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問題的根源也許還要到儒家理論中去尋找,忽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權利原是這一理論的欠缺。如果每一個人自身生命尊嚴的意識闕如或得不到支持,那麼,推己及人就失去了前提,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自然會落空。凡是對自己的生命麻木的人,必然會對他人的生命冷漠。
5
在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傳統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個體生命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念。因此,在道德領域,儒家的\"仁\"最後落實為\"孝\"和\"忠\",所強調的始終是忠君愛國,是個人為集體和國家而犧牲。在社會秩序方面,則是長達數千年的人治即家長式統治,長官意志支配一切。
現在,我們正在實現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開路,但必須有另兩個轉型配套,方能成功,其一是人治秩序向法治秩序的轉型,其二是以忠君和愛國為核心的道德向以正義和仁慈為核心的道德轉型,而這三個轉型都是建立在對個體生命的尊重的基礎上的。
6
我經常對人性感到悲觀,但仍懷有希望。人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律己的一面,兩面都有,畢竟是社會動物,有合作和依賴他人的一面。總歸有人會把惡發展到極端,也有人會把善發展到極端。中國的問題是缺乏法治和信仰,西方也有惡人,但他們有法治和信仰,信仰勸人向善,而法治對惡進行懲戒。
7
中國人的\"比賽精神\"集中在有形的名和利上了,而在無形的領域,對於個人內在的優秀,個人能力的生長和心靈的快樂,則非常缺乏\"比賽精神\"。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功利的\"比賽精神\"表現在國際舞台上,就是一種淺薄的民族虛榮心,特別在乎表面或次要事情上的名次,諸如體育之類。這是一種低級的\"比賽精神\"。什麼時候我們正視中國在教育、科學、醫療、環保、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落後狀況,在這些事情上恥於當最後幾名,爭取當前幾名,我們就有高級的\"比賽精神\"了。
第30章 學術的獨立
1
學術獨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學術的獨立地位,二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前者關涉國家的體制,後者關涉學者的自律。這兩個方面有聯繫,但可以相對分開。即使在學術沒有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有良知的學者仍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
2
學術的獨立,關鍵是精神價值對於功利價值的獨立,把精神價值自身當做目的,而非獲取任何功利價值的手段,不管是國家利益的大功利,還是個人利益的小功利。
3
對於一個學者來說,學術既是個人的精神家園,又是他對於社會負有的精神使命,二者的統一是他的特殊幸運。學者當然應該擔負社會責任,但他的社會使命也必是精神性質的,不是在當下事務中做風雲人物,而是立足於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關注和闡明關涉社會發展之全局的重大理論問題。
4
要在整體上實現中國學術規範化,關鍵是改變行政化的學術管理體制,使學術與行政權力脫鉤。單憑學者之力當然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學者並非無能為力。學者至少可以採取明確的立場,闡明正確的理念,對現行體制進行批評,發出清醒的聲音,使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種體制的弊病。事實上,行政權力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學術生產並顯得具有正當性,正是以知識分子的合作為條件的,這種合作給行政化管理披上了一件學術外衣。
5
可把學術規則分為兩類,一是學者的職業道德規範,二是學術進步的內在標準,二者的有效建立皆以學者群體和個人的整體素質為條件。就此而言,我們學界的現狀令人不能樂觀,最大的問題是急功近利,種種學術腐敗和失范的行為實根源於此。所以,我認為,為了解決學術規範化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思考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即什麼是學者的使命。
6
當今學界的根本問題是官場化,並且帶進了當今官場的一切腐敗現象。問題的癥結在於行政化的學術領導和管理體制。在學術密集之地的大學,教育行政部門決定一切,包括校長的任命、教材的編定、經費的分配等。
