投向我們吧,我們都納之於我們的深處,並重歸澄澈……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8節。
在明了尼采對人的根本態度之後,我們可以接下去談尼采對人的現狀的診斷和對人的前景的構想了。
現代文明的癥結
尼采一生不倦地謳歌生命的強健和精神的高貴,而他之所以惱恨現代文明正是因為: 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頹廢;第二,精神生活的貧乏--鄙俗。靈和肉都病了。
他說:"一步步走入頹廢--這是我對現代'進步'的定義。"《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55頁。頹廢是一種"現代衰弱症"《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10頁。,遍及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倫理壓制本能。科學理性削弱本能。教育的基本原則是麻痹本能,一部教育史是一部麻醉品的歷史。藝術在古代是強者的節慶,在現代也成了弱者的麻醉。這位復活的古希臘勇士"埋怨著現代文明,因為它使得一切美人、美事、光榮、珍寶都歸於弱者了"。《朝霞》第153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57頁。
關於頹廢,前面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我們要著重談尼采對於現代文明的非精神化傾向的揭露。
在一顆優美的心靈看來,整個現代商業化社會就像一個鬧哄哄的大市場。人們匆忙地活動著,聲嘶力竭地叫喊著,--為了增值財富和賺錢。尼采生不逢辰,一切優美的靈魂都生不逢辰,他們感到自己生活在一片文化沙漠上。在市場上怎麼能開出文化的奇葩呢?
財富本身成了目的,為了財富,人們表現出一種盲目的發了瘋似的勤勞。尼采說:"一切時代中最勤勞的時代--我們的時代--除了愈來愈多的金錢和愈來愈多的勤勞以外,就不知道拿它的如許勤勞和金錢做什麼好了,以至於散去要比積聚更需要天才!"《快樂的科學》第2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60頁。盲目地追求財富,卻損害了機體的美好,可是沒有機體的美好,又如何來享受財富呢?更嚴重的後果是在精神上。無頭腦的匆忙,使人永是處在疲勞之中,不復講究優美的風度和高尚的禮儀,獨處時不再有靜謐的沉思,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溫馨的交往。尼采無限緬懷的古希臘人那種高尚的教養和情趣已經一去不復返,他隔膜地望著這些忙碌奔走卻又麻木不仁的現代人,只覺得他們野蠻。
第65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4)
這是"自我"失落的時代。人們沉淪於世俗之中,好像有意躲避人生的真正使命。人們急於把腦袋藏到一個地方,似乎這樣一來他們的良知就找不到他們了。人們匆忙把他們的心獻給外部事務,就是為了不再有一顆心。"匆忙及其普遍,因為人人都急於從他的'自我'面前逃逝……"《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36頁。
使尼采感到痛心的是,這個時代的繁忙的經濟活動和龐大的政治機器,占用了過多的人力,浪費了寶貴的人才。有用的人才應該獻身於文化,經濟和政治不過是製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工場,那只是"小頭小腦們的工作範圍",倘要占用優秀人才,還不如讓這些機器鏽壞。參看《朝霞》第179節。可是,在現代,經濟和政治幾乎壓倒了一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民族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個人把自己花費在權力、大政治、經濟、世界貿易、議會、軍事利益上,向這些方面付出了理解、認真、意志、自我超越的能量(他就是這種能量),那麼在其他方面就必有短缺。"俾斯麥政府熱衷於政治擴張,在尼采看來這正是德國文化衰落的原因。"文化和國家--在這一點上不要欺騙自己--是敵對的,'文化國家'純屬現代觀念。兩者互相分離,靠犧牲對方而生長。一切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頹敗的時代: 在文化的意義上偉大的事物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11頁。
尼采把國家稱作"新的偶像",認為國家使一切人都喪失了自己,只有消滅了國家,才開始有人。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新的偶像》。
