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1996.10
時尚考察小康勝大富
在物質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態度。我當然不喜歡貧窮,人窮志短,為衣食住行操心是很毀人的。但我也從不夢想大富大貴,內心裡真的覺得,還是小康最好。
說這話也許有酸葡萄之嫌,那麼我索性做一回狐狸,斷言大富大貴這顆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常常還是苦的,有時竟是有毒的。我的證據是許多爭吃這顆葡萄的人,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快活,並且有一些人確實中毒身亡了。我有一個感覺: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誠然也有祥雲籠罩的發家史,不過那除了真本事還必須加上好運氣,不是單憑人力可以造成的。大量觸目驚心的權錢交易案例業已證明,對於金錢的貪慾會使人不顧一切,甚至不要性命。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是天生的壞人。事實上,他們與我們中間許多人的區別只在於,他們恰好處在一個直接面對巨大誘惑的位置上。任何一個人,倘若渴慕奢華的物質生活而不能自制,一旦面臨類似的誘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樣的道路。
我絲毫不反對美國的比爾·蓋茨們和中國的李嘉誠們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富豪。但是,讓我們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富豪終究是少數,多數人不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努力的結果充其量也只是小康而已。我知道自己就屬於這多數人,並且對此心安理得。“知足長樂”是中國的古訓,我認為在金錢的問題上,這句話是對的。以掙錢為目的,掙多少算夠了,這個界限無法確定。事實上,凡是以掙錢為目的的人,他永遠不會覺得夠了,因為富了終歸可以更富,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很少有人能夠自己停下來。商界的有為之士也並非把金錢當做最終目的的,他們另有更高的抱負,不過要堅持這抱負可不容易。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繁忙和複雜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悠閒、簡單的生活。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表示羨慕,開玩笑要和我交換。當然,他們不是真想換,即使真想換,我也不會答應。如果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能從中獲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證衣食無憂,那麼,即使你出再大的價錢,我也不肯把這麼好的生活賣給你。
金錢能帶來物質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質幸福。最高的物質幸福是什麼?我贊成一位先哲的見解:對人類社會來說,是和平;對個人來說,是健康。在一個時刻遭受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的世界上,經濟再發達又有什麼用?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機能被徹底毀壞了,錢再多又有什麼用?所以,我在物質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日子。在我看來,如果天下絕大多數人都能過上這種日子,那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了。
2001.7
時尚考察休閒的時尚
休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今天,如果一個人不是經常地泡酒吧、茶館或咖啡廳,不是熟門熟路地光顧各種名目的娛樂場所,他基本上可以算是落伍了。還有那些往往設在郊外風景區的度假村,據說服務項目齊全,當然主要是針對男人們而言。為了刺激和滿足休閒的需要,一個遍布全國各地的休閒產業正在興起。
我們的生活曾經十分單調,為謀生而從事的職業性勞動占據了最大比例,剩下的閒暇時間少得可憐。那時候有一句流行的話:“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位置擺得很清楚:閒暇時間只是用來休息,而休息又只是為工作服務。現在,對於相當一部分人群來說,情況已經改變。當閒暇時間足夠長的時候,它的意義就不只是為職業性勞動恢復和積蓄體力或腦力,而是越來越具有了獨立的價值。我們的生活質量不再僅僅取決於我們怎樣工作,同時也取決於我們怎樣消度閒暇。“休閒”、“消閒”完全是新的生活概念,表明閒暇本身要求用豐富的內容來充實它,這當然是一大進步。
然而,正因為如此,至少我是不願意把閒暇交給時尚去支配的。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多數人的職業選擇仍然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惟有閒暇是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閒暇之可貴,就在於我們在其中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展現自己的個性。時尚不過是流行的趣味罷了,其實是最沒有個性的。在酒吧的幽暗燭光下沉思,在咖啡廳的溫馨氛圍中約會,也許是很有情調的事情。可是,倘若只是為了情調而無所用心地坐在酒吧和咖啡廳里,消磨掉一個又一個晝夜,我覺得那種生活實在無聊。