在這種體制下,決定一個學者的地位和待遇的評定機制基本上是非學術的,起首要作用的是權力、人際關係等官場因素,輔以同樣非學術的工作量指標。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學府不像學府,研究機構不像研究機構,學者不像學者,權力與學術嚴重錯位,學術氣氛淡薄。在許多人心目中,最佳選擇是做官,其次是成為官的親信,最倒霉的是與行政權力搞不好關係。人們紛紛把精力放在拉關係、立項目、弄錢上。
行政權力支配學術的必然結果是劣勝優汰。那些專心於學術的學者,因為不願逢迎和鑽營,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成為現行學術體制的邊緣人,有的人被迫地或自願地脫離了這個體制。
7
今日混跡學界的人多矣,但真學者甚少。我說的真學者,第一是真愛學問,第二是真做學問,第三便是因此而真有學問。常見的情況與此相反,大致有兩類。有一些人儼然學界的大名人大忙人,掛著各種學術頭銜,不停地舉辦或參加各種學術名目的活動,卻永遠坐不下來認真做一點學問。還有一些人僅僅因為職業的需要而在做著學問,但心裡並不喜歡,學問只是謀取職業利益(例如職稱、津貼、課題經費)的手段。
8
事實上,中國歷來缺乏純粹,不但缺乏純粹哲學,而且缺乏純粹的學術興趣和思想興趣,純粹的精神追求。這個缺點在當今時代表現得尤為突出,其遠因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哲學的實用品格,近因則是舊體制與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相結合所造成的腐敗。
今日中國有學術界嗎?在現行體制內,在所有這些職稱、博導、突出貢獻、學科帶頭人、獎金、基金的評定和分配中,豈非只有一個腐敗的官場,何嘗有什麼學術界?所謂的重點課題和優秀成果,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學術、思想、精神的含量的?如果說純粹哲學乃至一切純粹的精神之物在今天面臨著危險,那麼,在我看來,主要的危險就在這裡,在學術和教育機構中的腐敗,在學術界大量從業者的急功近利。
9
關注與中國社會發展之全局有密切關係的重大理論問題,關注的方式是對這些問題作深入系統的研究。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學者關注社會的基本方式。
10
學術的要素:智性的快樂;問題意識;材料的系統占有(學術傳統和知識增量);獨立思考。
11
從事人文研究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的。比如說,其一,學者的方式,嚴格地做學問,講究規範和方法,注重材料的發現、整理和解釋;其二,才子的方式,瀟灑地玩學問,講究趣味和風格,用文字展露機智和才情;其三,思想者的方式,通過學問求真理或信仰,注重精神上的關切。我的感覺是,學者的方式可信,才子的方式可愛,思想者的方式可敬。這三種方式,我們在以往學者中都可以找到其代表人物,而我眼中最好的學者則兼具三者,我對他們是既信服,又喜愛,同時還尊敬的。
5
在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傳統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個體生命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念。因此,在道德領域,儒家的\"仁\"最後落實為\"孝\"和\"忠\",所強調的始終是忠君愛國,是個人為集體和國家而犧牲。在社會秩序方面,則是長達數千年的人治即家長式統治,長官意志支配一切。
現在,我們正在實現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開路,但必須有另兩個轉型配套,方能成功,其一是人治秩序向法治秩序的轉型,其二是以忠君和愛國為核心的道德向以正義和仁慈為核心的道德轉型,而這三個轉型都是建立在對個體生命的尊重的基礎上的。
6
我經常對人性感到悲觀,但仍懷有希望。人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律己的一面,兩面都有,畢竟是社會動物,有合作和依賴他人的一面。總歸有人會把惡發展到極端,也有人會把善發展到極端。中國的問題是缺乏法治和信仰,西方也有惡人,但他們有法治和信仰,信仰勸人向善,而法治對惡進行懲戒。
7
中國人的\"比賽精神\"集中在有形的名和利上了,而在無形的領域,對於個人內在的優秀,個人能力的生長和心靈的快樂,則非常缺乏\"比賽精神\"。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功利的\"比賽精神\"表現在國際舞台上,就是一種淺薄的民族虛榮心,特別在乎表面或次要事情上的名次,諸如體育之類。這是一種低級的\"比賽精神\"。什麼時候我們正視中國在教育、科學、醫療、環保、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落後狀況,在這些事情上恥於當最後幾名,爭取當前幾名,我們就有高級的\"比賽精神\"了。
第30章 學術的獨立
1
學術獨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學術的獨立地位,二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前者關涉國家的體制,後者關涉學者的自律。這兩個方面有聯繫,但可以相對分開。即使在學術沒有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有良知的學者仍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
