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14
讀叔本華的感覺:當他推演體系時往往牽強枯燥,一旦拋開體系,就常有自然生動的見解。
15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對世界的認識永遠是認識,而不是世界。
第28章 東西方文化
1
東方文化--好東西。西方文化--好東西。東西方文化--不是東西。
我的意思是說,文化不分東西,只要合乎人性,表達人性,就都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我的意思是說,那些熱衷於評說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的談論,所談論的是一個偽話題。
我也談論東西方文化,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揭穿這個偽話題,給那些熱衷的談論者潑一盆冷水。
2
看任何事物,必須跳出這個事物,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有廣闊的視野,才看得清它的全貌。看民族文化也是如此。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上看本民族文化,必定分不清精華和糟粕。只有站在世界和人性的立場上,才能看清本民族文化中哪些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精華,哪些是違背人性的糟粕。
3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為打倒的對象,其實都是充當了統治或革命的道具。要正確理解孔子的價值,唯有把他還原成一個人,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哲人。從未聽說西方人祭蘇格拉底,若問西方人是怎樣繼承蘇格拉底的精神遺產的,請看從柏拉圖到今天的大師迭出的西方哲學史。
4
我絲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義,但這種意義肯定不在於向全世界推廣儒家文化,就像蘇格拉底的意義不在於向全世界推廣希臘文化一樣。凡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精神偉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觸及了人類共同的基本問題,孔子也是如此。
人類歷史上有四位世界性的精神偉人,即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其思想的共同內涵是\"對人類基本境況的體驗以及對人類使命的闡明\"。孔子思想中這種超越於時代和民族的內涵集中體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即一種注重個人內在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的為學處世態度。
5
儒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道德修養和操守的重視,把自我完善看做人生最高目標。做一個好人,這本身就是價值,就是目的,至於別人是否知道,會不會表揚你,在社會上能否得到好報,都不重要。道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重視,把自我實現看做人生最高目標。人活在世上,要超脫功利和習俗,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在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這二者尤其可貴。
6
孔子最重視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它本身就是價值,就是目的。你是一個好人,別人都不知道,或不承認,你的人生仍然是圓滿的。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
7
中國道家比較重視精神價值,歷史上的大文學家大多受道家思想影響較大,往往在正統儒家思想薄弱的時候,中國文化燦爛,大師輩出。
8
我心目中的\"中國\"概念:一個我們祖祖輩輩繁衍和生長的地方,一個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走到哪裡,我的身體裡總是流著中國人的血。無論到什麼時候,我的子子孫孫的身體裡永遠流著中國人的血。總之,是民族的概念,血緣的概念。制度會變,意識形態會變,這個東西不會變。
9
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愛生命比愛國更根本,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真正令人費解的是,某些人的頭腦怎麼會與這麼簡單的道理如此格格不入,以至於非要在人性光輝終於閃亮之處高喊民族主義口號不可。
10
有一些東西,比如自由、民主、人權,業已成為普世價值,不管你怎樣朝它們叫嚷,都無濟於事了。
11
一切意識形態的紛爭,最後只能以真實為尺度來評判。不預設意識形態的立場,立足於人性和常識,最大限度地呈現真實,這本身就是在為化解意識形態的分歧作貢獻。
12
先秦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黃金時代,皆大師輩出,誕生了光照兩千多年的精神寶庫。可是,若要比gdp,那個時候哪裡比得過今天!由此可知,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在財富和文化之間,完全不存在正比例關係。我甚至敢斷言,在某種意義上倒是存在反比例關係,因為一個時代倘若把財富當做首要價值來追求,文化的平庸是必然的趨勢。
13
中國人對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間有月的節日,士大夫以賞月為雅事,古詩詞中充滿月的意象,也許反映了牢固的鄉土情結。對於守在家鄉的人來說,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見的伴侶,月的陰晴圓缺都會引發無窮的思緒。一旦離家遠行,月依舊而家萬里,就難免睹月思鄉了。
西方人似乎很少想到要賞月,他們忙於生產和旅行,沒有這份閒心情。西方文化崇拜的是太陽,阿波羅,一個積極活動的神。
第29章 中國人缺少什麼
1
中國文化具有實用品格,不重視精神價值。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本身就具有獨立的、神聖的價值,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被承認的。歐洲人為了興趣本身就會去干一些事情,這些人就是肥沃的土壤,中間必出大師。我們很少有這樣的人,這不是經濟水平夠不夠的問題,是價值觀、文化傳統的問題。
2
中國文化傳統最缺少兩樣東西:形上學與個人主義。對於我們來說,皇帝和祖宗就是上帝,個人微不足道。
在西方,一頭是上帝,一頭是個人,社會在中間,其功能是為兩頭服務。中國文化卻是為了中間犧牲兩頭,上帝、個人都可以不要,唯求社會穩定。
3
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前者與形上學相關,後者與自由主義相關。由於這兩樣東西的薄弱,我們已深感經濟轉型的艱難。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決不可能孤立地成功。
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必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4
在論證自由和法治原理時,亞當·斯密、斯賓塞等都談到人的兩種本性,一是利己的生命本能,二是同情心。由於同情心,人能夠推己及人,由自愛進而尊重他人。這實際上相當於中國儒家所倡導的\"仁\",按照孔子的解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實踐中,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並未得到發揚,相反,\"能近取譬\"被歸結成了孝道,由孝及忠,形成了三綱五常一整套等級倫理秩序。在這個秩序中,我們看不到個體生命的地位。