尼采所關心的始終是文化。文化是人的精神播種、開花、結果的園地,是人的心靈的展現,是人道實現的場所。可是,在現代商業社會裡,文化也商業化了。古希臘文化的骨幹是競技,羅馬文化的骨幹是戰爭,它們是力與美的讚歌。現代文化的骨幹卻是商業。商業只問消費,不問人的真正需要。它甚至製造消費。科學家、學者、藝術家、政治家、民族、政黨乃至整個時代都卷進了貿易之中,供求關係決定一切事物的價值,市場價格的支配成了整個文化的特性。參看《朝霞》第175節。市場,到處都是市場,"沒有市場上的喊叫和嘶嘎聲,如今便沒有天才。--這對于思想家當然是一個壞時代。"《快樂的科學》第33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51頁。尼采要思想家們學會裝聾直到真的變聾,以免毀於煩躁和頭痛。
尼采發明了"文化市儈"這個詞來稱呼那些借文化謀私利的文人。參看《看哪這人》: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2節。他又輕蔑地稱他們為"文化寄生蟲",痛斥他們損害文化以自肥的行徑。〔3〕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66、356節。
導致人的非精神化和文化衰落的又一重要因素是現代大機器生產和強迫分工。尼采指出,歐洲大多數男子因生活負擔而被迫從事固定的職業,結果使自己的命運完全受偶然性支配。〔3〕在"工廠奴隸制度"下,人們成為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當了人類發明技巧上的彌縫物,被消磨了一生。尼采對工人說:難道提高工資,減少貧困程度,就能廢除你們的無個性的奴隸地位嗎?他認為,只要機器工業的格局不變,工廠奴隸制度的實質就不會有變化。問題在於,"在外在事物的目的上犧牲了多少內心價值"。"倘若你們不知道什麼叫自由呼吸,你們的內心價值何在呢?"他要歐洲工人認識到自己的非人境況,開展一個偉大的自由運動,"反對機械,反對資本,反對被迫的選舉,無非或當政府的奴隸或當顛覆政府的黨派的奴隸的選舉。"最後,尼采提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治療歐洲文明弊病的方案:歐洲工人向歐洲以外移民,在荒野上尋求自作主人,帶去歐洲文明中的積極成果,同時把美麗野性的自然氣質傳回歐洲。最有趣的是他提出要把中國人請到歐洲,帶來東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能夠整個地幫助歐洲,把亞洲的平和、寧靜以及特別有益的亞洲的堅韌性,注射到不安的喧擾的歐洲的血液里去。"以上均見《朝霞》第206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203-204頁。
博大精深的心靈又有藏垢納污的容量和化濁為清的能力。在人中間不願死於焦渴的人,必須學會飲干一切酒杯;在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怎樣在污水中洗濯自己。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聰明的人》。人是一條污濁的泉流,要涵納這泉流而又不失其純淨,一個人必須成為大海。參看《尼采全集》第6卷,第14頁。讓時代把它的污穢投向我們吧,我們都納之於我們的深處,並重歸澄澈……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8節。
在明了尼采對人的根本態度之後,我們可以接下去談尼采對人的現狀的診斷和對人的前景的構想了。
現代文明的癥結
尼采一生不倦地謳歌生命的強健和精神的高貴,而他之所以惱恨現代文明正是因為: 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頹廢;第二,精神生活的貧乏--鄙俗。靈和肉都病了。
他說:"一步步走入頹廢--這是我對現代'進步'的定義。"《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55頁。頹廢是一種"現代衰弱症"《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10頁。,遍及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倫理壓制本能。科學理性削弱本能。教育的基本原則是麻痹本能,一部教育史是一部麻醉品的歷史。藝術在古代是強者的節慶,在現代也成了弱者的麻醉。這位復活的古希臘勇士"埋怨著現代文明,因為它使得一切美人、美事、光榮、珍寶都歸於弱者了"。《朝霞》第153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57頁。
關於頹廢,前面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我們要著重談尼采對於現代文明的非精神化傾向的揭露。
在一顆優美的心靈看來,整個現代商業化社會就像一個鬧哄哄的大市場。人們匆忙地活動著,聲嘶力竭地叫喊著,--為了增值財富和賺錢。尼采生不逢辰,一切優美的靈魂都生不逢辰,他們感到自己生活在一片文化沙漠上。在市場上怎麼能開出文化的奇葩呢?