作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本質上是消費行為。平時忙於賺錢,緊張而辛苦,現在花錢買放鬆,買快樂,當然無可非議。可是,如果閒暇只是用來放鬆,它便又成了為工作服務的東西,失去了獨立的價值。至於說快樂,我始終認為是有檔次之分的。追求官能的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僅限於此,不知心靈的快樂為何物,檔次就未免太低。在這意義上,消度閒暇的方式的確表明了一個人的精神品級。
休閒的方式應該是各人不同的,如果雷同就一定是出了問題。“休閒”這個概念本身具有導向性,其實“閒”並非只可用來“休”。清人張潮有言:“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改用他的話,不妨說,積極的度閒方式是閒自己平時之所忙,從而忙自己平時之所閒。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蘊藏著多方面的可能性,任何一種職業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實現了某一些可能性,而壓抑了其餘的可能性。閒暇便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嘗試去實現其餘的可能性。人是不能絕對地無所事事的,做平時想做而做不了的事,發展自己在職業中發展不了的能力,這本身是莫大的享受。所以,譬如說,一個商人在閒時讀書,一個官員在閒時寫書,在我看來都是極好的休閒。
2001.6
時尚考察救世和自救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二、情感生活的縮減。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薄。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訴諸官能的大眾消費文化泛濫,訴諸心靈的嚴肅文化陷入困境。娛樂性傳播媒介冒充為文化主流,絕無文化素養的記者和明星冒充為文化主角,幾有席捲天下之勢。
毫無疑問,對於這種平庸化現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的。不過,其中又有區別。據我觀察,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拯救天下為己任,他們的反應又因性情和觀念的差異而有區別。大抵而論,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憤怒,視這個世道為末世,對之發出正義的譴責乃至神聖的詛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尋回盛世,或者——審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預言某種末日審判。張承志是當今最典型的代表。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憂慮,視這個世道為亂世,試圖規劃出某種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復或營造他們心目中的治世。相當一批人文學者正在為此竭精殫慮,搖唇鼓舌。不論憤怒還是憂慮,救世是共同的立場,所以我把兩者歸作一個類別。
時尚考察小康勝大富
在物質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態度。我當然不喜歡貧窮,人窮志短,為衣食住行操心是很毀人的。但我也從不夢想大富大貴,內心裡真的覺得,還是小康最好。
說這話也許有酸葡萄之嫌,那麼我索性做一回狐狸,斷言大富大貴這顆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常常還是苦的,有時竟是有毒的。我的證據是許多爭吃這顆葡萄的人,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快活,並且有一些人確實中毒身亡了。我有一個感覺: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誠然也有祥雲籠罩的發家史,不過那除了真本事還必須加上好運氣,不是單憑人力可以造成的。大量觸目驚心的權錢交易案例業已證明,對於金錢的貪慾會使人不顧一切,甚至不要性命。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是天生的壞人。事實上,他們與我們中間許多人的區別只在於,他們恰好處在一個直接面對巨大誘惑的位置上。任何一個人,倘若渴慕奢華的物質生活而不能自制,一旦面臨類似的誘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樣的道路。
我絲毫不反對美國的比爾·蓋茨們和中國的李嘉誠們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富豪。但是,讓我們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富豪終究是少數,多數人不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努力的結果充其量也只是小康而已。我知道自己就屬於這多數人,並且對此心安理得。“知足長樂”是中國的古訓,我認為在金錢的問題上,這句話是對的。以掙錢為目的,掙多少算夠了,這個界限無法確定。事實上,凡是以掙錢為目的的人,他永遠不會覺得夠了,因為富了終歸可以更富,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很少有人能夠自己停下來。商界的有為之士也並非把金錢當做最終目的的,他們另有更高的抱負,不過要堅持這抱負可不容易。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繁忙和複雜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悠閒、簡單的生活。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表示羨慕,開玩笑要和我交換。當然,他們不是真想換,即使真想換,我也不會答應。如果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能從中獲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證衣食無憂,那麼,即使你出再大的價錢,我也不肯把這麼好的生活賣給你。