2
學術的獨立,關鍵是精神價值對於功利價值的獨立,把精神價值自身當做目的,而非獲取任何功利價值的手段,不管是國家利益的大功利,還是個人利益的小功利。
3
對於一個學者來說,學術既是個人的精神家園,又是他對於社會負有的精神使命,二者的統一是他的特殊幸運。學者當然應該擔負社會責任,但他的社會使命也必是精神性質的,不是在當下事務中做風雲人物,而是立足於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關注和闡明關涉社會發展之全局的重大理論問題。
4
要在整體上實現中國學術規範化,關鍵是改變行政化的學術管理體制,使學術與行政權力脫鉤。單憑學者之力當然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學者並非無能為力。學者至少可以採取明確的立場,闡明正確的理念,對現行體制進行批評,發出清醒的聲音,使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種體制的弊病。事實上,行政權力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學術生產並顯得具有正當性,正是以知識分子的合作為條件的,這種合作給行政化管理披上了一件學術外衣。
5
可把學術規則分為兩類,一是學者的職業道德規範,二是學術進步的內在標準,二者的有效建立皆以學者群體和個人的整體素質為條件。就此而言,我們學界的現狀令人不能樂觀,最大的問題是急功近利,種種學術腐敗和失范的行為實根源於此。所以,我認為,為了解決學術規範化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思考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即什麼是學者的使命。
6
當今學界的根本問題是官場化,並且帶進了當今官場的一切腐敗現象。問題的癥結在於行政化的學術領導和管理體制。在學術密集之地的大學,教育行政部門決定一切,包括校長的任命、教材的編定、經費的分配等。
在這種體制下,決定一個學者的地位和待遇的評定機制基本上是非學術的,起首要作用的是權力、人際關係等官場因素,輔以同樣非學術的工作量指標。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學府不像學府,研究機構不像研究機構,學者不像學者,權力與學術嚴重錯位,學術氣氛淡薄。在許多人心目中,最佳選擇是做官,其次是成為官的親信,最倒霉的是與行政權力搞不好關係。人們紛紛把精力放在拉關係、立項目、弄錢上。
行政權力支配學術的必然結果是劣勝優汰。那些專心於學術的學者,因為不願逢迎和鑽營,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成為現行學術體制的邊緣人,有的人被迫地或自願地脫離了這個體制。
7
今日混跡學界的人多矣,但真學者甚少。我說的真學者,第一是真愛學問,第二是真做學問,第三便是因此而真有學問。常見的情況與此相反,大致有兩類。有一些人儼然學界的大名人大忙人,掛著各種學術頭銜,不停地舉辦或參加各種學術名目的活動,卻永遠坐不下來認真做一點學問。還有一些人僅僅因為職業的需要而在做著學問,但心裡並不喜歡,學問只是謀取職業利益(例如職稱、津貼、課題經費)的手段。
8
事實上,中國歷來缺乏純粹,不但缺乏純粹哲學,而且缺乏純粹的學術興趣和思想興趣,純粹的精神追求。這個缺點在當今時代表現得尤為突出,其遠因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哲學的實用品格,近因則是舊體制與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相結合所造成的腐敗。
今日中國有學術界嗎?在現行體制內,在所有這些職稱、博導、突出貢獻、學科帶頭人、獎金、基金的評定和分配中,豈非只有一個腐敗的官場,何嘗有什麼學術界?所謂的重點課題和優秀成果,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學術、思想、精神的含量的?如果說純粹哲學乃至一切純粹的精神之物在今天面臨著危險,那麼,在我看來,主要的危險就在這裡,在學術和教育機構中的腐敗,在學術界大量從業者的急功近利。
9
關注與中國社會發展之全局有密切關係的重大理論問題,關注的方式是對這些問題作深入系統的研究。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學者關注社會的基本方式。
10
學術的要素:智性的快樂;問題意識;材料的系統占有(學術傳統和知識增量);獨立思考。
11
從事人文研究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的。比如說,其一,學者的方式,嚴格地做學問,講究規範和方法,注重材料的發現、整理和解釋;其二,才子的方式,瀟灑地玩學問,講究趣味和風格,用文字展露機智和才情;其三,思想者的方式,通過學問求真理或信仰,注重精神上的關切。我的感覺是,學者的方式可信,才子的方式可愛,思想者的方式可敬。這三種方式,我們在以往學者中都可以找到其代表人物,而我眼中最好的學者則兼具三者,我對他們是既信服,又喜愛,同時還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