讀叔本華的感覺:當他推演體系時往往牽強枯燥,一旦拋開體系,就常有自然生動的見解。
15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對世界的認識永遠是認識,而不是世界。
第28章 東西方文化
1
東方文化--好東西。西方文化--好東西。東西方文化--不是東西。
我的意思是說,文化不分東西,只要合乎人性,表達人性,就都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我的意思是說,那些熱衷於評說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的談論,所談論的是一個偽話題。
我也談論東西方文化,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揭穿這個偽話題,給那些熱衷的談論者潑一盆冷水。
2
看任何事物,必須跳出這個事物,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有廣闊的視野,才看得清它的全貌。看民族文化也是如此。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上看本民族文化,必定分不清精華和糟粕。只有站在世界和人性的立場上,才能看清本民族文化中哪些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精華,哪些是違背人性的糟粕。
3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為打倒的對象,其實都是充當了統治或革命的道具。要正確理解孔子的價值,唯有把他還原成一個人,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哲人。從未聽說西方人祭蘇格拉底,若問西方人是怎樣繼承蘇格拉底的精神遺產的,請看從柏拉圖到今天的大師迭出的西方哲學史。
4
我絲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義,但這種意義肯定不在於向全世界推廣儒家文化,就像蘇格拉底的意義不在於向全世界推廣希臘文化一樣。凡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精神偉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觸及了人類共同的基本問題,孔子也是如此。
人類歷史上有四位世界性的精神偉人,即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其思想的共同內涵是\"對人類基本境況的體驗以及對人類使命的闡明\"。孔子思想中這種超越於時代和民族的內涵集中體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即一種注重個人內在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的為學處世態度。
5
儒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道德修養和操守的重視,把自我完善看做人生最高目標。做一個好人,這本身就是價值,就是目的,至於別人是否知道,會不會表揚你,在社會上能否得到好報,都不重要。道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重視,把自我實現看做人生最高目標。人活在世上,要超脫功利和習俗,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在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這二者尤其可貴。
6
孔子最重視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它本身就是價值,就是目的。你是一個好人,別人都不知道,或不承認,你的人生仍然是圓滿的。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
7
中國道家比較重視精神價值,歷史上的大文學家大多受道家思想影響較大,往往在正統儒家思想薄弱的時候,中國文化燦爛,大師輩出。
8
我心目中的\"中國\"概念:一個我們祖祖輩輩繁衍和生長的地方,一個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走到哪裡,我的身體裡總是流著中國人的血。無論到什麼時候,我的子子孫孫的身體裡永遠流著中國人的血。總之,是民族的概念,血緣的概念。制度會變,意識形態會變,這個東西不會變。
9
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愛生命比愛國更根本,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真正令人費解的是,某些人的頭腦怎麼會與這麼簡單的道理如此格格不入,以至於非要在人性光輝終於閃亮之處高喊民族主義口號不可。
10
有一些東西,比如自由、民主、人權,業已成為普世價值,不管你怎樣朝它們叫嚷,都無濟於事了。
11
一切意識形態的紛爭,最後只能以真實為尺度來評判。不預設意識形態的立場,立足於人性和常識,最大限度地呈現真實,這本身就是在為化解意識形態的分歧作貢獻。
12
先秦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黃金時代,皆大師輩出,誕生了光照兩千多年的精神寶庫。可是,若要比gdp,那個時候哪裡比得過今天!由此可知,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在財富和文化之間,完全不存在正比例關係。我甚至敢斷言,在某種意義上倒是存在反比例關係,因為一個時代倘若把財富當做首要價值來追求,文化的平庸是必然的趨勢。
13
中國人對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間有月的節日,士大夫以賞月為雅事,古詩詞中充滿月的意象,也許反映了牢固的鄉土情結。對於守在家鄉的人來說,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見的伴侶,月的陰晴圓缺都會引發無窮的思緒。一旦離家遠行,月依舊而家萬里,就難免睹月思鄉了。
西方人似乎很少想到要賞月,他們忙於生產和旅行,沒有這份閒心情。西方文化崇拜的是太陽,阿波羅,一個積極活動的神。
第29章 中國人缺少什麼
1
中國文化具有實用品格,不重視精神價值。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本身就具有獨立的、神聖的價值,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被承認的。歐洲人為了興趣本身就會去干一些事情,這些人就是肥沃的土壤,中間必出大師。我們很少有這樣的人,這不是經濟水平夠不夠的問題,是價值觀、文化傳統的問題。
2
中國文化傳統最缺少兩樣東西:形上學與個人主義。對於我們來說,皇帝和祖宗就是上帝,個人微不足道。
在西方,一頭是上帝,一頭是個人,社會在中間,其功能是為兩頭服務。中國文化卻是為了中間犧牲兩頭,上帝、個人都可以不要,唯求社會穩定。
3
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前者與形上學相關,後者與自由主義相關。由於這兩樣東西的薄弱,我們已深感經濟轉型的艱難。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決不可能孤立地成功。
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必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4
在論證自由和法治原理時,亞當·斯密、斯賓塞等都談到人的兩種本性,一是利己的生命本能,二是同情心。由於同情心,人能夠推己及人,由自愛進而尊重他人。這實際上相當於中國儒家所倡導的\"仁\",按照孔子的解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實踐中,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並未得到發揚,相反,\"能近取譬\"被歸結成了孝道,由孝及忠,形成了三綱五常一整套等級倫理秩序。在這個秩序中,我們看不到個體生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