金錢能帶來物質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質幸福。最高的物質幸福是什麼?我贊成一位先哲的見解:對人類社會來說,是和平;對個人來說,是健康。在一個時刻遭受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的世界上,經濟再發達又有什麼用?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機能被徹底毀壞了,錢再多又有什麼用?所以,我在物質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日子。在我看來,如果天下絕大多數人都能過上這種日子,那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了。
2001.7
時尚考察休閒的時尚
休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今天,如果一個人不是經常地泡酒吧、茶館或咖啡廳,不是熟門熟路地光顧各種名目的娛樂場所,他基本上可以算是落伍了。還有那些往往設在郊外風景區的度假村,據說服務項目齊全,當然主要是針對男人們而言。為了刺激和滿足休閒的需要,一個遍布全國各地的休閒產業正在興起。
我們的生活曾經十分單調,為謀生而從事的職業性勞動占據了最大比例,剩下的閒暇時間少得可憐。那時候有一句流行的話:“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位置擺得很清楚:閒暇時間只是用來休息,而休息又只是為工作服務。現在,對於相當一部分人群來說,情況已經改變。當閒暇時間足夠長的時候,它的意義就不只是為職業性勞動恢復和積蓄體力或腦力,而是越來越具有了獨立的價值。我們的生活質量不再僅僅取決於我們怎樣工作,同時也取決於我們怎樣消度閒暇。“休閒”、“消閒”完全是新的生活概念,表明閒暇本身要求用豐富的內容來充實它,這當然是一大進步。
然而,正因為如此,至少我是不願意把閒暇交給時尚去支配的。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多數人的職業選擇仍然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惟有閒暇是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閒暇之可貴,就在於我們在其中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展現自己的個性。時尚不過是流行的趣味罷了,其實是最沒有個性的。在酒吧的幽暗燭光下沉思,在咖啡廳的溫馨氛圍中約會,也許是很有情調的事情。可是,倘若只是為了情調而無所用心地坐在酒吧和咖啡廳里,消磨掉一個又一個晝夜,我覺得那種生活實在無聊。
作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本質上是消費行為。平時忙於賺錢,緊張而辛苦,現在花錢買放鬆,買快樂,當然無可非議。可是,如果閒暇只是用來放鬆,它便又成了為工作服務的東西,失去了獨立的價值。至於說快樂,我始終認為是有檔次之分的。追求官能的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僅限於此,不知心靈的快樂為何物,檔次就未免太低。在這意義上,消度閒暇的方式的確表明了一個人的精神品級。
休閒的方式應該是各人不同的,如果雷同就一定是出了問題。“休閒”這個概念本身具有導向性,其實“閒”並非只可用來“休”。清人張潮有言:“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改用他的話,不妨說,積極的度閒方式是閒自己平時之所忙,從而忙自己平時之所閒。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蘊藏著多方面的可能性,任何一種職業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實現了某一些可能性,而壓抑了其餘的可能性。閒暇便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嘗試去實現其餘的可能性。人是不能絕對地無所事事的,做平時想做而做不了的事,發展自己在職業中發展不了的能力,這本身是莫大的享受。所以,譬如說,一個商人在閒時讀書,一個官員在閒時寫書,在我看來都是極好的休閒。
2001.6
時尚考察救世和自救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二、情感生活的縮減。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薄。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訴諸官能的大眾消費文化泛濫,訴諸心靈的嚴肅文化陷入困境。娛樂性傳播媒介冒充為文化主流,絕無文化素養的記者和明星冒充為文化主角,幾有席捲天下之勢。
毫無疑問,對於這種平庸化現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的。不過,其中又有區別。據我觀察,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拯救天下為己任,他們的反應又因性情和觀念的差異而有區別。大抵而論,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憤怒,視這個世道為末世,對之發出正義的譴責乃至神聖的詛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尋回盛世,或者——審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預言某種末日審判。張承志是當今最典型的代表。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憂慮,視這個世道為亂世,試圖規劃出某種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復或營造他們心目中的治世。相當一批人文學者正在為此竭精殫慮,搖唇鼓舌。不論憤怒還是憂慮,救世是共同的立場,所以我把兩者歸作一個類別。