財富本身成了目的,為了財富,人們表現出一種盲目的發了瘋似的勤勞。尼采說:"一切時代中最勤勞的時代--我們的時代--除了愈來愈多的金錢和愈來愈多的勤勞以外,就不知道拿它的如許勤勞和金錢做什麼好了,以至於散去要比積聚更需要天才!"《快樂的科學》第2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60頁。盲目地追求財富,卻損害了機體的美好,可是沒有機體的美好,又如何來享受財富呢?更嚴重的後果是在精神上。無頭腦的匆忙,使人永是處在疲勞之中,不復講究優美的風度和高尚的禮儀,獨處時不再有靜謐的沉思,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溫馨的交往。尼采無限緬懷的古希臘人那種高尚的教養和情趣已經一去不復返,他隔膜地望著這些忙碌奔走卻又麻木不仁的現代人,只覺得他們野蠻。
第65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4)
這是"自我"失落的時代。人們沉淪於世俗之中,好像有意躲避人生的真正使命。人們急於把腦袋藏到一個地方,似乎這樣一來他們的良知就找不到他們了。人們匆忙把他們的心獻給外部事務,就是為了不再有一顆心。"匆忙及其普遍,因為人人都急於從他的'自我'面前逃逝……"《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36頁。
使尼采感到痛心的是,這個時代的繁忙的經濟活動和龐大的政治機器,占用了過多的人力,浪費了寶貴的人才。有用的人才應該獻身於文化,經濟和政治不過是製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工場,那只是"小頭小腦們的工作範圍",倘要占用優秀人才,還不如讓這些機器鏽壞。參看《朝霞》第179節。可是,在現代,經濟和政治幾乎壓倒了一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民族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個人把自己花費在權力、大政治、經濟、世界貿易、議會、軍事利益上,向這些方面付出了理解、認真、意志、自我超越的能量(他就是這種能量),那麼在其他方面就必有短缺。"俾斯麥政府熱衷於政治擴張,在尼采看來這正是德國文化衰落的原因。"文化和國家--在這一點上不要欺騙自己--是敵對的,'文化國家'純屬現代觀念。兩者互相分離,靠犧牲對方而生長。一切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頹敗的時代: 在文化的意義上偉大的事物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11頁。
尼采把國家稱作"新的偶像",認為國家使一切人都喪失了自己,只有消滅了國家,才開始有人。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新的偶像》。
尼采所關心的始終是文化。文化是人的精神播種、開花、結果的園地,是人的心靈的展現,是人道實現的場所。可是,在現代商業社會裡,文化也商業化了。古希臘文化的骨幹是競技,羅馬文化的骨幹是戰爭,它們是力與美的讚歌。現代文化的骨幹卻是商業。商業只問消費,不問人的真正需要。它甚至製造消費。科學家、學者、藝術家、政治家、民族、政黨乃至整個時代都卷進了貿易之中,供求關係決定一切事物的價值,市場價格的支配成了整個文化的特性。參看《朝霞》第175節。市場,到處都是市場,"沒有市場上的喊叫和嘶嘎聲,如今便沒有天才。--這對于思想家當然是一個壞時代。"《快樂的科學》第33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51頁。尼采要思想家們學會裝聾直到真的變聾,以免毀於煩躁和頭痛。
尼采發明了"文化市儈"這個詞來稱呼那些借文化謀私利的文人。參看《看哪這人》: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2節。他又輕蔑地稱他們為"文化寄生蟲",痛斥他們損害文化以自肥的行徑。〔3〕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66、356節。
導致人的非精神化和文化衰落的又一重要因素是現代大機器生產和強迫分工。尼采指出,歐洲大多數男子因生活負擔而被迫從事固定的職業,結果使自己的命運完全受偶然性支配。〔3〕在"工廠奴隸制度"下,人們成為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當了人類發明技巧上的彌縫物,被消磨了一生。尼采對工人說:難道提高工資,減少貧困程度,就能廢除你們的無個性的奴隸地位嗎?他認為,只要機器工業的格局不變,工廠奴隸制度的實質就不會有變化。問題在於,"在外在事物的目的上犧牲了多少內心價值"。"倘若你們不知道什麼叫自由呼吸,你們的內心價值何在呢?"他要歐洲工人認識到自己的非人境況,開展一個偉大的自由運動,"反對機械,反對資本,反對被迫的選舉,無非或當政府的奴隸或當顛覆政府的黨派的奴隸的選舉。"最後,尼采提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治療歐洲文明弊病的方案:歐洲工人向歐洲以外移民,在荒野上尋求自作主人,帶去歐洲文明中的積極成果,同時把美麗野性的自然氣質傳回歐洲。最有趣的是他提出要把中國人請到歐洲,帶來東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能夠整個地幫助歐洲,把亞洲的平和、寧靜以及特別有益的亞洲的堅韌性,注射到不安的喧擾的歐洲的血液里去。"以上均見《朝霞》第206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203-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